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凱旋門下的酸角

  • 無界之塵
  • 作家dKEfdm
  • 3597字
  • 2025-08-09 12:42:58

離開瑯勃拉邦的那天,裴家的小女兒非要把那片曬干的蘭花塞給我。她的手心熱乎乎的,蘭花脆得像餅干,我小心地夾進外公的地圖里,藍紫色的花瓣剛好落在“萬象“兩個字上。

阿巖的突突車在紅土路上顛簸了兩個鐘頭,才到長途汽車站。站里的班車像只褪了毛的老母雞,車身上的油漆剝落得露出鐵皮,車窗玻璃上貼著層厚厚的泥漬,看不清里面的模樣。賣票的老太太坐在竹凳上,用芭蕉葉扇著風,看見我就笑著指了指車頂:“行李,放上面。“

我把帆布包遞過去,她接住時,手指在包側的蒼蠅拍上頓了頓:“這個,留著打車上的蚊子。“班車里果然嗡嗡響,穿花襯衫的男人正用報紙扇風,報紙邊角卷著,印著看不懂的老撾文字,圖片上是尊金燦燦的佛像。

車開的時候,太陽剛爬到樹梢。車廂里彌漫著一股混合了汗味、魚干味和汽油味的氣息,卻不覺得難聞,像某種發酵過的生活氣息。我靠窗坐著,把外公的地圖鋪在腿上,旁邊的老太太正用細線捆香蕉,她的手指纏滿了膠布,捆扎的動作卻麻利得很,細線在香蕉把上繞出整齊的圈。

“去萬象看凱旋門?“她突然開口,漢語比裴家女主人流利些,“我女兒在那里賣水果,酸角,很酸。“

我點頭,從素描本里翻出昨天畫的竹籃,遞給她看。老太太瞇起眼睛,用指甲在畫稿上點了點:“這個竹篾編得太松,裝不住糯米飯。“她從布袋里掏出個酸角,遞過來,“嘗嘗,酸得你睜不開眼。“

酸角是棕褐色的,像顆皺巴巴的橄欖。我咬了一口,酸意瞬間從舌尖竄到天靈蓋,眼淚差點掉下來。老太太笑得露出牙床:“我們老撾人,吃酸角就像你們中國人喝茶,越酸越有味道。“她指著窗外掠過的湄公河,“你看,河水是渾的,到了萬象就清了,像被洗過的布。“

湄公河確實在變。起初是黃濁的,像摻了泥沙的米湯,過了中午,水色漸漸淺下來,變成了淡褐色,河面上漂著些竹筏,漁民站在筏上,手里的漁網撒開,像朵突然綻放的花。有孩子在河邊洗澡,光溜溜的身子在水里鉆來鉆去,看見班車經過,就光著屁股追著跑,手里舉著剛摸的貝殼。

“他們在比誰跑得快。“老太太說,“我孫子也這樣,每天追著水牛跑,說要跑到泰國去。“她突然嘆了口氣,“我這輩子,沒出過老撾,就靠這班車,看看外面的河。“

車過午休站時,司機熄了火,喊著大家下車吃飯。路邊的棚子下擺著幾張矮桌,老板娘系著花圍裙,正用大鐵鍋炒著什么,油星濺得老高,香氣飄出老遠。我要了碗米粉,上面鋪著生的薄荷葉和豇豆,澆上棕褐色的醬汁,吃起來有點像云南的涼米線,卻多了股檸檬草的清香。

同桌的男人是個修船工,要去萬象送零件。他指著我帆布包上的蒼蠅拍,用老撾語夾雜著手勢比劃,大概是說這東西可以用來清理船底的青苔。我把裴家男主人給的糯米餅分了半塊給他,他捏著餅,突然從工具包里掏出個銅制的小佛像,塞進我手里。

佛像只有拇指大,表面被磨得發亮,底座刻著模糊的花紋。“保平安。“他說,漢語說得磕磕絆絆,“我爺爺的爺爺傳下來的。“

我把佛像放進外公的地圖袋里,挨著那塊彈片護身符。金屬的涼意透過布料滲過來,卻奇異地讓人安心。修船工看著我把佛像藏好,突然豎起大拇指,然后埋頭吃米粉,呼嚕呼嚕的,像在喝河里的水。

