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7章 舊卷新聲啟新程(中1)

第五章薪火綿延向遠方

2015年7月,西安的盛夏裹挾著熱浪,韻庭文化傳承中心的工作室里卻格外熱鬧——來自全國8所高校的20名“古籍修復與文化傳承”暑期實習生,正圍在工作臺前,跟著陳謙墨學習古籍托裱的基礎技藝。劉寧悅則在一旁整理剛從商丘傳來的照片,畫面里,韻庭書院的小花園里擠滿了參加“暑期文化營”的孩子,他們穿著淺藍色的營服,正跟著非遺傳承人學習剪紙,桂樹的枝葉在陽光下投下細碎的陰影,滿是生機。

“寧悅姐,南京圖書館剛發來電郵,說之前咱們申請復制的明刻本《論語》已經整理完畢,問咱們什么時候派人去取。”林曉拿著手機走進來,額頭上帶著薄汗,“還有,SQ市教育局那邊傳來消息,想把‘韻庭式實踐課’納入全市鄉村小學的校本課程,讓咱們盡快制定推廣方案。”

劉寧悅放下手里的照片,心里滿是振奮——明刻本《論語》是當年韻庭書院藏書目錄里記載的珍貴典籍,如今能復制回歸,對書院藏書的復原意義重大;而“韻庭式實踐課”納入校本課程,更是意味著祖父的教育理念能惠及更多鄉村孩子。她立刻召集陳謙墨和實習生代表,召開臨時會議:“謙墨,你下周帶兩名實習生去南京取《論語》復制品,順便和南京圖書館對接后續古籍復制計劃;林曉,你負責聯合SQ市教育局,梳理‘韻庭式實踐課’的核心內容,形成標準化教學手冊;我留在西安,跟進實習生的培訓,同時準備‘第二屆韻庭文化節’的前期策劃。”

分工明確后,大家立刻行動起來。陳謙墨帶著實習生王璐和李陽前往南京,臨行前特意帶上了《韻庭書院藏書目錄》復制品:“咱們這次去,不僅要取回《論語》,還要和南京圖書館的專家核對目錄里其他古籍的現存情況,爭取能多復制幾本回來,豐富書院的藏書。”

抵達南京圖書館后,古籍部的張主任親自接待了他們。當陳謙墨拿出藏書目錄時,張主任驚訝地說:“這份目錄我們之前也研究過,里面記載的多本古籍現在都藏在我們館里,只是一直沒找到與韻庭書院的直接關聯。現在有了你們的研究,這些古籍的歷史價值更清晰了!”

在張主任的帶領下,他們看到了明刻本《論語》——深藍色的封面,泛黃的紙頁,雖然歷經百年,卻依舊保存完好。王璐小心翼翼地翻開書頁,指尖拂過上面的刻字,激動地說:“沒想到能親眼看到這么珍貴的古籍,而且還是當年韻庭書院的藏書,感覺像是穿越時空和古人對話。”

除了《論語》,他們還確定了《商丘縣志》《四庫全書》選本等6本古籍的復制計劃。張主任說:“這些古籍的復制需要時間,我們會盡快安排,爭取在‘第二屆韻庭文化節’前完成,作為給文化節的賀禮。”

在南京期間,陳謙墨還帶著實習生拜訪了張啟山。張啟山看到實習生們對古籍修復充滿熱情,欣慰地拿出祖父留下的古籍修復工具:“這些工具跟著我祖父整理過韻庭書院的古籍,現在交給你們,希望你們能傳承這份技藝,守護好文化瑰寶。”

王璐和李陽接過工具,鄭重地說:“張爺爺您放心,我們一定會好好學習古籍修復,像您祖父和劉爺爺一樣,做傳統文化的守護者。”

與此同時,林曉在商丘緊鑼密鼓地推進“韻庭式實踐課”校本課程的制定。她聯合SQ市教育局的教研員,以及10所鄉村小學的教師代表,共同梳理課程體系——將課程分為“文化認知”“實踐體驗”“精神傳承”三個模塊,每個模塊都設計了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評價標準。

“文化認知”模塊以韻庭書院的歷史和祖父的故事為核心,通過繪本、動畫、短視頻等形式,讓低年級學生了解傳統文化;“實踐體驗”模塊包括古籍摹寫、傳統手工、耕讀實踐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精神傳承”模塊則通過詩文朗誦、故事分享、公益活動等,引導學生踐行“明理濟時”的精神。

在討論會上,李家坳小學的校長說:“之前我們開展‘韻庭式實踐課’時,很多家長擔心會影響文化課學習。現在納入校本課程,有了明確的教學計劃和評價標準,不僅能消除家長的顧慮,還能讓課程更系統、更規范。”

林曉點點頭:“咱們還要編寫配套的教師用書和學生手冊,里面包含詳細的教案、活動設計和拓展資料,讓每個老師都能輕松開展教學,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其中。”

西安的實習生培訓也在有序進行。劉寧悅邀請了周教授和幾位資深古籍修復師,為實習生們開設專題講座,內容涵蓋古籍版本鑒定、蟲蛀修復、霉變處理等專業知識。在實操環節,實習生們從最簡單的摹寫開始,逐漸過渡到補紙、托裱,雖然過程中難免出錯,但每個人都學得格外認真。

實習生趙雨在修復一張殘損的古籍書頁時,因為手抖導致補紙位置偏移,忍不住有些沮喪。劉寧悅走過去,耐心地教她調整手法:“古籍修復就像醫生治病,需要耐心和細心,一次沒做好沒關系,多練習就能掌握技巧。你看這張殘頁,雖然破損嚴重,但只要我們用心修復,就能讓它重新煥發生機,這就是我們修復師的意義。”

在劉寧悅的鼓勵下,趙雨重新調整狀態,終于完成了殘頁的修復。看著自己的成果,她興奮地說:“原來修復古籍不僅需要技藝,還需要耐心和熱愛。以后我想從事古籍修復工作,讓更多破損的古籍重見天日。”

8月,“韻庭式實踐課”校本課程手冊正式完成,SQ市教育局發文,要求全市50所鄉村小學從9月新學期開始,全面推廣“韻庭式實踐課”。消息傳到鄉村小學,老師們和孩子們都格外興奮。王家村小學的老師在電話里說:“孩子們聽說以后每周都有‘韻庭課’,都盼著開學呢!有的孩子還提前準備了摹寫紙,說要練習寫‘明理濟時’。”

與此同時,南京圖書館傳來消息,6本古籍的復制工作已接近完成,預計9月底能送到韻庭書院。陳謙墨立刻制定了“書院藏書整理計劃”,準備在古籍送到后,組織志愿者對藏書樓的書籍進行重新分類、編號和上架,還會制作詳細的藏書目錄手冊,方便讀者查詢。

9月,新學期伊始,SQ市鄉村小學的“韻庭式實踐課”正式開課。劉寧悅、陳謙墨和林曉分頭前往各所學校,查看課程開展情況。在商丘縣的一所鄉村小學,他們看到孩子們正在上“文化認知”課——老師用動畫的形式,講述祖父創辦韻庭書院的故事,孩子們看得目不轉睛,不時舉手提問:“老師,劉爺爺真的會給窮苦孩子送書嗎?”“書院里的學生真的要去田間勞作嗎?”

