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鐘山隱士有賢名
- 醉臥江山:我是李從嘉
- 羅老二
- 3181字
- 2025-08-26 20:00:00
夢魘帶來的驚悸與徹夜未眠的思索,如同烙印般深深刻在李從嘉的心頭。預警的念頭一旦生根,便瘋狂滋長,然而具體如何施行,卻依舊迷霧重重。直接貿然行動,無異于自尋死路。
他需要信息,需要渠道,更需要一個跳出宮廷視野、從更廣闊的角度審視時局的支點。整日困于王府或宮中,所見所聞,無不是經過層層過濾的訊息,難免一葉障目。
恰在此時,一次看似偶然的聽聞,為他提供了契機。
這日,趙福在伺候他用早膳時,似是閑聊般提起:“殿下,近日江寧城中士人間,都在談論鐘山的一位隱士呢。”
“哦?”李從嘉端著粥碗的手微微一頓,面上不動聲色,“什么樣的隱士,能引得眾人議論?”
“聽說是一位號‘云棲先生’的老者,”趙福一邊布菜,一邊說道,“據傳學問極好,卻不愿出仕,只在鐘山結廬而居,平日里或耕讀,或與偶爾上山的文人雅士談玄論道。近日因點評了幾句時政,鞭辟入里,一針見血,故而聲名鵲起,都說他是位有真知灼見的隱世賢人。”
鐘山?隱士?云棲先生?
李從嘉的記憶中飛快搜索,五代十國時期,江南地區確實多有隱逸之風,但具體到名號,卻難以一一對應。或許是某位史書未載的高士,或許是……
無論如何,這引起了他極大的興趣。一位遠離朝堂、卻能洞察時弊的隱士,其視角或許正能彌補他的不足。更重要的是,拜訪隱士,完全符合他“醉心風雅、寄情山水”的偽裝,不會引起任何懷疑。
“哦?竟有如此人物?”李從嘉放下粥碗,臉上適時地流露出文人特有的好奇與向往,“終日困于這府邸之中,也覺氣悶。既然鐘山有賢人,正好借此春光,前往拜會,一則請教學問,二則散心怡情。趙福,你去安排一下,明日我們便去鐘山走走。”
“殿下,您的身體……”趙福有些猶豫。
“無妨,登山覽勝,正好活動筋骨,強于悶坐屋內。”李從嘉語氣溫和卻堅定。
次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一輛輕簡的馬車,在十余名便裝護衛的扈從下,出了江寧城,直往城東的鐘山而去。
鐘山蒼翠,蜿蜒如龍。山間林木蔥蘢,溪流潺潺,鳥鳴清越,確實與城內繁華喧囂、宮中壓抑沉悶的氛圍迥然不同。呼吸著山間清新的空氣,李從嘉感覺連日來的郁結似乎都疏散了幾分。
按照趙福打聽來的大致方位,馬車行至山腰一處較為平坦開闊之地便無法再前進。李從嘉下了車,命護衛們在原地等候,只帶著趙福和兩名貼身侍衛,沿著一條被踩出的小徑,徒步向山林深處走去。
幾經尋覓,終于在松竹掩映之處,看到一座極為簡樸的茅廬。廬前用竹籬圍出一個小院,院中開辟了幾畦菜地,種著些尋常蔬果。一個頭戴葛巾、身著粗布麻衣的老者,正坐在院中的石凳上,就著一方石桌烹茶自酌。
老者須發皆白,面色卻紅潤,眼神澄澈明亮,絲毫沒有山野村夫的愚鈍,反而透著一股歷經世事的通透與淡泊。
李從嘉整了整衣冠,上前幾步,立于籬笆門外,恭敬地拱手道:“晚生李從嘉,久聞云棲先生大名,心向往之,今日冒昧前來拜會,還請先生恕罪。”
那老者聞聲抬起頭,目光落在李從嘉身上,細細打量了一番。他雖布衣陋室,眼神卻平和而深邃,并無絲毫局促或驚訝之色。他看到了李從嘉衣料的華貴、氣度的不凡,以及身后恭敬的隨從,似乎已猜出來人身份非同一般。
“貴客臨門,山野之人,有何罪可言?”老者微微一笑,聲音蒼老卻清朗,“只是寒舍簡陋,唯有清茶一碗,恐怠慢了貴人。若不嫌棄,請入院稍坐。”
“先生過謙了,是晚生叨擾清靜才是。”李從嘉再次拱手,這才輕輕推開柴扉,走入小院,在老者對面的石凳上坐下。趙福等人則恭敬地留在院外等候。
老者嫻熟地燙洗另一個粗陶茶碗,為李從嘉斟上一杯碧綠的茶湯,香氣清幽,絕非俗品。
“山野粗茶,聊以解渴。”老者將茶碗推至李從嘉面前。
李從嘉雙手接過,輕啜一口,只覺入口微澀,回味卻甘醇綿長,不由贊道:“好茶!清靜淡遠,正如先生之風。”
老者呵呵一笑,不置可否,只是看著李從嘉:“貴人眉宇間似有郁結之色,登山訪野,恐非只為品評老朽這山茶吧?”
