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 大明:我為崇禎開啟大航海
- 十三隱士
- 4361字
- 2025-08-24 08:41:21
雪霽后的通州大營裹著層薄冰,檐角垂著尺長的冰棱,在晨陽下折射出冷光。
李牧站在帥帳外,望著對面參將府緊閉的朱漆門,指節抵著腰間新佩的總兵印——那方青銅印璽還帶著匠作監剛鑄好的熱度,此刻卻被他捂得發燙。
“李總兵。“王承恩的聲音從身后傳來,老太監裹著狐皮斗篷,手里攥著個銅手爐,“孫參將差人遞了帖子。“他抖開那張灑金箋,“說是兵符交接需走三日程序,要等兵部文牒到了才算數。“
李牧垂眸掃過“三日程序“四個字,喉間泛起冷笑。
他記得前世讀《崇禎長編》時,曾見薊鎮總兵換防最快不過半日,最慢也未逾兩日——孫德海這招,分明是要拖到京營舊部的回信,用“兵不知將“的老法子把他這個新總兵架空。
“兵權不在紙上,在營中。“王承恩突然壓低聲音,手爐里的炭塊噼啪作響,“老奴今早去東三營轉了轉,那些兵丁見著孫參將的親兵還點頭哈腰,見著您的旗牌官...倒是會裝聾作啞。“他的指甲在狐皮上掐出個褶皺,“您且記著,當年戚少保練戚家軍,頭樁事是立軍規;您要練新軍,頭樁事...得讓兵卒知道,聽誰的令有肉吃,抗誰的令要挨刀。“
李牧望著老太監渾濁的眼珠里浮起的暗芒,突然想起前世博物館里那尊司禮監銅印——王承恩不是普通的監軍,他是崇禎放在軍前的眼睛。
此刻這雙眼睛里,分明映著對孫德海的嫌惡,和對他的期待。
“勞煩公公替我盯著點。“李牧拱了拱手,轉身往校場方向走,靴底碾碎冰碴的脆響里,他的思路漸漸清晰:孫德海攥著兵冊不放,無非是想讓他這個“空降總兵“指揮不動人;可他偏要繞過舊體系,用新法子立威——就從那二十門鷹炮開始。
當夜,校場邊帳里點起八盞牛油燈,九十七名教導隊老兵圍坐在草席上,面前擺著酒壇和熟牛肉。
陳鐵柱啃著牛骨抬頭,就見李牧掀簾進來,腰間掛著本《鑄炮手冊》殘卷,封皮還沾著天津港的鹽漬。
“明日起,你們不是火器兵。“李牧抽出腰間佩劍,劍鋒挑起帳角的油皮地圖,“是'先鋒營'。“他指向地圖上用朱砂標紅的渤海灣,“先鋒營不練刀槍,不練隊列,只練一樣——“他重重拍在案上堆著的炮零件上,“把這些鐵疙瘩組裝成能打能走的活炮!“
帳內霎時靜得能聽見燈芯爆響。
有個老兵撓了撓后頸:“總...總兵大人,咱從前只學過裝藥放炮,拆炮裝炮...這能成么?“
“能成不能成,試過才知道。“李牧翻開《鑄炮手冊》,指著頁邊自己用炭筆加的注釋,“三日內,誰能組裝一門炮并試射命中靶標,全隊賞銀五兩,本人記功授'技術少尉'。“他掃過眾人發怔的臉,“技術少尉不是虛銜,往后軍中升千總、管火器營,先看技術等級——你們說,這賞重不重?“
陳鐵柱突然把酒碗往案上一磕,酒液濺在炮管零件上:“末將帶頭!
從前跟著大人學三段擊,現在學裝炮,有啥難的?“他抄起手冊翻到炮膛結構圖,“老張頭,你記著螺栓間距;狗剩子,你測炮耳角度——今夜不睡覺,也得把這鐵疙瘩擺弄明白!“
帳外的北風卷著雪粒打在帆布上,帳內卻熱得像蒸籠。
老兵們脫了棉甲,挽起袖子用銅尺量螺栓,拿炭筆在炮管上畫刻度,有人為了一個錐度爭得面紅耳赤,有人舉著手冊湊到燈前辨認洋文。
李牧靠在帳角,看著陳鐵柱用牙咬著鐵絲固定炮架,突然想起前世實驗室里熬夜做模型的自己——原來無論哪個時代,人對“能學能用“的本事,總懷著股子熱乎勁。
第三日正午,校場中央支起三個用草席遮住的炮架。
李牧站在點將臺上,望著被積雪覆蓋的靶場——土壘靶心插著面小紅旗,在風里晃得人心跳。
“拆席!“陳鐵柱吼了一嗓子。
草席落地,三門黑黢黢的鷹炮露了出來。
炮管擦得锃亮,炮架裝著可轉動的鐵輪,炮耳與炮架銜接處還抹了新熬的牛油。
圍觀的士卒里有人低聲驚嘆:“這炮...能推能轉?“
“先鋒營第一組,出列!“陳鐵柱帶著五名老兵沖上前,兩人推炮輪,兩人調整射角,最后一人捏著火繩。
炮車在雪地上軋出兩道深痕,停在離靶心百步的位置。
“放!“
第一聲炮響震得校場旗桿上的“李“字旗獵獵作響。
硝煙散后,土壘靶心的小紅旗不見了——被炮彈掀飛的土塊里,還嵌著半片紅布。
“第二輪,齊射!“
三門炮同時轟鳴。
這次連靶臺都被掀翻了,碎土塊濺到點將臺下,有塊還砸在孫德海的官靴上。
“好!“不知哪個士卒先喊了一嗓子,校場里炸開一片歡呼。
老兵們漲紅了臉,互相拍著后背;新兵們踮著腳往炮群里擠,有人伸手摸了摸炮輪,被陳鐵柱拍開:“燙!