課后,老師笑著說:“孩子們對‘韻庭’的故事特別感興趣,上課積極性比以前高多了。有的孩子還會把故事講給家長聽,讓家長也了解傳統文化。”

在另一所學校的“實踐體驗”課上,孩子們正在學習剪紙,主題是“韻庭書院”。有的孩子剪了書院的門樓,有的剪了小花園里的桂樹,還有的剪了祖父教學生讀書的場景。一個小女孩拿著自己剪的“明理濟時”木匾,興奮地說:“我要把這個送給寧悅姐姐,謝謝她讓我們知道這么多有趣的故事。”

看著孩子們的變化,劉寧悅心里滿是欣慰。她知道,“韻庭式實踐課”納入校本課程,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未來,會有更多鄉村孩子在課程中愛上傳統文化,踐行“明理濟時”的精神,成為文脈傳承的新生力量。

9月底,南京圖書館的6本古籍復制品如期送到韻庭書院。陳謙墨帶著志愿者和實習生,用了一周時間,完成了藏書樓的整理工作。重新上架的書籍按照“經史子集”分類擺放,每本書都貼有標簽,注明書名、版本、來源和歷史背景。藏書目錄手冊則放在藏書樓的入口處,讀者可以隨時查閱。

整理完成的那天,張啟山和王建國先生特意來到書院。看著整齊的書架和珍貴的古籍,張啟山感慨地說:“我祖父當年和景明先生整理書院藏書時,最大的愿望就是讓這些書能被更多人閱讀。現在,這個愿望終于實現了。”

王建國先生則在《商丘縣志》復制品前停下腳步,輕聲說:“這本書里記載了很多商丘的歷史,也提到了韻庭書院的辦學事跡。以后讀者來這里,不僅能了解書院的歷史,還能了解商丘的文化,這就是藏書樓的價值。”

10月,“第二屆韻庭文化節”如期舉辦。相比第一屆,本屆文化節規模更大、內容更豐富——新增的“地方戲曲展演”邀請了商丘豫劇團,上演了《花木蘭》《穆桂英掛帥》等經典劇目,臺下觀眾看得津津有味;“傳統美食節”則匯集了商丘的特色小吃,如垛子肉、水激饃、糖糕等,游客們一邊品嘗美食,一邊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古籍修復成果展”是本屆文化節的亮點之一。展覽現場,不僅展示了這些年修復的《韻庭詩文集》殘卷、地方文獻,還展示了南京圖書館復制的7本古籍。劉寧悅和實習生們在現場開展古籍修復演示,從摹寫、補紙到托裱,每一個步驟都講解得詳細而生動,吸引了很多觀眾駐足觀看。

一位來自上海的古籍收藏愛好者,在看完演示后,激動地說:“沒想到在商丘能看到這么專業的古籍修復演示,還能近距離接觸到這么珍貴的古籍復制品。韻庭書院不僅重建了建筑,更傳承了文化技藝,太了不起了!”

文化節期間,“韻庭書院傳統文化教育基地”正式掛牌。SQ市教育局的負責人和多所中小學的校長參加了掛牌儀式。負責人在致辭中說:“韻庭書院成為傳統文化教育基地,為商丘的中小學提供了優質的文化教育資源。希望各學校能充分利用這個平臺,開展更多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活動,讓學生們在實踐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培養文化自信。”

掛牌儀式后,SQ市第一小學的師生們在書院開展了第一次研學活動。孩子們在講堂里聽書院歷史,在藏書樓里參觀古籍,在小花園里學習傳統禮儀,還體驗了古籍摹寫。校長笑著說:“這是孩子們第一次在真正的書院里學習傳統文化,比在課堂上更有感染力。以后我們會定期組織學生來這里研學,讓傳統文化真正融入他們的成長。”

11月,“韻庭文化傳承中心”收到了一個特殊的請求——來自XJWLMQ的一所鄉村小學,希望能引入“韻庭式實踐課”,并邀請他們派老師前去指導。劉寧悅、陳謙墨和林曉經過討論,決定組建“韻庭文化援疆小組”,帶著課程手冊、教學資源和捐贈物資,前往WLMQ。

抵達WLMQ后,他們受到了學校師生的熱烈歡迎。這所學校有很多少數民族學生,雖然語言交流有些不便,但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情卻絲毫未減。在“韻庭式實踐課”的首次授課中,劉寧悅用圖片和視頻的形式,講述祖父和韻庭書院的故事,孩子們看得格外認真,不時用不太流利的漢語提問:“劉爺爺為什么要幫助孩子?”“我們也能像書院的學生一樣讀書嗎?”

課后,孩子們圍著劉寧悅,送上自己畫的畫——有的畫了XJ的草原和雪山,有的畫了韻庭書院的門樓,還有的畫了自己和劉寧悅一起讀書的場景。一個哈薩克族小男孩用漢語說:“姐姐,我喜歡劉爺爺的故事,喜歡傳統文化,以后我要好好讀書,做一個有用的人。”

在WLMQ的半個月里,他們為學校的老師開展了“韻庭式實踐課”培訓,捐贈了500冊傳統文化書籍和200套古籍修復體驗包,還幫助學校建立了“韻庭書院紀念角”。離開時,校長緊緊握著劉寧悅的手,激動地說:“謝謝你們把這么好的課程和文化帶到我們學校,讓孩子們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我們一定會把‘韻庭式實踐課’好好開展下去,讓‘明理濟時’的精神在這里生根發芽。”

從WLMQ回來后,劉寧悅、陳謙墨和林曉決定,將“韻庭文化援疆”作為長期項目,定期派老師前往WLMQ的鄉村小學,指導課程開展,還計劃組織兩地的學生開展“文化交流活動”,讓商丘的孩子和WLMQ的孩子互相學習、互相了解,共同傳承傳統文化。

2016年1月,春節前夕,韻庭書院舉辦了“全國韻庭文化傳承者聯誼會”。來自BJ、上海、南京、WLMQ等地的文化學者、教師代表、志愿者和鄉村孩子代表齊聚一堂,分享文化傳承的經驗和感悟。

張啟山在聯誼會上說:“從南京到商丘,從西安到WLMQ,‘韻庭’的文脈已經跨越了地域的限制,影響了更多人。這不僅是景明先生和我祖父的心愿,也是所有文化傳承者的心愿。”

