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自我目標與學習動力
- 人生沒有預案,只有應對
- 藍雪木M
- 5482字
- 2025-08-19 22:30:48
“我為什么要學習?”
那是一個悶熱的夏夜,風扇在頭頂吱呀吱呀地轉著。小兒子寫完作業,卻遲遲沒有合上書本。他支著下巴,手里轉著鉛筆,眼神空洞地看著桌上的練習冊,像在發呆,又像在跟自己打架。
突然,他抬起頭,眉頭皺成一個小疙瘩,很認真地問:“媽媽,我為什么要學習啊?”
他的眼睛里有一種困惑和倔強,像是在等待一個足以說服自己的答案。
我一愣,心里微微一顫。這個問題,我知道早晚會出現,可真當它從孩子口中冒出來時,還是讓我慌了片刻。
是啊,我們為什么要學習?為了考分數?為了進一個更好的學校?為了將來有份安穩工作?
這些答案,作為成年人我都可以脫口而出。但我清楚,它們無法打動眼前的孩子。
我沒有立刻回答,而是反問:“那你覺得呢?”
小兒子撇了撇嘴,輕聲說:“老師說是為了考重點學校,你說是為了以后過得更好。可我現在,就覺得很累。”
他的語氣里帶著無力,仿佛作業不是知識的積累,而是一座壓在身上的山。
我看著他,心里突然明白:學習目標,不是父母能簡單塞給孩子的,而必須是他心里認可的。否則,再漂亮的理由,都是空話。
那一刻,我意識到:幫助孩子找到屬于自己的目標,才是青春期教育的關鍵一步。
我常常告訴自己:分數只是一個階段性的結果,真正決定孩子能否長久走下去的,是他們的目標感和內在動力。
學習,就像一場漫長的旅行。分數就像沿途的里程碑,能告訴你走了多少路,卻不能告訴你最終會到哪里。
孩子的目標,則是那顆在遠方指引方向的星星。沒有星星,再多的里程碑,也只是盲走。
父母最大的誤區,就是急于替孩子寫好未來的劇本。
“你將來一定要考上重點大學。”
“你以后要當醫生/律師/工程師。”
這些話聽上去是殷切期盼,實際上卻像一張“別人為我設定的航海圖”。孩子或許會照著走,但心里卻始終沒有真正的力量。
真正有效的教育,是讓孩子知道:目標不是別人給的,而是自己心里認同的。
哪怕只是“我想在新學期當一次值日班長”,這樣的目標,都比父母替他安排的一萬句規劃來得更有力量。
父母的角色,應該像一盞路燈。
路燈能照亮腳下的路,卻不能決定孩子要走哪一條。
我們要做的,不是推著他們跑,而是幫他們看清方向,讓他們帶著熱情去奔跑。
典型矛盾/問題呈現
在和很多家長聊天時,我常聽到他們的困惑:“孩子不是不聰明,就是提不起勁。”
其實,學習動力的問題,大多會落在以下三種情況里。
1.動力不足:學習只是為了應付
有一陣子,大兒子每天放學回家,書包一扔,就躺在沙發上刷手機。
我催他:“先把作業寫了。”
他翻個身:“知道了。”
等真正動筆,已經是晚上八九點。寫字歪歪扭扭,完全是為了交差。
那種狀態讓我心急如焚。可我后來意識到,他不是不會學,而是心里沒有一個真正的理由。學習在他眼里,就是完成任務,缺少了“意義”。
2.目標模糊:跟隨別人走
小兒子臨近升初中的時候,聽說同學們都要報英語班,他也跑來對我說:“媽媽,我也要報!”
我問:“你是真的喜歡,還是因為大家都報?”
他撓撓頭,笑著說:“大家都去,我不去就落下了。”
這就是典型的“隨大流”。孩子的目標不是出于興趣或思考,而是被同伴牽著走。
短期看上去積極,但長期看,他們會因為缺少內心驅動而容易放棄。
3.過于功利:只為了分數
大兒子初三那年,有一次考了班里第二,他回家后悶悶不樂,一直說:“要是我再快一點,就能拿第一了。”
我勸他:“第二也很好啊。”
他卻急得掉眼淚:“沒第一就等于失敗!”
