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太子之憂
- 天命之謀
- 吹毛道人
- 1834字
- 2025-08-24 21:03:28
永樂九年,冬。
北平紫禁城,大雪紛飛。
李逸立于文淵閣窗前,望著宮城內皚皚白雪,手中握著一封剛拆開的密信——信紙極薄,用特制藥水顯字,字跡細如蚊足。這是阿菱從太子府帶回的最新情報。
信中只有一句話:
“太子朱高熾近日夜召醫官,言‘心悸難眠,恐不久于世’。另,其子朱瞻基已暗中聯絡錦衣衛,似有非常之舉。”
李逸心頭一震。
他知道,這一刻,終于來了——儲位之爭的暗流。
朱高熾,永樂帝長子,仁厚寬和,通經史,得士人之心,已被立為太子。然其體弱多病,行動遲緩,常被漢王朱高煦譏為“肥癡”。而朱高熾之子朱瞻基,聰慧勇毅,深得朱棣喜愛,已顯鋒芒。
若太子真有不測,朱瞻基年少,恐難壓服諸王,朝局必亂。
他立刻召見道衍。
“大師,”他將密信遞上,“您看這情報,是真是假?”
道衍閱畢,捻須良久:“朱高熾體弱,確是實情。但‘恐不久于世’四字,恐有夸大。若為太子自哀,尚可理解;若為其子造勢,則是危言聳聽,以博同情。”
李逸點頭:“更糟的是,朱瞻基已開始拉攏錦衣衛。”
他取出另一份密報:
“皇太孫朱瞻基近日常邀錦衣衛指揮使紀綱飲宴,贈金玉、賜田產。紀綱雖未應,但已稱病不朝三日。”
道衍目光一凝:“他欲以軍權護儲——若太子崩,他可挾錦衣衛之威,穩住大局。”
“正是。”李逸道,“可若紀綱野心膨脹,反噬皇孫,便是大禍。”
他當即提筆,寫下三道密令:
第一,命格物院醫疾堂提舉孫景元,以‘惠民’名義,入太子府‘巡診’,實為查其真實病情;
第二,命北情司細作潛入皇太孫府,錄其言行,每五日一報;
第三,命錦衣衛內部‘監察使’暗中監視紀綱,凡與皇親往來,必錄其時、其地、其言。
道衍嘆道:“你這是要以醫查病,以諜制權,以監制將。”
“儲位之爭,最險。”李逸道,“若太子真病重,當早備后事;若有人借病生事,當早制其心。”
十日后,孫景元歸來。
他呈上一份《太子脈案》:“太子確有心疾,但非絕癥。臣已開‘安神養心湯’,輔以‘導引術’(古代氣功),若調養得當,可延十年壽數。”
李逸松了口氣。
他知道,朱高熾還能撐十年——而這十年,足以讓朱瞻基成年,讓內閣穩固,讓制度成型。
更關鍵的是,孫景元帶回一句話:
“太子言:‘吾知體弱,然國本不可搖。若吾有不測,必傳位于瞻基,不許諸王窺伺。’”
李逸提筆,立即將此言錄下,封入銅匣,命阿菱親送朱棣。
他知道,這是遺詔的雛形——太子親口言明傳位,可斷諸王之望。
與此同時,李逸在文淵閣設立“東宮司”——專司太子府動態,隸屬監察院,但直通皇帝與他本人。
他定下“三查”之法:
查病情:每日錄太子脈象、飲食、作息,由孫景元親審;查交游:凡太子與大臣、將領、宗室往來,必錄其言;查錢糧:凡東宮田產、鹽引、商路,皆入“東宮賬冊”,防其結黨營私。
更令人驚嘆的是,他訓練了一批“女醫”——由格物院醫疾堂培養,精通脈理、藥性,更兼機敏過人。她們以“巡診”“施藥”為名,潛入太子府,傳遞軍情。
其中最出色者,是孫景元之女孫婉。她貌美心細,已成太子府常客,連太子妃都稱她“如親女”。
某夜,孫婉帶回一封密信:
“皇太孫已知太子病無大礙,似有失望之色。另,其密召心腹,言‘若祖父壽長,父病無礙,我當如何立威?’”
李逸看罷,冷笑:“他等不及了。”
他知道,朱瞻基雖忠,但少年心性,渴望功業。若無戰事可立,恐生躁動。
他立刻提筆,寫下《儲君立威策》:
“臣請陛下——
命皇太孫朱瞻基出鎮遼東,掌‘東寧衛’,練兵安邊;
授‘監軍印’,可節制九邊將領,但不得擅調大軍;
命格物院為其配‘火印鎖’火銃十桿,以示信任,亦控其器。
如此,皇孫可立威于邊,又不至擁兵自重。”
三日后,朱棣召見。
文淵閣中,燭火通明。朱棣手持密報,臉色鐵青:“瞻基竟有此念?!”
李逸拱手:“陛下,非皇孫不忠,而是儲君無功,難服天下。若其在朝伴駕,不過‘太子之子’;若其在邊立功,便是‘國之棟梁’。”
朱棣沉吟良久,終于道:“若朕命他出鎮遼東,豈不讓他遠離中樞?”
“正因遠離,才顯忠心。”李逸道,“若其在邊,不謀權,只治軍,陛下反可放心。且遼東有女真、蒙古殘部,小戰不斷,正是練兵立威之地。”
朱棣盯著地圖上遼東的位置,良久,終于點頭:“準。傳令——皇太孫朱瞻基,即日出鎮遼東,監軍東寧衛!”
當夜,李逸獨坐燈下,提筆寫下:
“儲位之爭,不在刀光劍影,而在無聲處悄然鋪展。
我用醫查病,用諜窺心,用遠謫立威,用制度困權。
而真正的勝利,往往始于無人知曉的暗處。”
窗外,北平的夜風拂過文淵閣的檐角。
一只信鴿悄然落下,爪上綁著來自太子府的竹筒。
李逸知道——
風暴未至,但棋局已定。
而他,正為永樂盛世,鋪下最后一道暗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