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4章 自我管理與時間規劃

暑假的一個晚上,風扇呼呼轉著,空氣里彌漫著燥熱。小兒子趴在書桌前,盯著那厚厚一摞暑假作業,手里握著筆,卻遲遲沒有動。

過了很久,他“啪”地放下筆,整個人癱在椅子上,嘆出一口氣:“我根本來不及寫完!”

那一刻,我愣住了。眼前的場景,仿佛讓我穿越回幾年前。

那時的大兒子,也常常抱怨:“作業太多了,怎么寫都寫不完。”他會在桌前磨蹭半天,等真正動筆時,已經夜深人靜。后來,他困得打哈欠,題也做得亂七八糟。

看著小兒子此刻的樣子,我心里一陣發酸。孩子們口口聲聲說“沒有時間”,可其實時間一直在那里,只是他們沒有學會如何去安排。

我忍不住蹲下身,輕聲問:“你知道為什么會覺得來不及嗎?”

小兒子皺著眉,悶聲說:“因為我總是寫不快,還老想玩,結果一拖再拖。”

他的話讓我瞬間明白:這不是作業太多,而是時間沒被管理好。

那一刻,我更深地意識到:

有目標,卻沒方法,就像在沙漠里看見綠洲,卻沒帶水袋出發。孩子很快就會累倒在路上。

在養育兩個孩子的過程中,我越來越明白一個道理:

孩子的成長,不僅要學會“我想成為什么樣的人”,更要學會“我該如何做到”。

目標是一盞燈,能照亮遠方;可如果孩子沒有學會自我管理,沒有時間規劃的能力,再明亮的燈也只能遠遠看著。

就像大兒子,當年說過“我要考上一所好大學”,可每天拖拖拉拉,作業到深夜才完成。目標在那里,可腳步卻散亂無章。

也像小兒子,他會說“我想進一個好班級”,可一到暑假,面對作業、興趣班和玩耍,總是不知道先做什么,最后急得直掉眼淚。

目標告訴孩子“為什么要努力”,自我管理與時間規劃則告訴他們“怎樣去努力”。

如果孩子只會說夢想,而不會拆解和落實,最終很可能把目標變成“空中樓閣”;

如果孩子學會管理自己,即便目標很遠,也能每天走近一點。

父母要做的,不是替孩子背負所有的責任,而是幫他們建立這樣一種意識:

——你不是被動完成別人的安排,而是主動規劃自己的人生。

幾乎每個孩子都會喊過一句話:“我沒有時間!”

可事實上,他們缺的并不是時間,而是如何安排和使用時間的能力。

?

1.拖延癥:明明有事,卻一拖再拖

那是大兒子初三的時候。晚上七點半,他已經坐在書桌前,可書還沒打開,手機卻在手里亮個不停。

“先刷一會兒視頻,等會兒就寫。”他說。

結果“等會兒”就是兩個小時。到十點半,他才慌慌張張開始動筆。困意襲來,寫得潦草,第二天還得重做。

我氣得直跺腳:“你為什么不早點開始?”

他也懊惱:“我也想早點寫,可就是控制不住。”

這就是典型的拖延。時間被耗在等待中,真正用來學習的,寥寥無幾。

?

2.缺乏計劃:每天像救火一樣

小兒子在暑假就遇到了類似問題。

那天上午,他先去上興趣班,回來后說:“我先玩會兒游戲,等會兒寫作業。”

等午覺一醒,已經下午四點,他才急得直拍腦門:“糟糕,作業還沒動!”

結果,他只好一邊哭一邊寫,字歪歪扭扭,完全沒有質量。

他邊寫邊委屈:“你們總讓我計劃,可我不會啊!”

他的慌亂,就像一個救火員,每天都在補漏,卻沒有提前的安排。

?

3.時間浪費:看似忙碌,卻毫無效率

有一回,大兒子端坐在書桌前,我還暗自欣慰:終于專心學習了。

可一個小時后,我走過去一看,他的卷子上只寫了兩道題。

原來,他剛寫幾分鐘就走神,看著窗外發呆,又偷偷點開手機消息。

等回過神來,一個小時已經過去。

他自己也懊悔:“我不是沒學,我就是效率太低。”

這其實就是時間被浪費在無意識的走神里,看似“在學習”,其實效果極差。

?

