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新文學創(chuàng)作 良師益友助(下)
- 韻庭門樓書香墨記
- 霖筆康喬烈夫
- 4818字
- 2025-08-26 13:22:04
陳守義湊過去看了看,雖然認不全詞里的字,卻也笑著點頭:“寫得好,比我當年強多了。咱們陳家、劉家,就該有這樣的孩子。”王秀蘭端來一盤剛切好的蘋果,放在桌上:“孩子們,快吃點水果歇歇。寧悅,你這詞里寫的梁園,回頭讓謙墨帶你去西安的曲江池逛逛,那里的春景也好看,跟你寫的梁園一樣美。”
劉寧悅拿起一塊蘋果,咬了一小口,笑著說:“謝謝阿姨。其實我早就想去曲江池了,聽謙墨說那里有很多文人墨客的題詩,正好可以跟《梁園題詠集》里的詩對比著看。”陳謙墨接過話茬:“等高考結束,我就帶你去。咱們還可以去碑林博物館,那里有很多古代的碑刻,你肯定喜歡。”
正說著,院門外傳來一陣敲門聲,伴隨著修竹和庭筠的聲音:“謙墨,寧悅,你們在嗎?”陳謙墨起身去開門,見修竹和庭筠站在門外,手里都提著東西。修竹手里拿著一本舊書,庭筠手里則提著一個布兜,里面裝著些剛買的筆記本和鋼筆。“我們想著謙墨快高考了,過來給他送點復習資料,順便跟你們一起聊聊詩文。”修竹笑著說,他是陳謙墨的同班同學,也是個文學愛好者,平時常跟陳謙墨一起討論古詩文。
庭筠跟著走進來,把布兜放在桌上:“叔叔阿姨,爺爺,新年快樂。這是我娘給謙墨買的筆記本和鋼筆,說高考的時候用得上。還有,我昨天在圖書館借了本《高考古詩文精講》,想著謙墨復習能用得上。”陳秉文拉著修竹和庭筠的手,讓他們坐在自己身邊:“好孩子,還想著來看我們。快坐,嘗嘗秀蘭做的槐花饃,剛蒸好的,熱乎著呢。”
幾個人圍坐在八仙桌旁,修竹拿起劉寧悅和陳謙墨寫的詞,仔細讀了一遍,忍不住贊嘆:“謙墨,你這《鷓鴣天》寫得太有長安的味道了,‘灞柳搖金’‘雁塔鐘聲’,一下子就把長安的春景寫活了。寧悅姐,你這詞也好看,‘梁園深處覓詩痕’,我都想看看你抄的《梁園題詠集》了。”庭筠也湊過來,指著“莫言寒門無遠志,且憑筆墨壯春威”這句說:“謙墨,你這句話寫得真好,我也要把它寫在筆記本上,當成我的座右銘。”
陳謙墨看著身邊的朋友,心里一陣感動。去年他備考壓力大,是修竹和庭筠陪他一起在圖書館復習,幫他整理錯題;寧悅更是每隔兩周就從商丘寄來復習資料,還在信里給他寫鼓勵的話。如今在這春日的午后,大家圍坐在一起,談詩論詞,分享著簡單的食物,雖然日子不富裕,卻滿是溫暖。
“對了,謙墨,我昨天在圖書館看到一本《歷代詞選》,里面有很多高考常考的詞牌,我借來了,你可以看看。”修竹從包里拿出那本舊書,遞給陳謙墨。書的封面已經(jīng)泛黃,書頁邊緣有些卷曲,卻保存得很完整,扉頁上還有前一位讀者寫的批注。陳謙墨接過書,指尖拂過封面,心里一陣激動:“太謝謝你了,我早就想找這本書了,一直沒找到。”
劉寧悅看著那本書,忽然想起自己抄的《梁園題詠集》:“修竹,庭筠,我抄的《梁園題詠集》還有多余的副本,回頭給你們各送一本。里面有很多關于梁園的詩句,咱們可以一起研究研究,說不定高考的時候能用上。”庭筠眼睛一亮:“真的嗎?太好了!我還從來沒讀過關于梁園的詩呢,正好學學。”