下午的路漸漸平坦起來,紅土路變成了柏油路,路邊的竹樓少了,換成了磚房,墻上刷著五顏六色的廣告,有賣摩托車的,有賣洗衣粉的,還有張印著凱旋門的海報,門洞里能看見佛像的金頂。

“快到了。“老太太拍了拍我的胳膊,“凱旋門下面,有很多小孩給人擦鞋,一塊錢一次,他們的鞋刷是用椰子殼做的。“

車進萬象時,天已經有點斜了。街道比瑯勃拉邦寬,摩托車像潮水一樣涌過來,車手大多戴著藤編的頭盔,車后座綁著各種東西——成捆的甘蔗、疊得高高的紙箱、甚至還有只裝在籠子里的猴子,正抓著欄桿東張西望。

我在凱旋門附近下了車。老太太的女兒果然在街角賣水果,竹筐里堆著金燦燦的芒果、紅通通的荔枝,還有堆成小山的酸角。看見我,她就笑著喊:“阿母說的中國人?“

她遞給我個冰鎮的椰子,吸管戳進去時,發出“噗“的一聲輕響。椰汁甜絲絲的,帶著股涼意,剛好壓下酸角的澀味。我指著遠處的凱旋門:“能上去嗎?“

“能,但是要脫鞋。“她朝我眨眨眼,“上面能看見泰國,天氣好的時候,能看見湄公河對岸的房子。“

凱旋門比照片上更奇特。不是巴黎那種潔白的石材,而是磚紅色的,混合著法式廊柱與老撾佛雕,門楣上刻著繁復的花紋,纏著幾串彩色的經幡,風一吹就嘩啦啦地響。底下的廣場上,幾個穿校服的孩子在踢足球,球是用塑料袋纏的,踢起來輕飄飄的,卻總能被穩穩接住。

脫鞋走上臺階時,腳底能感覺到磚石的溫度,被太陽曬了一天,暖烘烘的。臺階上有幾處磨損的凹痕,像被無數腳印磨出來的記憶。頂端的平臺上,幾個老人正盤腿坐著,手里轉著經筒,嘴里念念有詞,經筒的銅軸發出沙沙的輕響。

我走到東邊的欄桿前,果然能看見湄公河。此刻的河水是碧綠色的,像塊被打磨過的翡翠,河面上的渡船像片葉子,慢慢悠悠地漂著。對岸的泰國村莊籠罩在暮色里,屋頂的炊煙直直地升上天,和老撾這邊的云混在一起。

“沒有邊界,對不對?“一個老人突然開口,他的漢語帶著禪意,“水是流動的,云是流動的,人也該流動的。“

我想起外公地圖上那些紅色的邊界線,突然覺得它們像些可笑的虛線,被河流沖一沖,被風吹一吹,就淡了。老人遞給我顆檳榔,我擺擺手,他自己放進嘴里,慢慢嚼著,紅色的汁液從嘴角溢出來,像抹不掉的夕陽。

天黑透了才下山。賣水果的姑娘還在攤位前,正把酸角裝進塑料袋。看見我,她舉起個紙燈籠:“晚上去夜市?這個給你照路。“燈籠是油紙做的,畫著光西瀑布,燭光透過紙,把藍盈盈的水影投在地上。

夜市在幾條街外,攤位沿著馬路鋪開,像條發光的龍。賣衣料的攤子掛著五顏六色的筒裙,在風里飄得像經幡;賣小吃的攤主用鐵板烤著香蕉,甜焦味混著炭火香;還有人在賣手工銀飾,銀鐲子敲打的聲音叮叮當當,像在說什么悄悄話。

我在個賣木雕的攤子前停下。老板正用刻刀鑿著塊檀木,木屑像雪花一樣落在他的圍裙上。木頭的形狀漸漸顯出來,是尊小佛像,眉眼彎彎的,像在笑。“這個,要刻三天。“他說,“每天刻一點,急不得。“

我想起自己的旅程,突然覺得就像這木雕,急不得,得一天一天,一步一步,慢慢鑿出形狀。老板看見我素描本上的凱旋門,突然放下刻刀,在畫稿背面畫了個小小的佛像:“這個,送給你外公。“

