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試前一天,縣城里的客棧都住滿了趕考的書生。趙家客棧里也熱鬧,走廊上隨處可見背經義的、討論詩文的,連吃飯時都有人在爭論“《論語》里的‘仁’到底指啥”。
寧墨和柳明遠擠在一間屋里,柳明遠正緊張地翻著經義,手心都出汗了:“寧兄,你說我能中不?我剛才聽隔壁房的書生說,經義要考‘《孟子》里的井田制’,我沒背熟……”
“別慌。”寧墨給了他塊干糧,“井田制你沒背熟,可你見過村里的地啊。策論考農桑,你肯定比他們寫得實在。縣試錄取的是‘有文心’的,不是‘死背書’的。”
柳明遠點點頭,可還是緊張:“我就是怕寫詩文時引不出文氣……”
“引不出也沒關系。”寧墨道,“李先生說,只要寫得誠,就算沒引氣,考官也能看出你的心思。你就寫你家里種地的事,寫你娘織布的事,寫你真知道的。”
柳明遠這才稍微松了口氣,又道:“寧兄,你肯定能中。你寫的詩能引氣,經義也懂,比咱們都強。”
“不一定。”寧墨笑了笑,“縣城里厲害的人多著呢。”
話雖這么說,他心里卻不慌。這幾日他把帶去的詩稿又梳理了一遍,選了三首最穩(wěn)妥的:一首《登鸛雀樓》(改云夢版),大氣又不張揚;一首《憫農》,實在能共情;還有首自己寫的“冬雪詩”,寫的是寧家村的雪,“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那句就在里面,帶著暖意,不容易惹爭議。
經義也準備得差不多了,結合圖書館的注本和李先生的批注,他對幾個常考的篇目都有了自己的理解,不算頂尖,卻也扎實。
策論他選了“水利策”——這幾日在縣城轉,見路邊的水渠堵了不少,農戶澆水得繞遠路,他就結合《天工開物》里的“水轉筒車”,寫了個簡單的修渠法子,不用花錢,農戶自己就能弄。
“寧兄,你看他們都在買‘文房四寶’,咱們要不要也買套新的?”柳明遠指著窗外,幾個書生正從文具店出來,手里拿著新毛筆。
“不用。”寧墨晃了晃原身那支禿毛筆,“我用慣了這個。”
他不是不想買,是沒必要——文道看的是“文心”,不是筆好不好。
傍晚時,趙掌柜送來兩碗面,上面臥了個荷包蛋:“李先生特意交代的,給你們補補。明天好好考!”
兩人謝過掌柜,埋頭吃面。熱氣騰騰的面下肚,心里也暖烘烘的。
夜里,柳明遠翻來覆去睡不著,嘴里還在背經義。寧墨卻睡得安穩(wěn)——該準備的都準備了,剩下的就看明天了。
第二天一早,天還沒亮,縣城里就熱鬧起來。趕考的書生們都往縣學去,手里提著考籃,里面裝著筆墨、干糧和水。寧墨和柳明遠也跟著人群走,路上遇到不少書生,有的緊張得臉色發(fā)白,有的故作鎮(zhèn)定地背詩。
到了縣學門口,官差正在檢查“準考證”——一張寫著姓名、籍貫的木牌。寧墨和柳明遠遞上木牌,順利進了門。
考場設在縣學的禮堂里,擺著幾十張矮案,每張案前都貼著名字。寧墨找到自己的位置,案上放著紙和硯臺,旁邊有個小炭火盆,怕考生凍著手。
他放下考籃,剛坐下,就聽見旁邊有人哼了一聲。扭頭一看,竟是昨天在門口遇到的縣丞公子周琦,正用輕蔑的眼神看他:“鄉(xiāng)巴佬,還真進來了?”
寧墨沒理他,拿出自己的禿毛筆,開始研墨。
周琦見他不理,更氣了,故意撞了撞他的案角:“小心點,別把墨灑了,你賠得起嗎?”
寧墨還是沒理他——跟這種人置氣,只會亂了自己的心神。
很快,考官進來了,是個留著山羊胡的老者,穿著官服,手里拿著試卷:“安靜!縣試第一場,經義!題目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寫一篇三百字的解讀,一個時辰交卷!”
考生們都拿起筆,禮堂里只剩下筆尖劃過紙面的“沙沙”聲。
寧墨深吸一口氣,看著題目,心里忽然平靜下來。他想起李先生的批注,想起圖書館里的注本,也想起自己這幾個月的經歷——從圖書館的火里穿越,到寧家村的寒門小屋,到鄉(xiāng)學的詩文,到鄰里的溫情……
“學而時習之……”他喃喃道,筆尖落在紙上。
他沒寫“按時復習”,也沒寫“學以致用”,只寫了自己的經歷:“初來乍到,茫然無措,是學經義而明事理,學詩文而凝文心,學農法而解困局。習者,非獨書也,亦生活也。與鄉(xiāng)鄰相處是習,與友論道是習,見山河而悟是習。如此習之,自然心悅。”
寫的時候,他沒刻意引氣,只寫自己真懂的、真經歷的。筆尖劃過紙面,竟有種格外順暢的感覺,丹田處的文氣也跟著輕輕動了動,案上的炭火盆“啪”地爆了個火星,暖光落在紙上。
他抬起頭,看向窗外。朝陽正好照進來,落在禮堂的梁柱上,金燦燦的。
他知道,不管結果如何,他已經邁出了第一步。
這文道之路,他走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