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卯時剛過,王硯就揣著那半本舊書往鄉學趕。鄉學在村東頭的老槐樹下,是三間土墻房,屋頂蓋著茅草,風一吹就“嘩啦啦“響。離著還有幾十步,就聽見里面傳來念書聲:“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他縮了縮脖子,悄悄從側門溜進去。屋里擺著七八張破舊的木桌,桌前坐了十幾個學童,大的十五六,小的才七八歲,都跟著周先生念《大學》。周先生坐在最前頭的太師椅上,椅腿缺了一根,用塊石頭墊著。他頭發花白,戴著副斷了腿的舊眼鏡,正用根木尺敲著桌面:“念響些!字句要咬實,別像蚊子哼!“
王硯找了個靠后的空位坐下。他的座位在墻角,桌子缺了個角,椅子是三條腿的,得靠著墻才坐穩。他剛把書掏出來,前排的趙虎就回頭瞪了他一眼。趙虎是村里富戶趙老財的兒子,穿得是綢緞小褂,手里捏著支新毛筆,總愛欺負王硯——嫌他身上有野菜味,嫌他的書太破。
“又來晚了?“趙虎壓低聲音,撇著嘴,“我看你還是別考童生試了,省得去縣里丟人。就你家那樣,筆墨都買不起,考了也是白考。“
王硯沒理他,把書攤開。他知道趙虎說的是實話,可他不能退。周先生這時停了念書,抬眼掃了圈,目光落在王硯身上時頓了頓,沒說什么,只道:“今日不講《大學》,你們各自把前日教的《論語》背一遍,背不出的,罰抄十遍。“
學童們都低了頭,小聲背誦。王硯也跟著背,可肚子餓得發慌,背了兩句就忘了下句。他想起昨晚那兩首詩,忍不住又在心里默念:“床前明月光......“
剛念完一句,就聽周先生“嗯“了一聲,抬眼看向他:“王硯,你在念什么?“
王硯心里一緊,趕緊站起來,低著頭:“回先生,學生......學生在背《論語》。“
“不對。“周先生推了推眼鏡,眼神尖得很,“《論語》里沒有那樣的調子。你方才念的是什么?大聲念出來。“
屋里的學童都轉頭看他,趙虎更是幸災樂禍地咧著嘴。王硯臉漲得通紅,手心里全是汗。他怕先生怪他不專心,可又覺得那詩確實好,猶豫了半天,才小聲道:“學生......學生念的是兩首小詩,不是經書里的。“
“小詩?“周先生來了興致,往前傾了傾身子,“哪兩首?念來聽聽。不管是不是經書里的,字句好的,也該聽聽。“
王硯咬了咬唇,定了定神,朗聲道:“第一首: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他聲音不大,卻念得清楚。念完的瞬間,屋里忽然靜了。風從窗縫鉆進來,吹得桌上的書頁輕輕動了動。王硯自己也愣了——方才念到“低頭思故鄉“時,指尖那麻意又冒出來了,這次更明顯,順著胳膊往心口爬,竟驅散了些餓意。
周先生沒說話,手指在太師椅的扶手上輕輕敲著,眼睛半瞇著,像是在品詩。過了好一會兒,他才抬手:“再念一遍。“
王硯又念了一遍。這次周先生猛地坐直了身子,摘下眼鏡,用袖口擦了擦鏡片,又戴上,死死盯著王硯:“這詩是誰寫的?你從哪看來的?“
“是......是學生在先生送的那本舊書后面看到的,像是前人添上去的。“王硯不敢瞞,老實回答。
“舊書?“周先生皺著眉想了想,忽然一拍大腿,“哦!是那本《蒙童要略》?我年輕時從舊貨攤上淘的,后面是有幾頁空白,竟有人寫了詩?你再把另一首念來!“
王硯趕緊念第二首:“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這一次,不等王硯念完,周先生就“嚯“地站了起來。他年紀大了,動作猛了些,差點被墊椅子的石頭絆著,扶著桌子才站穩。他死死盯著王硯,嘴唇哆嗦著,半晌才擠出一句:“好!好一個'更上一層樓'!“
屋里的學童都被嚇了一跳,趙虎也收了笑,茫然地看著周先生。他們不懂詩好在哪,只覺得先生的樣子像是見了鬼。
周先生卻不管他們,幾步走到王硯桌前,一把抓過那本舊書,翻到最后幾頁。果然,那兩首詩歪歪扭扭地寫在上面,墨跡都淡了。他湊得極近,一個字一個字地看,看了半晌,抬頭看向王硯時,眼睛亮得嚇人:“你念這詩時,有沒有覺得哪里不一樣?比如......身上發熱,或是心里亮堂了些?“
王硯愣了愣,點頭:“回先生,學生念的時候,指尖發麻,心里像是......像是被暖風吹了下。“
“是文氣!“周先生聲音都抖了,抓著書的手用力得指節發白,“這是文氣啊!“
他教了一輩子書,也只在年輕時見過縣里的老舉人念詩時引過文氣,那是何等的氣派——念到激昂處,桌上的筆墨都跟著顫。可王硯這孩子,才十三,還是個沒進學的白丁,念兩首“啟蒙小詩“,竟也能引動文氣?雖弱,卻真切!
“好詩!真是好詩!“周先生又念了一遍“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捋著花白的胡子,連連點頭,“字句淺白,道理卻深!這哪里是啟蒙詩?這是能養氣的好東西!“
他轉頭看向其他學童,板起臉:“你們都學著點!別只知道死背經書,字句里的氣脈才是根本!王硯,“他又看向王硯,語氣軟了下來,“這兩首詩,你往后每日都念,念熟了,悟透了。至于童生試......“
他頓了頓,看著王硯補丁摞補丁的衣服,又看了看他桌上那塊磨得快平的硯臺(還是周先生送的),嘆了口氣:“筆墨紙硯的事,先生幫你想辦法。你只管好好念詩、背書,別的不用愁。“
王硯猛地抬頭,眼眶一下子熱了。他想說謝謝,話到嘴邊卻成了哽咽。他知道周先生日子也不好過,鄉學的束脩收得少,先生平日里就靠給人寫家書換些糧食,哪有余錢幫他?
可周先生拍了拍他的肩膀,沒讓他說話,只把書遞回來:“好好學。這文氣雖弱,卻是你的緣法。莫要辜負了。“
那天上午,周先生沒再教《論語》,只拉著王硯問那兩首詩的事,問他念詩時的感受,問他有沒有見過其他類似的詩。王硯只說書里就這兩首,先生也沒多問,只是看著他的眼神,多了些從前沒有的鄭重。
趙虎坐在前排,回頭看了王硯好幾眼,眼神里少了些輕蔑,多了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滋味。王硯摸著懷里的舊書,指尖還留著那點麻意,心里卻亮堂得很——或許,這童生試,他真的能搏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