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8章 危機和蕭條產生的可能性因素(2)

“如果各生產部門能像制表廠一樣按部就班地工作,1000個表殼恰好對應1000個發條和1000個表盤,并且訂購的零部件雖然數量不定,但能彼此恰好契合,那么就不可能出現生產過剩,也就不會發生危機。然而,經濟永遠都不會按部就班地發展,每個人都埋首于自己的工作,各有各的準則。一個部門生產過剩,另一個部門則供給不足,這種情況常會發生。然而,供需之間的差異越大,價格的跌幅就越大,這樣,經濟就越容易發生震蕩,危機就會越早來臨。”

如沃思所述,從經濟的本質上看,要徹底達到供需平衡是不可能的。競爭的刺激和對超額利潤的追求定會促使生產商關注某些深受人們喜愛的商品,進而進行過度生產。任何商品沒有確定的需求量,只能對它進行估測。它會因自然因素的變化而變化,如天氣條件等,也會依消費者的隨意性而定。針織品的需求量會在溫暖的冬天下降;潮流的改變,或氣溫的異常變化,都會使高質量的衣服變得一文不值。

同時,供需平衡并不容易調整,根本無法進行精確的計算。由于勞動分工越加細化,商務聯系日益緊密,計算涉及的領域變得漫無邊際,根本無法準確地計算可能的消費量,它需要進行全球性的調查。誰的視角最廣泛,誰就最可能獲得成功。

在第一部分中,直接損失和浪費對蕭條的影響已經受到廣泛的認可。第二部分中,不同產品的不均衡產生的影響也引起了應有的重視。

不久前,由于工業和商業的高度發展,本章前兩部分提出的原因就不大可能會引發蕭條,而第三部分闡述的原因更可能會引發蕭條。私有和公共揮霍的大量開支能夠自我調整,不會長期干擾貿易的蓬勃發展。各國從戰爭的創傷中復出,并擺脫了農產品不足造成的影響。

過去食品供給不足就會造成貧困。那時,食品的不足或饑荒決定了貧困的程度。如今,由于食品供給的渠道增加,不同氣候的產品種類變得更加廣泛,并且出現了以食品供給為形式的資本積累,不再僅僅依靠資本本身的積累,緩解了減輕了貧困的程度。

因對未來進行的準備以及工商業的進步,第三種紊亂和損失的形式便隨之產生。人們偶爾會提到這種形式,但并沒有對它進行仔細分析。下文將對對這種形式進行詳盡的闡述。

3.現代工商業發展帶來的必然變化

一、吸收資本,并未及時使用所吸收的資本。

關于這個問題,核心的事實情況是:在設備不斷增加并不斷進行改良的時期里,各項經濟活動存在著極大差異。如果仔細研究每次蕭條發生之前的那段時期,就會發現該時期內各項設施都進行了大規模的改良,人們為促進生產和分配做了廣泛準備??赡荛_始的主要任務是修建運河;之后,就會修建鐵路或輪船;接著,會開辟大量農田;然后,還會建造大量廠房,增購生產設備。人們之所以進行大量的設施建設,可能是希望獲得更廉價的商品,或是因為消費需求的實際性或可能性增長,以及投資者覺得提供這些需求可以獲得大量利潤。由于人們用異常多的剩余資本進行投資,或是低廉的價格促使人們進行大量的設施建設,不計其數的企業便應運而生。修建運河以緩解不堪重負的交通,之后再修建鐵路以代替運河,這些都給資本的支出展現出最誘人的前景。此前一直由手工進行的生產過程成功地被機器所取代,這無疑會吸引眾多投資者的目光。該時期內,勞動力普遍得到雇傭;而多種原料的需求量的增加也促使其價格開始迅速上漲。緊接著,所有商品的價格都受到了影響,盡管影響的程度不大。在這一時期里,最初,設備根本無法滿足人們對大量商品需求的增長,勞動和資本便用于彌補這一缺口。后來,設備的增加滿足了剩余的需求量,價格便開始明顯下跌。為了滿足供給的增長,可用資本即使沒有耗盡,也已大量減少。這樣一來,本應以生產和消費普遍增長的形式出現的有利結果,在相當長的時期里都不會再次出現。不同國家吸收資本的獨特形式顯而易見。英國大部分用于修建鐵路的土地都被占用,但從1847年開始,即蕭條發生之前,英國開始進行大量的鐵路建設。國內外用于各項投資的資本,其吸收程度在資本的產生和分配中一目了然,這種資本的產生和分配包括向市政企業和私有企業貸款以及新公司的注冊。

每年公布的數據不但會顯示資本投資的數量,而且還包括現金的實際調用情況。根據1862年的法案注冊的合資企業,其名義股本數量也會顯示出類似的情況,盡管結果不大顯著。

1873年資本產生和分配的數量是1876年的3倍,它與1881年同為1885年的2倍,與1889年同為1893年的4倍。名義股本一項顯示了同樣的波動情況,它與資本的產生和分配的變化保持高度一致。