孩子們的問題,常常不在“時間不夠”,而在“不會管理”。

他們像一輛油門轟得很響的車,卻沒學會打方向盤;越著急,反而越偏離軌道。

1.過度監督:把孩子的一天安排成“流水線”

大兒子初三時,我曾經給他做過一張詳細到分鐘的學習計劃表。

早晨七點起床——七點半背英語——八點到九點做數學題——九點到十點半寫作文……我自以為這是“科學規劃”。

可沒過幾天,他就鬧情緒:“媽媽,你這是在替我活,我哪還有自己啊?”

那一瞬間,我才意識到:當父母替孩子把每一分鐘都安排死時,孩子表面看是“高效”,實際上是在被動執行,心里沒有參與感,更沒有自我管理的能力。

?

2.只盯成績:忽視了過程中的習慣

有一次,大兒子考砸了,我氣急敗壞地說:“你看看你,又退步了!平時都干嘛去了?”

他沉默著,眼神暗淡。直到后來我冷靜下來才發現:我只盯著分數,卻沒有去關心他平時的學習節奏和方法。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把“學習”變成日常的一種習慣,而不是只在大考時沖刺。

父母若只盯成績,孩子就會以為:學習就是為了應付考試。久而久之,他們會更焦慮,而不是更自律。

?

3.缺乏榜樣:言行不一的“示范”

有一次,小兒子正寫作業,我一邊催他:“快點寫,不要磨蹭!”一邊自己卻拿著手機刷視頻。

他突然抬頭,盯著我說:“那你也在玩啊!”

我愣在原地,無言以對。

孩子最敏銳的地方就在這里——父母常常要求他們“要有規劃”,可我們自己卻缺乏自律。這樣的“言行不一”,孩子看在眼里,自然也就學不進心里。

?

小結

在時間管理的問題上,父母最容易犯的三個錯就是:

? 安排太死,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感;

? 盯著成績,忽略了習慣;

? 自己不做榜樣,卻要求孩子完美。

這些誤區不糾正,再多的嘮叨和時間表,也只能讓孩子越走越偏。

我的實踐經驗與反思

1.大兒子的拖延與調整

大兒子準備留學材料時,常常陷入“拖延循環”。

原本計劃一周寫三篇雅思作文,但常常因為“今天沒狀態”就往后推。結果到周末,才勉強擠出一篇,寫得潦草,自己還抱怨:“我就是效率低。”

我一開始忍不住催他:“你再這樣拖下去,申請根本趕不上!”

可我越催,他越煩躁,有時甚至干脆把本子一合:“不寫了。”

后來,我改變了方法。和他一起約定:“不要求你一口氣寫完一篇,只要每天固定半小時,哪怕只寫一段,也算完成。”

剛開始,他很不習慣,總嫌“半小時太短”。可堅持了幾天后,他發現自己不僅能按時寫,還能慢慢進入狀態。

再后來,他自己主動把半小時延長到四十分鐘、一小時。

那一刻,我明白了:孩子最怕的不是“任務大”,而是“看不到出口”。把任務拆小、固定節奏,反而更容易堅持。

?

2.小兒子的暑假沖突

小兒子在暑假時,也遇到過類似的困境。

上午有興趣班,中午寫作業,下午又想玩,可到晚上總是哭著喊:“作業還沒寫完!”

有一次,他甚至一邊寫一邊掉眼淚:“我想寫,可是太多了,寫不完。”

我心疼得不得了,卻也知道光安慰沒用。

于是,我陪他一起把一天分成“三塊”:

? 早晨精力最好,先寫一半作業;

? 下午上完興趣班后,再寫剩下的一半;

? 晚上留下自由時間,可以看書、畫畫或玩。

這種安排讓他安心許多。他發現,先寫作業再玩,比“先玩再寫”輕松很多。因為該完成的任務已經做掉了,玩的心里才踏實。

他甚至在一次玩完后對我說:“媽媽,我今天玩得很開心,因為不用擔心作業了。”

那一刻,我感受到,所謂時間管理,不是壓縮孩子的快樂,而是讓他們學會平衡——既完成任務,又享受自由。

?

3.我的轉變

在這兩個孩子身上,我也看到了自己的變化。

曾經的我,是個“催促型媽媽”,一天到晚念叨:“快點寫!怎么又拖延?什么時候才能寫完?”

