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坊門路引·關道三驗
- 漢脈中興:駙馬行天下
- 杭紫西
- 3993字
- 2025-08-22 10:26:11
天微亮,北闕那頭的風又刮過來,把門口那盞小燈吹得只剩一條細光。宣平門旁,行在號房照舊先開箱。王吏目把封泥抹順,把“留中”小匣擺到案頭,頭一句話還是實打實的:“粥棚昨夜沒亂,三口缸都在,‘病不出坊’各坊回驗齊全,末尾落訖。就是城東外巷,有幾家想趁夜往外挪人,給里正攔回去了。”
衛淵點點頭,心里把順序過一遍:吃、病、路。吃穩了,病壓住了,路就得當;路一當,人心就直。他對王吏目說:“今天把‘路引’定出來,‘關刺’也立,出城、入城、過渡,都得有憑有驗。先發白聯,再開青聯,朱聯單獨走軍道,三路別混。”
黑面隊長靠著柱子,刀背在木角“篤篤”兩下,聲音干硬:“起。”
二旦扛著門閂走在前頭:“慢并。”
徐州漢子緊跟一句:“別擠。”
卯時,京兆尹屬官帶兩名金吾小校到了,衣襟上還掛著清晨的涼氣。屬官一攤圖:“這兩日人多,有從渭北來的,有要去華陰渡的,還有想投靠親戚的,里坊門口堵得緊。要有個‘路引’管住口子。”
衛淵把事分成幾段,話不繞:“先‘路引’,后‘關刺’。一個人要出坊,先在里簿上對名,對完名,給一張‘坊門聯’;出城,再給一張‘城門聯’;要過河,再加一張‘渡口聯’。三聯合起來才叫一張‘路引’。每聯角上有星眼,和今日更次對位;每聯邊上打小孔,穿‘壽結’,斷了作廢。”
王吏目邊聽邊寫,幾條短句落在板上,字都亮堂:
一鋪一札,一人一引;
白聯行民、青聯行匠、朱聯行軍;
星眼四位輪換:今日右上、明日左下、后日右下、復日左上;
三聯合驗,缺一不行;
路上對“鋪簿”,回空必戳;
凡引先留后承,訖后方行。
太學生把“路引樣”“關刺樣”“三聯折口”三塊板掛低,照樣畫出三張小紙:坊門聯寫里、鄉、縣,城門聯寫所過門與隨行人數,渡口聯寫渡處與船簽號。每張角上都有極小的星眼格,右上、左下、右下、左上四點輪換。右下方留一條細細的“壽結”位,一根細繩打個小小的暗結——結小如米,叫“壽結”。
黑面隊長瞟一眼,鼻翼微動:“寫直。”
巳初,宣平門外搭了個“路引臺”,臺心放一只小鑰匣、一碗封泥、一把刻印,旁邊擺“鋪簿樣”“回空登記”“替車簽”。王吏目把“文移合式”翻到“票、札”一欄,指給太學生看:“路引歸‘票’,關刺歸‘札’,別寫錯了路。”
第一撥試“路引”的,是一戶三口的小家:老母、年輕漢子、媳婦。里正先在會冊上對名,再到臺前申領。太學生照板問:“去哪里?”年輕漢子答:“去華陰,投姐夫。”太學生把坊門聯寫清楚,“里—鄉—縣”“三注”里勾“老弱”。城門聯寫“宣平門出”,渡口聯寫“華陰渡”。三聯角上都點了今日的星眼,右上。壽結穿好后,王吏目把三聯疊整,在下緣打一孔,穿一截細繩,繩尾打一個小結,壓印,落“訖”。他把下角“回空小耳”撕下一枚,遞給老母:“這枚小耳,回頭在華陰鋪上交,鋪簿要戳回空,別丟。”
老母雙手接過,點頭:“曉得。”
第二撥是四個匠戶,身上都帶錘鑿。丁力板上都寫過“能擔”。他們要往清渭橋東修棧道。太學生直接發青聯,城門聯寫“未央東門出”,不發渡口聯。旁邊多給一張“匠籍小格”的耳條,上面寫“當年不課、三年半稅”,讓他們收好。幾個漢子看了相互擠擠眼:“服。”
正發著聯,來了兩名衣利的小吏,自稱“發運司”,遞一張大紅札,要“并夜渡”,還要“路引免驗”。王吏目把“驗四格—留三日—半步法”一字排開。紅札起語“令”、承發在、印腳老,可星位偏了半寸,還寫了“免驗”兩字。黑面隊長刀背一壓:“做甚?”
