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邊境小鎮(zhèn)到瑯勃拉邦的路,是被雨水泡軟的紅土。我攔到的突突車披著塊藍(lán)白條紋的塑料布,車斗里堆著半筐青芒果,司機(jī)是個叫阿巖的老撾男人,褲腳卷到膝蓋,露出小腿上被蚊蟲叮咬的紅痕。他指著我帆布包上掛著的蒼蠅拍,用夾雜著法語的老撾語笑:“這個,打芒果樹上的蟲子正好。“
突突車發(fā)動時,引擎發(fā)出哮喘般的轟鳴。塑料布被風(fēng)掀起一角,露出遠(yuǎn)處的山——不是中國境內(nèi)那種陡峭的峰,而是圓滾滾的,像被太陽曬化了的面團(tuán),山頂繞著層薄薄的云,看著就軟乎乎的。路邊的稻田剛插過秧,嫩綠色的秧苗在水里映出細(xì)碎的影子,穿靛藍(lán)布衣的女人彎著腰薅草,竹帽沿上的銀飾隨著動作叮當(dāng)作響。
“她們在種糯米。“阿巖突然減速,指著稻田說,“瑯勃拉邦的和尚,早上吃的糯米飯,就是這里長的。“他從車斗里摸出個芒果,用隨身攜帶的小刀削了皮,遞過來,“甜,沒打藥。“
芒果的汁水流在手腕上,黏糊糊的,帶著股陽光曬透的香。我想起外公地圖上“瑯勃拉邦“旁邊畫的小符號——一個歪歪扭扭的竹籃,現(xiàn)在才明白,那是當(dāng)?shù)厝搜b糯米飯的器皿。阿巖看著我舔手指,突然笑起來,露出顆鑲銀的門牙:“你外公,來過?“
“沒,他只在地圖上看過。“我從口袋里摸出地圖,展開在膝蓋上。紅土路顛簸得厲害,地圖邊角不停扇動,阿巖騰出一只手,用指尖點著光西瀑布的位置:“我小時候,在這里游泳。和尚也來,脫了袍子,光溜溜的像條魚。“
他的指尖帶著芒果的甜香,劃過地圖上那道被外公摩挲出的折痕。我突然想起外婆說過,外公年輕時總在飯桌上講“外國的故事“,說老撾人吃飯不用筷子,用手抓,“抓飯的時候要手心向上,不然是對主人不尊重“。那時候我總覺得是瞎編的,直到剛才在邊境小鎮(zhèn)的早市,看見穿花裙的姑娘用三根手指捏著糯米飯團(tuán),指尖沾著米香,果然手心微微朝上。
突突車在一個岔路口停下。阿巖指著遠(yuǎn)處的竹樓群:“前面的路不好走,你走路進(jìn)去,找姓裴的人家,他們家有多余的房間。“他幫我把帆布包卸下來,突然從懷里掏出個用芭蕉葉包著的東西,“這個,給和尚的。“
是兩小塊烤得焦黃的糯米餅,葉子里還沁著油。我捏著溫?zé)岬娘灒肫鹜夤灨珊欣锬菑垱]寫完的明信片,突然明白“水很涼“后面沒說的話——或許是想說,光西瀑布的水再涼,也涼不過沒能踏足此地的遺憾。
走進(jìn)村莊時,正趕上孩子們放學(xué)。七八歲的小孩背著用粗麻繩捆的竹制書包,光著腳在紅土路上跑,書包上的鈴鐺隨著蹦跳叮鈴響。有個扎羊角辮的小姑娘摔倒了,手里的野果子滾到我腳邊,是顆紅得發(fā)紫的捻子果。她爬起來時,膝蓋上沾了層紅泥,卻咧著嘴笑,露出兩顆缺了的門牙。
“撒拜迪。“我說。
她眼睛瞪得圓圓的,突然從書包里掏出片曬干的蘭花,遞過來。花瓣已經(jīng)發(fā)脆,卻還留著淡淡的香。我把糯米餅分了半塊給她,她捏著餅,突然拉著我的手往竹樓跑,嘴里喊著“裴——裴——“
裴家的竹樓架在四根粗木樁上,底下拴著兩頭水牛,正甩著尾巴趕蒼蠅。女主人從竹梯上探出頭來,頭上頂著個竹籃,里面裝著剛摘的青菜,看見我就笑著往下走,竹梯在她腳下咯吱作響。她的筒裙是用靛藍(lán)染的,裙擺掃過樓梯的竹片,留下道淺藍(lán)的痕。
“阿巖的朋友?“她的漢語帶著濃重的口音,卻比我想象中流利。后來才知道,她年輕時在云南的普洱做過茶葉生意,“房間在樓上,干凈的。“
樓上的房間鋪著竹篾編的地板,踩上去會發(fā)出輕微的呻吟。墻角擺著個舊木箱,上面放著臺老式收音機(jī),外殼的漆掉了大半,露出里面的黃銅喇叭。女主人指著窗戶:“晚上能看見寺廟的金頂,好看。“
