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北次三經(jīng)的未盡奇遇
- 山海經(jīng)之北山經(jīng)
- 作家q8AZZg
- 1637字
- 2025-08-21 18:40:00
北次三經(jīng)的山川繼續(xù)向東北延伸,如一條蜿蜒的巨蟒,盤踞在華北大地。從龍侯之山到錞于毋逢之山,四十六座山峰串聯(lián)起太行山脈與燕山山脈的脈絡,在現(xiàn)代地圖上勾勒出黃土高原向東北平原過渡的地理褶皺。那些流淌在古籍中的河流——漳水、沁水、滹沱(hū tuó)河,至今仍在滋養(yǎng)著這片土地,而傳說中的異獸靈鳥,恰是先民們鑲嵌在山水間的文化密碼。
龍侯之山至王屋之山:人魚與天馬的秘境
龍侯之山是片裸露的巖地,沒有草木,卻藏著金礦與玉石,陽光照在山上,像撒了一把碎金。決決之水從山巖的縫隙中滲出,向東流入黃河,河水中生活著人魚,它們長得像鯽(jì)魚,卻長著四只腳,叫聲像嬰兒啼哭,山民們說吃了人魚的肉能讓人頭腦清醒,不會得癡呆病。
有個教書先生晚年得了健忘癥,連自己的名字都記不住。他的學生在決決水里捕到一條人魚,煮成湯給先生喝下,沒過半月,先生竟能背誦年輕時讀過的詩文。從此,每逢重陽節(jié),村里的老人都會讓兒孫去河邊捕魚,說是能延年益智。現(xiàn)代生物學家認為,人魚的傳說可能源于對大鯢(ní)(娃娃魚)的觀察,這種兩棲動物叫聲似嬰兒,且肉質細嫩,在古代被賦予了藥用價值。
馬成之山的文石像被丹青染過一般,紅色的花紋在白色的石面上流淌,有的像山水畫,有的像人物圖,山民們稱為“天然畫石”。山北的金玉藏在密林下,要撥開齊腰深的野草才能找到。天馬長得像白狗,卻長著黑色的腦袋,看見人就會張開四肢飛走,像片白色的云,叫聲就是它的名字。
獵人張三曾在山澗遇見天馬,他剛舉起弓箭,天馬就“呼”地飛了起來,爪子上還抓著塊文石,石面的花紋像只奔跑的鹿。張三追了半天也沒追上,回來后卻在自家院子里發(fā)現(xiàn)了那塊文石,從此他再也不打獵了,說是天馬顯靈警示他。這種“見人則飛”的描述,可能融合了巖羊的敏捷與鷹的飛翔能力,古人對快速奔跑的動物常有“飛”的夸張想象。
鶌鶋(qū jū)鳥長得像烏鴉,腦袋雪白,身子青黑,腳是黃色的,叫聲就是它的名字。山民們說吃了鶌鶋的肉能讓人不覺得饑餓,還能治療寄生蟲病。有個貨郎在山中迷路,斷了干糧,餓得頭暈眼花,幸好抓到一只鶌鶋,吃了之后竟三天不覺得餓,最終走出了大山。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某些鳥類的肉富含蛋白質,確實能提供持久的能量,古人便將其附會為“不饑”的神力。
咸山的松柏長得郁郁蔥蔥,樹下長滿了紫色的茈(zǐ)草,秋天時開著白色的小花,像撒了一地星星。條菅之水向西南流入長澤,湖底有種叫器酸的東西,三年才能長成,像塊透明的琥珀,吃了能治療惡瘡。有個麻風病人在湖邊住了三年,每天喝湖水,竟奇跡般痊愈了,人們說他是誤食了水底的器酸,從此長澤被稱為“愈瘡湖”。
天池之山?jīng)]有草木,遍地都是帶花紋的石頭,有的像龜甲,有的像云紋。飛鼠長得像兔子,卻長著老鼠的腦袋,靠背上的薄膜飛行,像個毛茸茸的小風箏。山民們說飛鼠的油能治燙傷,有個婦人做飯時被熱油燙傷了手,涂了飛鼠油后,傷口很快就愈合了,連疤痕都沒留下。澠(miǎn)水從山中流出,潛入地下,河底的黃堊(è)是上好的顏料,畫家們常來河邊挖取,用它畫的底色經(jīng)久不褪。
陽山的領胡獸長得像牛,尾巴卻像馬,脖頸上的肉瘤像個彎曲的鉤子,叫聲就是它的名字。山民們說吃了領胡的肉能治療瘋病,從前有個瘋子在山中被領胡咬傷,傷口愈合后竟變得神志清醒,人們便認為領胡有驅瘋的神力。象蛇鳥長得像赤雉(zhì),羽毛五彩斑斕,自身兼具雌雄兩性,能獨自繁殖,吃了它的肉據(jù)說能增強體力。留水中的<臽>(xiàn)父魚長得像鯽魚,卻長著豬的身子,吃了能治療嘔吐,有個孕婦害喜嚴重,吃了<臽>父魚的肉后,再也不吐了。
王屋之山以怪石聞名,山上的石頭形態(tài)各異,有的像巨人,有的像猛獸。氵聯(lián)(lián)水從山中流出,西北注入泰澤,河底的鵝卵石被水流沖刷得圓潤光滑,山民們稱為“神珠”。相傳愚公移山的故事就發(fā)生在這里,他帶領子孫挖山不止,感動了天帝,派神把山石移走,留下的石縫中便流出了氵聯(lián)水。現(xiàn)代地理研究表明,王屋山是太行山脈的分支,其喀斯特(kā sī tè)地貌形成了眾多奇石與溶洞,為神話傳說提供了天然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