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枯燥的自學與磨人的培訓
- 沙漏十年銀行科技職員的小沉浮
- 作家DIn5qR
- 3818字
- 2025-08-22 10:20:09
張強組長發(fā)來的學習資料壓縮包,大得驚人。解壓后,密密麻麻的PDF文檔簡直讓人眼花繚亂,無所適從。《柜面業(yè)務操作規(guī)范》《支付結算辦法實施細則》《反洗錢風險控制指引(內部學習版)》《核心系統(tǒng)交易碼速查手冊》《信息安全紅線108條》……光是文件名就看得我頭皮發(fā)麻,而這還僅僅是要前往支行實習簡單的一系列結算業(yè)務規(guī)章,附帶著后端科技部門的支持文件。
每一個文檔都透著不容置疑的權威。條款冰冷生硬,充斥著“必須”、“嚴禁”、“不得”、“一律”等絕對化的字眼,以及大量晦澀的專業(yè)術語和內部簡稱。我試圖理解一條關于“大額現(xiàn)金存取登記備案”的流程,卻發(fā)現(xiàn)它牽扯出另外三份關于客戶身份識別、可疑交易報告和外匯管理的制度文件。它們像一張巨大而堅韌的蛛網(wǎng),將我牢牢困在中央,每一個細微的操作都被無數(shù)條規(guī)則細絲所牽引、約束。
屏幕的光映在臉上,感覺皮膚都是涼的。周圍的鍵盤敲擊聲、電話鈴聲、同事間低聲的技術討論,都變得遙遠而模糊。我的世界里仿佛只剩下這些冰冷枯燥的文字,它們不再是知識,而是一道道需要刻進骨子里的禁令和流程。張強那句“保命法則”言猶在耳,此刻我才真正體會到其重量——在這里,無知和逾越的代價,可能遠超想象。
不知過了多久,一陣輕微的敲擊隔板的聲音將我從中解脫出來。“嘿,9527,吃飯了!”林薇的笑臉從隔板后探出來,帶著一絲解脫的俏皮,“再盯著看,眼珠子要掉進條款里了。”
我長吁一口氣,揉了揉發(fā)脹的太陽穴,仿佛剛從深海里浮上來。“好,馬上。”員工食堂在負一樓,規(guī)模和整潔度堪比大學里最好的食堂。明亮的燈光,整齊的不銹鋼桌椅,空氣中彌漫著各種飯菜的混合香氣。此刻正是用餐高峰,人流涌動,喧嘩聲與餐盤碰撞聲交織,充滿了人間煙火的生氣,與樓上那種壓抑的、被規(guī)則束縛的寂靜形成了鮮明對比。林薇輕車熟路地拿餐盤、排隊,甚至和打菜的阿姨笑著打了個招呼。“阿姨,今天糖醋里脊看起來不錯,多來一勺唄?謝謝阿姨!”她轉回頭對我悄聲說:“這阿姨手不抖,找她打飯劃算。”我們找了個相對安靜的角落坐下。我的餐盤里是標準的兩葷一素,林薇則多了一小份水果沙拉。
“怎么樣,‘制度匯編’啃得如何?”林薇夾起一塊里脊,饒有興致地問。我苦笑著搖頭:“頭大如斗。感覺比編譯原理還難懂,全是高壓線,碰一下就可能‘Over’。”“正常!”林薇習以為常地點頭,“我剛來也這樣。銀行就是這樣,規(guī)矩比什么都大。你得換個思路,別把它們當成知識去理解,當成‘生存手冊’去背。記住什么不能做,比記住什么能做更重要。尤其是我們以后可能要碰系統(tǒng),線上一個誤操作,可能比柜面點錯一萬塊錢還可怕。”她的話語冷靜而現(xiàn)實,帶著一種遠超同齡人的成熟。
“那……基層網(wǎng)點實習,要注意什么?”我趁機請教,這是目前最讓我忐忑的事情。林薇放下筷子,認真想了想:“第一,少說多看多問——但問之前先自己琢磨,別問太‘小白’的問題,老員工忙,沒太多耐心。第二,手腳勤快眼力見兒要足,幫師傅們跑個腿、復印個資料、整理下憑證,能快速拉近關系。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她加重語氣,“保護自己!離了柜的錢票章,打死也別經(jīng)手;客戶遞進來的東西,務必當面點清;任何你覺得有疑問的操作,哪怕師傅讓你做,也一定要問清楚依據(jù),最好能找到制度條款。千萬別抹不開面子,出了事,沒人替你背鍋。”
