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暹粒去洞里薩湖的路,是被雨水泡軟的黃泥路。桑騎著突突車在前頭引路,車斗里的藍印花布被風吹得獵獵響,像面褪色的旗。我坐在后面的突突車上,帆布包緊緊抱在懷里,里面的貝殼和石頭隨著顛簸輕輕碰撞,發出細碎的聲響,像誰在說悄悄話。
“快到了。“桑回頭喊,聲音被風撕成了碎片。他指著遠處的一片亮晃晃的水,“那就是洞里薩湖,雨季的時候,水會漫到路邊來,像天塌了個洞。“
車過一個坡時,突然陷進了泥里。司機罵了句什么,跳下車去推,我也跟著下去,腳底的黃泥瞬間沒過腳踝,涼絲絲的,帶著股水草的腥氣。桑的突突車倒回來幫忙,兩車的司機用柬埔寨語喊著號子,車屁股冒著黑煙,終于“哐當“一聲爬出了泥坑,濺了我們一身泥點。
“這路,天天下雨就成河。“桑抹了把臉上的泥,笑得露出白牙,“我小時候,坐竹筏去湖里,比坐車穩當。“他指著路邊的竹林,“那里的竹子,砍下來就能做筏子,不用釘,用藤條捆,結實得很。“
快到湖邊時,能看見成片的吊腳樓,木頭柱子插在水里,房屋像浮在水面的鳥籠。有孩子劃著獨木舟從屋前經過,舟身是整根掏空的樹干,搖搖晃晃的,卻劃得飛快,手里還舉著剛撈的蓮蓬,綠瑩瑩的像串小鈴鐺。
“那是水上學校的學生。“桑說,“他們早上劃著船去上課,課本放在竹筐里,怕弄濕了。“
我們在一個簡陋的碼頭下了車。碼頭是用木板搭的,踩上去咯吱作響,縫隙里能看見底下渾濁的水,偶爾有小魚游過,尾巴一甩就沒了影。桑的朋友阿明在碼頭等我們,他撐著條長尾船,船身刷著藍白相間的漆,船頭擺著個搪瓷缸,里面插著幾支荷花。
“撒拜迪。“阿明朝我笑,露出顆鑲銀的牙,“去村里?我家有地方住。“他的漢語帶著湖腥味,“今天風好,不晃。“
上船時,阿明伸手扶了我一把,他的手心很粗,像磨過的砂紙,指甲縫里嵌著墨綠色的水藻。船慢慢駛離碼頭,馬達發出“突突“的響,水花濺在船板上,涼絲絲的。遠處的吊腳樓漸漸近了,能看見陽臺上晾著的衣服,五顏六色的,像掛在水面的經幡。
“這水,半年漲,半年落。“阿明指著岸邊的泥痕,“雨季的時候,水漲到二樓,我們從窗戶遞東西;旱季的時候,船開不進來,要走半里地的泥路。“他突然彎腰從水里撈起片荷葉,抖了抖水珠,“這個,包魚吃最香。“
水上村莊比我想象的熱鬧。船駛過一條“水街“,兩旁的吊腳樓開著鋪子,賣魚干的把一串串銀亮的魚掛在屋檐下,像風鈴;賣水果的用竹籃裝著芒果和紅毛丹,籃子用繩子吊在船邊,隨波晃悠;還有人在船上理發,顧客坐著小馬扎,理發師站在船板上,推子嗡嗡響,碎發掉進水里,引得小魚來啄。
“我姐姐在前面開雜貨鋪。“阿明指著間掛著紅燈籠的吊腳樓,“她的船,是全村最大的,能裝十袋大米。“
他姐姐的雜貨鋪確實大,船身是兩條木船連起來的,上面搭了個棚子,棚下擺滿了貨:肥皂、牙膏、電池、還有印著漢字的方便面。姐姐穿著件花襯衫,正站在船邊和顧客討價還價,手里拿著個計算器,按得飛快。
“給你留了間屋。“她朝我笑,眼角有顆痣,“在我家船尾,干凈的,就是晚上能聽見魚跳。“她遞給我個煮熟的玉米,玉米須還帶著濕水汽,“湖里的玉米,比岸上的甜,水足。“
阿明家的船屋在村子深處,用四根粗木柱固定在水里,屋頂蓋著鐵皮,風吹過“哐哐“響。屋里的家具都是木頭做的,矮桌矮凳,墻角堆著漁網,網眼里還纏著幾根水草。阿明的母親正坐在船邊織網,竹制的網梭在她手里飛來飛去,線軸轉得像個小陀螺。
“她織網,比年輕人快。“阿明說,“我爺爺以前是漁夫,教她的,說網眼要勻,不然小魚會跑,大魚會破網。“老太太抬頭朝我笑,露出沒牙的嘴,手里的網梭卻沒停,線在她膝間堆成小山。
中午吃的是湖里的魚,用荷葉包著烤的,打開時,香氣混著荷葉的清香撲臉。魚肉嫩得像豆腐,刺很少,阿明說這是“菩薩魚“,專吃水草長大的,湖里最多。配著吃的還有竹筒飯,糯米里混著咸蛋黃,用手抓著吃,黏在指尖上,甜絲絲的。
