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斜的日頭把最后一縷光搭在王家破屋的草頂上時,王硯正蹲在灶臺前,用破陶碗刮著鍋底最后一點稀粥。碗沿豁了個口,刮得陶灶“沙沙“響,像是在數這屋里的窮——土坯墻裂著縫,風從縫里鉆進來,卷起地上的枯草;屋角的米缸空著,缸底結著層灰,上個月最后一把糙米熬完后,就再沒盛過糧食;里屋傳來母親陳氏壓抑的咳嗽聲,每一聲都像抽走了屋里僅存的一點熱氣。
“硯兒,別刮了,娘不餓。“陳氏的聲音啞得像被砂紙磨過,她靠在鋪著干草的土炕上,蓋著件打了七八層補丁的舊棉絮,顴骨高得頂破了蠟黃的皮肉,“你把這點吃了,明兒還要去鄉學。“
王硯捏著陶碗的手緊了緊。碗里的稀粥稀得能照見人影,是用野菜和著半勺麩皮煮的,刮了半天也只刮下小半碗。他把碗往灶臺上一放,轉身進了里屋,蹲在炕邊摸了摸陳氏的手——涼得像塊冰。
“娘,我不餓。“他聲音壓得低,怕陳氏聽出顫音,“鄉學先生說,下月初就該報童生試了,考上了童生,去縣里學堂念書,說不定能得些廩膳,再不濟,也能給人抄書換些糧食。“
陳氏咳了兩聲,抬手摸了摸他的頭。王硯才十三,頭發卻黃瘦,額角還帶著塊前幾天上山挖野菜時被石頭磕的疤。她心里疼得揪緊,卻只能扯出個虛虛的笑:“好,娘信你。可......童生試要筆墨紙硯,要去縣里的盤纏,咱家......“
話沒說完,她就沒了聲。屋里靜下來,只有風鉆墻縫的“嗚嗚“聲。王硯知道娘沒說出口的話——家徒四壁,別說筆墨紙硯,就連明天的野菜能不能挖到都難說。前陣子連著下了半月雨,坡上的野菜爛了大半,他這幾天跑遍了附近的山坳,籃子也總是空著回來。
“娘,我有辦法。“王硯攥了攥拳,指節泛白,“先生說,考童生試先考'帖經',再考'墨義',都是基礎,我多背些書,總能過的。筆墨紙硯......我去山里砍些竹子,自己做支筆;紙的話,先生那兒有舊書的廢紙,我去求他給幾張;盤纏......總會有的。“
他說得篤定,心里卻發虛。他進鄉學快兩年了,先生是個老秀才,姓周,脾氣拗,但心善,看他可憐,沒收束脩,還偶爾借他書看。可童生試不是鄉學里的小考,要去縣里考,來回二十多里地,光腳走都得走大半天,路上總得啃個窩頭,不然怕要餓暈在路上。
夜里,王硯躺在灶房的草堆上,翻來覆去睡不著。月光從灶房的破窗欞照進來,落在地上,像鋪了層薄霜。他摸出懷里揣著的半本舊書——是周先生送的,書頁都磨卷了邊,里面印著些《三字經》《千字文》,還有幾首詩,說是“啟蒙用的,先悟些字句里的道理“。
他借著月光翻書,翻到最后幾頁,有兩首詩被人用毛筆添在空白處,字跡歪歪扭扭,像是哪個學童寫的。一首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另一首是“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詩短,字也簡單,王硯念了兩遍,只覺得心里莫名一揪。前一首念到“低頭思故鄉“時,他想起去年冬天爹走的時候,也是這樣的月光,爹拉著他的手說“好好念書“,聲音輕得像要被風吹走;后一首念到“更上一層樓“時,又覺得胸口像是被什么東西撞了下,明明屋里冷得刺骨,卻有絲微的暖意從腳底慢慢往上爬。
他沒讀過多少詩,鄉學里先生教的都是“之乎者也“,哪有這樣大白話卻讓人心里發顫的句子。他又念了一遍,這次念得慢,每個字都咬得清楚。念到“舉頭望明月“時,指尖忽然麻了一下,像被螞蟻叮了口;再念“欲窮千里目“,桌上那盞快滅的油燈“噼啪“響了聲,燈芯竟跳了跳,亮了些許。
王硯愣住了。他聽周先生說過,讀書人若是悟性高,念出的字句能引“文氣“,文氣雖虛,卻能暖身、醒神,若是能聚了文氣,考科舉時說不定能筆下有神。可他就是個窮小子,連飯都吃不飽,哪配得上什么文氣?
他揉了揉指尖,只當是自己餓昏了頭。但不管怎樣,這兩首詩他記下了。他把書揣回懷里,盯著屋頂的破洞看——洞里能看見星星,一顆一顆,亮得很。他暗下決心:不管多難,童生試都得考。考上了,娘就不用再喝稀粥了;考上了,這個家或許就有救了。
天快亮時,他終于迷迷糊糊睡著,夢里竟又念起那兩句詩,這次指尖的麻意更真切,像是有根細弱的線,一頭拴著他的嗓子,一頭往天上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