我把帆布包放在墻角,外公的地圖從包里滑出來,落在竹席上。女主人彎腰去撿,手指在“光西瀑布“的位置停住了:“你外公,想來這里?“
“嗯,他說這里的水是藍(lán)的。“
“是藍(lán)的。“她突然笑了,眼角堆起細(xì)密的皺紋,“像天上掉下來的藍(lán)綢子。我男人年輕時,在瀑布底下摸魚,能摸到巴掌大的羅非魚。“她指著窗外的檳榔樹,“等下帶你去趕晚集,買些糯米飯,明天早上,去給和尚布施。“
晚集在村頭的大榕樹下。太陽還沒完全落山,金紅色的光透過榕樹葉的縫隙,在地上織出張晃動的網(wǎng)。賣菜的老太太坐在竹凳上,面前擺著用香蕉葉鋪的攤子,茄子是紫瑩瑩的,黃瓜上還掛著水珠,連辣椒都長得比中國境內(nèi)的小巧,像串紅瑪瑙。
“這個,要嗎?“裴家女主人拿起個圓滾滾的東西,皮是土黃色的,上面長著軟刺,“木鱉果,炒著吃,香。“她用指甲掐開個小口,里面的果肉是橙紅色的,像凝固的晚霞,“和尚不吃這個,他們只吃素的糯米飯、腌菜、香蕉。“
我想起外公的護(hù)身符,那塊生銹的彈片。突然意識到,他在朝鮮戰(zhàn)場上見過最殘酷的廝殺,卻總惦記著千里之外的人用竹籃盛著熱飯,或許是因為,比起子彈的冰冷,人間的熱乎氣更讓人記掛。
買完東西往回走時,暮色已經(jīng)漫上來了。竹樓里亮起了燈,是那種昏黃的燈泡,透過竹墻的縫隙,在地上投下星星點點的光。有女人在唱山歌,調(diào)子慢悠悠的,像溪水在石頭上淌,歌詞聽不懂,卻能聽出里面的歡喜。
裴家的晚飯很簡單:蒸糯米飯用竹桶裝著,揭開蓋子時,熱氣裹著米香撲臉;腌菜是用檸檬葉泡的,酸得人瞇眼睛;還有盤炒木鱉果,橙紅色的果肉混著蒜末,吃起來有點像南瓜,卻更綿密。男主人話不多,只是不停往我碗里添飯,他的手指關(guān)節(jié)很粗,指甲縫里嵌著紅泥,捏糯米飯團(tuán)時,掌心果然微微朝上。
“明天早上五點起。“女主人把竹籃擺在桌上,開始往里面裝糯米飯,“要捏成小團(tuán),放在竹籃里,不能用鐵器碰,不然對和尚不尊重。“她捏飯團(tuán)的手勢很巧,三指一攏,就是個圓滾滾的小團(tuán)子,“我女兒小時候,總把飯團(tuán)捏成小狗的樣子,和尚見了,會摸摸她的頭。“
竹籃是細(xì)竹篾編的,透著淡淡的竹香,邊緣還留著新削的毛刺。我學(xué)著她的樣子捏飯團(tuán),糯米沾在手指上,黏得像膠水,捏出來的團(tuán)子歪歪扭扭的,像群營養(yǎng)不良的小雞。女主人看著笑,伸手握住我的手,教我用指腹輕輕搓:“要輕一點,像摸剛出生的小貓。“
她的手心很暖,帶著柴火熏過的焦香。我突然想起母親的手,每次給我包餃子時,也是這樣握著我的手教我捏褶。原來不管在哪個地方,長輩的手都是一樣的,帶著把日子過暖和的力氣。
夜里躺在竹席上,能聽見樓下水牛的反芻聲,還有遠(yuǎn)處寺廟的鐘聲,咚——咚——敲得很慢,像是怕驚擾了誰。我摸出外公的地圖,借著窗外透進(jìn)來的月光看,光西瀑布的位置被我用鉛筆打了個小勾。旁邊的空白處,想寫點什么,筆尖懸了半天,只畫了個小小的竹籃。
凌晨四點半,雞叫第一聲時,女主人已經(jīng)在樓下燒火了。我爬起來,看見她正把蒸好的糯米飯分裝在幾個竹籃里,男主人蹲在地上,用布擦著孩子們的光腳——他們也要去布施。
“要光著腳。“女主人遞給我雙草編拖鞋,“表示尊敬。“
出門時,天還墨黑著,只有星星在天上眨。村里的人都醒了,背著竹籃往村口走,腳步聲很輕,像怕踩碎了地上的月光。孩子們的光腳踩在涼絲絲的紅土上,偶爾“嘶“一聲,卻沒人哭鬧,只是緊緊跟著大人的影子。
