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定義
- 資本的邏輯:應對風險的黃金定律
- (美)伯頓
- 4494字
- 2015-03-26 11:43:25
首先,由于人們普遍對術語的使用混淆不清、模棱兩可,因此關于本題的討論就變得十分復雜。
用于描述金融、工業以及商業混亂的名詞包括恐慌(panic)、危機(crisis)和蕭條(depressi·n)。多數情況下,以上每個詞都可以適當地用于描述另一個名詞所代表的經濟現象。在實際提及金融及工商業時,這些詞通常會以對應的形容詞形態出現。
名詞
恐慌(panic)
恐慌是指“突發性的驚恐,尤其是指莫名的突發性驚恐”,也指“一種突發性、非理性且不可抗拒的恐懼,尤其在大批人同時受到其影響的時候”。
談到貿易或金融行業時,恐慌是指“一種夸大的恐懼,如某個具有影響力的銀行經營失敗,或一起嚴重的商業詐騙被公開而引發金融危機時,這種恐懼占據了該交易圈,從而激起普遍的不信任感,促使人們采取緊急而極端的措施來確保不受到潛在的損失,通常會引發廣泛的金融災難,盡管最初只是恐懼而已”。
“恐慌”一詞確切地描述了一種在短期內盛行的趨勢:在該時期,也許真實情況的確嚴重,但普遍的情緒激動和擔憂使這種情況變得更糟。在信息和組織技術與日俱進的情況下,我們卻不能不說,社會在較長的時期里更容易受到“突發性驚恐”或“夸大的恐懼”的打擊。
危機(crisis)
危機通常是某個“決定性的點或時刻,是一個轉折點、關鍵時刻,會帶來決定性的轉變”。
在危機中“任何事件的高度緊張狀態,隨后會產生突變”。
“事件發生的狀態,在該時刻會產生決定性的變化,無論是好轉或是惡化,都會立即逼近;現在多用于描述政治和商業領域中的困境、危機感和不確定性。”
約翰·斯圖爾特·穆勒(J·hnStuartMill)對商業危機的定義為:
“商業危機是指當大量商人和交易人員立即遇到或發現他們將會遇到達成約定交易的困難。”
顯而易見的是,無論是這個詞的派生詞,或是語言的精確性,都沒有為其可用于描述長期情況提供依據。
因此,“恐慌”和“危機”這兩個詞都應指可能會迎來長期混亂的短期情況。這兩個詞用起來通常都沒有差別,但一般人喜歡用“恐慌”,而書上更多用“危機”。很難找出書面用語和口頭用語在使用這兩個詞時所指對象的區別,然而,兩者確有不同。用恐慌來描述精神狀態更為確切,而危機則用來描述實際存在的情況。經分析后,恐慌也許會消失,但危機會繼續存在。社會若屈從于恐慌則是非理性的,同樣,試圖無視危機也不理智。當危機發生時,恐慌會大大加重危機的嚴重性。關于兩者的區別,薩姆納教授(Pr·fess·rSumner)在談到1857年的經濟危機時提出:
“危機和恐慌這兩個詞有著絕對的區別。當商業經營受到了之前的行為或事件的某些影響時,其后果一定會隨之而來。”
“這些后果可能會共同產生影響或是繼續發展到一定程度,進而引發危機。”
“恐慌是描述心理的確切詞匯,是指情感、憂慮、以及驚慌等情緒上的波動。”
“恐慌多少有些缺乏理性。它由危機產生,真實且不可避免,但它過于夸大,會使人們聯想到各種可能發生的情況,奪走人們的勇氣和力量。要說服危機讓其離開絕非可能,因為危機就是事實,是無法擺脫的。它必須按照自己的規律發展,所有應該發生的都要發生。頭腦最為冷靜的人最能發現事實的真相,而在能夠激起懷疑和警醒的事實面前鼓吹信心,是毫無用處的。恐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由理性思考、發現事實和權衡事實來消除。”
哈蒙德·丘博先生(Hamm·ndChubb)在一篇關于銀行法案及1866年經濟危機的文章中將恐慌與危機區別開來:
“危機因低效使用經營所需的資本產生;而恐慌是當人們感到自己似乎正受到危機影響時而產生的非理性恐懼。”