那一刻我才發現,他把“分數”當成了全部的目標。可這種過度功利的目標,一旦沒有達到,就會讓孩子陷入巨大的挫敗感。
父母的常見誤區
1.過度替孩子規劃
有一次,大兒子在猶豫復讀還是出國時,我急得不行,恨不得幫他把未來五年的路都規劃好。
我拿著打印的方案,一條條給他講:“你要是復讀,明年沖重點大學;如果出國,我們要準備語言考試和申請材料……”
我講得滔滔不絕,以為自己很有遠見。
可他突然打斷我:“這是你想的,不是我想的!”
那一刻,我的心被戳得生疼。原來我所謂的“幫忙規劃”,在他看來就是剝奪選擇。
父母常常出于焦慮,想替孩子設計未來,可孩子要的恰恰是“這是我自己的決定”。
2.外部獎勵代替動力
小兒子有段時間寫作業拖拉,我為了激勵他,許諾:“只要今天作業按時完成,就獎勵你一小時游戲時間。”
果然,那天他效率飛快。
可過幾天,當我說“今天要不要也快點寫完?”他卻一臉無所謂:“那你給我什么獎勵?”
我才意識到,短期的獎勵會讓孩子上癮,卻無法支撐長期的動力。
真正的學習動力,不該依賴外在的胡蘿卜,而是內心的驅動。
3.拿別人比較
有一次,我看見鄰居家的孩子考了全班第一,忍不住對大兒子說:“你看看人家,怎么就那么自覺呢?”
他低下頭,筷子戳著碗里的米飯,沒說一句話。
等到晚上,他才悶聲問我:“媽媽,我是不是永遠比不上別人家的孩子?”
那一瞬間,我心口發酸。
父母本意是激勵,可在孩子心里,卻成了“你不夠好”的暗示。
比較帶來的不是動力,而是自卑和疏遠。
我的實踐經驗與反思
1.大兒子的復讀與留學抉擇
高考失利的那一年,對大兒子來說,是一道難以跨越的坎。成績公布的那幾天,他幾乎不和我說話,總是把自己關在房間里,電腦屏幕亮著,但里面的頁面不是學習資料,而是一些無聊的視頻。
我焦慮得睡不著覺。一個夜晚,我把各種“出路”都寫在本子上:復讀、留學、轉專業……第二天,我迫不及待地拿著筆記,坐在他床邊滔滔不絕地講:“你要是復讀,我們還能沖刺重點;要是出國,我已經幫你查了語言培訓班;要是轉專業,還有這個學校的……”
我講得很投入,卻沒注意到他的臉越來越冷漠。終于,他把枕頭一掀,壓低聲音吼:“那是你想的,不是我想的!”
房間安靜下來,我的心像被錘子砸了一下。
我突然明白,孩子要的不是一個“替他畫好的未來”,而是一個能說“這是我自己選擇的方向”。
于是我開始學會閉嘴。每天只是在飯桌上,輕描淡寫地問一句:“最近心里有沒有什么想法?”更多的時候,我只是安靜地陪著。直到有一天,他自己主動開口:“媽媽,我想試試出國。”
那一刻,我知道,他終于找到了屬于自己的目標。雖然這條路更艱難,需要更多準備,但因為是他自己說出口的,他的眼神里第一次有了光。
2.小兒子的“未來目標雛形”
相比之下,小兒子還沒正式進入初中,學習目標也比較模糊。
有一次,他放下筆,問我:“媽媽,初中是不是要分重點班?我能不能進好一點的班級?”