走到瑯勃拉邦的老城區(qū)時,東方已經(jīng)泛白了。石板路被露水打濕,踩上去軟軟的。路邊的寺廟金頂在晨光里閃著微光,像撒了層碎金子。突然,遠(yuǎn)處傳來了腳步聲,很整齊,像水滴落在石板上。
“來了。“女主人輕輕說。
一隊和尚從巷口轉(zhuǎn)了出來。他們穿著橙紅色的僧袍,赤著腳,背著鋁缽盂,走得很慢,袍角在地上掃過,沾了點露水的濕痕。最前面的是個老和尚,眉毛白得像雪,手里拄著根竹杖,每走一步,杖頭就在石板上點一下,篤——篤——
村民們紛紛跪下,把竹籃里的糯米飯團(tuán)放進(jìn)和尚的缽盂里。動作很輕,像在傳遞什么易碎的寶貝。我學(xué)著他們的樣子跪下,膝蓋磕在微涼的石板上,把捏得歪歪扭扭的飯團(tuán)遞過去。老和尚的手指碰到我的指尖,很涼,像光西瀑布的水,他朝我點了點頭,說了句什么,聲音像風(fēng)吹過竹林。
“他說,愿你走過的路,都有光。“女主人在我耳邊輕聲翻譯。
太陽慢慢爬上山頭,把僧袍的影子拉得很長。和尚們的缽盂漸漸滿了,鋁制的容器在晨光里閃著光,像盛著一整個清晨的暖意。我站在原地,看著他們的背影消失在巷口,橙紅色的袍子混著晨光,像條流動的河。
“去光西瀑布嗎?“裴家男主人突然問。他手里牽著小女兒,小姑娘的手里還攥著片蘭花干,是早上那個扎羊角辮的孩子。
“去。“
光西瀑布藏在密林里。路是用青石板鋪的,兩旁長滿了蕨類植物,葉子上的露水不時滴在脖子上,涼絲絲的。走了約莫半個鐘頭,突然聽見水聲,悶悶的,像遠(yuǎn)處有人在敲鼓。再拐個彎,眼前就亮了——
瀑布果然是藍(lán)的。不是天空那種淺藍(lán),是很深的、像染了靛藍(lán)的綢子,從山頂?shù)聛恚以趲r石上,濺起的水花在陽光下散成虹。水潭里有人在游泳,男女老少都有,笑聲順著水流飄過來,脆生生的。
“下去試試?“男主人指著水潭,“你外公不是說水很涼嗎?“
我脫了鞋,腳剛伸進(jìn)水里,就打了個哆嗦。水確實涼,像把冰梳子,輕輕刮著腳踝的皮膚。有個穿僧袍的年輕和尚從水里鉆出來,看見我就笑,露出顆小虎牙,突然朝我扔過來個野果子,是顆紅通通的山棗。
“他說,歡迎你來。“男主人翻譯道。
我撿起山棗,咬了一口,酸得瞇起眼睛,卻忍不住笑了。陽光落在水面上,碎成一片金閃閃的星星,像外公地圖上那些被反復(fù)描摹的點。原來有些地方,不用刻意去記,只要你站在這里,腳踩著它的土地,手碰著它的水,就再也忘不掉了。
回村的路上,我在素描本上畫光西瀑布,畫的時候,故意把水的顏色調(diào)得深了些。旁邊的空白處,寫了句話:“水很涼,但陽光把它曬得有點暖了。“想了想,又在下面補了行小字:“外公,這里的和尚,真的會笑。“
路過早市時,看見賣糯米飯的老太太正收攤。竹籃里還剩兩個飯團(tuán),她看見我,就用芭蕉葉包好遞過來,嘴里說著我聽不懂的話,眼神卻熱乎得像剛蒸好的飯。我把飯團(tuán)放進(jìn)帆布包,挨著外公的地圖,覺得那點溫?zé)幔稽c點滲進(jìn)紙頁的褶皺里。
阿巖來接我的時候,突突車斗里換了筐菠蘿蜜,黃澄澄的,像堆小太陽。“下一站,去萬象?“他幫我把帆布包扔上車,“那里有凱旋門,跟法國的不一樣,上面畫著佛像。“
我摸了摸口袋里的護(hù)身符,那塊生銹的彈片好像被體溫焐熱了些。外公的地圖上,萬象的位置還空著,等著被填滿。我突然想,或許我不是在替他完成什么愿望,只是沿著他當(dāng)年凝視過的方向,去看看這個他沒能踏足的世界——看看那些熱乎的飯,清涼的水,還有人們臉上的笑,到底是什么模樣。
突突車又發(fā)動了,引擎的轟鳴里,混著遠(yuǎn)處寺廟的鐘聲。我把素描本翻開,對著窗外的紅土路,慢慢畫下一個竹籃,籃口朝上,像在接住從天上掉下來的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