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5章 專注與耐力

傍晚的客廳里,燈光柔和,空氣里卻彌漫著一種隱隱的焦躁。小兒子坐在書桌前,面前攤著一本練習冊。剛剛寫完幾道題,他的手就不安分地在桌面上敲來敲去。眼睛本該盯著紙上的字,卻忍不住飄向一旁的手機。

他伸手,屏幕一亮,仿佛一束光吸住了他。他的神情立刻從緊張的眉頭,變成了松弛的笑容。

我輕聲提醒:“先寫完作業(yè),再玩手機,好嗎?”

“好——”他答應得很快,可兩分鐘后,他的眼神又開始渙散。筆停在紙上,半天沒動,最后索性托著腮,盯著窗外發(fā)呆。

這一幕讓我心里酸澀。孩子并不是不想學,他真的坐在了書桌前,可專注力像一條不受控制的小魚,總是游走不定。

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幾年前的大兒子。那時,他正備戰(zhàn)關鍵考試。每天學習的時間不算少,可真正沉下心的時刻少之又少。

一道物理題,他可能花了十分鐘寫題,接著二十分鐘在翻找草稿,十分鐘刷手機,五分鐘聊天。到最后,自己抱怨:“我明明學了兩個小時,可效果還不如別人半小時。”

那一刻,我深刻地體會到:

孩子們的問題,從來不是時間表上寫了多少小時,而是他們能不能把這幾個小時“真正用好”。

會分配時間,是一種能力;而能把注意力聚焦、能在困難里堅持不放棄,才是讓時間變得有價值的關鍵。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專注力與耐力。

學習,從來都不是一場短跑,而是一場漫長的馬拉松。

在這場馬拉松里——

目標是指路牌,讓孩子知道往哪跑;

時間管理是配速器,避免他們時快時慢、耗盡體力;

而專注與耐力,就是呼吸與肌肉,決定了他們能跑多久,能跑多穩(wěn)。

沒有專注力,就像拿著篩子接水。父母再怎么努力灌輸,最終也留不住多少。

沒有耐力,就像跑步的人只能沖刺百米,卻撐不住一千米。開始時轟轟烈烈,最后卻氣喘吁吁,半途而廢。

我常常反思:為什么有些孩子看起來很努力,卻成績始終提升不大?

原因往往不在“時間少”,而在“時間沒真正用在刀刃上”。

他們每天花了很多時間“坐在桌前”,可心思總在別處,效率自然低。

也有的孩子,剛開始干勁十足,可沒過幾天就喊累,堅持不下去,最后只能前功盡棄。

所以,專注與耐力,才是真正決定學習質(zhì)量的關鍵因素。

它們像是一種“隱形的力量”,父母看不見,卻時時刻刻影響著孩子能走多遠。

父母的責任,不只是提醒孩子“快點寫”,而是要幫他們學會:

如何聚焦注意力,把心思收回來;

如何在困難和枯燥里堅持下去,不輕言放棄。

當孩子具備了這樣的能力,目標和時間管理才不會成為空談。

在這幾年陪伴孩子們學習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一個規(guī)律:孩子們嘴里最常說的抱怨不是“不會”,而是“堅持不下去”。很多時候,他們的問題根源,并不是智力或知識欠缺,而是專注和耐力的短板。

1.注意力分散:十分鐘熱度

有一次,小兒子寫數(shù)學題。剛寫了不到十分鐘,他就停下筆,眼神飄到桌角的玩具車上。小手忍不住推了一下,車子滾動,他立刻笑了起來,完全忘了作業(yè)還沒完成。

我提醒他:“先寫完再玩。”

他嘴里“嗯”了一聲,可兩分鐘后,又被窗外的鳥叫聲吸引,抬頭看了半天。

不到半小時,他已經(jīng)三次分心,作業(yè)本上的進度卻寥寥無幾。

這種狀態(tài)就像“十分鐘熱度”——能開始,但難以維持。注意力像風一樣,隨時被外界的小動靜吹走。

2.耐力不足:遇難就退

大兒子備考時,有一段時間最怕做物理壓軸題。題目一擺在眼前,他眉頭一皺,干脆合上本子:“算了,反正我不會。”

我在旁邊看著,心里急得直冒火:“你不試怎么知道不行?”

可他卻搖搖頭:“太難了,我不想浪費時間。”

這種“遇難就退”的習慣,讓他錯過了很多鍛煉思維的機會。不是不聰明,而是缺乏耐力,不愿意在困難里多熬一會兒。

3.心態(tài)浮躁:急于求成

大兒子還有過這樣一段經(jīng)歷:為了沖刺考試,他連續(xù)幾周高強度學習,期待立刻見到成績提升。

可當一次月考成績沒有明顯提高時,他摔下筆,滿臉沮喪:“學了半天也沒用!”