剛打過的炮管子能烙餅!“
“擅動軍械!“一聲暴喝蓋過歡呼。
孫德海帶著十名親兵擠開人群,腰間的虎符撞在佩刀上叮當作響,“李牧,你可知這些鷹炮是兵部撥給通州三衛的?
未經參將府允許,誰敢私自拆解?“
李牧慢慢走下點將臺,靴底碾碎一塊凍硬的土塊:“參將大人說的是。“他從懷里摸出張紙,“昨夜末將已著人快馬送了文書去兵部,請示'可否修理年久失修的鷹炮'。“他把紙頁抖開,“兵部回文說'著令通州總兵酌情處置'——參將大人若覺得末將處置不當,不妨再替末將奏請一道旨意?“
孫德海的臉漲成豬肝色。
他望著臺下那些眼睛發亮的士卒,又望著炮管上還在冒煙的火門,突然覺得喉嚨發緊——這些兵丁看李牧的眼神,和看他時截然不同。
那不是對上官的畏懼,倒像是...看能帶著他們打勝仗的將軍。
“你...你等著!“他甩下句話,轉身就走。
親兵們跟著他擠開人群,皮靴踩得雪地上全是泥腳印。
暮色降臨時,炮場的篝火還在噼啪作響。
陳鐵柱蹲在炮架邊擦炮管,突然聽見草垛后傳來響動。
他抄起身邊的火銃,卻見個小卒縮著脖子鉆出來,手里舉著半塊烤紅薯:“陳隊長,營門外有個賣紅薯的,說要見您...他說他是您老家鄰村的?“
陳鐵柱接過紅薯,手指在小卒肩膀上按了按。
那小卒一激靈,就聽見陳鐵柱壓低聲音:“去把弟兄們叫上,每人揣把短刀——今夜守炮場,輪流打更。“他望著漸漸沉下去的夕陽,紅薯的甜香混著硝煙味鉆進鼻子,“總覺得...要變天。“陳鐵柱的手按在短刀刀柄上,指節因用力而泛白。
雪粒子打在他的皮帽上,順著帽檐滾進后頸,涼意順著脊椎竄上來——這涼意不是因為雪,是他聽見了草垛后傳來的異響。
不是風吹秸稈的沙沙聲,是鞋底碾過凍硬的土塊,帶著刻意壓低的細碎聲響。
“老三,左后方。“他對著黑暗里輕聲吐了個字,守在炮架另一側的老兵立刻縮身,火銃槍口微微偏轉。
篝火在他們中間噼啪炸響,火星子竄上半空,照亮了五個縮著肩膀的身影——為首那人腰間掛著孫德海親兵特有的玄色狼頭腰牌,正踮腳去夠堆在炮車旁的火藥桶。
“抓活的!“陳鐵柱暴喝一聲,短刀出鞘的寒光劃破雪幕。
老兵們從草垛、炮架后竄出來,像一群撲食的鷹。
那五個親兵顯然沒料到守夜的人會這般警覺,為首的剛摸出火折子,就被陳鐵柱用刀背砸中手腕,火折子“叮“地掉在雪地上。
另一個想往火藥堆里扔火把,被老兵老張撲過去抱住腿,兩人在雪地里滾作一團,火把滅在雪堆里,騰起一陣白霧。
“捆了!“陳鐵柱踹開為首親兵的腰牌,狼頭紋飾在雪地上磕出個豁口。
五個俘虜被反剪雙臂按在地上,嘴里塞著破布,眼睛里全是慌亂——他們本以為雪夜能掩住動靜,本以為這些守炮的老兵不過是些混飯吃的,誰能想到竟比遼東的斥候還精?