陳秉文看著幾個年輕人熱鬧地討論著詩文,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拿起桌上的硯臺,輕輕摩挲著,對大家說:“你們年輕人能這么愛讀書、愛傳統(tǒng)文化,我心里高興。當年我年輕時,跟你太爺爺一起讀詩,那時候條件比現(xiàn)在還苦,連紙都買不起,就用樹枝在地上寫。如今你們有書讀、有筆用,更要珍惜。”他頓了頓,目光落在陳謙墨和劉寧悅身上:“謙墨,寧悅,你們倆的詞里都寫了‘傳承’,這很好。文脈不是靠一個人守著的,是靠一代又一代人傳下去的。你們現(xiàn)在好好備考,將來不管考上什么大學,都要把這份對文學的熱愛傳下去。”
王秀蘭端著一盤剛煮好的餃子從廚房出來,熱氣騰騰的餃子散發(fā)著韭菜和雞蛋的香氣,瞬間彌漫了整個堂屋。“孩子們,別光說話了,快吃餃子。謙墨,寧悅,你們復習辛苦,多吃點,補補身子。”她把餃子放在桌上,又去廚房端醋和蒜泥。陳守義則拿出一瓶白酒,給陳秉文倒了一小杯:“爹,今天寧悅來了,咱們爺倆喝一杯,慶祝慶祝。”
幾個人圍坐在八仙桌旁,吃著熱氣騰騰的餃子,聊著詩文和高考的期許。窗外的海棠枝在風里輕輕搖晃,迎春花開得正盛,遠處傳來孩子們的歡笑聲,春日的陽光透過窗欞,灑在桌上的筆墨紙硯上,把墨香和書香襯得格外溫潤。
劉寧悅吃著餃子,忽然想起娘蕓卿生前常說的話:“讀書不是為了做官發(fā)財,是為了心里有底氣,眼里有光。”她看著身邊的陳謙墨、修竹、庭筠,還有慈祥的爺爺、叔叔阿姨,忽然明白,所謂文脈傳承,不僅是傳承書本上的文字,更是傳承這份人與人之間的溫暖與堅守。
陳謙墨咬了一口槐花饃,甜香的槐花在嘴里散開,心里滿是對未來的期許。他知道,距離高考還有三個月,未來的路還很長,或許會有風雨,或許會有坎坷,但只要身邊有這些良師益友,有對文學的熱愛,有對文脈的堅守,他就一定能考上理想的大學,把陳家和劉家的書香傳承下去。
夕陽西下時,劉寧悅要回商丘了。陳謙墨送她到巷口,把那本修竹借的《歷代詞選》遞給她:“你拿著這本書,回去也看看,對高考有幫助。等高考結束,我就去商丘看你,咱們一起去梁園逛逛。”劉寧悅接過書,用力點頭:“好,我等你。咱們都要加油,考上理想的大學,將來一起把《豫陜兩家詩文集》編出來,不辜負爺爺和我娘的期望。”
自行車鈴聲響起,劉寧悅的身影漸漸消失在巷口的暮色里。陳謙墨站在原地,手里還殘留著她遞書時的溫度,心里滿是溫暖。他抬頭望向天空,晚霞把云朵染成了橘紅色,像一幅絢麗的畫卷。他知道,這個春天,不僅有海棠的芬芳、迎春的嫩黃,更有筆墨的清香、文脈的傳承,還有他和寧悅、修竹、庭筠一起堅守的文學理想。
回到院里時,陳秉文正坐在藤椅上,手里拿著他和寧悅寫的詞,輕聲讀著。看到陳謙墨回來,他笑著招手:“謙墨,過來。你看這兩首詞,寫得真好。等你高考結束,咱們把它裝裱起來,掛在書房里,當成咱們陳家和劉家文脈傳承的見證。”