對方嘴硬:“非常之時,非常之令。”
二旦把門閂往前一橫:“慢并。”
衛淵不跟嘴,把“回拒例”翻過來:“照例自書四行:某處某時,‘免驗’不合;拒;訖。真要夜渡,只能走‘半步法’,兩船限匣,先禮后器。路引照驗,鋪簿照戳,誰的嘴都壓不過‘訖’字。”
兩人互看,氣泄了一半,乖乖寫了四行,把札留在小留中。
未時,清渭橋三號鋪遞來回札:“午后風緊,青籌二;今日星眼右上。橋面‘替車簽—回空單頁化’齊行。”尾巴仍舊六個字:孟德白,愿守格。王吏目把札釘在“巡牌記”背頁。太學生把“風力牌”升到第二格,掛低,讓老眼抬頭就能看見。
就這會功夫,門口人聲又起。一個壯漢舉著一張“路引”,非要擠著出門。黑面隊長伸手拿過一看,紙張相仿,墨色卻輕,星眼點在了“左下”。今日應是右上。王吏目不發火,把“星眼換位拒例”指給他看,淡淡一句:“泥老塵新,不行;塵老泥新,不行;兩老兩新,再驗字與押。你這張,泥新塵舊。”壯漢“嘿”了一聲,臉紅了一半,被押到“回拒例”前自書四行,末尾落“訖”。旁人本想看笑話,見到“訖”,氣就下去。
申初,太學博士過來,懷里夾著幾頁舊紙,上頭是古“關刺”的樣式。他把紙往臺上一攤:“舊法寫‘姓名、年貌、所從、所往、所經’,后面要有亭長押字。”衛淵順手把舊法改成現在的板式:所從寫“里—鄉—縣”,所往寫“門—渡—鋪”,所經寫“鋪名與更次”,末尾加“星眼一位、壽結一枚”。博士看了笑:“舊骨頭,新筋絡。”
這時,隊尾來了幾名婦人,衣襟整,眼神穩。為首那位約摸三十上下,自稱“縫人”,說要去渭北投親。太學生按“白聯”給她們寫路引。那婦人把袖口往上一挪,露出一段很細的邊——收針處的暗結極小,線頭藏得干凈。她輕輕一句:“舊‘尚衣局’的縫法,叫小回腸。”說完又從包里取出一枚極小的銅環,環面刻一條幾乎看不見的淺線,“壽”字一筆像在光里躲著。
衛淵心里一點微光閃過去,臉上沒有動。他照“司隸存案樣”記:衣緣一片,小回腸;小壽環一枚;持來者不名;慎;留。角上按小印,落“訖”。臨簽撕半遞給她,角上畫極小星眼:“明日星眼在左下。”又對里正說:“先安在坊里,病不出坊。需用之物,走青繩急缸。”那婦人抱拳一禮,聲音很低:“謝。”黑面隊長旁看一眼,鼻翼微動,并不多問。
酉初,風又緊了一指。小留中門口掛下“夜封不停”“門外不接”“簾高一尺”,鑰匣星眼換位到左下。王吏目把“路引一覽—關刺樣—鋪簿樣—星眼輪換—回空登記—替車簽—回拒例—盜印小格”一頁頁對齊,角上按“樣庫—承發”兩印,深淺錯位。太學生把“口對口十二小句”又念了一遍,末尾加了兩句新話:“三聯合驗、缺一不行;壽結不斷、斷則作廢。”里正們跟著念,念到后面自己笑。
夜里初更,門里忽然起了點小鬧。有人借著黑影,把“壽結繩”從案上順手牽羊想藏走。黑面隊長不吼,先撒灰;灰線里扣著一串“外八”,步子急。他刀背一彈,短硬一句:“跟。”徐州漢子從板后抄出去,一把按住那雙腳,是個小子,手心夾著幾根細繩。王吏目不罵,照“關上盜印小格”的法子添一條:“壽結不出匣,出匣必訖,訖后必曬。”押到“回拒例”前自書四行,末落“訖”。第二天,要把這件事曬在“路引一覽”右下角。