WLMQ鄉村小學的老師分享了“韻庭式實踐課”的開展情況:“現在我們學校的孩子們,不僅能說出劉爺爺的故事,還能背出他的詩句,有的孩子還開始學習漢語書法。傳統文化就像一座橋梁,連接了不同民族的孩子,讓大家在文化的交流中共同成長。”

聯誼會的最后,劉寧悅、陳謙墨和林曉帶著大家一起朗誦祖父的《勸學詩》:“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悠揚的朗誦聲在書院的上空回蕩,跨越了地域和民族的界限,匯聚成一曲動人的文化傳承之歌。

春節過后,劉寧悅他們開始籌備“韻庭文化走進校園”全國巡展活動。巡展以“古籍修復與文化傳承”為主題,計劃在全國10個省市的高校和中小學開展,通過展示修復的古籍、書院的史料、孩子們的作品,以及開展古籍修復體驗、傳統文化講座等活動,讓更多人了解韻庭文化,愛上傳統文化。

3月,巡展第一站在西安師范大學啟動。展覽現場,學生們圍著古籍修復展示區,認真觀看實習生們的演示;在“韻庭書院史料區”,大家通過老照片和復制品,了解書院的歷史;在“鄉村童韻區”,孩子們的畫作和作文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西安師范大學的校長在開幕式上說:“‘韻庭文化走進校園’巡展,為高校學生提供了一個了解傳統文化、參與文化傳承的平臺。希望同學們能從韻庭文化的傳承故事中汲取力量,積極參與到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中來,做新時代的文化使者。”

巡展期間,劉寧悅還為學生們做了“從一本殘卷到一座書院——韻庭文化傳承的故事”主題講座。她分享了這些年尋找史料、修復古籍、重建書院、推廣鄉村教育的經歷,臺下的學生們聽得格外認真,不時有人舉手提問:“學姐,是什么支撐你們堅持這么多年?”“我們能為文化傳承做些什么?”

劉寧悅笑著回答:“支撐我們的,是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是對‘明理濟時’精神的堅守,更是看到孩子們成長時的欣慰。其實,每個人都能為文化傳承做貢獻——讀一本傳統文化書籍,學一項傳統技藝,講一個傳統文化故事,都是在參與文化傳承。只要我們每個人都獻出一份力,傳統文化就會永遠傳承下去。”

講座結束后,很多學生表示要加入“韻庭文化傳承志愿者”隊伍,利用課余時間參與古籍修復、活動策劃和鄉村支教。西安師范大學的學生王萌說:“聽完講座,我深受感動。以前覺得文化傳承離自己很遙遠,現在才知道,只要有初心、有行動,每個人都能成為文化傳承者。我想加入志愿者隊伍,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出一份力。”

從3月到6月,“韻庭文化走進校園”巡展先后在西安、南京、BJ、上海、WLMQ等10個省市開展,累計吸引了超過5萬名師生參與。巡展不僅讓更多人了解了韻庭文化,還帶動了更多高校和中小學開展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形成了“全國聯動、共同傳承”的良好氛圍。

6月,“韻庭文化傳承中心”收到了國家文物局的通知,韻庭書院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通知中寫道:“韻庭書院作為清代至民國時期地方書院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和教育價值。其重建與活化利用,為近現代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提供了優秀范例,特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收到通知的那天,劉寧悅、陳謙墨和林曉帶著志愿者和鄉村孩子,來到韻庭書院。他們站在“明理濟時”木匾下,一起宣讀了《韻庭文化傳承宣言》:“我們將以韻庭書院為載體,以傳統文化為根基,堅守‘明理濟時’的初心,踐行‘知行合一’的精神,讓古籍煥發新生,讓文脈永續傳承,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照亮更多人的人生之路……”

陽光灑在每個人的身上,溫暖而明亮。劉寧悅看著眼前的景象——孩子們純真的笑臉,志愿者堅定的眼神,書院青磚灰瓦的屋頂,還有遠處隨風飄動的國旗,忽然想起了祖父詩里的句子:“他年若得英才出,不負寒窗十載忙。”

她知道,祖父的期望已經實現——那些在“韻庭”文化影響下成長的孩子,那些投身文化傳承的志愿者,那些支持“韻庭”事業的同行者,都是新時代的“英才”;而她和陳謙墨、林曉多年的堅守,也從未辜負“寒窗十載”的初心。

當天下午,SQ市政府為韻庭書院舉行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掛牌儀式。儀式上,市文旅局負責人說:“韻庭書院獲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不僅是對其歷史價值的認可,更是對‘韻庭’文化傳承模式的肯定。未來,我們將加大對書院的保護和支持力度,助力其成為全國地方書院文化傳承的標桿。”

掛牌儀式后,顧爺爺握著劉寧悅的手,眼里滿是淚水:“景明兄,你看到了嗎?你的書院成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你的精神影響了這么多人,你可以放心了!”

張啟山也激動地說:“這是所有‘韻庭’傳承者的榮耀!以后,我們要繼續守護好書院,讓它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紐帶,讓‘明理濟時’的精神永遠傳遞下去。”

7月,暑假來臨,韻庭書院的“暑期文化營”再次開營。來自全國10個省市的100名鄉村孩子,在這里度過了為期20天的文化之旅。孩子們不僅學習了古籍摹寫、傳統書法、剪紙、古琴等傳統技藝,還參與了“書院歷史調研”活動——分成小組采訪顧爺爺、張啟山、王建國先生等“韻庭”文化的見證者,記錄他們口中的書院故事。

來自WLMQ的哈薩克族女孩古麗,在采訪張啟山后,認真地在筆記本上寫道:“張爺爺說,劉爺爺和他的爺爺是好朋友,他們一起保護古籍,一起教孩子讀書。我以后也要像他們一樣,做一個善良、有擔當的人,還要把‘韻庭’的故事講給更多的人聽。”

文化營閉營儀式上,孩子們展示了自己的學習成果——有的表演了古琴彈奏,有的展示了書法作品,有的朗誦了自己創作的“韻庭”主題詩歌,還有的小組匯報了“書院歷史調研”成果。看著孩子們自信的笑臉,劉寧悅心里滿是溫暖。她知道,這些孩子不僅學到了傳統技藝,更在心里種下了文化傳承的種子,而這顆種子,會隨著他們的成長,在全國不同的地方生根發芽。

閉營儀式結束后,古麗拉著劉寧悅的手,依依不舍地說:“姐姐,這個暑假我過得特別開心,我喜歡韻庭書院,喜歡這里的老師和小伙伴。以后我還能來嗎?”