陳謙墨走過去,坐在祖父身邊,看著宣紙上的詞句,心里滿是感動。他知道,這兩首詞不僅是他和寧悅對春日的贊美,更是對未來的期許,對文脈的堅守。在這個2005年的春天,在西安魚化寨的這座舊宅里,墨香與書香交織,溫暖與堅守同行,為他的高考之路,也為他的文學之路,埋下了最珍貴的伏筆。
王秀蘭收拾完廚房,端著一盤洗好的草莓走過來,放在兩人面前:“爹,謙墨,吃點草莓。剛才寧悅走的時候,還特意囑咐我讓你別熬夜復習,要注意身子。”陳謙墨拿起一顆草莓,放在嘴里,清甜的汁水在舌尖散開,心里泛起一陣暖意——寧悅總是這樣,明明自己備考壓力也大,卻總想著關心別人。
陳秉文拿起一顆草莓,慢慢吃著,忽然對陳謙墨說:“謙墨,你知道為什么爺爺總讓你和寧悅填詞嗎?”陳謙墨搖搖頭,好奇地看著祖父。“因為文字是有溫度的,”陳秉文放下手里的草莓,目光望向書架上的舊書,“你太爺爺當年逃難的時候,什么都沒帶,就帶了一箱子書。他說‘書在,文脈就在;文脈在,人心就不會散’。如今蕓卿走了,寧悅心里苦,你高考壓力大,你們用文字把心里的話寫出來,既解了愁,又續(xù)了文脈,這是多好的事啊。”
陳謙墨心里一震,終于明白祖父的良苦用心。原來祖父不是單純讓他們練筆,而是想讓他們在文字里找到慰藉,在文脈傳承中找到力量。他想起自己小時候,祖父教他讀《詩經(jīng)》,教他寫毛筆字,說“字要寫得正,人要做得端”;想起寧悅在信里寫“娘說‘文心相通的人,不管隔著多遠,都能感受到彼此的溫暖’”,這些話語像種子一樣,在他心里生根發(fā)芽,長成了如今對文學的熱愛和對文脈的堅守。
“爺爺,我知道了。”陳謙墨看著祖父,認真地說,“等高考結束,我就和寧悅一起整理咱們兩家的舊詩文,把《豫陜兩家詩文集》編出來。還要把您和太爺爺?shù)墓适聦懴聛恚尭嗳酥涝蹅冴惣业奈拿}。”陳秉文笑著點頭,眼里滿是欣慰:“好,好。爺爺?shù)戎且惶臁5綍r候咱們把書印出來,送給修竹、庭筠他們,讓更多年輕人喜歡上傳統(tǒng)文化,把文脈傳得更遠。”
夜色漸深,魚化寨的老巷里漸漸安靜下來,只有遠處偶爾傳來幾聲狗吠。陳謙墨坐在書房里,桌上擺著寧悅送的《梁園題詠集》、修竹借的《歷代詞選》,還有他和寧悅寫的那兩首《鷓鴣天》。他拿起筆,在筆記本上寫下“筆墨為炬,相知相守”八個字——這是他們這個階段的核心,也是他和寧悅、修竹、庭筠一起堅守的信念。
他翻開《梁園題詠集》,劉寧悅清秀的字跡映入眼簾,每一頁都寫得工工整整,遇到生僻字,還特意標注了讀音和釋義。翻到最后一頁,他看到寧悅寫的一行小字:“謙墨,高考加油。愿我們都能考上理想的大學,將來一起把文脈傳承下去。——寧悅 2005年春分”。
陳謙墨的眼眶微微濕潤,他拿起筆,在旁邊寫道:“寧悅,謝謝你。我們一定能考上理想的大學,一起編書,一起傳文脈。——謙墨 2005年春分”。寫完,他把筆記本放在桌上,又拿起《歷代詞選》,開始認真復習。燈光下,他的身影映在墻上,專注而堅定,像一株在春日里努力生長的小樹,向著陽光,向著希望。