她頓了頓,壓低聲音:“柜面就像戰(zhàn)場,風險無處不在。一個簽名漏了,一張憑證錯了,甚至一句話沒說對,都可能引來投訴或者審計麻煩。記住,在銀行,‘合規(guī)’兩個字,重如山岳。它保護銀行,某種程度上,也保護你。”我默默記下,心里沉甸甸的。這和我想象中的技術工作完全不同,更像是一場戴著鐐銬的舞蹈,甚至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
“不過也沒那么可怕,”林薇看我表情凝重,又笑著寬慰我,“習慣就好。而且網(wǎng)點也有網(wǎng)點的好處,能接觸到最真實的人和事,比整天對著代碼和服務器有意思多了。至少……伙食沒食堂好,但八卦多。”她狡黠地眨眨眼。午餐在輕松的閑聊中結束。林薇的分享像一份精心繪制的地圖,雖然前方道路依舊陌生且布滿警示標志,但至少讓我有了點方向,不至于完全抓瞎。
新入職的新鮮感,隨著學習、培訓,不斷的消磨著我身上的銳氣、精氣神。每個入職的新員工或者要去基層網(wǎng)點的新員工都不離開最基本培訓-點鈔技能培訓。培訓教室像個小型車間,講臺上擺著一臺的點鈔機,旁邊還有一捆捆練功券(那種銀行專用的、手感類似真鈔的練習紙)。講臺上站著一位四十歲左右的女老師,姓王,是分行運營管理部的老員工,據(jù)說點鈔技能在全省比賽拿過名次。她表情嚴肅,眼神銳利,一看就不好惹。
“點鈔,是銀行柜員的基本功,更是命根子!”王老師開門見山,聲音洪亮,“手底下的錢,一分一厘都不能錯!快了不行,慢了更不行!既要速度,更要準度!從今天開始,每個人每天必須保證兩小時的練習量,兩周后考核,不合格的,延長實習期!”臺下響起一片低低的吸氣聲。
練習開始了。每人發(fā)了一沓百張的練功券和一個海綿水盒(用來蘸水增加點鈔時的摩擦力)。王老師示范了標準的手勢:左手持票,拇指推,食指捻,右手配合夾撥,手指翻飛如蝶,練功券在她手中發(fā)出清脆而有節(jié)奏的“唰唰”聲,像一曲流暢的音樂。看起來簡單,做起來卻無比艱難。
輪到自己上手,那沓練功券在我手里就像一條滑不溜秋的泥鰍。手指僵硬得不聽使喚,不是捻多了就是捻少了,不是卡住了就是撒了一地。那“唰唰”聲在我這里變成了斷斷續(xù)續(xù)的、笨拙的“噗噗”聲,偶爾還夾雜著練功券掉落的尷尬聲響。指尖被紙張邊緣磨得生疼,手腕又酸又脹,精神更是高度緊張,生怕數(shù)錯。
王老師背著手在過道里巡視,像監(jiān)考老師一樣。她在我身邊停下,看著我笨拙的動作,眉頭緊鎖。“手腕放松!用巧勁,不是死力氣!”“手指分開!對,食指用力!別用指甲摳!”“眼睛看哪里?看券面!憑手感!心里默數(shù)!”“太慢了!這個速度客戶要投訴的!”她的批評像小鞭子一樣抽過來,讓我額頭冒汗,更加手忙腳亂。周圍的“唰唰”聲似乎更快更響了,形成一種無形的壓力,襯托得我的“噗噗”聲格外刺耳。