“帶去找李總兵。“陳鐵柱扯下自己的棉袍裹住火藥桶,指尖觸到桶身時燙得縮了下——剛才那火把要是扔進去,整座炮場都得炸上天。
他望著俘虜們凍得發青的臉,突然想起方才李牧在篝火邊說的話:“孫參將要是聰明,該知道火器是護城的刀,不是內斗的火。“原來不是聰明不聰明,是根本不想聰明。
帥帳里的燭火被夜風吹得搖晃,李牧放下手中的《武備志》,書頁上剛批注的“三段擊改良“幾個字被燭淚暈開。
他望著被推進來的五個俘虜,又看了看陳鐵柱遞來的狼頭腰牌,指節在案上輕叩兩下:“松綁。“
“總兵!“陳鐵柱急了,“這幾個是來毀火藥的——“
“松綁。“李牧重復,聲音里帶著冰碴子,“他們是兵,不是賊。“
五個親兵手腕上的麻繩剛松開,為首的就跪在地上,額頭磕得雪地上都是紅:“小人該死!
是參將大人說...說李總兵要獨吞火器,我們怕通州沒了守御,才...“
“怕通州沒守御?“李牧彎腰拾起地上的狼頭腰牌,“那你們可知,昨夜東三營的糧草車翻進冰河里,是哪個帶人鑿冰撈糧?
前日西哨有個傷兵發高熱,是哪個讓自己的醫官去瞧?“他把腰牌按在那親兵手心里,“你們忠于舊主,是義;可舊主若為私怨壞了軍器,你們跟著犯渾,就是愚。“
帳外突然傳來馬蹄聲,王承恩掀簾進來,狐皮斗篷上落滿雪粒:“老奴剛去看過火藥桶,好得很。“他瞇眼掃過俘虜,“李總兵這法子妙——既顯了寬仁,又讓這些兵丁知道,誰才是真為他們打算的。“
李牧從袖中抽出一份奏疏,封泥還帶著墨香:“勞煩公公連夜送京。
孫德海若還戀著這參將印,咱們就替他討個更'清閑'的差使。“他指腹蹭過奏疏上“兵權若分,必致內亂“八個字,“陛下要的是能打仗的兵,不是能內斗的將。“
王承恩接過奏疏時,掌心被封泥硌得生疼。
他望著李牧眼底的冷光,突然想起崇禎昨日在文華殿說的“李牧這小子,比朕還懂人心“——原來不是懂人心,是把人心拆開來,看清楚哪塊是忠,哪塊是愚,再捏成自己要用的模樣。
雪一直下到后半夜。
王承恩的馬車出營時,車轍里的雪被馬蹄踩得實了,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響。
五個俘虜縮在偏帳里,捧著陳鐵柱讓人送的姜茶,其中一個突然抹了把臉:“咱...是不是跟錯了人?“
次日黃昏,校場中央的“李“字旗被北風扯得獵獵作響。
錦衣衛的飛騎踏碎滿地殘雪,馬背上的校尉甩著響鞭:“圣諭到——“
孫德海正蹲在參將府里收拾箱籠,聽見這聲喊,手一抖,硯臺砸在地上,墨汁濺在他剛換的官服上。
他跌跌撞撞跑出來時,正看見李牧單膝跪地,接過那道明黃的圣旨:“孫德海調任京營協防,即刻離任。
通州海防總兵李牧,節制三衛,便宜行事。“
“末將領旨。“李牧起身時,目光掃過人群里的孫德海。
那曾經不可一世的參將此刻像被抽了脊梁,官帽歪在腦后,腰間的虎符撞在門框上,發出空洞的響。
當晚,孫德海的行囊里多了一頁紙。
那是他前日撕碎的《火器操典》,被人用漿糊仔細粘好,頁腳的小字在燭火下泛著暖光:“老兵不死,只當換種方式守國。“他盯著那行字看了半宿,最后把紙折好塞進胸口——或許去了京營,還能...還能替這小子看著點后方?
第二日辰時,校場響起急促的集合號。
李牧立在高臺上,望著先鋒營的火器兵推著鷹炮列隊,各衛旗軍的刀槍在晨陽下泛著冷光。
陳鐵柱站在隊首,盔甲上還沾著昨夜守夜的雪屑:“總兵,全軍到齊。“
“開拔。“李牧指向北方,“白河東岸。“
“演訓?“陳鐵柱壓低聲音。
“若真來了呢?“李牧望著遠處漸起的煙塵,那煙比昨日更濃,像條黑龍盤在天際,“那就不是演訓,是開戰。“
白河東岸的高地在晨霧里若隱若現,李牧勒住馬,望著那片緩坡——弧形的山脊剛好能護住炮位,兩側的土溝可以藏騎兵,中間的開闊地...足夠讓火器兵擺開三段擊的陣形。
他摸了摸腰間的總兵印,指腹觸到印紐上的紋路——那是他讓人新刻的海浪紋,像極了渤海灣的潮水。
“扎營!“他的聲音混著北風傳出去,驚起一群寒鴉。
寒鴉掠過天際時,遠處的狼煙又升起來了,比前次更濃,更黑,似在預告一場更大的風暴,正順著燕山山脈,朝著白河東岸的高地,滾滾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