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聚光燈下的苔蘚
- 微光軌跡
- 呆相
- 3141字
- 2025-08-18 14:16:12
第一次實地踏勘后的幾天,高二(3)班后排那個靠窗的角落,氣氛悄然不同。林小溪依舊安靜,但不再是那種將自己縮進殼里的沉默。她的課桌上,除了攤開的課本,更多了那本攤開的速寫本。上面不再只有窗臺的苔蘚,還多了紅磚墻根的墻蘚、老槐樹根深處的大羽蘚、池塘石縫里的角齒蘚……每一幅都線條清晰,細節生動,旁邊還細心地標注著陳默告訴她的名稱和特征。
蘇晴時不時湊過來驚嘆一番,李哲也破天荒地在她畫圖時駐足看了幾眼,推推眼鏡,難得地評價了一句:“形態特征抓得很準,對報告很有幫助。”林小溪只是抿著嘴,耳根微紅地點點頭,心里卻像被投入了一顆小小的蜜糖。
最讓她心頭微瀾的,是陳默的目光。他偶爾經過她的座位,視線會自然地落在她的速寫本上,停留片刻。沒有言語,但那沉靜的目光里,似乎帶著一種無聲的審視和……認可?每當這時,林小溪握筆的手指就會不自覺地收緊,筆下的線條卻仿佛注入了一絲額外的力量,變得更加流暢而自信。
緊張感并未完全消失,它只是蟄伏起來,等待著下一個爆發的時機——成果展示的日子到了。
周五下午最后一節自習課,被臨時征用為研究性學習的中期匯報時間。高二(3)班的講臺被清空,投影儀已經架好,白色的幕布像一張等待書寫的答卷。空氣里彌漫著一種混合著粉筆灰和緊張期待的氣息。
林小溪坐在她的“安全區”,手心冰涼,全是冷汗。速寫本被她緊緊抱在懷里,像一塊盾牌,又像一個沉重的負擔。蘇晴在旁邊興奮地調試著數碼相機,李哲正襟危坐,反復檢查著手中的匯報稿。陳默坐在斜前方,依舊是那副沉靜的樣子,微微側著頭,看著講臺方向,似乎對即將到來的展示并無太大波瀾。
“下面,請《校園微生態:苔蘚植物的分布與適應性研究》小組進行匯報。”班主任王老師溫和的聲音響起。
李哲深吸一口氣,拿著稿子,步伐穩健地走上講臺。他打開PPT,幕布上出現了課題名稱和小組名單。林小溪的名字,赫然出現在核心成員的位置,緊挨著陳默。
李哲的匯報邏輯清晰,條理分明。他從課題背景、研究方法講到初步發現的三種主要苔蘚種類及其分布特點。他聲音洪亮,引用了不少文獻資料,展現出扎實的學術功底。林小溪低著頭,聽著那些熟悉的術語和數據從李哲口中流利地吐出,心臟在胸腔里不安分地撞擊著。快了,快了……馬上就到她的部分了。
“……實地考察的記錄工作,主要由林小溪同學負責。”李哲的聲音平穩地過渡,“她以細致的手繪,精準記錄了不同環境下苔蘚的形態特征,為我們后續的分析提供了直觀、生動的依據。下面,請看她的部分手繪稿展示。”
李哲點了一下鼠標。
“唰!”
幕布驟然亮起。
全班的目光,瞬間聚焦在巨大的屏幕上。
林小溪的心跳驟然停止,隨即瘋狂地擂動起來,幾乎要沖破喉嚨!她猛地抬起頭,眼睛因為緊張和突如其來的強光刺激而微微瞇起。
屏幕上,是她的畫。被放大,被投射,清晰地呈現在所有人面前。
第一張,是紅磚墻根那叢墨綠色的墻蘚。鉛筆的線條細膩而富有表現力,不僅清晰地勾勒出叢生的姿態,更放大了葉片在干燥時卷曲成小圓筒的獨特特征。旁邊是她清秀的字跡標注:“墻蘚(Tortula muralis)-葉片卷曲-抗旱適應”。畫稿右下角,甚至被她無意識地畫上了一小片剝落的紅磚墻皮,更增添了環境的真實感。
教室里響起一片低低的驚嘆聲。前排有女生小聲議論:“畫得真好!”“跟照片似的!”