回到住處時,已經是半夜。民宿在條窄巷里,老板是對法國夫婦,十年前從巴黎來,把舊倉庫改成了帶天井的房子,墻角種著棵雞蛋花樹,花瓣落了一地,像撒了層雪。

“今天去了凱旋門?“男主人端來杯草藥茶,茶里飄著片檸檬葉,“我第一次來的時候,也在上面坐了很久。你知道嗎?這拱門原本是紀念戰爭的,后來老撾人在上面刻了佛像,說要讓和平比勝利更重要。“

我摸出外公的地圖,在萬象的位置打了個勾。法國男人看著地圖上的折痕:“你外公,是個有故事的人?“

“他是個老兵,腿不好,沒能走出過中國。“

“但他的眼睛,去過很多地方。“女主人端來塊芒果糯米飯,椰漿在盤子里漾開,像片小小的云,“就像這房子,以前是倉庫,現在是家,重要的不是它是什么,是你怎么看它。“

夜里躺在竹床上,能聽見巷子里的狗叫聲,還有遠處寺廟的晚鐘。我把今天撿的酸角殼夾進地圖,和那片蘭花放在一起。酸角殼的褶皺里,還留著點酸溜溜的氣息,像這個白天沒說完的故事。

接下來的幾天,我總在萬象的老街區閑逛。早上去早市看老太太們用竹籃買菜,她們討價還價的聲音軟軟的,像在唱歌;中午坐在湄公河邊的樹蔭下,看漁民把網里的魚倒進竹筐,魚鱗在陽光下閃得像碎銀子;傍晚去修車鋪看老板敲敲打打,他的工具臺上擺著個中國產的扳手,說是十年前從貨船上撿的。

離開前一天,我去給素描本買新的畫紙。文具店的老板是個華裔,說祖父是從廣東來的。他指著墻上的老照片:“你看,這是五十年前的萬象,路還是土的,凱旋門沒這么亮。“照片上的人穿著中山裝,背著竹簍,和現在的人沒什么兩樣。

“我爺爺總說,不管在哪里,日子都是一樣過的,要吃熱飯,要睡安穩覺。“他遞給我一疊畫紙,“這個,送給你。到了柬埔寨,替我看看吳哥窟,我爺爺年輕時去過,說石頭上的畫會動。“

回民宿的路上,遇見那個賣酸角的姑娘,她正把最后一筐酸角裝進三輪車。看見我,她從口袋里掏出個布包:“這個,帶給你媽媽。“是袋酸角糖,用彩色的糖紙包著,上面畫著光西瀑布。

離開萬象的班車還是那輛老母雞似的車。賣票的老太太看見我帆布包上的銅佛像,笑著說:“這個,比護身符管用。“車開的時候,我看見賣水果的姑娘和修車鋪的老板都在路邊揮手,他們的影子被晨光拉得很長,像要連到一起。

我把酸角糖放進外公的地圖袋里,和彈片、佛像擠在一起。車窗外,湄公河正慢慢轉彎,河水綠得發亮,像條沒有盡頭的綢帶。素描本攤在腿上,新畫的凱旋門下面,我畫了個小小的酸角,旁邊寫著:“酸的,像沒說出口的牽掛。“

下一站是柬埔寨。地圖上,“暹粒“兩個字旁邊,外公畫了個小小的吳哥窟,像塊被歲月啃過的石頭。我摸了摸口袋里的畫紙,突然很想知道,那些會動的石頭畫,到底在說些什么故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遥县| 新化县| 通州市| 揭西县| 织金县| 浠水县| 即墨市| 峡江县| 安新县| 财经| 大埔区| 安仁县| 禄劝| 什邡市| 湖口县| 石嘴山市| 浠水县| 晋宁县| 都昌县| 三台县| 麟游县| 沾化县| 伊吾县| 绥宁县| 彰化市| 卫辉市| 洪雅县| 禄劝| 高邑县| 阿拉善左旗| 平乡县| 金乡县| 会同县| 白城市| 武义县| 东兴市| 开封市| 蚌埠市| 闸北区| 玉田县| 宁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