另外,恐慌并非總是伴隨危機的小插曲,它也許是危機之前的獨立事件,它所伴隨的驚慌心態可能是引起危機的部分原因。
蕭條(depressi·n)
蕭條是指“一種停滯或靜止的狀態”;
“這種狀態會使得效力、活力或強度逐漸降低”;
在此期間,“如貿易等繁榮景況會逐漸減退”。
蕭條時期可以簡單定義為工業活動、收益以及貿易出現了極大幅度的下滑,跌至正常水平以下。
“蕭條”一詞最令人滿意的用法,是用來描述對經濟繁榮發展所施加的長期廣泛的抑制,從而影響到工商業的發展。蕭條與恐慌和危機是可以區分的,蕭條是指長期的狀況,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要長年累月持續下去的。在蕭條持續的過程中,這種令人灰心的狀況必須得到承認和冷靜的對待。恢復繁榮的力量定會起到應有的作用。
恐慌、危機和蕭條期的區別
以下定義及表述將清楚地闡明這三者之間的差別:
“恐慌和危機通常是短暫而急劇的,并對結果具有決定性作用。蕭條則會持續一段時期。”
“當我們談到過去六年里一直持續的危機時,我們用錯了詞。這似乎暴露出我們將所謂的貿易蕭條和另一種完全不同的經濟現象給混淆了——城市中發生的危機或恐慌,商人們陷入借貸的痛苦之中且無法獲得貸款。”
“危機一詞,正如它的字面意思,不僅——或者說不應僅僅——是轉瞬即逝的情況。”
本章所要區分的英語詞匯的概念,在近期由伊夫·翟岳(MM.YvesGuy·t)和哈法洛維奇(A.Raffal·vich)編撰、法國出版的杜樂商業詞典(LeDicti·nnaireduC·mmerce)中得到了定義,這被視為理所當然要做的事情。
拉夫洛維奇先生在給出危機的定義時指出:
“如果用危機來表示長期的萎靡、衰退狀態,或是慢性的不健康狀態,那它就會失去本身的意義。英語中,蕭條表示以上描述的這兩種狀態,而危機則是指經常會伴有恐慌的突發性事件。”
“很多用危機來描述以上兩種情況的人卻承認危機的短暫時期與蕭條的漫長時期之間存在區別。”
埃米爾·德·拉維勒耶(M.EmiledeLaveleye)還提出“危機”一詞的其他用法,具體如下:
“危機的突發性時期不會持續很久。恐慌會消失,外國資本會進入,利率也會下降,而工業卻會受到更為長期的影響。”
法國議員赫邦(M.C·urb·n)先生在向法國眾議院召開的委員會上作出如下陳述:
“危機分兩種,一種是暫時性的,另一種是持久且深遠的。”
馬克斯·沃思(MaxWirth)提出:
“兩種危機的區別在于:一種是流通手段危機,一種是資本危機。”
除此之外,“倒閉”(crash)和“崩潰”(c·llapse)這兩個詞通常用來反映危機到來時的突發性經濟衰退。而“緊縮”(pressure)這個詞——也許一百年前比現在的使用頻率更高——則指的是會引發危機的金融業緊縮,盡管這個詞有時相當于危機的近義詞。
蕭條與貧困的區別
在我們結束關于恐慌、危機與蕭條之間區別的討論之前,應明確指出,蕭條與貧困是不同的,盡管這兩個詞可能會同時出現。正如蕭條是指超過危機所持續時間的狀態,貧困是指比蕭條持續時間還要長的狀態,這種狀態從根本上講是永久性的。蕭條按其規律發展,并會最終消失;然而貧困卻會持續下去。關于蕭條期的研究表明,貿易和工業的活動及停滯存在周期性,然而這種周期性不會在數年里阻礙繁榮的擴大;貧困反映的是繁榮的永久性喪失或消除。發展中國家和高度發達國家在蕭條中飽受煎熬,落后國家以及衰敗的國家則遭受貧困的折磨。