劉寧悅笑著點點頭:“當然可以!韻庭書院永遠是你的家,我們永遠歡迎你回來。”

8月,劉寧悅、陳謙墨和林曉開始整理這些年的文化傳承成果,計劃出版《韻庭文化傳承十年記》,記錄從修復殘卷到書院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歷程,收錄史料照片、活動紀實、孩子作品和傳承者故事,讓更多人了解“韻庭”文化傳承的全貌。

在整理資料時,劉寧悅翻到了當年孩子們送她的筆記本——里面記錄著梁園鎮小學孩子們的心愿,記錄著李家坳小學小花的畫作,記錄著WLMQ古麗的留言。她輕輕撫摸著筆記本的紙頁,忽然想起了第一次在梁園鎮小學見到孩子們的場景,想起了他們圍著復原圖嘰嘰喳喳討論的樣子,想起了明明說“要保護老書”時堅定的眼神。

“時間過得真快啊,一轉眼已經十年了。”林曉走過來,看著筆記本,感慨地說,“還記得咱們第一次去商丘尋找史料時,連一輛像樣的車都沒有,現在卻能帶著‘韻庭’的故事走向全國,甚至影響了不同民族的孩子。”

陳謙墨也笑著說:“這十年,咱們不僅重建了書院,還讓‘韻庭’的精神傳遍了大江南北。以后,咱們還要繼續努力,讓‘韻庭’的薪火傳得更遠,讓更多人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

劉寧悅點點頭,眼里滿是堅定。她知道,“韻庭”文化傳承的路還很長——要繼續完善書院的保護和運營,讓它更好地發揮文化傳承基地的作用;要深化“韻庭式實踐課”的推廣,讓更多鄉村孩子受益;要加強與全國其他書院的交流合作,共同探索傳統文化傳承的新路徑。

但她一點也不害怕,因為她有陳謙墨和林曉的陪伴,有無數志愿者和傳承者的支持,更有孩子們眼中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期待。這些熱愛與期待,就像一束束光,照亮了文化傳承的漫漫長路,也讓“韻庭”的薪火永遠燃燒,永遠明亮。

9月,西安的秋風吹走了盛夏的炎熱,韻庭文化傳承中心的工作室里,劉寧悅、陳謙墨和林曉正在討論《韻庭文化傳承十年記》的出版細節。窗外,梧桐樹葉漸漸變黃,陽光透過樹葉灑在工作臺上,照亮了桌上的史料、照片和孩子們的作品。

“咱們要在書的最后,加上‘傳承者名錄’,把這些年所有支持‘韻庭’文化的人都記下來。”劉寧悅指著名單說,“有周教授、張爺爺、王爺爺,有鄉村教師、志愿者,還有孩子們——他們都是‘韻庭’文脈的傳承者,都值得被記住。”

陳謙墨和林曉都表示贊同。林曉笑著說:“還要在書的扉頁上,印上咱們三個人和孩子們在書院的合影,還有‘明理濟時’的木匾——這是‘韻庭’文化的象征,也是咱們初心的見證。”

三人相視一笑,眼里滿是對未來的期待。他們知道,《韻庭文化傳承十年記》的出版不是結束,而是新的開始——未來,會有更多人通過這本書,了解“韻庭”的故事,加入文化傳承的隊伍;會有更多“韻庭式”的文化傳承項目在全國開展,讓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會有更多孩子在“明理濟時”精神的熏陶下,成長為有理想、有擔當、有愛心的新時代青年。

夕陽西下,金色的余暉灑在韻庭書院的屋頂上,也灑在工作室的每一個角落。劉寧悅拿起筆,在《韻庭文化傳承十年記》的序言草稿上,寫下了最后一句話:“故紙無言,文脈有聲;薪火綿延,向遠而行。愿以十年為階,續百年之約,讓‘韻庭’的書香,永遠飄灑在中華大地上,讓‘明理濟時’的精神,永遠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

第六章文脈共振連四海

2016年10月,商丘的秋意漸濃,韻庭書院的兩株桂樹如期綻放,細碎的金黃色花瓣落滿庭院,空氣里飄著清甜的香氣。劉寧悅剛送走一批前來研學的上海師生,就接到了一個來自BJ的陌生電話——電話那頭是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的工作人員,邀請“韻庭文化傳承中心”參與下個月舉辦的“中國傳統文化海外巡展”,將韻庭書院的故事和古籍修復技藝帶到法國巴黎。

“海外巡展?”劉寧悅握著手機,心跳不由得加快。這些年“韻庭”文化雖已在國內形成影響力,但走出國門還是第一次。她立刻召集陳謙墨和林曉,將這個消息告訴兩人,辦公室里瞬間充滿了興奮的討論聲。

“這是讓‘韻庭’文化走向世界的好機會!”陳謙墨激動地翻出《韻庭書院史料匯編》,“咱們可以帶著書院復原模型、古籍復制品和孩子們的實踐成果去,讓外國觀眾直觀感受中國地方書院的文化魅力。”

林曉則迅速打開電腦,梳理海外傳播的注意事項:“要準備多語言的講解資料,尤其是法語和英語版本;還要設計互動體驗環節,比如簡化版的古籍摹寫,讓外國觀眾能親身參與;另外,得提前和巴黎的展覽方對接,確定展品運輸和場地布置的細節。”

三人分工協作,僅用一周就完成了參展方案。劉寧悅負責篩選展品,最終確定了“韻庭書院1:20復原模型”“明刻本《論語》復制品”“《韻庭詩文集》殘卷修復件”“鄉村孩子繪制的‘書院圖景’畫作20幅”等核心展品;陳謙墨負責制作多媒體展示內容,包括書院重建紀錄片法語字幕版、古籍修復過程短視頻;林曉則對接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辦理展品出境手續,同時聯系巴黎當地的華人社團,邀請他們參與展覽期間的文化交流活動。

11月初,劉寧悅和陳謙墨帶著展品飛往巴黎。當飛機降落在戴高樂機場時,前來接機的巴黎華人文化協會會長張敏笑著說:“早就聽說過韻庭書院的故事,沒想到能在家門口看到你們的展覽,太期待了!”

展覽場地設在巴黎中國文化中心,開展前三天,兩人就開始緊張的布置工作。復原模型放在展廳中央,周圍環繞著古籍復制品和畫作;互動區擺放著20套簡化版古籍摹寫工具,包括宣紙、毛筆和印有“明理濟時”字樣的摹寫底紙;多媒體屏幕則循環播放書院重建紀錄片,法語旁白將祖父辦學的故事娓娓道來。

11月15日,“中國傳統文化海外巡展——韻庭書院特展”正式開展。當天,法國文化部官員、巴黎多所高校的漢學家、華人社團代表和當地民眾紛紛前來參觀。法國漢學家皮埃爾·勒梅爾在復原模型前駐足良久,不時向劉寧悅提問:“這座書院的建筑風格很特別,既保留了中國傳統書院的格局,又有地方特色,它在歷史上主要承擔哪些功能?”