第二張,是老槐樹根深處那叢宛如綠色天鵝絨的大羽蘚。畫面著重表現了它肥厚濕潤的質感,細密的假根如同絨毛般根植于腐殖質上,在幽暗的光線下泛著生命的光澤。標注寫著:“大羽蘚(Thuidium delicatulum)-喜極度陰濕-假根發達”。畫面一角,巧妙地用陰影勾勒出盤虬的樹根輪廓,營造出深邃潮濕的氛圍。
“哇……”這次驚嘆聲更大了一些。連平時不怎么關注這些的男生也伸長了脖子。
第三張,是池塘石縫里星星點點的角齒蘚。雖然形態細小,但在她的筆下,每一片“小星星”都清晰可辨,展現出一種微小卻倔強的生命力。標注:“角齒蘚(Ceratodon purpureus)-耐濕-石生”。
最后一張,是窗臺上那盆作為固定觀測點的苔蘚特寫。不同角度的葉片,雨后新冒出的嫩芽,甚至花盆邊緣一點微小的青苔,都被她捕捉下來。旁邊寫著:“窗臺觀測點-生命力頑強-依賴有限光照與濕氣”。
四張畫稿展示完畢。教室里陷入一種奇異的安靜。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幕布上那些被放大了的、來自校園角落的卑微生命上。它們不再是模糊的背景板,而是如此清晰、如此生動、如此充滿細節和故事感地呈現在所有人面前。
林小溪感覺自己像被架在火上烤。她能感覺到全班的目光,好奇的、驚訝的、欣賞的……像無數道探照燈,讓她無所遁形。她死死攥著懷里的速寫本,指節發白,臉頰燙得能煎雞蛋,恨不得立刻消失在空氣里。
就在這時,一個清晰而沉穩的掌聲,突兀地打破了教室的寂靜。
“啪,啪,啪——”
不疾不徐,帶著一種篤定的力量。
林小溪猛地循聲望去。
是陳默。
他坐在座位上,身體微微前傾,目光依舊看著講臺上的幕布,雙手卻在不緊不慢地、堅定地鼓掌。他的側臉在屏幕反射的光線下顯得格外清晰,下頜線條繃緊,眼神專注地停留在那幅大羽蘚的畫稿上,仿佛在欣賞一件真正的藝術品。
那掌聲像一顆投入平靜水面的石子。
緊接著,蘇晴興奮地跳了起來,用力地拍著手,大聲喊道:“畫得太棒了小溪!”
李哲站在講臺上,看著臺下,也露出了一個難得的、贊許的笑容,跟著鼓起掌來。
王老師的臉上更是洋溢著欣慰和鼓勵的笑容,掌聲溫和而有力。
如同被點燃的引線,教室里瞬間爆發出熱烈的掌聲!同學們紛紛鼓掌,交頭接耳,贊嘆聲不絕于耳。
“真厲害啊!”
“沒想到林小溪畫畫這么強!”
“平時真看不出來……”
林小溪徹底懵了。巨大的聲浪將她包圍,像溫暖的潮水,沖刷著她緊繃的神經和冰涼的指尖。她看著講臺上幕布里自己的畫,看著臺下那些帶著善意笑容的臉,看著用力鼓掌的蘇晴,看著微笑的李哲和王老師……
最后,她的目光定格在那個最先鼓掌的身影上。
陳默已經停止了鼓掌,手隨意地搭在桌面上。他的目光卻從幕布移開,穿過幾排桌椅,精準地落在了她的臉上。那目光沉靜依舊,卻不再像深秋的湖水,而是像初春解凍的溪流,清晰地映著陽光,帶著一種純粹的、毫不掩飾的欣賞,甚至……一絲隱約的笑意?
四目相對。
時間仿佛在這一刻被拉長、凝固。周遭的掌聲和喧鬧似乎都退得很遠很遠。
林小溪只覺得一股強烈的熱流從心臟涌向四肢百骸,臉頰滾燙,眼眶卻莫名地有些發酸。她不再是那個藏在角落、祈禱不要被注意的“小透明”。她的畫,她細心觀察的世界,她筆下那些沉默而堅韌的生命,此刻正沐浴在所有人的目光里,接受著掌聲和認可。而最先將她推入這片光亮之下的,是他。
她抱著速寫本的手指,不知不覺松開了力道。一直緊繃的肩膀,也緩緩地、放松地垂落下來。一種從未有過的感覺,像窗臺上那盆經歷雨后的苔蘚,悄然舒展了葉片——那是被看見、被肯定的溫暖,混雜著一絲難以置信的眩暈,還有……一種破土而出的、微弱卻真實的勇氣。
李哲的聲音透過掌聲傳來,帶著笑意:“這些精彩的繪圖,將在我們最終的課題報告中占據重要位置。同時,實地考察的照片記錄由蘇晴同學完成,環境數據分析由陳默同學負責……”匯報還在繼續。
林小溪卻已經有些聽不清了。她低下頭,看著懷里的速寫本。牛皮紙的封面被她的手心汗水微微浸濕。她伸出手指,輕輕撫過封面,然后翻開了它。在最新一頁空白的紙面上,陽光透過窗戶灑下斑駁的光影。
她拿起鉛筆,筆尖懸停片刻,然后落下。
這一次,她畫的不再是苔蘚。
線條流暢而肯定,勾勒出一個坐在教室座位上的少年側影。他微微仰著頭,目光專注地望向講臺的方向,側臉的線條干凈利落。一只骨節分明的手,正自然地搭在課桌邊緣,手指微曲,仿佛剛剛停止了一個堅定有力的動作——鼓掌的動作。
陽光照亮了他額前的碎發,也照亮了畫紙右下角,她剛剛寫下的一行小小的、帶著點顫抖卻無比清晰的標注:
“光的方向。”
窗臺上,那盆小小的苔蘚,在午后的陽光里,茸茸的葉片舒展著,綠意盎然,仿佛也沐浴在這場突如其來的、屬于它的聚光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