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tài),讓他失去了積累的耐心。

學習本是長期積淀,可他卻總想“一次見效”,結(jié)果更容易氣餒。

小結(jié)

注意力分散,讓孩子明明“學了很久”,卻收效甚微;

耐力不足,讓他們習慣性放棄,不愿深耕;

心態(tài)浮躁,讓他們只盯眼前的結(jié)果,卻失去長遠的堅持。

這些矛盾看似小,卻是阻礙孩子成長的最大絆腳石。

如果不在專注和耐力上下功夫,目標和時間管理,終究會成為一紙空談。

父母的常見誤區(qū)

1.把“坐在書桌前”當成“專心學習”

很多父母最喜歡的一句話是:“孩子今天在書桌前坐了三個小時!”

可真相是:孩子的眼睛在看書,腦子卻在開小差。

大兒子備考時,我曾經(jīng)因為他“坐得久”而暗自放心,結(jié)果一看筆記,才完成兩道題。

這讓我猛然醒悟:學習的關鍵不在時間長短,而在專注質(zhì)量。

可惜,很多父母依舊喜歡用“學習時長”來衡量孩子,最后讓孩子和父母都掉進了虛假的安心里。

?

2.用責罵或懲罰強迫專注

“你能不能專心點!”

“再走神就別寫了!”

多少父母在孩子分心時,會忍不住這樣吼。

我也曾如此。小兒子寫作業(yè)時抬頭看窗外,我氣得一拍桌子:“你到底想不想學!”

結(jié)果,他眼眶一紅,手里的筆干脆丟下:“我不寫了!”

那一刻,我意識到:責罵并不能拉回孩子的注意力,反而加重了他們的焦慮。焦慮下的注意力,就像一匹受驚的馬,更容易失控。

?

3.忽視孩子大腦發(fā)展的規(guī)律

青春期的孩子,大腦前額葉還沒有完全成熟。

這是控制自律、延遲滿足、保持專注的區(qū)域。

換句話說,他們天生就比成人更容易分心,更容易受外界刺激影響。

可父母往往不了解這一點,總是用“為什么你就不能專心?”來指責。

在這種指責下,孩子只會覺得自己“不行”,甚至產(chǎn)生抵觸:既然怎么都做不好,那干脆放棄算了。

?

小結(jié)

在孩子的專注與耐力問題上,父母最常掉進的三個坑就是:

? 誤以為久坐等于專注,忽視了學習效率;

? 靠責罵懲罰逼迫,結(jié)果只讓孩子更加排斥;

? 不理解孩子大腦規(guī)律,用過高的期待加重他們的負擔。

父母若不先跳出這些誤區(qū),孩子就很難真正學會專注,更別提養(yǎng)成耐力了。

我的實踐經(jīng)驗與反思

1.大兒子:和手機的“拉鋸戰(zhàn)”

大兒子準備考試的那段日子,手機幾乎成了他最大的“敵人”。

只要屏幕一亮,他的眼神就立刻游走,心思再也回不到題目上。

我一開始采取的是“硬管制”——直接沒收。結(jié)果,他心里滿是怨氣,甚至在我轉(zhuǎn)身的時候偷偷把手機拿回來。

那時,我和他之間的氣氛常常劍拔弩張:

“你到底想不想考大學?”我焦急地質(zhì)問。

“我當然想,可你把我手機沒收了,我更學不進去!”他吼了回來。

后來,我冷靜下來,換了方法。我們一起約定:學習時手機放在客廳,設定“學習時間鎖”,在某個時間段內(nèi)自動屏蔽娛樂功能。

剛開始,他滿臉不情愿,說:“好像被限制自由了。”

可一個月后,他主動對我說:“其實沒手機在旁邊,我效率高很多。”

我才明白:真正的改變,不是父母強行剝奪,而是讓孩子參與規(guī)則制定,獲得自我掌控感。

?

2.小兒子:陪伴式的專注訓練

小兒子則是另一種情況。他經(jīng)常在寫作業(yè)時,沒寫幾分鐘就開始東張西望。

以前我會立刻訓斥:“你能不能專心點!”結(jié)果,他很快就紅了眼眶,把筆一摔:“我不寫了!”

一次次沖突之后,我發(fā)現(xiàn),靠吼是沒用的。

于是,我嘗試換一種方式:陪他一起“安靜”。

他寫題,我就在旁邊讀書或?qū)懳恼隆傞_始,他還會偷偷瞟我,好像在試探:“媽媽,你也能坐得住嗎?”

可慢慢地,他發(fā)現(xiàn),這半小時的“安靜時光”,并不孤單。有人陪伴,反而更容易堅持。

有一次,他突然抬起頭,很驕傲地說:“媽媽,你看,我今天沒有走神!”