劉寧悅指著模型上的講堂和藏書樓,耐心解釋:“韻庭書院不僅是教書的地方,還是文化傳播和社區服務的中心。歷史上,它免費為寒門學子提供教育,還向村民開放藏書,甚至會教村民算術、農耕知識,體現了‘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

皮埃爾聽完后,感慨地說:“這種‘教育普惠’的理念和我們歐洲中世紀的行會學校有相似之處,但韻庭書院將文化、教育與民生結合得更緊密,太有啟發意義了!”

在互動區,很多法國民眾好奇地拿起毛筆,嘗試摹寫“明理濟時”。巴黎市民安娜第一次握毛筆,手腕控制不穩,寫出的筆畫歪歪扭扭,卻笑得格外開心:“這個漢字的結構很美,雖然我不知道它的意思,但能感受到一種莊重的力量。”

劉寧悅走過去,用英語解釋:“這四個字的意思是‘明白道理,救濟時世’,是書院創始人劉景明先生的辦學理念,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家國情懷’的體現。”安娜聽完后,認真地在摹寫紙上寫下第二遍,還特意把作品疊好放進包里:“我要帶回去給孩子看,讓他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

展覽期間,他們還舉辦了兩場“韻庭書院與中國地方文化傳承”主題講座。陳謙墨用圖片和視頻,展示了古籍修復的過程,當他講到如何用傳統技藝修復《韻庭詩文集》殘卷時,臺下的觀眾紛紛發出驚嘆。巴黎高等師范學院的學生路易斯舉手提問:“現在科技這么發達,為什么還要堅持傳統的古籍修復技藝?”

陳謙墨笑著回答:“傳統技藝不僅是修復古籍的手段,更承載著文化記憶。比如我們用的‘竹紙’,制作工藝已有上千年歷史;修復時的‘補紙’技巧,需要修復師根據紙張的紋理、厚度反復調試——這些過程本身就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當然,我們也會結合現代科技,比如用掃描技術記錄古籍信息,但傳統技藝的核心不能丟。”

講座結束后,路易斯主動留下聯系方式:“我正在研究中國傳統教育史,韻庭書院的案例對我的研究很有幫助,希望以后能和你們合作,深入挖掘書院的歷史價值。”

展覽持續了15天,共吸引了超過8000名觀眾,法國《世界報》《歐洲時報》等媒體都對展覽進行了報道,稱其“為法國民眾打開了一扇了解中國地方傳統文化的窗口”。離開巴黎前,張敏會長握著劉寧悅的手說:“你們這次帶來的不僅是展品,更是中國文化的溫度。很多華人看完展覽后都很自豪,說終于有人把咱們基層的文化故事講到了國外。”

帶著巴黎之行的收獲回到商丘,劉寧悅他們立刻投入到“韻庭文化國際交流計劃”的制定中。他們計劃與巴黎高等師范學院、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等海外高校建立合作,開展“中國地方書院研究”學術交流;還準備將《韻庭詩文集》《景明詩鈔校注》翻譯成法語、英語,在海外出版,讓更多外國讀者了解祖父的詩文和書院的故事。

2017年3月,第一個合作項目落地——巴黎高等師范學院的3名漢學專業學生來到韻庭書院,開展為期一個月的實習。他們跟著陳謙墨學習古籍修復基礎技藝,跟著劉寧悅整理書院史料,還走進鄉村小學,觀摩“韻庭式實踐課”。

實習生艾米麗在體驗“耕讀實踐”課時,跟著孩子們一起在書院的小田里播種。她擦著額頭上的汗,笑著說:“以前只在書本上看到‘耕讀傳家’,今天親身體驗后,才明白它的意義——讀書是為了明理,勞作是為了知辛苦,兩者結合才能成為完整的人。”

實習結束時,艾米麗將自己修復的一張古籍殘頁送給劉寧悅:“這是我第一次修復古籍,雖然做得不好,但它對我意義重大。我會把在書院的經歷寫成論文,讓更多同學了解韻庭書院,了解中國的地方文化。”

同年5月,《韻庭詩文集》英譯本由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出版。譯者是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漢學教授戴維·懷特,他在序言中寫道:“劉景明先生的詩作,沒有華麗的辭藻,卻充滿了對教育的執著、對民生的關懷、對文化的堅守。這些情感跨越了語言和時空,能讓外國讀者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中‘以人為本’的溫度。”

英譯本出版后,在海外漢學界引發了關注。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教授在書評中寫道:“《韻庭詩文集》不僅是一部個人詩集,更是一部記錄中國近代地方教育史的文獻。它讓我們看到,中國的傳統文化不是僵化的教條,而是能融入日常生活、適應時代發展的活態傳承。”

6月,劉寧悅收到了戴維·懷特教授的邀請,前往倫敦參加“中國地方文學與文化傳承”國際研討會。在研討會上,她分享了祖父的詩作與韻庭書院的教育實踐,當講到鄉村孩子通過“韻庭式實踐課”愛上傳統文化時,臺下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一位來自日本的學者提問:“在現代化進程中,很多地方文化都面臨消失的風險,你們是如何讓韻庭文化保持活力的?”

劉寧悅回答:“我們的秘訣是‘守正創新’——‘守正’是堅守傳統文化的核心精神,比如‘明理濟時’‘知行合一’;‘創新’是用現代人能接受的方式傳播文化,比如開發文創產品、開展研學活動、進行國際交流。只有讓文化貼近生活、融入時代,才能讓它真正活起來。”

研討會結束后,劉寧悅和戴維·懷特教授達成共識,計劃聯合海外高校,開展“中外地方書院比較研究”項目,通過對比中國韻庭書院、日本足利學校、韓國紹修書院的歷史與現狀,探索地方書院在當代的文化價值。

與此同時,國內的“韻庭”文化傳承也在不斷深化。7月,“韻庭文化創意工作室”正式成立,林曉擔任負責人,帶領團隊開發了一系列文創產品——以“明理濟時”為主題的書法書簽、復刻書院門樓的鑰匙扣、印有祖父詩句的帆布包、古籍修復體驗套裝等。這些文創產品不僅在書院和工作室售賣,還入駐了電商平臺,上線第一個月就賣出了5000多件。

“文創產品是文化傳播的載體,”林曉拿著一款書院門樓鑰匙扣說,“很多人通過這些小物件了解韻庭書院,有的游客買了書簽后,特意來書院參觀;有的家長買了古籍修復體驗套裝,和孩子一起在家體驗傳統文化,這就是文創的意義。”

8月,“韻庭書院數字博物館”正式上線。陳謙墨帶領技術團隊,用3D建模技術還原了書院的全貌,觀眾可以通過手機或電腦,“走進”虛擬書院,參觀講堂、藏書樓、小花園,還能在線瀏覽古籍復制品、史料照片和文化節視頻。數字博物館還設置了“互動問答”板塊,解答觀眾關于書院歷史和傳統文化的疑問。

上線當天,數字博物館的訪問量就突破了10萬次。一位來自深圳的網友留言:“因為工作原因不能去商丘實地參觀,數字博物館圓了我的心愿。虛擬書院做得很逼真,還能在線看古籍,太方便了!”