修筑鐵路是最普遍的資本吸收形式,也是1848年至1890年美國經濟活動的最佳風向標。這兩種情況下,修筑鐵路都會在幾個月或幾年里達到高峰,之后便會發生危機或是蕭條。1857年危機發生前,鐵路建設的最高峰發生在1856年。1873年危機發生前,該峰值發生在1871年。1884年危機發生前,鐵路建設在1882年達到最高峰。

鐵路建設達到峰值后,碼頭、庫房、火車以及其他交通工具的大規模建設便開始了。改建設施的同時,大規模的建筑也在如火如荼地進行。這種情況直到價格狂飆至人們無法承受之時才會停止,或者當改進設備的需求降低時才會消除。美國的鐵路建設在原料價格達到頂峰時最為活躍。如果將鐵路建設的支出與原料價格進行對比,就可以看出這一點。*頁上的表格摘自《普爾鐵路建設手冊》(P··r‘sManual·ftheRailway),它反映了1864-1883年的20年里,每5年鐵路建設成本的變化情況。

從下文對一個經濟周期里——包括1873、1884和1893年發生的危機——鐵路建設和鋼軌價格的情況的闡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它們的情況與前文所述的走勢相同:

1867-1878年:在這些年間,鋼軌價格的漲勢突然停滯,從1867年每噸166美元的均價,下跌到1878年每噸42.25美元。在這12年間,鋼軌的平均價格為100.70美元,即每噸約100美元。1867-1873年這七年里,鋼軌價格高于平均價格,修建的鐵路里程為33275英里;1874-1878年這五年里,鋼軌價格低于平均價格,修建的鐵路里程為11,479英里。

1879-1885年:鋼軌價格在1879年上漲至平均每噸48.25美元,到1880年達到最高點,平均每噸67.50美元。之后,1885年跌至底谷,平均每噸28.50美元。在這七年中,鋼軌的年平均價格為46.05美元。1879-1882年的四年中,鋼軌價格高于平均值,此期間修建的鐵路里程為32,930英里;1883-1885年這三年中,鋼軌價格低于平均值,修建的鐵路里程為13,691英里。

1886-1898年:1886年,鋼軌價格再次上漲,達到平均每噸34.50美元。此后價格開始波動,并在1898年跌至平均每噸17.62美元。在這13年里,鋼軌的年平均價格為27.93美元。1886-1893年以及1896年的九年里,鋼軌價格高出平均值,修建鐵路的里程數為50,902英里;1894-1895年以及1897和1898年這四年里,鋼軌價格低于平均值,修建鐵路的里程數為7,582英里。

鋼軌價格較高的時期,其高成本所帶來的影響不容忽視。鋼軌價格較高時建成的鐵路必須與其他低成本的交通線路共同競爭。即使可以避免競爭,從收入與成本的比較中,也必然會看出這些高成本鐵路是否贏利。

在以上列舉的每段時期里,鐵路建設之后發生的大量鐵路沒收和改建事件并非都因鐵路的供給過量所致。幾乎沒有哪條鐵路被荒廢,當時修建的所有鐵路今天仍在運營,它們為國家的交通建設作出了貢獻。然而,當時它們的修建卻付出了昂貴的代價,其建設成本遠遠超出了其凈成本本應產生的收益。

蕭條由為滿足未來需求而耗費的資本所產生,用幾句話對這個觀點作出總結,即:生產的目的就是為消費提供供給。它可以滿足確定性的需求,每年保持不變并貼近消費的需求,或是未來遠期的消費。生產既著眼于已上市的商品量的增長,也會提供新的產品。

要提供能夠滿足以上兩種需求的生產的同時,在可實現的資本和勞務支出之間又存在著明顯差異。如前文所提到的,在保持不同商品的生產均衡方面,產量受到資本的限制。如果將大量資本用于滿足未來的需求上,或是為未來消費做準備,那么用于滿足當前需求的生產就會相應減少。貿易中有一句行話正確地理解了遠期消費的支出帶來的影響——商品須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問世。

吸收資本對對外貿易的影響。過度吸收資本用于滿足未來需求,進而會產生蕭條,這一點帶來的影響已經從美國及其他在吸收資本方面相似的國家的進出口貿易上,得到了很好的證實。蕭條產生之前的經濟膨脹時期,進口數量龐大,遠遠超過了出口量。蕭條發生初期,或是不久之后,便會發生根本性變化。任何國家,只要他的可用資本在開發新領域或是用于增產方面損失殆盡,那么他的出口相對于進口就會大量增加。進口量和進口額很可能都會降低。出口商品價格會低于此前的價格,但數量會大幅度增長,甚至出口總額都會上升。進口下降是由資本耗盡進而使消費或購買力降低造成的。同樣,消費的降低會增加出口,因為本國居民對國內產品的消費量降低,因此更多的國內產品出口至海外。在之前的經濟膨脹時期里,為了償還他國的債務,增加出口也是非常必要的。然而,之后出口之所以會進一步增長,更為重要的因素在于,人們將大量資本投入到設備的改善和擴張中。這種因素使很多國內商品的生產成本低于其他國家,從而實現了出口。