那一刻,我的眼睛有些濕潤。原來,專注是可以被“感染”的。

?

3.我的反思:從“催促者”到“陪伴者”

這兩個孩子,讓我看清了自己的變化。

過去的我,總是一個“催促者”。大兒子一分心,我立刻提醒;小兒子一磨蹭,我馬上催促。

我以為“提醒”和“催促”能讓他們更快進入狀態(tài),卻沒想到,反而加重了他們的焦慮。

孩子在這種氛圍下,注意力更加渙散,耐力也越來越差。

直到我嘗試成為一個“陪伴者”,我才看見了改變。

當我靜靜坐在他們身旁,不說話,卻用行動告訴他們“我也在堅持”,他們反而更能收回心思。

我才真正明白:專注和耐力,不是被父母喊出來的,而是在父母的理解與陪伴中,被慢慢練出來的。

?

小結(jié)

? 大兒子讓我學會:強硬沒收,不如共同制定規(guī)則;

? 小兒子讓我體會:責罵逼迫,不如用陪伴去感染;

? 自己讓我明白:父母的角色,應該從“監(jiān)工”轉(zhuǎn)向“同行者”。

當我轉(zhuǎn)變了方式,孩子們的專注力和耐力,才真的一點點長出來。

心理學支撐

很多父母在面對孩子走神、堅持不下去時,第一反應往往是焦慮:“為什么你就不能專心?”

但其實,孩子的專注力和耐力,背后都有心理學規(guī)律。如果父母能理解這些規(guī)律,就會少一些指責,多一些方法。

1.注意力有限容量理論:大腦不是無限的

心理學研究發(fā)現(xiàn),人類的大腦在同一時間能處理的信息是有限的。

這意味著,孩子一邊做題、一邊刷手機、一邊聽音樂時,并不是“三頭并進”,而是注意力在不停切換。每一次切換都會消耗能量,學習效率大大下降。

大兒子備考時就曾說過:“我學了兩個小時,可怎么才做了幾道題?”

后來我讓他嘗試一次只做一件事——關掉手機、關掉音樂,只專注在眼前的卷子上。結(jié)果,他驚訝地發(fā)現(xiàn):半小時能完成的題量,比之前兩個小時還多。

這就是“注意力容量有限”的直觀證明。

啟示:父母要幫孩子減少干擾源,讓他們在同一時間只做一件事,效率才能真正提高。

2.心流理論:進入“忘我狀態(tài)”的秘訣

心理學家契克森米哈賴提出的“心流”理論認為:

當一個人全情投入在某件有挑戰(zhàn)性、但又不至于太難的事情時,會進入一種“忘我”的狀態(tài),感受不到時間的流逝,效率極高,還會體驗到快樂。

小兒子有一次畫畫,整整兩個小時沒抬頭,最后一幅作品出來,他自己也驚嘆:“我竟然能堅持這么久!”

這就是心流的體驗。因為繪畫對他來說有挑戰(zhàn),但又不是遙不可及,所以能吸引他全身心投入。

啟示:學習任務要設定在“稍微有難度,但又能通過努力完成”的范圍內(nèi)。太容易會無聊,太難會放棄。找到那個“剛剛好”的區(qū)間,孩子才容易進入心流狀態(tài)。

3.延遲滿足實驗:耐力的源頭

上世紀著名的“棉花糖實驗”告訴我們:能忍住不立刻吃掉棉花糖的孩子,未來往往在學業(yè)和事業(yè)上更有成就。

為什么?因為他們學會了“延遲滿足”——在誘惑面前,能堅持等待更長遠的收獲。

大兒子在背單詞時,常常急躁:“背了半天也沒效果。”

我就告訴他:“現(xiàn)在的努力是‘種子’,考試成績才是‘果實’,它需要時間。”

為了幫助他堅持,我給他制定了“獎勵延遲”:堅持一周不間斷學習,周末可以選擇一件自己喜歡的小禮物。

漸漸地,他體會到等待的意義,也更能熬住短期的枯燥。

啟示:耐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孩子在一次次“推遲享樂”的訓練中慢慢養(yǎng)成的。

小結(jié)

心理學幫我們理解了孩子的專注與耐力:

注意力容量有限→要減少干擾,專注單一任務;

心流體驗→要給孩子“剛剛好”的挑戰(zhàn),保持投入和樂趣;

延遲滿足→要在小小的等待和訓練中,逐漸磨煉出耐力。

當父母理解了這些規(guī)律,就不會再用“為什么你不行”去指責,而會換成“我能幫你怎樣找到方法”。

孩子的專注力和耐力,也會在這樣的理解中,慢慢生根發(fā)芽。

故事化的對策

1.創(chuàng)造“專注環(huán)境”:讓分心無處可逃

大兒子備考時,我發(fā)現(xiàn)他最大的干擾源是手機。于是,我和他一起定下規(guī)矩:學習時間把手機放在客廳,關掉通知音。

剛開始,他很不情愿,甚至偷偷溜出去拿。

可一周后,他驚訝地說:“其實沒手機在旁邊,效率高好多。”