窗外,月光灑在青石板路上,把老巷照得格外溫柔。院角的迎春花在月光下泛著淡淡的黃,像在守護著這座舊宅里的書香和夢想。陳謙墨知道,這個春天,不僅是他高考前的最后一個春天,更是他文學之路和文脈傳承之路的新起點。他相信,只要心里有熱愛,有堅守,有良師益友相伴,他就一定能帶著這份書香和夢想,走向更遠的未來,讓陳家和劉家的文脈,在他和寧悅的手里,綻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幾天后,陳謙墨收到了劉寧悅的信。信里說,她把他寫的《鷓鴣天·長安春分》抄在了筆記本上,當成了備考的動力;還說她爹劉望旌看到她寫的《鷓鴣天·商丘春分》,很是欣慰,說蕓卿要是知道了,肯定會高興。信的最后,她寫道:“謙墨,還有三個月高考,咱們一起加油。等高考結束,我?guī)闳ス渖糖鸬睦舷铮タ戳簣@的春景,去吃我爹做的糟魚。”
陳謙墨拿著信,心里滿是溫暖。他走到書架前,把信夾在《詩經(jīng)》里——這是他和寧悅第一次見面時,寧悅帶的那本蕓卿傳下來的《詩經(jīng)》,如今已經(jīng)成了他們存放書信的地方。他看著書架上的舊書,看著桌上的筆墨紙硯,看著窗外的春日夜景,忽然覺得,不管未來遇到什么困難,他都不會害怕,因為他有家人的陪伴,有朋友的支持,有文字的慰藉,有文脈的力量。
2005年的春天,就這樣在墨香、書香和暖意中慢慢流逝。陳謙墨和劉寧悅在備考的間隙,偶爾會寄信交流詩文心得;修竹和庭筠則經(jīng)常來陳家一起復習,四個人在舊宅的書房里,在春日的陽光下,共同為了高考,為了文學夢想,為了文脈傳承,努力著,堅守著。他們知道,這個春天,是他們青春里最珍貴的記憶,也是他們文脈傳承之路的新開始。
高考前一天,陳秉文把那方老硯臺和兩支毛筆遞給陳謙墨:“謙墨,明天高考,帶著這方硯臺和毛筆去。這是你太爺爺傳下來的,能給你帶來好運。記住,不管考得怎么樣,只要你心里有文脈,有熱愛,就是咱們陳家的好孩子。”陳謙墨接過硯臺和毛筆,重重地點頭:“爺爺,我知道了。我一定會好好考,不辜負您和家人的期望。”
走出家門時,巷口的迎春花開得正盛,嫩黃的花瓣在風里輕輕搖晃。修竹和庭筠已經(jīng)在巷口等著他,手里拿著復習資料和準考證:“謙墨,咱們一起去考場。加油,咱們一定能考上理想的大學!”陳謙墨看著身邊的朋友,心里滿是感動。他知道,不管未來怎么樣,這個春天里的墨香、書香和暖意,這份良師益友間的相知相守,這份對文脈傳承的堅守,都會永遠留在他的心里,成為他人生路上最珍貴的財富。
考場上,陳謙墨打開文具盒,看到那方老硯臺和寧悅送的鋼筆,心里漸漸平靜下來。當看到高考語文試卷上的古詩文默寫題時,他想起了寧悅給他講的梁園詩典故,想起了修竹借給他的《歷代詞選》,想起了祖父教他的《唐詩別裁集》。他拿起筆,從容地寫下答案,筆尖在紙上流淌,像春日里的溪水,清澈而堅定。
他知道,這不僅是一場高考,更是一場對他文學積累和文脈傳承的檢驗。他相信,只要他帶著這份熱愛和堅守,就一定能考上理想的大學,和寧悅、修竹、庭筠一起,在未來的日子里,以筆墨為炬,以書香為伴,把陳家和劉家的文脈傳承下去,讓更多人感受到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讓這份溫暖而堅定的文脈,在新時代里,綻放出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