李從嘉心中微凜,暗道此人果然洞察力驚人。他放下茶碗,斟酌著詞句道:“先生慧眼。晚生近日讀書,偶有困惑。見如今江淮之地,看似繁華富庶,然北有強鄰虎視,內則……嗯,晚生才疏學淺,只見表象,難窺其里。聞先生乃世外高人,洞明世事,故特來請教,如今之勢,當作何觀?”
他沒有直接提及朝政黨爭,而是從一個更宏觀、更“學術”的角度提出問題,符合他設定的身份和拜訪理由。
云棲先生聞言,目光投向遠處蒼茫的山色,沉默片刻,緩緩道:“觀勢如觀山。遠望層巒疊嶂,氣象萬千,然唯有身入其中,方知路徑崎嶇,溝壑縱橫。”
他頓了頓,呷了口茶,繼續道:“江淮富庶,甲于天下,此乃地利。然地利需賴人和,方可長久。老夫山野之人,本不該妄議朝政。然既蒙垂問,姑且妄言一二。”
“如今之弊,首在‘人心渙散’。廟堂之上,各懷私心,爭權奪利者眾,念及天下蒼生者寡。所謂黨爭,爭的并非治國之道,實為一己之私利權位。此猶如巨木中空,外雖繁華,一陣大風,便可摧折。”
“其次,在于‘方向未明’。是戰?是和?是進取?是守成?朝令夕改,莫衷一是。上意彷徨,下必疑懼。國力便在這無休止的爭論扯皮中,空耗虛擲。”
“再次,便是‘重文抑武,矯枉過正’。烈祖皇帝以降,崇文之風日盛,本是好事。然天下未定,強敵在側,豈可全然忘戰?如今軍備松弛,將驕兵惰,一旦有事,恐難當大任。”
老者的聲音平靜無波,分析卻如庖丁解牛,精準地切中南唐時弊的核心,其深刻與尖銳,遠勝李從嘉在望江閣文會上所聞!他甚至隱約點出了黨爭的本質和軍事上的隱患。
李從嘉聽得心潮澎湃,卻又脊背發涼。這老者絕非普通的隱士,其對時局的把握,簡直如同親歷朝堂一般!
“先生高見,振聾發聵!”李從嘉由衷嘆服,隨即又追問,“然則,依先生之見,可有化解之道?”
云棲先生收回目光,看向李從嘉,眼中閃過一絲奇異的光芒:“化解?積重難返,非一日之功,更非一人之力可為。除非……”
“除非什么?”
“除非有大氣魄、大智慧、大決心者,能力排眾議,廓清玉宇,凝聚人心,并找到一條真正適合我唐的道路。然談何容易?”老者輕輕搖頭,語氣中帶著一絲看透世事的蒼涼,“如今之勢,猶如舟行中流,進退維谷。進一步,驚濤駭浪;退一步,漩渦暗礁。難,難矣!”
李從嘉默然。老者的話,與他心中的判斷不謀而合,甚至更為悲觀。南唐的痼疾,已深入骨髓。
接下來的時間,兩人又就歷史興替、治國方略、甚至經學典籍等話題進行了交談。李從嘉憑借著超越時代的視野和扎實的歷史知識,往往能提出一些新穎而深刻的見解,令云棲先生眼中異彩連連,愈發覺得眼前這位年輕“貴人”絕非等閑之輩,其學識、氣度、乃至偶爾流露出的那種與年齡不符的深邃感,都讓他深感驚訝。
而李從嘉也從老者的言談中獲益匪淺,許多模糊的想法變得清晰,對當前局勢的認識也更加深刻。
夕陽西斜,山風漸涼。
李從嘉知道該告辭了。他起身,鄭重向云棲先生長揖一禮:“今日聆聽先生教誨,茅塞頓開,受益良多,感激不盡。”
云棲先生也起身還禮:“貴人客氣了。與貴人一席談,老夫亦覺快慰。山野閑話,姑妄聽之即可。”
李從嘉再次拜謝,轉身欲行。
就在這時,云棲先生忽然開口,聲音不高,卻清晰地傳入李從嘉耳中:“貴人非常人,當有非常之志。然則,潛龍在淵,勿用之時,當藏鋒守拙,靜待天時。風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瀾之間。望自珍重。”
李從嘉腳步猛地一頓,心中劇震!
這番話,看似普通的臨別贈言,實則暗藏機鋒!“潛龍勿用”、“藏鋒守拙”,幾乎是直接點破了他目前的處境和策略!而“風起青萍”、“浪成微瀾”,是否在暗示他,細微之處亦可掀起巨變,讓他不要忽視微小的努力和機會?
這位云棲先生,究竟看出了多少?
他強壓下心中的驚濤駭浪,沒有回頭,只是深深吸了一口氣,道:“多謝先生贈言,晚生銘記于心。”
說完,他穩步走出小院,匯合了趙福等人,向著山下走去。
山風拂過,松濤陣陣。
李從嘉回頭望了一眼那掩映在蒼翠之中的小小茅廬,心中波瀾起伏。
這位突然出現的隱士,究竟是何方神圣?他今日這番話,是無心感慨,還是有意提點?他將來,又會在自己的命運中,扮演怎樣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