我看著他認真的小臉,心里既欣慰又心疼。欣慰的是他已經開始思考未來,不再只是被動完成作業;心疼的是,他才十二歲,就已經感受到競爭的壓力。
我沒有立刻給出一個“是”或“不是”的答案,而是把目標拆成了兩個階段:
“第一步,等開學先適應新環境,不掉隊;第二步,如果你真的想進重點班,我們可以在適應的基礎上多努力。”
他想了想,點點頭:“那我現在先把作業寫好,開學別落下。”
語氣輕松了許多,眼里也閃著一點期待。
我明白,這就是目標的力量。哪怕只是一個雛形,都會讓孩子從“被要求”慢慢變成“我想要”。
3.我的反思
在兩個孩子身上的經歷讓我懂得:
父母最大的任務不是規劃未來,而是給孩子空間,讓他們學會對未來有“自己的聲音”;
目標不必一開始就宏大清晰,哪怕是“開學不掉隊”這樣的微小愿望,也足以點燃動力;
我們能做的,就是在他們迷茫時,陪他們一起思考;在他們確定方向時,堅定地支持。
目標感,不是父母強加的,而是孩子從心里生長出來的。
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守護好這顆種子。
心理學支撐
青春期的孩子,常常會讓父母覺得“變了”:他們變得更固執、更情緒化,有時甚至會否認父母的一切。但在心理學的視角下,這些變化并不是壞事,而是成長的必經階段。理解了這一點,父母就能少一些焦慮,多一些耐心。
?
1.自我決定理論(德西與瑞安)
心理學家德西和瑞安提出的“自我決定理論”告訴我們,人的內在動力主要來自三種需求:
? 自主性:這是我的選擇;
? 勝任感:我能做到;
? 歸屬感:有人支持我。
孩子只有在這三種需求被滿足時,學習才會從“要我學”變成“我要學”。
比如,大兒子選擇出國的那一刻,就是典型的自主性體現。因為這是他自己說出口的目標,他愿意為此背單詞、刷題,而不再需要我天天在旁邊催。
而小兒子則處在另一種狀態——他雖然還沒有明確的方向,但當我告訴他“先別急著證明自己,先把每天的功課做好”,他點點頭,這就是勝任感在發揮作用:小目標讓孩子覺得“我做得到”。
?
2.目標設定理論(洛克)
另一位心理學家洛克提出過一個經典觀點:明確且適度有挑戰的目標,最能激發人的動力。
? 目標太容易:孩子會覺得無聊,缺少成就感;
? 目標太難:孩子會覺得望塵莫及,干脆放棄。
這讓我想到大兒子初三時的經歷。他一度給自己定下“必須考第一”的目標。結果,當他一次只考了第二時,反而陷入沮喪,覺得“沒達標就是失敗”。
后來,我引導他把目標調整為“比上一次有進步”。于是,他開始關注自己的成長曲線,而不是和別人比高低。這樣目標就更符合心理學里說的“適度有挑戰”。
?
3.成長型思維模式(卡羅爾·德韋克)
心理學家德韋克提出過“成長型思維模式”——簡單來說,就是把努力和學習看作一種“進步的機會”,而不是“貼在身上的標簽”。
? 固定型思維:我沒考好→我不行。
? 成長型思維:我沒考好→我還可以改進。
這讓我想到小兒子那次焦慮的提問:“我能不能進重點班?”
如果我告訴他:“你行不行,就看成績。”他可能會陷入固定型思維,把分數當成唯一的標準。
但當我說:“我們先一步步來,把每天作業做好,就是進步。”他就能更容易形成成長型思維:目標不是一次定輸贏,而是可以通過努力不斷調整。
心理學理論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知識,而是我們在生活中隨時能用到的工具。
理解了孩子的心理需求,父母就能更好地幫他們:
? 給孩子選擇的空間,讓他們感到自主;
? 把目標拆解,讓他們體驗到勝任感;
? 多一些陪伴和支持,讓他們感受到歸屬感。
這樣,孩子的目標就會更容易從外部的要求,變成內心的驅動力。
故事化的對策
1.目標分層——從小目標開始
有一次,小兒子問我:“媽媽,要是我進不了重點班怎么辦?”
我笑了笑,拍拍他的肩膀:“重點班不是一口氣就能上的山。我們先爬小坡,好嗎?”