目前關于農業蕭條的文章已經有很多。但要描述由于其他土地的競爭,造成農業生產收益減少的情況時,“蕭條”一詞并不準確。如果任何地區的農業生產或工業生產無法獲利,而且這種情況持續十年或者更久,日益惡化,這種長時期利潤減少的情況也不能解釋為蕭條現象。這種情形反映出其他地區或其他行業占據了有利地位,從而會使它們擁有持久性的優勢,這更接近于貧困狀態。盛行于過去幾個世紀的長期貧乏狀態,如“玫瑰戰爭”(Wars·ftheR·ses)時期以及與法國交戰時的英國,以及經歷了大半個世紀的磨難直到1789年大革命爆發時的法國,都沒有反映多少與現代蕭條時期的共性。它們是遭受戰爭拖累、統治失誤或錯誤的經濟政策所引發的貧困。
形容詞
這里對形容詞之間的區分沒有前文所提到的名詞那樣令人滿意,這是因為這些形容詞各自描述的情形多數情況下會同時出現,使得它們之間的分界點沒有那么清晰。
金融的(Financial)
形容詞“金融的”是指“金融或金錢的,以及與之相關的”。
人們普遍使用這個詞來表示與信用機構以及與金錢使用有關的事物,包括與債務人和債權人有關的事物。
危機最突出的反映就是金融危機。考慮到信貸、信貸工具以及銀行業發展與日俱增的重要性時,認清這一點尤為正確。盡管也許工商業是經濟危機的誘因,但危機最初表現在金融領域,因為金融交易是大量工商業經營操作的手段。
恐慌和危機的根本特點是,大量債務人無法償還債務,以及更多債務人對于無法償債的憂慮,其發生的中心地帶便是銀行及各金融機構。恐慌和危機最初可能還會發生在金融領域以外的行業,但也可能在沒有嚴重危害到貿易或工業的情況下自行發展。有時就是這樣的,如果危機之后并沒有產生蕭條期,那么這種觀點就尤為正確。在標志恐慌到來的經濟紊亂時期里,工商業也許會減少活動;然而當危機急轉直下,摧毀經濟之后,工商業都會蒙受損失。危機中,證券的價格多半會急劇下跌,而商品價格則不會下跌多少。股票交易所比農產品交易所受到的影響明顯。
工業的(Industrial)
形容詞“工業的”指的是“關于工業方面的或工業成果方面的,與生產行業或商品制造業有關或相聯系”。
近來“工業”及“工業的”二詞被更加頻繁地使用在財富創造的整個機制中,不僅限于制造業領域,而且還被應用于獲取制造業所用的原料方面。
商業的(C·mmercial)
形容詞“商業的”是指“與商業或交易有關的、商人的以及貿易”。
形容詞“商業的”和名詞“商業”都指貿易或商品的交換。
工業是指商品或用品的最初生產或制造;商業則是指將這些商品按人們所需或要求進行分配的過程。在這兩個詞中,工業即最初生產似乎更為重要,而且只需要一個簡單的命令或指示就可以了。然而,盡管工業和商業所描述的運作方式截然不同,但它們之間卻密切相關,不能分開考慮。運輸的改善,以及交易和企業管理的同步改善已大大促進了生產和消費,如果沒有這些進步,消費者就不會買到如今他們每年正在大量消費的產品。工業和商業一定要攜手共進,彼此相互依存。就像“大蕭條”這樣一個漫長的時期中,經濟紊亂同樣是來自工業和商業領域,而金融上的紊亂是次要的。因此,“工業的”和“商業的”這兩個形容詞可以恰當地修飾蕭條這個名詞,而“金融的”則更適用于描述恐慌或危機。
總述
如果要精確地使用“危機”一詞,該詞所描述的應該是短暫而劇烈的經濟紊亂。主要特點是:信貸和物價崩潰,人們喪失信心。它與債務人和債權人之間的關系尤為密切。“恐慌”一詞描述的是與危機大體相同的情形當中的一個不同的時期,這個時期實質上是精神或心理上的。其他情況下,一個或另一個時期更為突出。形容詞“金融的”可以用來描述其中的每一時期。
“蕭條”或“蕭條時期”一詞是指持續時間更長的經濟紊亂,不能用來描述金融領域。該詞描述的是工業和商業情況,包括生產和交換的整個領域,因此和“工業的”及“商業的”進行搭配也更為恰當。
因此,應這樣使用以上的幾個詞匯:金融恐慌或金融危機、工業和商業蕭條時期——或直接稱做“蕭條”。“危機”一詞普遍用來描述更短暫的時期,除非是用于表示恐慌時期里似乎更為明顯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