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彝族的“谷神”傳說
- 杏花村:李凱和他的非遺直播往事
- 凡人小飛
- 2010字
- 2025-08-25 03:23:32
晨露還沾在玉米葉上時,李凱就揣著相機往村西頭走了。昨晚剪紅玉米素材到后半夜,屏幕里紅瑪瑙似的顆粒總讓他想起什么——
三嬸說過,村里的畢摩懂老輩的故事,說不定這紅玉米藏著更特別的來歷。
畢摩的屋子在一棵老核桃樹下,土坯墻透著年月,門口掛著串曬干的柏樹枝,風一吹就“嘩啦”響。
李凱剛走近,就看見老人坐在門檻上,手里轉著個銅鈴,銅鈴上刻著彎彎曲曲的紋路,像山路上的腳印。
也不知干什么?
“畢摩爺爺,我想問問紅玉米的事。”李凱放輕腳步,把相機悄悄掛在胸前。他知道畢摩不愛被打擾,上次村委會有人來拍祭祀,被老人趕了出去。
畢摩抬眼掃了他一下,又低頭轉銅鈴:“王大爺家的‘胭脂粒’?”
聲音像老樹皮摩擦,帶著歲月的沉勁,很顯然,紅玉米還有別的名字,胭脂粒?
這名字好聽,想必有故事。
表情可能延遲,
李凱愣了愣,沒想到老人一開口就說中了,趕緊點頭:“是哩!我想知道這玉米為啥是紅的,老輩人有沒有啥說法?”
畢摩停下銅鈴,指了指屋里的神龕——神龕上擺著個陶碗,碗里盛著些顆粒飽滿的紅玉米,旁邊還插著支松枝。
“這是谷神的眼淚變的。”老人突然用彝族話開口,語速慢得像山間的溪流,“早年間鬧旱災,地里的莊稼全枯了,谷神看著心疼,掉的眼淚落在玉米穗上,就長出了紅玉米。”
李凱趕緊摸出手機錄音,指尖因為緊張有點發顫。他倒不是聽不懂彝族話,只是七八年在外讀書,不怎么說,忘了一大半!
但一些常用話還是知道的。
比如:吃飯,叫坐著;喝水,叫維牙刀。
開門,叫阿都開;睡覺,叫夷們夠;
放學了,叫仕早鴿老。
但老人的語氣里藏著鄭重,讓他不敢漏掉一個字。
“災年的時候,紅玉米會紅得更艷,像是在提醒人,要記著谷神的好。”畢摩又說,這次夾雜著幾個漢語詞,勉強能聽懂。
李凱湊近神龕看那紅玉米,比王大爺地里的更紅亮,顆粒上還泛著層細光。“那為啥現在種的人少了?”他忍不住問,想起王大爺說“產量低”時的無奈。
畢摩嘆了口氣,銅鈴在手里轉得慢了:“年輕人嫌它不頂餓,忘了老規矩。以前每年收玉米,都要先給谷神獻一穗紅玉米,現在沒幾個人做了。”
老人起身往灶房走,端出碗米酒,倒在陶碗里,米酒順著紅玉米的縫隙滲下去,散出淡淡的酒香。
“老太爺,您剛才說的‘紅得更艷’,彝族話咋說?”
李凱突然想起要把故事講清楚,得知道準確的叫法。
畢摩放下酒碗,用樹枝在地上寫了三個彝族文字,又念了一遍:“要維災。”發音帶著卷舌,像山里的回聲。“‘要’是紅,‘維’是好看,‘災’是年景,合起來就是‘年景不好時更紅’。”
李凱把這三個字拍下來,又反復跟著老人念,念錯了好幾次,逗得畢摩笑出了牙。“得慢慢學,急不得。”老人拍了拍他的肩,“這玉米的故事,不是一天能講完的。”
接下來的三天,李凱天天來畢摩家。老人教他認彝族話里的“谷神”“玉米”“土地”,還講了好多老故事——
有谷神救莊稼的,有祖先靠紅玉米度過災年的。李凱把這些都錄下來,晚上找村里懂漢語的阿叔翻譯,一句一句記在本子上,本子上很快寫滿了密密麻麻的字,還畫了些簡單的彝族文字符號。
這天下午,畢摩突然說要帶他去山神廟。山神廟在后山山腰,石頭砌的,門口掛著串老銅鈴。老人從懷里摸出個布包,里面是些紅玉米粉和松針,撒在神龕前,然后拿起銅鈴搖了起來。
“到啦哩哩哩哩山!!!!哦哦哩嘟哩哩哩哩哩!!!哩哩哩哩哩哩!”
畢摩突然唱了起來,聲音不高,卻像能穿透山林。
李凱趕緊舉著相機拍攝,鏡頭里,老人的白發在風里飄,銅鈴的響聲混著歌聲,山里的鳥都安靜了,只聽見風吹過松枝的“沙沙”聲。
唱完歌,畢摩對著神龕鞠躬:“告訴谷神,今年有人記著紅玉米了。”
他回頭看李凱,眼神里帶著點欣慰,“你拍這些,要讓更多人知道,不是玉米紅,是谷神的心意紅,年輕人啊,這些年全跑去城里做事了,村子里都是老人小孩。
小凱你難得還知道回來問紅玉米的事!”
李凱點點頭,心里突然沉甸甸的。他以前只覺得紅玉米好看,想把它當成“特色”賣,現在才知道,這紅色里藏著祖先對土地的敬畏,藏著山里人度過災年的勇氣。這些故事,比紅玉米的顏色更動人。
下山時,畢摩走得慢,時不時指著路邊的草說名字,李凱都認真記下來。路過王大爺的玉米地,老人還特意停下來,看了眼那幾株紅玉米:“王小子要是知道這故事,說不定會多種點。”
回到家,李凱連夜整理錄音和視頻。他把畢摩的吟唱剪進紅玉米的素材里,又加上翻譯好的傳說,配文寫:
“杏花村的紅玉米,不是普通的莊稼,是谷神的眼淚,是老輩人記了一輩子的心意。
如同神話世界中的故事一部分,一代代的傳下去。
彝族話里它叫‘要維災’,災年越難,它越紅得艷——像是在說,再難的日子,也能熬過去。
紅火的日子定會回來。”
發布時,窗外已經泛白。李凱看著屏幕里的紅玉米和畢摩的身影,突然明白,自己拍的不只是視頻,是要把這些快要被忘記的故事,一點一點撿回來,講給山外面的人聽。
他想起爺爺說的“別斷了根”,現在才懂,這根不只是老品種的玉米,更是老輩人的念想和規矩。只要這些故事有人聽,紅玉米就不會真的消失,杏花村的根,也就能扎得更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