于是,我們把目標分成了三層:
? 短期目標:每天作業按時完成,第二天上課不掉隊;
? 中期目標:期末時,爭取比期初多進步10分;
? 長期目標:初一結束時,力爭進入更理想的班級。
這樣,他的眼神不再迷茫,而是覺得每天都“有事可做”。
孩子往往不是怕難,而是怕“太大、太遠”。當目標被分解成小臺階時,他們更容易邁出腳步。
?
2.讓孩子參與目標制定
大兒子準備出國時,曾對我說:“我想把雅思考到6.5。”
過去的我會立刻接話:“那你要每天背50個單詞,每周寫兩篇作文。”
但這一次,我忍住了,只問:“那你覺得要怎么做?”
他想了想,說:“每天背20個單詞,每周寫一篇作文,先穩住。”
雖然比我預期的少,可因為這是他自己定下的,他反而執行得很認真。
后來,他自己主動加碼,把每天20個單詞變成30個。
我才明白:父母的角色不是“監督人”,而是“陪跑者”。當孩子參與制定規則時,他們更容易把目標當成自己的責任。
?
3.把目標和興趣結合
小兒子喜歡看歷史紀錄片。有一次,他邊看《大國崛起》,邊感慨:“原來國家強盛和科技發展有這么大關系!”
我順勢說:“那歷史成績對你來說,不只是考試,而是理解這些故事的鑰匙。”
他眼睛一亮:“那我想把歷史學好,不然看不懂。”
從那以后,他讀歷史書的積極性明顯提高。
興趣,就像是一條暗流,把學習和孩子的心連在一起。
當目標和興趣掛鉤時,孩子就不再覺得“學習是苦差事”,而是“學習能讓我看懂我喜歡的世界”。
?
4.把努力過程“看見化”
有一次,小兒子花了整整一個小時,終于把一道大題解出來。他跑過來對我說:“媽媽,我會了!”
我沒有只說“真棒”,而是具體地指出:“你剛才堅持了很久,沒放棄,最后成功了。這就是努力的結果。”
他的眼神里閃過一絲自豪。
孩子需要被看到的,不只是結果,而是努力的過程。
當父母把他們的堅持和改善“說出來”,他們就會更清楚:我的動力不是來自分數,而是來自于我自己正在變得更好。
?
小結
目標感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要一步步落實在孩子的日常生活里。
? 從分層目標開始,讓孩子覺得“每天都有事可做”;
? 讓孩子參與制定規則,他們會更有責任感;
? 把目標和興趣結合,學習才會變得有趣;
? 讓努力過程被看見,孩子才能建立內在的自豪感。
當這些方法成為習慣,孩子的目標就不再是父母的要求,而是他們心里的愿望。
回頭看孩子們在目標上的種種表現,我越來越堅信:目標感是青春期孩子最重要的底層動力。
沒有目標,學習就是一堆機械的作業,寫完了就丟,毫無意義;
有了目標,哪怕只是“我想開學時不掉隊”,孩子都會在心里燃起一股勁。
父母能做的,不是替孩子寫好未來的劇本,而是陪他們一點點,把那顆模糊的愿望雕刻得更清晰。
有時候,目標大一點,像“考上理想的大學”;有時候,目標小一點,像“今天比昨天快十分鐘完成作業”。
但無論大小,關鍵在于:這是孩子自己認同的,而不是別人塞進去的。
我漸漸學會,目標不是一勞永逸的,它會隨著孩子的成長不斷變化。
? 在小兒子身上,它可能只是雛形,像一顆剛冒芽的小苗,需要父母的耐心呵護;
? 在大兒子身上,它已經是自己說出口的決定,哪怕荊棘遍地,他也愿意去闖。
這一切讓我更深刻地理解:目標是方向,而動力是前行的腳步。
方向有了,腳步才不會迷失。
而接下來,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孩子們有了目標,但要如何讓它真正落地?
如何把“想考好學校”“想進重點班”這樣的愿望,落實到每天的學習節奏和生活習慣里?
如何讓他們學會自我管理,而不是在父母的催促聲中勉強完成?
這,正是下一章要探討的主題:自我管理與時間規劃。
因為目標只是起點,能不能走得長遠,靠的則是孩子能否管理自己,把夢想一步步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