廣州白云山 羊城第一秀
白云山位于廣州市東北部,由30多座山峰組成,面積20.98平方千米,主峰摩星嶺海拔382米。白云山為南粵名山之一,自古就有“羊城第一秀”之稱。每當雨過天晴或者暮春時節,山間白云繚繞,景色壯觀,“白云山”之名由此而來。白云山風景區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也是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

白云山
白云山位于廣州市白云區,山體寬闊,由30多座山峰組成,為九連山的支脈。白云山是廣州市唯一同時擁有“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國家5A級旅游景區”兩項榮譽的景區。
廣州的“市肺”
白云山呈東北—西南走向,是位于贛粵邊界的九連山向西南延伸的支脈,屬嶺南丘陵地形,地勢中間高,由東北向西南傾斜。山間溝谷縱橫,坡度陡峭,相對深度多在100米左右。白云山地區屬亞熱帶季風海洋性氣候,溫暖濕潤,雨熱同期。年降水量在1689.3~1876.5毫米之間,4~9月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85%以上。
溫暖的氣候和豐沛的降水,使得白云山的自然資源異常豐富。這里有植物近900種,其中土沉香、油杉、鵝掌楸、降香黃檀、大葉竹柏等都是國家級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在600多種野生植物中,藥用植物300多種,野生觀賞植物和用材樹種近百種,具有非常大的潛在經濟價值。目前白云山的綠化覆蓋率達95%以上,是個天然蓄水的固態水庫,又是空氣的凈化和調節器。據統計,白云山每天可以吸收2800噸二氧化碳,釋放2100噸氧氣,可以供近300萬人的正常呼吸之用。因此,白云山被人們形象地稱為廣州的“市肺”。據測定,白云山的空氣質量已經達到國家一級標準,噪聲環境質量達國家0類標準,地表水質也達到國際標準。一些泉水、山澗水甚至可以直接飲用。

麓湖
麓湖湖水面積25公頃,1958年挖筑,是廣州市目前最大的人工湖。
羊城第一秀
白云山山體寬闊,峰巒疊嶂,溪澗縱橫,自古以來就是廣州著名的風景勝地。“白云晚望”、“景泰僧歸”、“蒲澗濂泉”等美景均被列入古代“羊城八景”之中。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白云山的“白云松濤”和“云山錦繡”又被納入“羊城新八景”之中。
白云山風景區從南至北散落著7個游覽區,依次是:麓湖游覽區、三臺嶺游覽區、鳴春谷游覽區、摩星嶺游覽區、明珠樓游覽區、飛鵝嶺游覽區及荷依嶺游覽區。這些游覽區內有四個“全國之最”的景點,分別是:全國最大的園林式花園——云臺花園;我國第一條自行設計的觀光索道——白云索道;全國最大、亞洲第二的天然式鳥籠——鳴春谷;全國最大的主題式雕塑公園——廣州雕塑公園。
位于白云山麓的麓湖又名金液池,湖面水光瀲滟,波平似鏡;岸邊綠樹蓬勃,郁郁蔥蔥;湖光山色交映生輝,如詩如畫,別有情趣。雖然是人工湖,卻渾似天成,與白云山其他美景完美融合,成為點綴白云山的一顆美麗翡翠。
坐落在三臺嶺游覽區內的云臺花園,于1995年10月建成開放,總面積12萬平方米,園中草木繁茂,四季名貴花卉爭奇斗艷,是目前全國最大的中西合璧園林式花園。這里聚東西方園林建筑精華于一體、匯國內外四時花卉于一園、納國際友邦情誼于一圃,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花城明珠”。
鳴春谷坐落在白云山“天南第一峰”旁邊,1989年建成開放,占地面積5.6萬平方米,是我國目前最大的一座天然式“鳥籠”。“籠”內可以看到眾多品種的飛禽,還可以聆聽百鳥鳴唱,了解鳥類知識,觀賞精彩的馴鳥表演。
摩星嶺高382米,是白云山最高峰,山間林木蔥郁,鳥語花香,四季如春。登上摩星嶺遠眺,可以俯瞰廣州全市風貌,遙望珠江。著名詩人蘇軾、楊萬里、王士禎等都曾在這里流連忘返,并留下不朽詩文。
“白云晚望”早在宋代便是“羊城八景”之一,此后元、明、清三朝的“舊羊城八景”,也位列其中。“白云晚望”景點建于1964年,位于山頂公園“羅傘頂”之巔,依山而建,一面臨崖。主要是以觀看夕陽與珠江夜景而著稱,這也是“白云晚望”名稱的由來。當夕陽西下時,憑欄遠眺,五彩繽紛的晚霞將白云山鍍上金邊,云煙縹緲,令人頗有“不舍夕陽在人間”的惆悵與美感。隨著夜色深沉,明月初升,花城的燈火越來越多,逐漸燦若繁星,十分輝煌。此刻,站在山巔,不禁有種置身燈海的感覺。隨著夜色越來越深沉,一部分燈火熄滅,襯托著明月更加明亮皎潔,在此品茶賞月,暢敘幽懷,確為人間一大樂趣。

