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修斗彩
- 重回千禧:國家請我修國寶
- 雖說
- 2226字
- 2025-08-25 20:01:00
沈硯舟細細觀察著眼前的物件。
胎體溫潤,色線有微微起伏,不刻意卻處處講究,從胎體厚薄、釉面光澤都能看得出是真器。
是很名貴的瓷器,稱得上是“文物”,市價估值幾萬到幾十萬不等,和沈硯舟這些日子修的雜七雜八的有天差地別。
唯一可惜的就是,這斗彩罐并不完整。
身上有一道顯眼的新斷裂,還正切在器口花紋上,極難處理。
斗彩罐這東西最怕破損了需要修復,一旦修不好,價值大跌。
沈硯舟瞥了一眼,又看了看男人的表情,輕輕“嗯”了一聲:
“斗彩罐,發色明快,胎體輕盈,應該是真品。”
杜老板聽了此話頓時喜笑顏開。
“我聽說,您修無痕也修得很好,可以修得讓專業的也看不出痕跡,了不起呀。那您說,這個罐子,您能做無痕修復嗎?專業都難鑒定出來的那種。”
杜老板開始恭維著詢問。
沈硯舟則是想到了什么,卻沒有說出來,只是挑了挑眉:
“真要恢復完整,也不難,就是材料得配一配——”
“哎,您用您平常用的料就行。”杜老板聽了這話就一擺手,“咱都當自己人。”
沈硯舟沒答話,掂了掂罐子,輕聲道:“這口子磕得不算深,能補上,但這補上的釉要壓得好,就得用真色粉加細調。我這里缺材料……”
杜老板卻開口就打斷了沈硯舟的話:
“我是真心找您,不是外頭那幫光看價錢、不看技藝的主兒——我跟您說,您這做得好,我給您一宣傳,圈子里人都得知道您這‘神手’!
“怎么說,沈老板,有興趣接嗎?您看得出來啊,這是真的斗彩罐,一般人難得一見,更難有修復這斗彩罐的機會啊。”
沈硯舟不想再跟他兜圈子廢話,他現在更加好奇的是,這個杜老板看來并非什么善類,那么他要求自己做無痕修復,又是為了什么?
從一開始見到杜老板,沈硯舟這么多年來的直覺就讓他十分懷疑,這個杜老板拿這高價值的文物做無痕修復,恐怕是為了修好之后,拿去再當新的賣了。
而一件完好無損、未經任何修復的原始器物,尤其是文物級古董、精品瓷器,與一件經過修復的器物,其市場價值相差巨大,往往是數倍、數十倍甚至數百倍的差距。
沈硯舟抬頭打量著杜老板。
他突然笑了一下:
“可以啊,杜老板,罐子是好東西,這活我能接。”
杜老板聽到這話,眼睛頓時亮了:
“沈師傅,你可得給我修得漂漂亮亮的,真漂亮那種。”
杜老板壓低聲音,湊過來半分,“我這可不是隨便的物件,送禮也好、擺展也好,反正你明白就行——最講究那種。
“你修好了,價格好說,肯定不虧待你。”
沈硯舟看了兩眼罐子,又再次抬頭:“那這樣吧,我就按最講究的標準——修國寶文物的標準來做。”
“行啊!這講究啊!”
杜老板立馬又接:“我這人就講一個,活兒一定要精,但您也知道,我這行進貨周轉快,一時半會兒也不寬裕——您先修著,價咱回頭再談,絕對不差您的!”
說完他哈哈一笑,轉身就走,留下了名片,甩下一句:
“沈師傅,那我這就拜托您了!回頭給您拉活兒——保準賺回來!”
沈硯舟在鋪子里無聲搖頭:客人多了,什么人都會有。
而另一頭,杜老板自然是樂開了花——這圈人把這個沈師傅吹得神乎其神,而這個罐子他收來的時候就是殘器。如果真能被這沈師傅無痕修回來,他有辦法借此大撈一筆,賺個好差價。
然而他哪知道,沈硯舟說“講究”,說的修文物的標準,講的是另一個世界的規矩。
和商業修復正好相反,按修文物的專業標準——
第一,修補的地方,就不能追求讓舊痕完全“消失”。必須有方法能看出修復痕跡。
——這是對歷史的尊重。
……
沈硯舟這幾天一直窩在鋪子后間,完成了手里其他的工作,就手里攥著那件康熙年間斗彩罐,琢磨著修補方式。
雖然他琢磨著這個斗彩罐的主人有可能“心懷鬼胎”,但是既然答應了按最講究的手法去修,他就會盡力做到自己能做到的,最好的程度。
心有成竹后,真動起手來,那自然是利索得很。
那罐子放在桌上時,光一打,釉面溫潤,竟如初雪映晨日。
豆青釉地,傳統龍紋,斗彩色不偏不浮,色調清雅,青花也勾勒得清瘦有力。
對比資料,按常見官窯品類判斷,這是一件清康熙朝中期風格的斗彩器,造型是蓋罐類,卻肩略收,胎薄釉潤,手感極佳。
唯獨器口處,一道豁口近三指寬,斷面清晰,胎質潔白。
而仔細觀察后,沈硯舟還發現,這罐子腹部有一道蛛網狀細裂,若不細看不易察覺,但用手輕敲,聲音已有輕顫。
沈硯舟帶上高倍放大鏡片,彎腰審視,手指輕探,斷口齊整,非重壓導致碎裂,更像側撞脫裂。
第一步,是清洗。
他先以脫脂棉蘸溫水清潔表面,隨后用無磷中性皂液反復輕擦,將釉面上的積灰與舊污都一層層帶走。
為避免對老釉造成傷害,沈硯舟改用濃度極低的酒精,用棉簽一點點旋拭著崩口邊緣,不知道誰弄上去的舊膠。
這一步用了整整一個小時。他手指在動,手腕乃至身體則幾乎一動不動,只偶爾眨眼。
第二步,是拼合,粘接與補缺。
他取出進口的透明樹脂膠,又調配成合適低濃度,極細描筆輕輕蘸。
每一筆都需小心而控制好力度。一片碎口拼上,輕點上膠,再一點點調整,讓膠滲透進去,粘合效果剛剛好,又不會因為膠本身的厚度導致錯位。
膠是慢干的,三段碎片,他一共花了幾個小時才固定完。
然后靜置24小時,等膠體完全固化。
再這之后,他又拿出專門調配好的粉料,捏成合適的形狀,待到干透,又用細砂紙打磨,力求和接口處無縫拼合。
光是這幾個步驟,就用了沈硯舟好幾天時間,而這還沒到重頭戲——
那便是,補釉補彩。
這一道步驟,才是斗彩修復最講究的活。
難點就在于,尤其紅彩部分,康熙斗彩中紅常用“胭脂紅”,是以金屬含量控制溫感。
需要調配過的天然朱砂微粉,才能是接近原色,卻不過分濃艷的樣子。
而這種朱砂粉就是沈硯舟告訴杜老板的,材料稀缺障礙所在,這東西不是一般人能隨便弄到的。
市面上的,有大多是紅色鉛粉、氧化鐵粉冒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