挫敗感像潮水一樣涌上來。我,一個985計算機系的高材生,曾經(jīng)在代碼的海洋里暢游無阻,如今卻在一沓廢紙面前敗下陣來,被最原始的機械動作折磨得狼狽不堪。那種強烈的落差感,幾乎讓我產生扔下練功券逃離的沖動。但想到延長實習期,想到張強的警告,想到胸口那枚“9527”的工牌,我只能咬緊牙關,深吸一口氣,重新?lián)炱鹕⒙涞木毠θ核^續(xù)。一遍,兩遍,十遍,五十遍……手指磨得發(fā)紅,手腕酸痛欲斷,大腦因為高度集中的默數(shù)而昏沉。慢慢地,奇妙的事情發(fā)生了。重復產生了某種肌肉記憶。手指似乎找到了一點感覺,不再那么僵硬;眼睛逐漸能離開手指,專注于券面;那“噗噗”聲開始變得連貫,偶爾也能發(fā)出一兩聲短暫的“唰”聲。雖然速度依然墊底,錯誤率依然不低,但至少,不再是完全的絕望。
上午的培訓結束時,我的右手幾乎抬不起來。看著那沓被揉搓得有些發(fā)毛的練功券,心里有種異樣的感覺。這不是編程解決一個算法難題后的智力愉悅,而是一種純粹的、身體力行的、克服了最初笨拙后的微小成就感。中午我拖著身心俱疲的身體回到了我戰(zhàn)斗工位,喝了一口水緩了緩,心里想“哎,終于上午的培訓結束了,也不知道后面要怎么熬過去”。
隔壁林薇走過來,遞給我一張創(chuàng)可貼:“手指磨破了吧?剛開始都這樣。回去用熱水泡泡手。你后面有點感覺了,進步挺快的。”“謝謝。”我接過創(chuàng)可貼,苦笑一下,“你們去年也是這樣么?”“對啊,急什么,這才第一天。”她聳聳肩,“點鈔嘛,唯手熟爾。比起那些‘屎山’代碼,這東西簡單多了,至少你知道練了就能會。”
她的話點醒了我。是啊,這看似枯燥痛苦的技能,其規(guī)則反而是最簡單直接的——快、準。它不像那些制度條文,背后藏著無數(shù)風險和模糊地帶;也不像那未來的“屎山”代碼,深不可測,動輒得咎。
兩周的點鈔練習,成了我入職初期最規(guī)律的“苦役”。每天下午雷打不動的兩小時,在點鈔機的轟鳴聲和此起彼伏的“唰唰”聲中度過。從最初的極度抗拒和笨拙,到逐漸適應,再到最后能勉強跟上大部隊的節(jié)奏,達到考核的合格線。我的手指結了一層薄薄的繭,對練功券的重量和觸感變得異常敏感。
考核那天,氣氛緊張得像高考。王老師拿著秒表,面色冷峻地站在一旁。我深吸一口氣,努力回憶著動作要領,手指甚至因為過度緊張而微微顫抖。但當開始的指令發(fā)出,身體的本能似乎超越了意識的控制,手指自動開始了那段重復了成千上萬次的舞蹈。
“唰—唰—唰—”聲音不算最響亮,節(jié)奏不算最快,但異常穩(wěn)定。最終,成績出來,剛好壓線過關。我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仿佛打贏了一場艱苦的戰(zhàn)役。
王老師在我成績單上蓋章時,難得地沒有批評,只是淡淡說了一句:“還行,到了網(wǎng)點別荒廢,繼續(xù)練。”
點鈔培訓結束了。我并沒有脫穎而出,只是成為了合格流水線上一個勉強達標的新產品。但這個過程,卻像一次淬煉。它讓我真切地體會到銀行基層工作的不易,那種對精確、速度和重復的極致要求。它也讓我初步理解了林薇所說的“合規(guī)”的重量——在現(xiàn)金面前,任何細微的差錯都是不被允許的。
更重要的是,它讓我開始放下那點可憐的矜持和優(yōu)越感,學會用最謙卑的姿態(tài),去學習和適應這個龐大體系中最基礎、最枯燥的規(guī)則。我知道,這僅僅是開始。樓上科技部,還有更復雜的“屎山”和更森嚴的制度,在等待著通過考核的我。
而我和林薇,也在日常的食堂閑聊中,逐漸熟悉起來。她像是我在這片冰冷規(guī)則海洋中遇到的第一塊浮木,聰明、務實、帶著點恰到好處的世故和溫暖。我知道,未來的路肯定少不了她的提醒和幫助,或許,還會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