子正,三號鋪的驛騎回到門下,交“回空札”:卯更白籌至、巳更換鋪、未更過橋、申更回城;札在、星對、鋪押在。王吏目在“回空登記”單頁穿一針,針腳朝外,落“訖”。二旦遞碗淡鹽水,照舊一句:“慢并。”驛騎笑笑,仰頭就喝。
丑初,關東又來白牌。札上兩行字:“洛陽火徙既定,倉門分三繩。陳留行札走直道、人走灰線,夜封不停。請長安仍以‘牌為先、格在后、嘴為末’。”末尾還是那六字:孟德白,愿守格。荀府記室郎看過,淡淡一句:“字在,路在。”鐘府記室郎接著:“訖字緊。”
丑末,二號鋪傳回一紙“疑點”:有人試著把“左下”的星眼挪成“右上”,想拿白天的舊票混夜間的星位。王吏目順手把“星眼換位拒例”再加一條:“凡票與聯星位不合者,先看泥紋再看塵色;兩不合,再驗字與押。”黑面隊長“嗯”了一下:“好使。”
寅初,夜巡二度。粥棚那邊照舊水先開、鹽先到、簾高一尺。醫署小格上,里正簽名后加一筆:“病不出坊,訖。”宣平門這頭,人群在灰線上不擠,限高竿下不并。有人問:“這‘路引’要收錢不?”太學生抬頭:“不收,紙錢歸官。輕錢不許混,先驗錢后發引。”權星手把“錢樣串”敲了一下,叮叮兩聲,干脆。
天將破曉,北闕那邊的云被底火托出一層淡紅。第一撥白牌起,門口四件先出:行札榜、水板、風力牌、夜封鑰。路引臺前,三聯疊好,壽結繩放在小匣里;鋪簿翻到新頁,回空登記的針腳朝外。三輔首簿三板在門側照舊開寫:籍貫先里后縣、口糧先水后田、丁力先匠后役;匠籍小格單立一頁。平粟臺那邊,斗正在中、權衡在左、尺板在右,曬價簿翻上新頁,錢樣串掛得更低。渠水法仍在右,救命四件仍在左。
王允到了,看了一遍“路引臺”,只說四個字:“煩,救命。”蔡邕按住“關刺樣”的“所從、所往、所經”三行,低聲一笑:“舊法活了。”楊彪慢慢加一句:“星眼一線,路不亂。”鐘府記室郎把“五條”抄在卷首:三聯合驗、星眼輪換、先留后承、訖后方行、夜封不停。荀府記室郎把指背按在“字在,火低”四個小字上,誰也沒再多說。
衛淵回小留中,把今天的“骨頭”寫在卷末:
一,路引三聯合驗:坊門聯、城門聯、渡口聯;星眼四位輪換,壽結不斷;白民、青匠、朱軍三色分路;缺一不行。
二,關刺按舊法新作:所從寫“里—鄉—縣”,所往寫“門—渡—鋪”,所經寫“鋪名與更次”,末尾加“星眼與壽結”。
三,鋪簿對名、回空必戳;札走直道,人走灰線;夜封不停,門外不接。
四,“免驗”“口宣”皆不行;有急走“半步法”,兩船限匣,先禮后器。
五,盜印、盜繩、換眼,皆有拒例;印不出箱、繩不出匣、離眼必訖、訖后必曬。
六,粥棚與醫署并行:水先開、鹽先到、簾高一尺、病不出坊;青繩急缸三繩不越。
七,司隸存案只認物:小回腸、壽環,寫“慎”,壓在西箱最底。
他把袖里那枚小印按回胸口,心里很清楚:刀子再快,也是一天的事;票據、板子、星眼和“訖”字是一整年的命。路直,札才走;札走,兵就不亂;兵不亂,城就安。等哪天“許”字旁真多一個“都”,今天釘下的這些板子、條目、星眼和“訖”,會自己接上去,不用多說半句。
西箱最底那包舊物——舊繡帕、銅署牌、細腰繩、針法小樣、壽字鈴、小玉璜、細金絲、細木梳、太學舊樣、繒頭、衣緣、細針、壽環,和今天記下的那片小回腸——仍是兩個字:慎,留。它們不響,卻跟著人和路引,一步一步,往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