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危機和蕭條產生的可能性因素(1)

如果研究者試圖闡釋引發危機和蕭條的原因,就一定要進行嚴謹的調查。經過廣泛的調查之后,可能很多學者會發現,要找到明確一致的原因是不可能的。然而,這種不確定性與對其他相關領域調查明顯得出的不確定性,在程度上是相同的,因為盡管查找危機的原因非常重要,但許多公認很有能力的學者都承認,對任何經濟或金融領域的分支進行調查,都很難得出明確一致的結論。凱恩斯教授(Pr·fess·rCairnes)說過:

“經濟規律不會反映現象發生的規律,它只會闡釋現象發生的趨勢……因此,當我們把經濟規律運用到外部事件中時,只有不考慮紊亂的因素時它才會生效,這樣一來,這種規律便只是一種假設而已,而并非事物的本來面目。”

如果無法對危機和蕭條的原因做出滿意的解釋,并不能說明研究者對此不感興趣或是缺乏的建議。當危機和蕭條發生時,國會或議會的議員們都被委派去進行調查。這些議員從大量的資料中取證并搜集了長篇累牘的信息。而這些所有的證據都明顯夸大了經濟規律和政府行為在緩解困境時的效用。同時,通過個人的智慧、嚴謹的態度、以及始終如一的相互合作(盡管這種合作不是刻意的),這種困境也會得到解決。

危機和蕭條產生原因的多種理論

在前文已提到的卡洛爾·萊特(Carr·llD.Wright)向美國勞動局代表及議員遞送的報告中,其中五頁都寫滿了他所認為引發危機和蕭條的原因,包括:

“禁止婦女參政議政。”

“缺少對女孩關于未來責任的訓練。”

“有關兒童監護的法律存在缺陷。”

“頒發鐵路自由通行許可證的慣例。”

“電報使用率過高。”

“煙草的使用。”

杰文斯教授(W.S.Jev·ns)在提到1878年的蕭條時表示:

“商業文章的作者對當前貿易形勢做出的各種解釋,真是稀奇古怪。他們樂此不疲、始終如一地尋找導致當前工業和信用體系發生災難性崩潰的原因,最后得出的結論包括外國競爭、酗酒、生產過剩、工會主義、戰爭、和平、對黃金的需求、白銀過剩、比肯菲爾德(L·rdBeac·nsfield)和諾斯考特爵士(Staff·rdN·rthc·te)的奢侈開銷、政府政策、格拉斯哥銀行的主管們、以及愛迪生和他發明的電燈。”

拋開那些無聊至極的解釋來看,這種思考問題的方式很有價值,因為它將實質的原因與其產生的影響——某些只會使問題更加惡化或僅僅是偶然發生的小事——區別開來。

首先,我們可以不考慮責任性原因,即關稅政策或政府政策行為所建立起的不同的經濟或財政調控。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就要承認那些毋庸置疑的事實。危機和蕭條幾乎同時發生在不同國家、不同的銀行系統中;無論這個國家的體制是君主立憲制或是共和制,提倡自由貿易或是實行保護性關稅,只有金屬貨幣或是既有金屬貨幣也有紙幣,紙幣無法兌換或紙幣可以兌換成硬幣,金本位或是銀本位,再或者是已經設定了黃金和白銀固定兌換比率,對它們而言,蕭條和危機都是共存的。同樣,這二者會在不同時期發生在一個國家里,不同時期該國實行的調節是不同的。

危機和蕭條的嚴重程度會因錯誤的銀行政策、關稅政策以及貨幣政策而大大加深。不可否認,一國的長期繁榮主要依靠該國在具體領域實施的正確政策。然而,危機和蕭條的本質是事物的現行秩序發生了暫時性紊亂。這種秩序本身既可能好也可能不好。引發危機的常見原因是對既定政策倉促冒進的變更。

最受公眾認可或是最具真實性的推測包括:

1.信心的缺失。

2.信用的濫用或過度使用,體現在貸款過度或貨幣發行量過多。

3.價值或價格的必然變化對經濟環境產生的必然性調整。

4.價格的普遍下跌。

5.貨幣單位的變化引發價格的普遍調整。

6.銀根緊縮或貨幣量不足。

7.生產過剩或消費不足。很多作者認為,由于發生了所謂的現代生產革命和分配革命,生產過剩或消費不足的影響變得更加嚴重。他們認為,現代生產革命和分配革命的出現使供給普遍增加,進而導致供需比例失衡。他們同樣表示,這種革命從根本上延長了蕭條的持續時間,加深了蕭條的嚴重程度。

8.心理傾向,以及人類的精神和道德傾向。

后文將會對以上每個理論進行分析。

責任原因

對責任性原因的分析如下:

1.以上的某些影響因素可能會造成經濟的紊亂,從而直接導致恐慌或危機,間接產生更為長期嚴重的經濟環境——蕭條。

蕭條的程度可能因以上某些或全部的因素加重。

2.對所有蕭條及蕭條之前的危機而言,核心問題就是資本的狀況。危機和蕭條因資本狀況的紊亂而產生。在這個時刻,資本狀況主要表現為資本的浪費和過度消耗,以及無法即刻贏利的公司對資本的大量吸收。無論哪種情況,這種浪費、過度消耗及吸收都是引發危機和蕭條的最終原因或真正原因。與此相似的觀點是,引發危機和蕭條的原因是對生產力的錯誤引導。

以上列舉的原因可能有些相似,或都顯而易見,可能它們還會加重紛亂的程度。如果認真分析,我們還會發現,這些原因僅僅描述了資本的浪費方式。然而,我們可能會從以上列舉的一般原因中發現經濟紊亂的跡象,無論過程有多隱晦。如果危機之后沒有產生蕭條,那么解釋這種危機的產生原因便會變得更難。這些危機發生之前會出現多種原因,它們與不可預見的突發性事件密切相關。只有針對那些引發蕭條的危機或是就其本身進行的研究才會令人滿意。

關于財富、土地、勞動、資本的基本定義

為了充分理解本章內容,我們有必要回顧一些詞匯的基本定義。

財富:包括任何有用的、供給量有限的、可以交換的物品。一切財富的產生或創造都源于土地、勞動力和資本。

土地:包括海、陸、空三種,以及可以用于生產的任何自然形態,是我們“原材料”的來源。

勞動:包括人的體力勞動,以及能夠提供工作方法和智慧的腦力勞動。

資本:從專業角度來看,資本是人們為了在未來制造財富而從當前消費中留有的部分財富。它包括食品、服裝、制造財富所用的燃料、必要的種子、生產工業制成品所需的原材料;同時,如果從勞動者或資本家的角度來看,還包括用于支付工資、進行采購的貨幣。以上這些都屬于流通資本。而固定資本包括勞動工具、機器、廠房、員工工作的場所、對土地的改良、輪船和鐵路及其全部配備。

判斷一國的貧富狀況,并不是根據其擁有的土地或自然資源的多少,而是看該國擁有的資本多少而定。

生產效率創造財富的速度遠遠超過了資本的增長速度。一些人這樣說,資本以算術比率增長,而財富則以幾何比率增長。

世界上創造財富的各種方式中,土地的數量總是固定不變的。只有利用資本和勞動從土地中發掘財富,土地的生產力才會增長。

無論創造多少財富,都需要勞動和資本的合作。索羅爾德·羅杰斯教授將兩者比作剪刀的一對刀刃。事實上,在沒有資本的情況下,勞動的效果是不變的。如果沒有資本來提供勞動工具,勞動的效率也無法提高。亞當·斯密和其他經濟學家都認為,勞動者能夠掌握和熟練地運用技能,都是資本作用的結果;或更確切地說,是資本的一部分。毋庸置疑,如果沒有資本的幫助,勞動效率是無法取得物質上的提高的。因為資本承擔了勞動分工的成本,并實現了勞動分工,而且它還促進了生產方式的改進。另一方面,通過與勞動和土地的結合,資本能夠無限增長。財富的增長取決于資本的增長。