云臺花園
云臺花園因背依云臺嶺、園中又遍植中外四季名貴花卉而得名,是白云山風景區新景點之一。

白云晚望
如果說“白云晚望”是用眼觀賞,那么,“白云松濤”則需用心聆聽。群山起伏,蒼松遍野,一望無際,山風吹過,松聲如濤,這就是歷史悠久的“白云松濤”。曾經“何須錢塘觀潮涌,且上云山聽濤聲”流傳一時。至于松濤聲有多美,粵劇大師白駒榮與譚佩儀對唱的《白云松濤》可以給出答案:“松濤聲漸近,剎那那,剎那那,似萬馬千軍,聲過處,聲過處,山谷搖撼。震聲威,震聲威,動魄驚心。”
千年傳頌的白云山文化
但凡風景秀麗的地方,都會吸引文人墨客到訪,從而留下豐厚的文化積淀,白云山也不例外。白云山的文化積淀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山北的黃婆洞發現了新石器時代史前文化遺址。秦朝末年,方士鄭安期曾在白云山一帶采藥行醫;晉代葛洪也曾在白云山隱居,煉丹配藥,行醫濟世;南梁時景泰禪師來到白云山,建立景泰寺,這是白云山最早的寺廟,并留下了“景泰僧歸”這一景觀,是“羊城舊八景”之一。
唐宋時期,白云山文化氛圍的濃厚程度,絕不亞于泰山、廬山等其他名山。當時,許多正直賢明的人被貶到尚屬“荒蠻之地”的廣東,他們之中,很多人都是著名的詩人,能詩善文。這些人難以實現的抱負郁結在心,不吐不快,往往借山水抒懷。因此,白云山就成了他們足跡所至的吟詠之地了。最先走上白云山的詩人是唐朝的杜審言,之后又有韓愈、李商隱、李群玉、蘇軾、楊萬里等。他們的詩文寓情于物,成為嶺南寶貴的歷史精神財富。明清以后,文人紛紛來白云山聚會結社,賽詩比文,比較著名的有南園詩社、越山詩社、東泉詩社、南雅堂詩社等。一時間,白云山成了文人的世界。這些詩作,為萎靡的明清詩壇吹來了清新剛健之風,也給中國古代詩壇增添了異彩。在中國近現代,白云山經歷了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等重大歷史事件的洗禮,留下了抗法戰爭、甲午戰爭、北伐戰爭中著名人物的足跡,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新中國成立以后,朱德、董必武等老一輩革命家曾為白云山吟詩題詞。周恩來、陳毅等國家領導人曾在當時被譽為“南國釣魚臺”的白云山山莊旅社進行國事活動。改革開放以后,黨和國家多位領導人及外國友人來白云山觀光并題詞,為白云山留下了許多珍貴的墨寶。
白云山像一位逸士、一位隱者,它用灑脫飄逸的風姿和卓爾不群的氣質,譜寫了一段千年傳頌的白云山文化。

能仁寺
佛教寺院能仁寺于清道光四年(1824)由吟堅和尚始建。1924年5月孫中山偕夫人宋慶齡游覽白云山時游覽了能仁寺。1993年廣州市政府參照舊制重建能仁寺。能仁寺與別的寺廟不同之處在于:寺內沒有香火。這是為了更好地凈化“市肺”白云山的空氣,同時也是為了杜絕山火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