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大理寺卿至,一碗湯定緣
- 出宮后,我在大理寺旁開了家小館
- 黎遲音
- 2677字
- 2025-08-24 20:57:20
蘇晚卿選在三月初十開“晚食記”的門,沒有按京城店鋪開張的規矩放鞭炮、請戲班,只在前檐下掛了串紅綢,灶上溫著一大鍋粟米羹——是她凌晨起來熬的,用的是城郊農戶新送的當年粟米,淘洗時特意撿去了碎粒,加了半勺冰糖和少許姜絲,小火慢熬了一個時辰,熬得米湯濃稠,泛著暖黃的光澤。
“路過的街坊鄰里,都來嘗碗熱羹,暖暖身子!”蘇晚卿系著藏青布圍裙,站在店門口笑著招呼。她沒雇伙計,暫時自己打理前堂后廚,雖忙得額角冒了細汗,眼里卻亮得很。來的多是附近的平民百姓,有挑著擔子的貨郎,有抱著孩子的婦人,接過粗瓷碗喝著羹,都夸“老板娘手藝好,這羹熬得比家里的還香”。蘇晚卿聽著,笑得更甜,轉身又去灶上添了些柴,確保鍋里的羹一直熱著。
日頭漸漸沉下去,暮色像一層薄紗,輕輕籠住了大理寺旁的街巷。來往的行人少了些,小館里還坐著兩三桌客人,正就著小菜喝著粗茶,閑聊著家常。蘇晚卿剛收拾完一桌碗筷,就聽見門口傳來一陣極輕的腳步聲——不是百姓趕路的急促,也不是貨郎挑擔的沉重,而是帶著幾分沉穩,又裹著些許寒氣。
她抬頭望去,只見一個身著玄色官服的男子站在門口。那官服料子是上等的暗紋緞,領口和袖口繡著銀線獬豸紋——那是大理寺官員的標志,而且看紋樣的精細程度,定是位品級不低的官員。男子身形挺拔,肩寬腰窄,腰間束著玉帶,玉帶上掛著一柄長劍,劍鞘是烏木所制,低調卻透著貴氣。他頭發用白玉冠束起,露出光潔的額頭,眉眼深邃,鼻梁高挺,只是臉上沒什么表情,嘴唇抿成一條直線,周身仿佛帶著一股無形的肅殺之氣,讓小館里原本的談笑聲瞬間低了下去。
坐在門口那桌的兩個貨郎,下意識地停了筷子,互相遞了個眼神;最里面的婦人,悄悄把孩子往懷里攏了攏。蘇晚卿心里也微微一動——她在御膳房待了三年,見過不少官員,卻從未見過氣場這么強的人,單是站在那兒,就讓人不敢輕易靠近。
但她還是定了定神,走上前,屈膝行了個淺禮:“這位大人,里面請。不知想吃些什么?”
男子的目光掃過小館,沒有停留太久,最后落在蘇晚卿身上,聲音低沉,帶著幾分剛從案牘堆里抽出身的疲憊:“隨意來兩樣家常的,一碗青菜豆腐湯,一碟醬黃瓜。”他說話時沒多余的語氣,卻也沒有官架子,只是透著一種久居上位的沉穩。
“好嘞,大人稍等,馬上就來。”蘇晚卿應下,轉身快步走進后廚。她沒急著開火,先從食盒里取出一塊剛蒸好的桂花糕——這是她今早特意做的,用的是去年曬干的金桂,和著糯米粉、白糖蒸了兩刻鐘,糕體軟嫩,還帶著熱乎氣。她想著方才見那大人眼底有淡淡的紅血絲,眼下已是暮色,想來是在大理寺忙了一天案牘,定是累了,這桂花糕軟和,正好能幫他墊墊肚子,解解乏。
做青菜豆腐湯時,蘇晚卿格外用心。青菜選的是本地矮腳青,只掐最嫩的菜芯,洗得干干凈凈;豆腐是清晨從街口豆腐坊訂的嫩豆腐,切成半指厚的長方塊,先用溫水焯了一遍,去了豆腥味。灶上的鐵鍋燒得溫熱,倒少許菜籽油,待油熱了,先下姜片爆香,再放入青菜芯翻炒兩下,加適量清水燒開,最后放入豆腐塊,小火煮了片刻,只加了半勺鹽和少許蔥花調味——她知道,真正的家常味,從不需要太多調料,能突出食材本身的鮮氣就好。