關于資本的基本觀點

約翰·斯圖爾特·穆勒在其書中的“資本的基本觀點”一章中提出:

“關于資本的基本觀點,第一個就是,工業的發展受資本的限制。使用勞動就是投資……這說明工業的發展無法超出資本的投資范圍……”

“沒有比提供材料和食品更多的行業了……”

“一方面工業發展受資本所限,因此,從另一方面來講,資本產生或能夠產生的任何增長以及它為工業帶來的額外勞動力都是無限的……”

“資本的任何增長都會帶來勞動力薪酬的增加。”

關于這一點,亞當·斯密認為:

“因此,資本的增長或減少都會使工業的實際規模、生產資料的數量增長或減少,進而使農產品每年的交換價值、一國的勞動的交換價值、一國居民的真正財富和收入擴大或縮小。”

資本混亂的形式

引發蕭條的資本混亂體現在不同方面,它們都會直接或間接地產生短暫或長期的浪費和巨額損失。某些形式下,浪費和損失表現得足夠明顯,而另一些形式下則不然;這二者可能會受人為意志的控制,也可能不受。資本混亂的不同形式可以分為以下三種:

1.直接損失和浪費。例如,由私人或公眾的揮霍無度、資本投資的失,或像瘟疫、自然力以及不利天氣等自然因素所導致的損失和浪費。

2.間接損失和浪費。例如,各生產部門不均衡導致的損失和浪費,表現為某些商品的剩余以及其他商品的不足。

3.現代工商業發展帶來的必然變化,這是最關鍵的一點。它包括兩方面:

⑴企業開始大規模地吸收資本。可能這個企業需要耗費大量時間才能完成對資本的吸收;也有可能吸收完后無法即刻贏利,如對運河、鐵路、大型廠房、各類大規模的公共和私有工程的投資。此類資本投資破壞了用于長期生產的支出和早期生產的支出之間的正常關系,同時,它為增加供給以滿足社會發展帶來的消費需求提供了條件。

⑵由于人們的發明創造以及對機器和使用方法的改進,生產方式發生了變化,舊的機器和設備被淘汰,而新領域的開發也會帶來變化。與此同時,大量投資其中的資本會減少,勞動力的分配會產生嚴重紊亂。

以上三種形式相互作用,同時對資本造成混亂性影響。

其他特征

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經濟活躍期內,時常會伴有作用過度、大量業務無法贏利的趨勢;同時,投機和欺詐成為了經濟膨脹時期一種誘人的方式。通常這些特征似乎比主要的事實還要明顯。同樣,如前文資本混亂的第二種形式所述,由于不同生產部門的發展程度不同,各生產部門之間的不均衡變得更為嚴重。例如,制造業的發展遠遠超過了農業。

下文會對以上三種形式進行詳細地闡述。

1.資本的直接損失和浪費

⑴最顯著的資本損失之一來自于私人和公眾的浪費。社會的總收益或積累應在連續幾年里都大于消費支出或消費數量,否則社會就無法發展和進步,甚至還會倒退。然而,尤其在經濟景氣時,支出或消費呈穩步增長的趨勢。一國居民的需求和支出會調整到一定水平。除非出現嚴重的警示,否則人們不會降低這一水平。這反映出,人們普遍對社會發展所抱有的樂觀預期,對消費和支出產生了不小的影響。人類需求的自然增長通常會產生浪費的習性,也會讓很多人除了必需品之外,購買過多的其他商品。這樣一來,用于未來供給的資本便受到了損耗。公共支出浪費也會產生同樣的結果。

⑵直接損失和浪費的另一種形式,是目光短淺和經營不善的企業造成的沉沒成本,如投資的煤礦沒有獲得任何收益,對鐵路及其他大型建設投入大量資本后,工程無法完工,或竣工后發現根本無法贏利。

