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敲定下鋪面,初尋“鮮萃”源
- 出宮后,我在大理寺旁開了家小館
- 黎遲音
- 3324字
- 2025-08-24 20:55:44
天剛蒙蒙亮,京城的晨霧還沒散盡,大理寺旁那條臨巷的青石板路上,就已傳來了輕微的腳步聲。蘇晚卿裹緊了身上半舊的青布夾襖,手里揣著張疊得整齊的麻紙圖紙,腳步輕快地走向那間剛租下的鋪面——這是她出宮后,真正屬于自己的第一塊地方,連空氣里都透著踏實的味道。
鋪面不算大,約莫兩丈寬,進深卻足夠,前半間能做前廳待客,后半間隔出后廚,角落里還能擠個小儲物間。昨日跟房東簽完租約,蘇晚卿就熬到半夜,憑著在御膳房記菜譜的本事,一筆一劃畫出了裝修圖紙:前廳的窗戶要改大些,用透光好的細格窗,這樣白日里不用點燭,客人也能看清菜色;靠窗的位置一定要留張四方小桌,能坐四個人,累了的客人可以靠著窗歇腳,看看巷外的街景;后廚的灶臺得砌兩個,一個用來炒熱菜,一個專門燉湯蒸東西,灶邊要多打幾個木架,放調料和常用的廚具;儲物間要墊高些,鋪層防潮的油紙,免得米面受潮發霉。
她到的時候,木工師傅陳老爹已經背著工具箱在門口等了。陳老爹是附近出了名的手藝人,昨日蘇晚卿找他時,他還打趣:“姑娘家開館子?少見。”此刻接過圖紙,瞇著眼睛看了半晌,又走進鋪面里里外外轉了一圈,才點頭道:“你這圖紙畫得細,比有些酒樓的掌柜想得還周到。前廳窗改大,后廚雙灶臺,都沒問題,就是靠窗那小桌……你這前廳本就不大,加張桌會不會擠?”
蘇晚卿跟著走進前廳,指著窗邊的位置:“陳老爹,您看,這窗邊對著的是巷口的老槐樹,夏天有樹蔭,冬天曬得到太陽,客人坐這兒吃飯,心里敞亮。再說了,來我這兒的,多是附近辦事的人,說不定就想找個清靜的地兒,小桌剛好。”她說話時,眼底帶著笑意,語氣卻篤定——在御膳房待了三年,她見多了宮里人吃飯時的拘謹,如今自己開店,就想讓客人吃得自在些,哪怕只是一張小桌,也得透著煙火氣的暖。
陳老爹被她說服了,掏出墨斗和尺子,在地上量了起來:“行,聽你的!今日先把窗框拆了,明日送新木料來,估摸著五天就能完工,不耽誤你開張。”蘇晚卿連忙道謝,又跟陳老爹確認了木料的成色和工錢,才送他離開。
送走陳老爹,蘇晚卿又在鋪子里轉了一圈,手指拂過斑駁的木門,心里盤算著開張前的瑣事:裝修要盯著,桌椅得去木器鋪訂,碗筷要選厚實耐用的,還有最重要的——食材。
在御膳房時,她從不愁食材,每日都有專人送最新鮮的蔬果禽肉,連香料都是貢品級別的。可如今出宮開小館,食材得自己找,京城的食材鋪她昨日大致逛了逛,卻沒找到合心意的:西街那家“李家菜鋪”,青菜看著蔫蔫的,蘿卜上還帶著泥;東街的“王記肉鋪”,五花肉肥得能滴油,要價還不低;就連街角的“雜貨鋪”,干貨都透著股潮味,更別說稀罕些的應季食材了。
她想做的是家常滋味,可家常滋味最講究食材新鮮,若是食材不好,再好的手藝也做不出好味道。蘇晚卿皺著眉,靠在門框上嘆氣,琢磨著要不要再去遠點的地方找找。
“晚卿姑娘,忙著呢?”隔壁布莊的老板娘王秀蓮提著菜籃子路過,見她愁眉苦臉的,便停下腳步打招呼。王秀蓮約莫三十多歲,性子爽朗,昨日蘇晚卿搬東西時,她還主動過來搭了把手,兩人也算有過幾面之緣。
蘇晚卿連忙笑著應道:“王老板娘早,這不是在想食材的事嘛,沒找到合心意的貨源。”
王秀蓮聞言,眼睛一亮:“你要找好食材?那你可得去‘鮮萃行’看看!那可是皇商顧家開的鋪子,專供京城的權貴府邸,里面的菜啊,新鮮得能掐出水來,雞鴨魚都是當天現宰的,連南北干貨都比別家的好,我家主子偶爾還讓我去訂些鮮筍、菌子呢!”
“皇商顧家?鮮萃行?”蘇晚卿心里一動,她在宮里時,倒是聽過“皇商顧家”的名頭,聽說顧家掌控著京城半數的綢緞和香料生意,沒想到還做食材買賣。只是皇商的鋪子,會不會只做權貴生意,不接待她這樣的小館主?
像是看出了她的顧慮,王秀蓮拍了拍她的手:“你別怕,鮮萃行雖說是權貴常去的,但也做普通生意,就是價格比別家稍貴點,可架不住食材好啊!我跟你說,我上次去買鯽魚,那魚鰓紅得很,回家燉湯,奶白奶白的,我家孩子喝了兩大碗。你開館子,食材好才能留得住客人,貴點也值!”