“下午帶你去看水上市場。“阿明啃著魚骨頭,“那里的人,劃著船交易,用魚換米,用菜換布,不用錢。“他突然指著遠處的一片網箱,“我弟弟在那里養魚,他說要養出最大的鯰魚,比船還長。“
下午的水上市場果然熱鬧。數百條小船擠在一起,像浮在水面的荷葉。穿花衣的婦女劃著船叫賣,船頭擺著剛摘的蔬菜,綠油油的;戴斗笠的男人吆喝著賣魚,活蹦亂跳的魚被裝在竹筐里,濺著水花;還有賣小吃的,在船上支著炭爐,烤著香蕉和玉米,甜焦味飄得很遠。
阿明帶我去見他的朋友,一個賣木雕的老人。老人的船很小,船頭堆著些刻了一半的木像,大多是佛像,眉眼彎彎的,像在笑。“這是酸枝木,沉水的。“老人拿起個小佛像給我看,木頭上的紋路像水波,“在湖里泡了三年,撈上來刻,不變形。“
我想起外公的地圖,問他能不能刻個小小的吳哥窟。老人笑了,說要三天,“急不得,好東西要慢慢刻。“他的刻刀是用舊鋸條磨的,刀刃閃著光,“我爸爸以前給法國人刻過,說他們喜歡帶回去當念想。“
在市場里轉的時候,遇見個劃著船賣冰棒的小孩。他的船尾綁著個泡沫箱,里面用棉被裹著冰棒,揭開時冒著涼氣。“要綠豆的?“他仰著臉問,眼睛亮得像湖里的星星。冰棒紙是皺巴巴的,咬一口,甜絲絲的涼意順著喉嚨往下滑,剛好壓下湖風的熱。
“他爸爸去年在湖里翻了船,“阿明輕聲說,“現在他跟媽媽賣冰棒,早上五點就去鎮上進貨,劃兩個鐘頭的船。“小孩賣完冰棒,劃著船往回走,船槳在水里攪出小小的漩渦,背影像片葉子。
傍晚的時候,阿明帶我去看漁民收網。夕陽把湖面染成了金紅色,十幾個漁民站在齊腰深的水里,拉著一張大網,號子聲在水面上蕩開,像首古老的歌。網慢慢收緊,銀亮的魚在網里蹦跳,像撒了把碎金子。
“今天收成好。“阿明指著網里最大的那條鯰魚,“能賣個好價錢。“漁民們把魚裝進竹筐,用繩子吊到船上,有個老漁民突然從筐里拿出條小魚,遞給岸邊看熱鬧的小孩,小孩舉著魚,笑得露出豁牙。
回到船屋時,阿明的母親已經煮好了魚湯。奶白色的湯里飄著蔥段,魚是剛收網的,嫩得一抿就化。阿明的弟弟從網箱回來,渾身濕漉漉的,手里舉著個大蓮蓬,蓮子剝出來,嫩得能掐出水。
“明天帶你去看水上寺廟。“阿明說,“寺廟也在船上,和尚劃著船去化緣,比岸上的和尚多走很多路。“他弟弟突然指著我的帆布包,里面露出半截外公的地圖,“那是什么?“
“是我外公的地圖。“我把地圖拿出來,在矮桌上鋪開,“他沒看過這里,我帶他來看看。“地圖上洞里薩湖的位置是片空白,阿明的弟弟突然拿起鉛筆,在上面畫了條船,船頭坐著個小人,像在劃船。
“這是你。“他說,眼睛亮晶晶的,“帶著地圖劃船。“
夜里躺在船屋的竹床上,能聽見湖水拍打船板的聲音,“嘩啦,嘩啦“,像誰在哼搖籃曲。阿明家的狗趴在船尾,偶爾吠兩聲,聲音在水面上飄得很遠。我摸出外公的指南針,在月光下看,指針依然偏向西北,仿佛在指著湖底的某個秘密。
凌晨被魚跳的聲音驚醒。窗外的湖面泛著微光,像鋪了層碎銀。有漁民已經出海了,船頭的燈像顆移動的星,在遠處忽明忽暗。我拿出素描本,借著月光畫水上的吊腳樓,畫到一半,聽見阿明的母親在船邊說話,聲音輕輕的,像在跟湖水打招呼。
第二天早上去水上寺廟。寺廟確實是建在大船上的,刷著金漆,船頭立著尊佛像,被香火熏得發黑。和尚們穿著橙紅色的僧袍,正坐在船邊念經,聲音混著水波聲,像從很遠的地方傳來。有村民劃著船來拜佛,把供品放在船板上,是些煮熟的糯米飯和鮮花。
“這里的和尚,會看天氣。“阿明說,“他們說,湖里的菩薩比岸上的靈,因為見過更多風浪。“他指著寺廟船尾的一口鐘,“那鐘是用舊船錨做的,敲起來,全湖都能聽見。“