9月,“第三屆韻庭文化節”新增了“國際文化交流日”環節,邀請了來自法國、英國、日本、韓國的學者和學生,與國內的文化傳承者、鄉村孩子一起交流。外國學者帶來了本國地方書院的資料和傳統技藝展示,日本學者展示了足利學校的古籍修復技藝,韓國學者教大家制作傳統紙藝,中國的鄉村孩子則表演了漢服朗誦和傳統剪紙,現場成了中外文化交流的樂園。

來自法國的艾米麗再次來到書院,她帶著巴黎小學生畫的“我的理想書院”,與李家坳小學的孩子交換畫作。小花拿著法國孩子的畫,興奮地說:“原來外國小朋友心中的書院也有很多書,還有花園,和我們的韻庭書院一樣漂亮!”

艾米麗笑著說:“文化雖然不同,但孩子們對知識的渴望、對美好的向往是一樣的。以后我要做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讓更多外國孩子了解韻庭書院,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10月,“韻庭式實踐課”的推廣迎來新突破——教育部將其納入“全國鄉村小學優秀校本課程案例”,向全國推廣。SQ市教育局的負責人在推廣會上說:“‘韻庭式實踐課’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它扎根鄉村實際,將傳統文化與孩子的生活、成長結合起來,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感受文化、踐行精神。希望全國的鄉村小學能借鑒這個案例,開發出更多適合本地的傳統文化課程。”

為了更好地推廣課程,劉寧悅、陳謙墨和林曉編寫了《“韻庭式實踐課”全國推廣指南》,詳細介紹課程設計理念、教學方法和實施步驟,還制作了配套的教學視頻和課件,免費提供給全國的鄉村小學。

11月,他們收到了來自云南、貴州、四川等偏遠地區鄉村小學的反饋——很多學校已經開展“韻庭式實踐課”,孩子們的變化讓老師和家長驚喜。云南一所鄉村小學的老師在信中寫道:“以前孩子們不愛說話,上課也不積極,自從開展‘韻庭式實踐課’后,他們變得開朗了,還會主動給家長講劉爺爺的故事,有的孩子甚至開始學習書法和古詩。感謝你們把這么好的課程帶給我們!”

看著這些反饋,劉寧悅心里滿是欣慰。她知道,“韻庭式實踐課”已經跨越了地域的限制,成為連接全國鄉村孩子與傳統文化的紐帶。而祖父的教育理念,也在新時代的鄉村大地上,綻放出了新的生機。

2018年1月,“韻庭文化傳承中心”被評為“全國文化系統先進集體”。頒獎儀式上,文化部負責人說:“韻庭文化傳承中心以‘保護文化遺產、傳承民族精神’為己任,通過古籍修復、書院重建、鄉村教育、國際交流等多元舉措,讓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代煥發生機,為全國的文化傳承工作提供了可借鑒的模式。”

站在領獎臺上,劉寧悅想起了這些年的點點滴滴——第一次在商丘縣圖書館見到殘卷時的震撼,重建書院時遇到的困難,海外展覽時的緊張與自豪,看到孩子成長時的欣慰……所有的艱辛都化作了此刻的堅定,她握著獎牌,輕聲說:“這份榮譽屬于每一位‘韻庭’文化的傳承者,屬于每一個熱愛傳統文化的人。我們會繼續努力,讓‘韻庭’的文脈不僅在中國傳承,更能走向世界,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

2月,春節前夕,韻庭書院舉辦了“中外友人春節聯誼會”。來自法國、英國、日本、韓國的學者和學生,與國內的傳承者、鄉村孩子一起寫春聯、包湯圓、剪窗花。戴維·懷特教授第一次嘗試寫春聯,雖然“福”字寫得有些歪,卻笑得格外開心:“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節日,能在書院和大家一起過節,感受中國的傳統文化,我覺得很溫暖。”

顧爺爺看著眼前的熱鬧場景,拉著劉寧悅的手說:“景明兄當年辦書院時,最大的心愿就是‘讓文化照亮更多人’。現在,他的心愿不僅實現了,還超出了他的想象——文化不僅照亮了中國的鄉村孩子,還照亮了外國友人,這是多好的事啊!”

春節過后,劉寧悅、陳謙墨和林曉開始籌備“韻庭書院建院120周年”紀念活動。他們計劃舉辦“百年文脈——韻庭書院歷史展”“中外地方書院文化論壇”“鄉村孩子詩文朗誦會”等活動,還邀請了海外合作高校的學者、國內的文化名人、鄉村小學的師生代表,共同見證這個重要的時刻。

3月,“韻庭書院建院120周年”紀念活動籌備工作啟動儀式在書院舉行。SQ市政府負責人、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代表、戴維·懷特教授、張啟山、王建國先生等都出席了儀式。負責人在致辭中說:“120年風雨兼程,韻庭書院從一座地方書院,成長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這是商丘的驕傲,也是中國地方文化傳承的典范。我們會全力支持紀念活動,讓更多人了解韻庭書院的歷史,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戴維·懷特教授也在儀式上發言:“我很高興能參與韻庭書院的紀念活動。在過去的合作中,我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活力。我相信,通過這次活動,中外學者能有更深入的交流,中外文化能有更緊密的互動,共同推動地方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啟動儀式后,劉寧悅帶著大家參觀了正在籌備的“百年文脈”展覽。展覽分為“書院初創”“文脈堅守”“當代傳承”“國際交流”四個部分,通過珍貴的史料、實物展品、多媒體互動等形式,全面展現韻庭書院120年的歷史變遷。在“國際交流”展區,擺放著《韻庭詩文集》英譯本、海外展覽的照片、中外學者的合作成果,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120年,是一個里程碑,也是一個新起點。”劉寧悅看著展覽中的展品,感慨地說,“未來,我們要繼續帶著‘明理濟時’的初心,讓韻庭書院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讓中國的地方文化走向世界,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

4月,商丘的春天繁花似錦,韻庭書院的小花園里,牡丹和芍藥競相開放,桂樹的枝葉也變得更加濃密。劉寧悅、陳謙墨和林曉坐在石桌旁,討論著紀念活動的細節,陽光灑在他們身上,溫暖而明亮。

