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跟著爺爺來巡山路咯
- 杏花村:李凱和他的非遺直播往事
- 凡人小飛
- 2152字
- 2025-08-24 12:15:09
晨光把山路染成淺金色時,李凱就背著相機跟在爺爺身后了。
爺爺肩上扛著把老柴刀,刀鞘是用牛皮縫的,邊緣磨得發亮,走一步就晃一下,撞在褲腿上發出“嗒嗒”的輕響——這是太爺爺傳下來的刀,爺爺說砍雜枝、辨方向全靠它。
“巡山得慢,急了就漏東西,有沒有火災的隱患?有沒有山體滑坡,枯樹擋了路枯?有沒有人盜伐木材。
咱這邊是長江中上游水土保護地帶江,十年前,政府就已經下過文件了,咱們得遵守法律得!”
爺爺走在前面,腳踩在落葉上沒什么聲響,像是常年走山路練出的本事。
他時不時停下來,彎腰撥開路旁的草,手指在草葉上掃一下,又直起身繼續走,“這草叫‘蛇見怕’,旁邊準有石縫,雨天別往這兒踩,容易滑。”
李凱舉著相機,鏡頭緊緊跟著爺爺的手。那雙手布滿老繭,指關節有點變形,卻能精準地避開草葉上的尖刺,連最細的藤蔓都能輕輕撥開。
他想起昨天拍竹篾條時,爺爺也是這樣,指尖一摸就知道哪根竹篾夠韌、哪根適合編筐——這些山里的學問,沒寫在書里,全藏在手上的老繭里。
走了約莫半個鐘頭,前面出現一棵老松樹,樹干粗得要兩個人才能抱過來,樹皮裂開深深的紋路,像老人臉上的皺紋。
爺爺突然停下腳步,把柴刀靠在樹干上,伸出手輕輕摸著樹皮,動作輕得像在跟老朋友打招呼。
“這樹有八十歲了,比你爺歲數還大。”爺爺的聲音放得很柔,跟平時劈柴時的嗓門完全不一樣,
“我小時候跟你太爺爺來巡山,它就這么粗了。那年山洪,它攔在山口,咱們村的地才沒被沖了。”
李凱把相機架在石頭上,鏡頭對準爺爺的手和樹干的紋路。陽光透過松枝的縫隙灑下來,在爺爺的手上投下細碎的光斑,也照亮了樹皮上一道歪斜的疤痕——
那是多年前被雷劈過的痕跡,如今還能看見焦黑的印記。
“山上的草藥也很多,你的大概記住他的位置,將來有病有災的時候可以來采治你的病!”
“爺您跟它說話,它能聽見嗎?”
李凱想起提綱里寫的細節,忍不住問。
昨天“山里人”的評論讓他明白,這些藏在日常里的念想,才是最該拍進去的。
爺爺沒回頭,依舊摸著樹皮,像是在回應樹干的“回應”:“咋聽不見?它站在這兒八十年,見了多少事?你太爺爺走的那年,它掉了好多松針,我來這兒坐了一下午,它就安安靜靜的,跟陪著我似的。”
他頓了頓,又說,“山里的東西都有靈性,你不跟它打招呼,它就跟你生分——
上次三嬸家的娃來爬樹,沒說一聲就往上竄,結果摔了個屁股墩,就是它在提醒呢。”
李凱趕緊按下錄制鍵,把爺爺的話全錄進去。他蹲在旁邊,看著爺爺的手指劃過樹干的年輪,一圈又一圈,像是在數著歲月的痕跡。
爺爺突然指著一道寬些的年輪說:“你看這個,這年雨水多,它長得快;旁邊這個窄的,那年鬧旱災,它差點渴死。”
他湊過去看,果然看見年輪有寬有窄,像一串藏著秘密的同心圓。
“樹不會說話,可年輪就是它的故事。”爺爺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人能躲雨躲災,樹不行,風來了得扛著,雷來了得受著,可它還是一年年長,比人還堅韌。”
李凱看著鏡頭里的畫面,突然覺得眼眶有點熱。他想起穿越前在城里,每天盯著人與機器,從來沒留意過身邊的樹有多少歲,更沒聽過誰跟樹說心里話。
可在杏花村,爺爺跟老松樹的對話,沒有華麗的話,卻比任何文案都動人。
往山上走時,爺爺又跟好幾棵樹打了招呼。遇到一棵歪脖子的梨樹,他會說
“今年梨結得少,得好好歇著”;路過一棵剛栽了幾年的杉樹,他會拍著樹干說“慢點長,別著急,好時候會來!”。
每句話都平常,卻透著一股子真心。
走到山腰的泉水邊,爺爺停下來喝水。李凱把相機湊近,拍爺爺用手捧水的樣子——泉水清得能看見水底的鵝卵石,爺爺的手浸在水里,皺紋都被泡得清晰了些。
“你拍這些,有人看嗎?”爺爺突然問,語氣里帶著點不確定。昨天李凱說要拍細節,他沒反對,可心里說不定還在犯嘀咕。
李凱想起“山里人”的評論,笑著點頭:“有人看。昨天有個網友,看您補屋頂的法子,就想起他爺爺了。這些樹的故事,說不定也有人記得——比如在外打工的人,想起老家的樹,就想看看。”
爺爺沒說話,喝了口泉水,又把水潑在梨樹上,像是在給樹“喝水”。過了會兒,他才說:“要是能讓他們想起老家,也行,也別總忘了根。”
下山時,太陽已經升到頭頂。爺爺走在前面,柴刀又開始“嗒嗒”地撞著褲腿,可腳步比來時慢了些,像是在跟那些樹告別。李凱跟在后面,相機里存滿了畫面:爺爺摸樹干的手、年輪的紋路、歪脖子梨樹的影子,還有爺爺說“樹有靈性”時的側臉。
回到家,爺爺去廚房做飯,李凱坐在石磨旁看素材。鏡頭里,爺爺的聲音混著松濤聲,溫柔又踏實。他突然明白,自己要拍的不是“鄉村美景”,而是這些藏在美景里的“人情”——是爺爺對老松樹的念想,是年輪里的歲月,是山里人跟自然相處的法子。
他打開剪輯軟件,把爺爺摸樹干的鏡頭放慢,配上剛才錄的松濤聲,又在畫面角落加了行字:“杏花村的樹,都有故事。爺爺說,跟它們打招呼,它們就會陪著你。”
做完這些,他抬頭看見爺爺端著兩碗玉米粥出來,陽光落在爺爺的白發上,暖得像山上的晨光。李凱笑著把手機遞過去:“爺爺,您看,這才是咱杏花村該有的樣子。”
爺爺湊過來看了眼,沒說話,卻把碗里的雞蛋夾給了他——那是早上特意煮的,一直溫在灶膛里。李凱咬了口雞蛋,覺得比城里的茶葉蛋還香,心里也暖烘烘的。
他知道,這條關于老松樹的視頻,說不定還是只有幾個贊,但只要能有人像“山里人”那樣,從鏡頭里想起自己的老家,想起跟樹的故事,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