醬黃瓜是她三天前就腌好的,用的是剛上市的小乳瓜,洗干凈后切成條,撒鹽腌去水分,再用醬油、白糖和少許花椒水浸泡,腌出來的黃瓜脆爽可口,帶著淡淡的醬香,最是解膩下飯。她用盤子盛了半碟,又把桂花糕放在盤子一角,端著走出后廚時,那大人正坐在靠窗的位置,背對著門口,望著窗外的暮色,不知在想些什么。
“大人,您點的青菜豆腐湯和醬黃瓜來了,還有塊桂花糕,是小店剛蒸的,您嘗嘗。”蘇晚卿把托盤放在桌上,輕聲說道。
沈硯辭轉過頭,目光落在那碗青菜豆腐湯上——湯色清亮,青菜翠綠,豆腐雪白,飄著少許蔥花,熱氣裊裊,帶著淡淡的清香,瞬間驅散了他周身的幾分寒氣。他沒先動筷子,而是看著那碟桂花糕,眉頭微挑:“我沒點這個。”
“是小店的一點心意。”蘇晚卿站在一旁,語氣誠懇,“方才見大人眼底有紅血絲,想來是忙了一天,這桂花糕軟和,能解解乏。”她說完,便退到了一旁,沒有再多打擾——她知道,像這樣的官員,定是不喜旁人過多揣測的。
沈硯辭沒再說話,拿起筷子,先夾了一塊豆腐放進嘴里。豆腐軟嫩,卻不碎,帶著淡淡的豆香和青菜的鮮氣,溫熱的湯汁滑進喉嚨,瞬間暖了他空蕩蕩的胃。他又喝了一口湯,眉頭先是微蹙,似乎在回味什么,緊接著,那緊蹙的眉峰慢慢松開,眼底的疲憊也消散了幾分——這味道,清淡卻不寡淡,帶著一種熟悉的煙火氣,像極了他小時候,母親李瑾寧偶爾親自下廚給他做的那碗豆腐湯。
他在大理寺待了五年,從少卿做到卿,經手的案子沒有上千也有數百,每天面對的不是卷宗就是犯人,朝堂上的爾虞我詐、案牘里的血腥殘酷,早已讓他習慣了冷硬的滋味。京城的酒樓他也去過不少,山珍海味、珍饈美饌嘗了無數,卻從未有一碗簡單的青菜豆腐湯,能讓他有這樣心頭一暖的感覺。
“這湯的滋味,”沈硯辭放下筷子,看向蘇晚卿的方向,語氣比剛才柔和了些,“像家里灶上做的。”
蘇晚卿正在收拾旁邊空桌的碗筷,聽到這話,停下動作,回頭笑了笑:“大人過獎了,就是按家常的做法做的,沒什么特別的。”她的笑容很干凈,帶著幾分灶臺邊練出來的利落,又藏著幾分不易察覺的溫柔,像暮色里的燈光,讓人看著心里舒服。
沈硯辭沒再多說,拿起筷子嘗了口醬黃瓜——脆爽可口,醬香恰到好處,正好能解湯的清淡。他又拿起那塊桂花糕,咬了一口,軟糯的糕體在嘴里化開,淡淡的桂花香和甜味彌漫開來,不齁不膩,正好中和了醬黃瓜的咸。他慢慢吃著,目光偶爾落在窗外,偶爾落在忙碌的蘇晚卿身上,小館里的談笑聲漸漸恢復了些,煙火氣縈繞在身邊,讓他緊繃了一天的神經,竟慢慢放松了下來。
待他吃完,蘇晚卿走上前,遞上干凈的布巾:“大人慢用。”
沈硯辭接過布巾擦了擦手,從袖袋里掏出一小塊碎銀放在桌上:“結賬。”
蘇晚卿看了眼碎銀,連忙道:“大人,用不了這么多,青菜豆腐湯五文,醬黃瓜三文,桂花糕是送您的,總共八文錢就夠了。”說著就要去收銀的木盒里找零。
“不用找了。”沈硯辭站起身,整理了一下官服的下擺,目光掃過“晚食記”的招牌,又看了眼蘇晚卿,“今日的湯,很好。”說完,他轉身邁步走出小館,玄色的身影很快融入了暮色里,只留下一陣淡淡的墨香。
蘇晚卿拿著那小塊碎銀,站在原地愣了愣,隨即笑了——這位大理寺卿,看著冷硬,倒也不是個難相處的人。她把碎銀放進木盒,又看了眼桌上干凈的碗碟,心里忽然有了個念頭:或許,這家小館,以后會多一位特殊的常客。
灶上的粟米羹還溫著,小館里的燈光依舊亮著,暮色漸濃,大理寺的方向傳來打更人敲梆子的聲音,而“晚食記”里的煙火氣,才剛剛開始醞釀更多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