蘇晚卿攥了攥手里的銀袋——出宮時她攢了五十兩銀子,租鋪面花了二十兩,裝修和訂桌椅還得留些,剩下的銀子不算多,若是食材再貴,確實有些吃緊。可轉念一想,若是因為省成本用了差食材,砸了招牌,反而更虧。她咬了咬唇,又問:“王老板娘,那鮮萃行在哪兒?我今日得空,想去看看。”
“就在東市口,最顯眼的那家,門面上掛著‘鮮萃行’的黑底金字招牌,好找得很!”王秀蓮指了指東邊的方向,又補充道,“你去了就說是我推薦的,說不定掌柜的還能給你算便宜點!”
蘇晚卿連忙道謝,心里的焦慮散了大半,連腳步都輕快了些。她回到鋪子里,把圖紙收好,又仔細鎖了門,才朝著東市的方向走去。
清晨的東市已經熱鬧起來,挑著擔子的小販沿街叫賣,包子鋪的熱氣裹著香味飄得老遠,布莊、藥鋪、雜貨鋪的門都開了,掌柜的站在門口招呼客人。蘇晚卿一路打聽,很快就看到了王秀蓮說的“鮮萃行”——果然氣派,比旁邊的鋪子大了一倍,黑底金字的招牌擦得锃亮,門口站著兩個穿著青布長衫的伙計,正幫客人把選好的食材往馬車上搬。
她深吸了口氣,定了定神,才走了進去。店里更顯寬敞,左邊擺著新鮮的蔬果,右邊是禽肉和水產,最里面的架子上擺滿了封裝好的干貨,分類得整整齊齊。伙計見她進來,連忙迎上來:“姑娘想買點什么?我們這兒的青菜都是今早剛從城外菜園摘的,鯽魚是剛從京河里撈的,新鮮得很!”
蘇晚卿點點頭,走到蔬果區,彎腰拿起一顆青菜,葉子翠綠,根部還帶著濕潤的泥土,捏了捏,緊實得很;又走到水產區,魚缸里的鯽魚游得歡快,魚鰓鮮紅,確實是新鮮的;她又看了看干貨區,香菇個頭均勻,干貝顆粒飽滿,聞著沒有異味,比她昨日看的雜貨鋪好太多了。
“姑娘,您是自己家吃,還是……”伙計見她看得仔細,又問道。
“我在大理寺旁開了家小館,想找長期供貨的食材鋪,”蘇晚卿直起身,坦然說道,“昨日聽隔壁布莊的王秀蓮老板娘推薦,說你們這兒的食材好,就過來看看。”
伙計聞言,眼神亮了亮,連忙道:“原來是王老板娘推薦的!姑娘您稍等,我去叫我們掌柜的來!”說著就往后堂跑去。
蘇晚卿站在原地,心里有些緊張,手指不自覺地絞著衣角。她不知道掌柜的會不會愿意跟她這樣的小館合作,也不知道價格能不能談妥。正琢磨著,一個穿著藏青色綢緞長衫、留著山羊胡的中年男人走了出來,身后跟著剛才的伙計。
“姑娘就是要長期供貨的?”掌柜的拱手問道,語氣溫和,沒有絲毫架子,“我是這兒的掌柜,姓劉。不知姑娘的小館叫什么名字?主營些什么菜式?”
“掌柜的好,我叫蘇晚卿,小館叫‘晚食記’,主營家常小菜和湯品,”蘇晚卿也拱手回禮,語氣誠懇,“我以前在宮里的御膳房做過廚娘,對食材的新鮮度要求高,昨日逛了幾家鋪子,都沒合心意的,聽王老板娘說您這兒好,就想來問問,能不能給我小館長期供貨?”
“御膳房出來的廚娘?”劉掌柜愣了一下,隨即笑道,“難怪對食材要求高!姑娘放心,我們鮮萃行的食材,都是經過嚴格挑選的,每日新鮮配送,絕不會有差的。至于長期供貨,自然是可以的,只是價格……”
蘇晚卿連忙道:“劉掌柜,我知道鮮萃行的食材好,價格比別家高些我能接受,只是我剛開店,資金有限,能不能……能不能給我算個實在價?我保證,只要食材好,我會一直在您這兒訂。”
劉掌柜看著她,見她眼神真誠,不像是說假話,又想起王秀蓮是老主顧,便沉吟了片刻,道:“姑娘既然是王老板娘推薦的,又是御膳房出來的,我也不跟你繞彎子。從明日起,你要的青菜、禽肉、水產,都按我們給普通商戶的批發價算,比零售價低兩成;干貨按原價算,若是你要得多,每月還能再送你兩斤香菇。你看如何?”
蘇晚卿驚喜地睜大了眼睛,她沒想到劉掌柜這么爽快,連忙道謝:“多謝劉掌柜!就按您說的來!我今日先訂些青菜、鯽魚和五花肉,明日開始,我每日一早派人來取貨,行嗎?”
“當然行!”劉掌柜笑著應下,讓伙計去給蘇晚卿打包食材,又跟她約好了每日供貨的時間和數量。蘇晚卿付了錢,提著沉甸甸的食材袋走出鮮萃行,心里的一塊石頭終于落了地。
陽光已經升起,照在青石板路上,暖洋洋的。蘇晚卿提著食材,腳步輕快地往回走,路過包子鋪時,還特意買了兩個肉包——算是給自己的獎勵。她看著手里的食材,想著鋪子里正在裝修的灶臺,心里充滿了期待:有了好食材,有了踏實的鋪面,她的“晚食記”,一定能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