拜完佛,阿明帶我去他弟弟的網箱。弟弟正劃著小船喂魚,把切碎的水草撒進網箱,鯰魚們爭先恐后地搶食,水面翻起渾濁的浪。“再過三個月,就能賣了。“弟弟笑得很得意,“我要賺夠錢,給姐姐買條新船,比雜貨鋪的還大。“
中午在水上學校停留。學校是條更大的船,甲板改成了教室,擺著些舊桌椅,黑板是塊刷了黑漆的木板。孩子們正在上課,跟著老師念柬埔寨語的字母,聲音清脆得像鳥叫。窗外的水面上,幾只鴨子游過,嘎嘎地叫,像在應和。
“他們的課本,都是捐贈的。“校長說,他是個戴眼鏡的年輕人,“有中文的,有英文的,還有法文的,孩子們說,多學幾種話,以后能當翻譯,帶外國人看湖。“他指著墻上的獎狀,“去年有個孩子,去首都比賽,拿了第一名。“
離開學校時,孩子們正在午休,有的趴在桌上睡覺,有的在船板上玩石子,還有個小姑娘在畫畫,畫的是條很大的魚,背上馱著座吊腳樓。她看見我,把畫遞過來,紙上的魚眼睛用紅筆畫的,亮閃閃的。
“送給你。“她說,“魚會帶你去很遠的地方。“
下午去取老人刻的木雕。吳哥窟的塔尖刻得很精致,石頭的紋路用刻刀細細鑿出來,像真的被歲月磨過。“這木頭,泡過湖水,有靈性。“老人說,“放在船上,能平安。“他突然在木雕底座刻了個小小的符號,“這是水神的記號,會保佑你。“
我把木雕放進帆布包,挨著那塊吳哥窟的石頭。木頭的涼意和石頭的溫潤混在一起,像揣著個小小的世界。老人不收錢,說要換我素描本上的畫,就要那張水上吊腳樓的,“我孫子在城里上學,想讓他看看家的樣子。“
離開洞里薩湖的前一天,下起了小雨。湖面籠著層薄霧,吊腳樓像浸在牛奶里。阿明的母親教我織網,竹梭在手里總不聽話,線也總纏在一起。她握著我的手,教我用巧勁,“織網要松,像做人,太緊了會斷。“她的手心很暖,帶著魚腥味,卻讓人踏實。
晚上,阿明一家請我吃“魚包飯“。把糯米塞進魚肚子里,用荷葉包著,在炭火上烤,熟了之后,魚肉的鮮和糯米的香混在一起,吃起來滿嘴都是湖的味道。阿明的姐姐拿出自釀的米酒,用竹筒裝著,喝起來有點甜,后勁卻大,喝得我臉發燙。
“明天要走?“阿明的母親問,手里還在織網。
“嗯,去泰國。“
“泰國的水,和我們是通的。“她說,“湄公河連著洞里薩湖,湖里的魚,會游到泰國去。“她突然從懷里掏出個用紅布包著的東西,“這個,給你。“
是顆小小的魚形玉佩,玉質不算好,卻被磨得很亮。“我奶奶傳下來的,說戴著它,在水里不會迷路。“她把玉佩系在我的帆布包上,“就像你外公的地圖,能帶你找到路。“
離開的那天,天放晴了。阿明劃著船送我去碼頭,船板上擺著他母親煮的玉米和姐姐給的方便面。湖面像面鏡子,映著吊腳樓的影子,孩子們劃著獨木舟來送行,手里舉著荷花,花瓣上的露水掉進水里,像碎掉的星星。
“到了泰國,記得看湄公河。“阿明說,“那里的水,和洞里薩湖是一家。“他突然從水里撈起片荷葉,遞給我,“這個,帶著,像在湖里一樣。“
上了突突車,回頭看時,阿明還站在船頭朝我揮手,他的身影越來越小,像個黑點。桑拍了拍我的肩膀:“下次來,水就漲了,我們坐竹筏去網箱,我弟弟的鯰魚肯定長大了。“
車在黃泥路上顛簸,帆布包里的木雕和玉佩輕輕碰撞,發出細碎的響。我摸出外公的地圖,在洞里薩湖的位置,用阿明弟弟畫的小船做了記號,旁邊寫著:“水會記得所有回家的路。“
荷葉被我夾在地圖里,綠瑩瑩的,還帶著湖水的潮氣。陽光透過車窗照進來,在地圖上投下光斑,像湖面上跳動的魚。突然覺得,這一路撿的東西——貝殼、石頭、木雕、玉佩,還有這片荷葉,都在替外公感受這個世界,感受那些他沒能踏足的土地上,水的溫度,風的聲音,還有人們臉上的笑。
下一站是泰國。地圖上,湄公河像條銀線,把老撾、柬埔寨、泰國連在一起。我摸了摸帆布包上的魚形玉佩,突然很想知道,當洞里薩湖的水流入湄公河,會帶著多少故事,流到更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