后來,他甚至主動把手機交給我保管。

這個小小的改變,讓我意識到:孩子不是天生不專注,而是環(huán)境太容易讓他們分心。父母要做的,就是幫孩子把干擾源最小化。

2.深度學習時間:黃金一小時

有一次,大兒子告訴我:“媽媽,我發(fā)現(xiàn)早上十點腦子最清醒。”

于是我們約定:每天上午十點到十一點,專門處理最難的科目。

這一小時,他像進入了“心流”狀態(tài),效率是平時的兩三倍。

他自己笑著說:“原來挑對時間,比死撐一整天有用多了。”

我也意識到,學習不是“越久越好”,而是找到屬于自己的“黃金時段”。

3.分段堅持法:把困難切成小塊

小兒子寫作文時,總喊:“太長了,我寫不下去。”

我沒有再硬逼,而是告訴他:“你先寫第一段,寫完休息兩分鐘;再寫第二段。”

他一開始半信半疑,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一段一段寫下來,居然能堅持到最后。

等作文完成時,他笑著說:“原來我能寫完!”

從那以后,他不再一遇到作文就打退堂鼓。

我才明白:孩子缺的不是能力,而是一個“把大目標拆小”的方法。

4.家庭氛圍:專注是可以傳染的

有一天,小兒子寫作業(yè),我本想一邊看電視一邊等他。可他抬頭盯著我:“媽媽,你不是說要專心嗎?那你也不要看電視。”

我愣了一下,笑著關掉電視,拿起書坐到他身旁。

結(jié)果,那一晚,我們母子倆安靜地各自投入,一小時過去,屋子里只有筆尖劃過紙面的聲音。

從那以后,我們養(yǎng)成了“安靜時刻”:孩子寫作業(yè),我讀書或?qū)憱|西,全家一起進入專注的氛圍。

我發(fā)現(xiàn),專注是一種能量,可以在家庭里互相傳染。

小結(jié)

環(huán)境清理:把干擾源移走,讓孩子有一個“純凈空間”;

黃金時段:幫孩子找到最適合專注的時間段;

分段堅持:把大任務拆小,降低心理負擔;

家庭示范:父母和孩子一起專注,形成氛圍感染。

專注和耐力不是憑空長出來的,而是從一次次小小的堅持中積累出來的。

父母的理解和陪伴,就是孩子最好的助力。

收束與過渡

走過這一路,我越來越明白:孩子學習的好壞,從來不只是“坐了多久”,而在于他們有沒有把心放在當下。

時間管理能幫孩子找到節(jié)奏,但如果缺乏專注,他們的時間就像篩子里的水,怎么灌也留不住;如果沒有耐力,他們就像短跑選手,只能跑一小段,卻堅持不了長遠的征程。

而父母在其中的角色,不是旁觀的“監(jiān)督員”,也不是咄咄逼人的“督促者”,而是一個“陪跑者”:

? 我們幫孩子清理環(huán)境,讓他們減少分心;

? 我們陪伴孩子訓練,從十分鐘到二十分鐘,再到一小時,慢慢拉長專注的肌肉;

? 我們用自己的行動示范,讓專注變成一種氛圍,而不是一種強制。

孩子的專注與耐力,正是在這些一次次的練習中,悄悄長出來的。

它們就像根系,看不見,但決定著大樹能否挺拔生長。

然而,專注與耐力只是“做事的能力”,還不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驅(qū)動力”。

如果孩子學習只是為了應付父母、為了完成任務,那么再強的專注和耐力,最終也可能枯竭。

真正能讓孩子走得久、走得遠的,是一種來自內(nèi)心的火——興趣與內(nèi)驅(qū)力。

所以,接下來的篇章,我們要探討:如何在已有的目標、時間管理和專注力的基礎上,進一步點燃孩子內(nèi)心的熱情,讓他們愿意主動學習、持續(xù)前行。

作者努力碼字中
主站蜘蛛池模板: 收藏| 搜索| 泸水县| 五大连池市| 雷山县| 临武县| 平邑县| 右玉县| 天全县| 清水河县| 凤山县| 仙居县| 精河县| 杭州市| 靖远县| 兴义市| 威宁| 安远县| 镇沅| 故城县| 都江堰市| 读书| 松原市| 临沂市| 霍山县| 邹平县| 宁远县| 筠连县| 丹凤县| 行唐县| 巴林左旗| 化州市| 富民县| 大荔县| 崇州市| 扶沟县| 泰宁县| 明光市| 内江市| 建昌县| 凯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