“咱們要在紀念活動期間,發布《中外地方書院發展報告》,”陳謙墨翻著筆記本說,“報告里會收錄中外10所地方書院的研究成果,為地方書院的當代發展提供參考。”

林曉則說:“我已經聯系了國內的主流媒體和海外華文媒體,會對紀念活動進行全程報道,還會進行線上直播,讓不能到場的觀眾也能參與進來。”

劉寧悅點點頭,目光望向講堂的方向——那里,工作人員正在布置“百年文脈”展覽,孩子們的畫作和海外交流的照片被一一掛起;藏書樓里,新到的《中外地方書院研究》書籍正在上架;小花園里,工人正在搭建“中外文化交流”主題的展臺,準備迎接來自世界各地的友人。

她知道,120年的時光,讓韻庭書院從一座鄉村書院,成長為連接中外的文化橋梁;而未來,隨著更多人的參與和支持,“韻庭”的文脈會更加綿長,“明理濟時”的精神會跨越山海,在世界的舞臺上綻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5月,“韻庭書院建院120周年”紀念活動正式拉開帷幕。開幕式當天,書院門前彩旗飄揚,來自中國、法國、英國、日本、韓國等12個國家的300余名嘉賓齊聚一堂,其中既有中外文化學者、高校代表,也有鄉村教師、志愿者和孩子代表。SQ市市長在致辭中說:“120年前,劉景明先生創辦韻庭書院,以‘明理濟時’為初心,為寒門學子點亮希望;120年后,這座書院不僅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更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紐帶。這120年的歷程,是中國地方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生動縮影。”

中國對外文化交流協會會長也在開幕式上表示:“韻庭書院的國際交流實踐,為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優秀范例。它證明,地方文化不僅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通過真誠的交流與對話,中國的地方文化能與世界各國文化相互借鑒、共同發展。”

開幕式的壓軸環節,是“中外文脈共傳承”啟動儀式。劉寧悅、戴維·懷特教授、日本足利學校校長、韓國紹修書院代表,以及鄉村孩子代表一起,將象征各國地方文化的河水,匯入一個刻有“文脈共振”的青銅容器中——這一儀式象征著中外地方文化的交融共生,也標志著“中外地方書院聯盟”正式成立。

儀式結束后,“百年文脈——韻庭書院歷史展”正式開展。在“書院初創”展區,觀眾們通過祖父當年的辦學章程、學生聽課錄等實物展品,了解書院的起源;在“文脈堅守”展區,《韻庭詩文集》殘卷、張敬之先生的手稿等史料,讓大家看到先輩們對文化的守護;在“當代傳承”展區,“百校千童”計劃的成果照片、“韻庭式實踐課”的教學視頻,展現了書院文化在新時代的活力;在“國際交流”展區,《韻庭詩文集》外譯本、海外展覽的紀實、中外學者的合作論文,見證了“韻庭”文化走向世界的歷程。

來自韓國的紹修書院代表李敏赫,在“文脈堅守”展區前駐足良久,他指著張敬之先生修復古籍的工具說:“我們紹修書院也保留著類似的古籍修復工具,雖然國家不同,但先輩們守護文化的初心是一樣的。這次來韻庭書院,我感受到了強烈的文化共鳴。”

“中外地方書院文化論壇”是紀念活動的核心環節。來自中外的50余名學者,圍繞“地方書院的歷史價值與當代使命”“中外書院文化的交流與互鑒”“書院文化與青少年教育”等議題展開深入討論。

戴維·懷特教授在論壇上分享了《韻庭詩文集》英譯本的傳播情況:“這本書在海外出版后,不僅受到漢學界的關注,還被多所高校列為中國文化課程的參考書目。很多外國讀者通過這本書,第一次了解到中國地方書院的故事,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中‘教育普惠’的理念。”

日本足利學校校長則介紹了足利學校的保護與傳承經驗:“我們通過‘古籍數字化’‘傳統禮儀體驗’等活動,讓年輕一代了解學校的歷史。韻庭書院的‘鄉村教育實踐’給了我們很大啟發,未來我們計劃開展中日青少年文化交流活動,讓兩國的孩子在互動中學習傳統文化。”

劉寧悅在論壇上提出了“全球地方書院文化聯盟”的倡議:“希望通過聯盟,整合中外地方書院的資源,開展學術研究、文化展覽、青少年交流等活動,讓地方書院成為推動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讓優秀的地方文化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傳承與發展。”

她的倡議得到了與會代表的一致贊同,12個國家的20所地方書院當場簽署了聯盟意向書,計劃在未來三年內開展“中外青少年書院研學”“地方書院史料聯合整理”“傳統技藝交流”等合作項目。

紀念活動期間,“鄉村孩子詩文朗誦會”成為最動人的環節。來自中國河南、XJ、云南,以及法國巴黎、英國倫敦的100名孩子,穿著各自國家的傳統服飾,在韻庭書院的講堂里齊聲朗誦——中國孩子朗誦祖父的《勸學詩》,法國孩子用法語朗誦《韻庭詩文集》的選段,英國孩子用英語朗誦改編版的書院故事,日本孩子用日語朗誦足利學校的傳統詩文。不同的語言,卻傳遞著相同的對知識的渴望、對文化的熱愛,臺下的觀眾紛紛拿出手機記錄這一溫馨的時刻,不少人眼眶濕潤。

來自云南的彝族女孩阿依,朗誦完《勸學詩》后,用漢語和彝語雙語介紹:“在我們學校,老師會用彝語講劉爺爺的故事,教我們寫漢字、學古詩。我喜歡傳統文化,以后想當一名老師,把劉爺爺的故事和傳統文化教給更多的孩子。”

她的發言贏得了熱烈的掌聲,法國孩子露西也激動地說:“我在巴黎的展覽上見過韻庭書院的模型,今天能在這里朗誦劉爺爺的詩,我很開心。我要把在這里的經歷告訴我的同學,讓他們也了解中國的書院文化。”

紀念活動的最后一天,“中外傳統技藝交流展”在書院的小花園里舉行。中國的剪紙、木版年畫、古籍修復,法國的手工皮具、英國的羊毛紡織、日本的和紙制作、韓國的傳統紙藝,一一展示在觀眾面前。藝人們現場演示技藝,還邀請觀眾參與體驗——中國藝人教外國友人剪“福”字,法國藝人教中國孩子制作手工皮具,大家在互動中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歡聲笑語充滿了整個庭院。

戴維·懷特教授體驗完古籍摹寫后,拿著自己的作品笑著說:“雖然寫得不好,但這是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份心意。以后我會帶著學生常來韻庭書院,讓他們親身感受這里的文化氛圍,學習優秀的傳統技藝。”