我以為這樣能逼出效率,結果孩子們只會更加抗拒。

后來,我嘗試成為“陪伴型指導者”。

比如,我在旁邊拿起一本書,靜靜讀半小時。孩子們看到我專注,往往也會跟著安靜下來。

有時,我和他們一起制定計劃,而不是單方面布置任務。這樣,他們更愿意執行。

我才慢慢明白:孩子的時間管理能力,不是被催出來的,而是在被理解和陪伴中慢慢養成的。

?

小結

在兩個孩子的經歷中,我看到:

? 拖延,不是懶惰,而是缺乏方法;

? 缺乏計劃,不是能力不足,而是沒有人教會他們如何拆解任務;

? 父母的角色,不是“監工”,而是“陪練”。

當我從焦慮的推動者,變成耐心的陪伴者,孩子們的時間管理才真正開始“內生長”。

心理學支撐

在和孩子打交道的這些年,我越來越發現:有時候父母不是沒方法,而是缺乏底層的心理學理解。明白了孩子大腦的規律,很多問題反而能迎刃而解。

?

1.番茄工作法與注意力規律

心理學研究表明,大腦并不擅長長時間保持高度專注。一般來說,孩子在20—30分鐘內能維持比較好的專注度,超過這個時間,效率就會明顯下降。

我后來嘗試在大兒子備考時引入“番茄工作法”——

? 25分鐘專心學習,

? 5分鐘休息,

? 四個“番茄鐘”之后,再安排一次較長的休息。

剛開始,大兒子有點不屑:“才25分鐘,太短了吧。”

可當他真的實踐后,卻驚訝地發現:原來自己能在25分鐘內完成很多過去拖一個小時都沒做完的事。

這種“短時高效”的方法,不僅幫他克服了拖延,還讓他感受到時間的“掌控感”。

?

2.自我效能感理論

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過一個概念——自我效能感。

簡單來說,就是“我能行”的信念。

當孩子體驗到小小的成功時,就會更有信心去嘗試下一個挑戰。

比如,小兒子常常覺得暑假作業“寫不完”,心里充滿焦慮。

我沒有逼他一口氣寫完,而是說:“你先寫三頁,寫完我們一起去樓下散步。”

他完成后,我夸他:“你看,其實你做得到。”

第二天,他主動多寫了一頁。

一次次的小成功,逐漸累積起他的信心。

這就是心理學里說的:正向體驗會不斷增強自我效能感,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

3.行為習慣養成曲線

很多家長會問:“孩子怎么才能養成自律?”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一個習慣往往需要 21天形成雛形,90天才能固化。

這意味著,孩子剛開始做得磕磕絆絆是正常的,不要太快否定。

我在大兒子身上親眼看到過這個過程。

剛開始規定每天半小時的雅思寫作訓練,他常常抱怨:“好麻煩啊,堅持不下去。”

可當我們堅持了三周后,他突然說:“其實這樣寫下來,也沒那么難。”

再到三個月時,他幾乎已經把“每天寫作”當成習慣,不需要我提醒。

所以,父母要有耐心。孩子的自律,不是一天養成的,而是一個不斷重復和強化的過程。

?

小結

心理學的價值就在于——它幫我們理解孩子“為什么會這樣”,也告訴我們“可以怎么做”。

? 孩子注意力有限→用番茄工作法切片時間;

? 孩子缺乏信心→用小目標堆積自我效能感;

? 孩子容易半途而廢→用習慣養成曲線提醒自己“堅持才是關鍵”。

當父母掌握了這些底層規律,就能少一些焦慮,多一些方法。

1.每日三件事:從混亂到有序

那段時間,大兒子總是喊:“事情太多,我根本不知道先做什么。”

我看著他桌上堆成小山的作業本,心想,難怪他會焦慮。

于是,我拿了一張便簽紙,遞給他:“你今天寫下三件最重要的事,別多,就三件。”

他一開始不耐煩:“這有用嗎?”

可當他真的寫下來:①寫完數學卷子,②背20個單詞,③完成作文一篇。

突然,他心里有了個“方向盤”,知道先干啥后干啥,不再像無頭蒼蠅一樣亂撞。

晚上,他把三件事劃掉時,居然笑著說:“原來我能完成啊!”

那一刻,我明白:孩子需要的不是無限的任務清單,而是每天看得見的“重點”。

?