⑶與以上兩種情況相同的是某些自然因素導致的資本損失,如干旱和颶風。這些災難性力量削減了生活必需品的供給,尤其是食品的供給。對于此類商品的生產者,同時作為其他商品的消費者而言,他們所能交換的商品數量減少了,進而全部商品總量開始下降。假設每個消費者的一般性消費或支出中,約70%花費在必需品上,20%用于購買便利品,10%用于購買奢侈品。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干旱或其他自然災害使食品的供給量減少,那么一個消費者必須對必需品投入更大的開支,這樣,便利品和奢侈品所占支出的百分比就會減少,進而對它們的需求就會下降。從另一方面來講,農民無法獲益,因為盡管他能夠從農產品的價格上漲中獲得收益,但這部分收益也因出售的農產品量的減少而抵消掉了。這樣一來,交易的整個體系便受到了重創,制造業受食品供給缺乏的影響最大。工人們發現生活的成本提高了,制造商也發現他必須要面對一個規模縮減的市場。

戰爭導致的資本損失,無論是實際的浪費還是破壞,或是勞動力的減少,都是資本浪費的另一種形式。下文會給出戰爭不會直接產生人們所預期的蕭條或危機的原因。以上所述都是資本直接損失和浪費的形式。

2.間接損失和浪費:均衡的紊亂

盡管前文給出的幾個原因十分明顯,但還有另一種不易被發現的浪費的形式,更容易引發危機。即某類商品的供給失衡,這是誘發經濟紊亂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們已經探討了危機發生前各類商品的價格失衡問題。人們也總是注意到,蕭條時期里,很多商品供給過剩,而另一些商品的供給量則異常不足。同時,由于某些商品的供給量過剩,人們普遍認為當時經濟的主要特征是所有商品的供給都很充足。那時候,人們就會發現,實際上倉庫中堆積了大量的剩余商品待售,但卻苦于找不到消費者。我們只要稍作調查就會發現,商品的需求量不足并不是因為供給過剩。消費者用其他必需品與倉庫中的商品進行交換,或是用出售這些必需品來掙得金錢。如果庫存的商品能夠為消費者提供幫助,就一定會受人歡迎,至少會有人將其作為禮物。出售這類商品的問題并不在于需求不足,而在于有效的需求不足,這種有效的需求建立在人們對該商品以及同類商品的購買欲望之上。要對另一種用來交換的商品產生需求,就必須擁有一種有用的商品。如果一個人占有的商品不能滿足另一個同等商品持有者的需要,商品交換就不會發生。

顯而易見,維持各商品供給均衡的主要難點在于,生產商無法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對自身進行完善的安排,也在于生產商在不斷變化的潮流和品味反應滯后。

生產能力的使用效率受到了明顯的限制。如果產能過度投放在某種特殊商品的生產中,其他商品的生產一定會受到影響,產量一定會減少。一種商品生產過剩,另一種則會供給不足。常言道,生產和消費好比一輛車的兩個輪子,一定要并駕齊驅。如果所有生產都可以嚴格按照需求或消費的比例進行,經濟紊亂就不大會發生。馬克斯·沃思(MaxWirth)在他關于危機的著作中提到: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寿县| 且末县| 合川市| 台东县| 墨玉县| 堆龙德庆县| 南开区| 昌宁县| 洪江市| 和林格尔县| 弥勒县| 安阳市| 航空| 瑞金市| 沙坪坝区| 苍溪县| 佛坪县| 巴彦淖尔市| 剑河县| 张家口市| 衡水市| 明水县| 永安市| 辽中县| 宣恩县| 望城县| 上饶县| 连州市| 西畴县| 社会| 宁城县| 东乡| 当雄县| 辛集市| 秦皇岛市| 调兵山市| 纳雍县| 凤翔县| 南乐县| 大同县| 麻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