“韻庭書院建院120周年”紀念活動圓滿落幕,國內外媒體對活動進行了超過200篇報道,“韻庭書院”“中外地方書院聯盟”的話題在社交平臺上的閱讀量突破5000萬。很多網友留言:“沒想到一座鄉村書院能有這么大的國際影響力,為中國傳統文化驕傲!”“希望未來能有更多這樣的文化交流活動,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

活動結束后,劉寧悅、陳謙墨和林曉收到了很多來自海外的合作邀請——法國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希望長期舉辦“韻庭文化展”,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計劃翻譯出版《韻庭書院史料匯編》,日本足利學校邀請他們參與“中日書院文化雙年展”。

6月,劉寧悅帶著“中外地方書院聯盟”的合作計劃,前往BJ拜訪教育部和文化部。相關部門對聯盟的發展給予了高度肯定,承諾在政策、資金上給予支持,還表示會將聯盟的合作項目納入“中外人文交流重點項目”清單,助力項目落地。

“韻庭書院的實踐,讓我們看到了地方文化在中外人文交流中的獨特價值。”教育部負責人說,“希望你們能以聯盟為平臺,推動更多中外地方文化的交流與合作,讓中國的地方文化走向世界,也把世界優秀的地方文化引進來,豐富中國的文化多樣性。”

從BJ回來后,劉寧悅、陳謙墨和林曉開始制定“中外地方書院聯盟”的三年行動計劃,明確了“學術研究”“文化交流”“青少年互動”“技藝傳承”四大合作方向,并確定了每年舉辦“中外書院文化論壇”、每兩年開展“青少年書院研學”、定期出版《全球地方書院發展報告》等具體目標。

7月,“中外青少年書院研學”項目正式啟動。首批來自法國、英國、日本的50名青少年,與中國的50名鄉村孩子一起,在韻庭書院開展了為期15天的研學活動。孩子們一起參觀書院、學習傳統技藝、開展文化調研,還共同創作了“中外文化交融”主題的畫作。

在“文化調研”活動中,中外孩子分成10個小組,采訪顧爺爺、張啟山、王建國先生等“韻庭”文化的見證者,了解書院的歷史;走進商丘的鄉村,體驗中國的鄉村生活,學習農耕知識。法國男孩托馬斯在采訪顧爺爺后,認真地在筆記本上寫道:“劉爺爺創辦書院是為了幫助窮苦的孩子,他的故事讓我很感動。我也要像他一樣,做一個幫助別人的人。”

研學活動閉營時,中外孩子互相交換禮物——中國孩子送上自己制作的剪紙、書法作品,外國孩子送上本國的傳統手工藝品。他們還一起種下了“友誼樹”,約定每年都要通過書信交流,分享各自國家的傳統文化。

看著孩子們依依不舍的樣子,劉寧悅心里滿是溫暖。她知道,這些孩子不僅是文化的學習者,更是文化的傳播者、友誼的使者——他們之間的互動,會在心里種下跨文化理解的種子,而這顆種子,會隨著他們的成長,在世界的不同角落生根發芽,成為推動中外文化交流的新生力量。

8月,劉寧悅、陳謙墨和林曉一起整理“韻庭書院建院120周年”紀念活動的資料,準備出版《韻庭書院120年:文脈傳承與國際對話》一書。書中不僅收錄了活動紀實、學者論文、孩子作品,還附上了中外地方書院的照片和史料,計劃在2019年初正式出版。

在整理資料時,劉寧悅翻到了祖父當年的辦學日志,其中一頁寫著:“書院之責,在傳文脈,在育英才,在濟天下。愿吾輩之后,代代有人,守此初心,續此薪火。”

她輕聲念出這段話,陳謙墨和林曉也圍了過來。“祖父的心愿,我們做到了。”陳謙墨看著日志,感慨地說,“現在,不僅有中國人在傳承‘韻庭’文脈,還有外國人在關注、在參與,這是祖父當年沒有想到的。”

林曉點點頭:“未來,我們還要繼續努力,讓‘韻庭’的薪火傳得更遠,讓‘明理濟時’的精神影響更多人,讓中外地方文化的交流更加緊密,讓世界因為文化的交融而更加美好。”

劉寧悅合上日志,目光望向窗外——韻庭書院的桂樹在陽光下郁郁蔥蔥,金色的陽光透過樹葉灑在庭院里,形成斑駁的光影;講堂里,工作人員正在整理“百年文脈”展覽的展品,準備將其長期對外開放;藏書樓里,新到的海外書院研究書籍正在上架;小花園里,幾個孩子正在追逐嬉戲,他們的笑聲清脆而響亮。

她知道,韻庭書院的故事還在繼續,“韻庭”的文脈還在綿延——從120年前的寒門書聲,到如今的國際對話;從一本殘卷的修復,到一座書院的重生;從幾個人的堅守,到全世界的同行,這就是文脈的力量,是“舊卷新聲”的最好詮釋。

而她和陳謙墨、林曉,會繼續帶著祖父的初心,帶著所有傳承者的期待,在文化傳承與國際交流的路上堅定地走下去——讓韻庭書院的書香,飄向更多的國家和地區;讓“明理濟時”的精神,照亮更多人的人生;讓中外地方文化的共振,譜寫出更加動人的時代華章。

夕陽西下,金色的余暉為韻庭書院的青磚灰瓦鍍上了一層溫暖的光澤,遠處的古城墻在暮色中若隱若現,構成了一幅跨越時空的美麗畫卷。劉寧悅拿出手機,拍下這一景象,發在了“韻庭文化”的社交平臺上,配文:“120年文脈綿延,四海內知音共振。韻庭書院,永遠向熱愛文化的你敞開大門;‘明理濟時’的精神,永遠與追求美好的你同行。”

評論區很快熱鬧起來,有來自國內的讀者留言“為韻庭書院驕傲”,有來自法國的網友寫道“明年還要來參加研學”,還有來自日本的學者說“期待中外書院的更多合作”。看著這些溫暖的留言,劉寧悅知道,“韻庭”的故事沒有終點,“韻庭”的薪火永遠燃燒,而這束火,會因為更多人的加入,變得更加明亮,更加溫暖,照亮文化傳承的漫漫長路,也照亮世界文化交融的美好未來。

主站蜘蛛池模板: 深水埗区| 奎屯市| 施甸县| 资源县| 呼玛县| 福贡县| 山阴县| 桐城市| 清新县| 雷州市| 阿图什市| 商洛市| 珲春市| 弋阳县| 内黄县| 武隆县| 武定县| 德令哈市| 新丰县| 宜丰县| 湘潭县| 玉林市| 乡城县| 永川市| 双桥区| 平顶山市| 波密县| 松潘县| 鄱阳县| 怀柔区| 江川县| 汾西县| 冷水江市| 紫阳县| 靖江市| 富源县| 双辽市| 衡南县| 云龙县| 浪卡子县| 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