2.時間塊管理:讓學習不再被打斷

小兒子寫作業時,總是寫兩道數學題就跑去翻英語書,再做一會兒英語,又想去畫畫。結果,時間散得七零八落,效率極低。

我跟他說:“你把這一個小時,當成‘數學時間’,只做數學題。等到點了,再換別的科目。”

剛開始,他有點坐不住:“可是我想同時做呀。”

我堅持說:“專注做一件事,比同時做五件都更快。”

一周后,他自己興奮地告訴我:“媽媽,我數學作業比以前快了一半。”

原來,時間塊管理,就是幫孩子集中注意力,減少切換帶來的消耗。

?

3.休息與獎勵:勞逸結合的力量

以前,大兒子經常一次性寫三四個小時的作業,結果越寫越煩躁,最后甩下筆:“我受不了了!”

后來,我和他約定:“今天你要是能專心寫兩個小時,晚上可以看半小時紀錄片。”

那天晚上,他邊看紀錄片邊笑著對我說:“原來學習和娛樂可以兼得。”

我才發現:孩子并不怕努力,他們怕的是“努力沒有喘息”。

當休息和獎勵合理安排,學習的節奏才會真正可持續。

?

4.父母示范:潛移默化的影響

有一回,小兒子正在寫作業,我也在沙發上刷手機。

他抬頭盯著我:“你不是說要專心嗎?那你也別玩手機。”

我愣了一下,羞愧得趕緊把手機放下,拿起一本書。

從那以后,我有意識地在孩子學習時,自己也進入“專注模式”。

有時讀書,有時寫筆記。慢慢地,他們習慣了:一到這個時間,全家人都在做各自的事。

學習,變成了一種“共同氛圍”,而不是孩子孤軍奮戰。

?

小結

? 每日三件事,幫孩子從混亂里找到方向;

? 時間塊管理,讓學習更專注高效;

? 休息與獎勵,讓堅持不再痛苦;

? 父母示范,把嘮叨變成無聲的引導。

時間管理不是一紙空談,而是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一步步落地的。

當這些方法融入孩子的生活,他們就會慢慢學會:時間并不是追著我跑的怪獸,而是我可以掌控的朋友。

回頭看孩子們的成長,我越來越相信:目標決定方向,而時間管理決定能不能走到終點。

很多時候,孩子不是不想學,而是被自己糟糕的時間安排困住了。

? 拖延,讓他們一次次錯過最佳時機;

? 沒有計劃,讓他們每天都像在救火;

? 時間浪費,讓他們看似很忙,卻沒什么成果。

而父母真正能幫孩子的,不是無限地催促,而是教他們用方法去掌控時間。

哪怕只是每天寫下“三件事”,哪怕只是把學習時間切成一塊一塊,哪怕只是告訴他們“努力也要有休息”,都足以讓孩子覺得:我不是時間的奴隸,而是時間的主人。

在這個過程中,我也看見了自己作為母親的成長。

從最初的“催促者”,到后來的“陪伴者”,再到嘗試成為一個“示范者”。

我懂得了:孩子的時間觀念,不是喊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

他們最需要的,不是父母的焦慮,而是父母的示范與引導。

不過,當孩子學會了時間的基本管理,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

他們能不能在學習過程中保持持續的專注?

他們會不會被手機、游戲、外界的誘惑輕易打斷?

他們能不能在長時間的學習和訓練中,培養出真正的耐力?

這,正是我們接下來要面對的課題。

在下一章里,我們將走進另一個關鍵主題:如何幫助孩子保持專注與耐力。

因為時間的框架已經搭建好,接下來,就需要讓孩子有能力在這框架中堅持下去。

主站蜘蛛池模板: 肇庆市| 阿巴嘎旗| 浮山县| 平乐县| 颍上县| 京山县| 田阳县| 马关县| 突泉县| 黎城县| 大名县| 华阴市| 遂宁市| 上虞市| 永年县| 宝兴县| 泰宁县| 闵行区| 运城市| 大理市| 柘荣县| 大名县| 宜春市| 体育| 沐川县| 调兵山市| 临泽县| 丹东市| 大名县| 永春县| 普宁市| 嘉定区| 象州县| 福州市| 教育| 潢川县| 文山县| 保康县| 始兴县| 邛崃市| 买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