1875、1876和1877年發生了蕭條。在那之后的兩年,即1878、1879年,經濟開始趨于活躍。1880、1881和1882年迎來了經濟的活躍期。從上面的表格中,我們會很容易看出,貿易差額從1875年的2千萬美元貿易逆差,達到1879年的265,000,000美元貿易順差,前后相差285,000,000美元。早期出口增長的主要原因是消費力的降低,而后期出口增長的原因則是生產力的提高。

正常情況下,出口將會在蕭條結束后的長時間內繼續增長,盡管其與進口的百分比不會很高。直到國內的經濟活動使物價上漲,出口減少,出口的增長趨勢才會停止。1880年與1881年,美國的出口額分別為835,000,000美元和902,000,000美元,出口還在繼續增長。然而,由于國內需求上升,這兩年的進口增長幅度有了很大提高。1882年,即鐵路建設和其他形式的經濟活動達到最高峰的一年,出口額下降了152,000,000美元,進口額上漲了82,000,000美元。

二、生產方式的創新與改進。

原有生產方式的淘汰、創新的成果、資本利用的改進、以及新領域的開發都與前文提到的多種因素密切相關,它們也會引發蕭條。要擺脫現有的經濟狀況,甚至走向必然的發展道路,必然會給很多人帶來損失和巨大的痛苦。暫時的痛苦是遠遠不夠的,很多投資者無法再追回資本,工人也丟掉了工作。改進設備的競爭必然會使工廠徹底分解或降低生產效率,由此造成的損失無法用數據來衡量。然而,這種損失顯然是十分嚴重的,財富增長最快的國家受其影響最大。在這些國家里,機器代替了技術和非技術勞動力,更加優越的新型機器代替了舊機器。單一機器的發明會帶來十倍于個人的產能??鍫枴とR特(Carr·llD.Wright)列舉了靴子和鞋的某些生產方式的改善:“年豐針車商行(G··dyear)的縫紉機只需一人操縱,每天每臺生產250雙鞋,同樣的產量每天則需要8個工人手工完成。采用金牌(King’s)修邊機,每人每天可以修整300雙鞋,過去同樣的數量則需3個人完成。麥凱(McKay)機器每天可以生產300雙鞋,而一個人每天手工只能做出5雙?!?

很多工業部門都進行了同等程度或更大的改進。然而,不同的生產部門里機器代替勞動力的程度顯然大有不同。

1883年與1897年英國煤礦開采的統計表明,煤礦工人的增長幅度高于煤產量的增長。1883年共有514,933名礦工,到了1897年,礦工數量升至695,213人。1883年,煤產量為163,737,000噸,到1897年,產量下降至202,119,000噸。煤產量的增長率為23.44%,礦工的增長率為35.01%。

談到機器和勞動力的替代設備帶來的影響,眾所周知,存在著兩種截然相反的錯誤看法。

第一種,代替勞動力的設備是個禍害。

第二種,這些設備會立即產生純收益。

產能的提高增加了商品的供應量。認為提高產能是個禍害的人犯了一個嚴重錯誤,因為人們永遠都需要更多的商品,任何商品供給的增加都有利于滿足人類需求。另一方面,曾用于提供供給的資本(在方法改進的條件下,供給的提供方式就會不同)徹底化為泡影或部分消失,勞動力被機器取代,這些因素產生的紊亂與絕對浪費或損失帶來的后果基本相同。

開放農業和獲取原材料的新領域,與創新帶來的成果會產生相同的影響。1873年,可利用的農業土地與鐵路建設同時增加,因而大量的土地開始大幅度貶值。由于街道和郊區鐵路的改善,城市里的很多住房也都開始貶值。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太湖县| 湘潭县| 镇巴县| 承德县| 平遥县| 东港市| 冕宁县| 鄄城县| 中西区| 宜都市| 乌鲁木齐市| 罗江县| 嫩江县| 简阳市| 棋牌| 新津县| 会宁县| 寻甸| 睢宁县| 延津县| 嵩明县| 库尔勒市| 铜山县| 常德市| 会泽县| 庆云县| 梅州市| 永靖县| 衡南县| 固镇县| 九江市| 丰县| 炉霍县| 玉林市| 社旗县| 广平县| 凯里市| 星子县| 高台县| 兰西县| 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