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海圖之爭
- 天命之謀
- 吹毛道人
- 1635字
- 2025-08-24 02:30:47
永樂九年,秋。
南京龍江船廠,江風凜冽。
鄭和船隊第四次遠航歸來,十二寶船滿載香料、寶石、象牙、珍禽異獸,更帶回三十七國使節,獻國書、貢方物,愿“永為藩屬”。然而,在這凱旋的喧囂之下,一場無聲的風暴,正在文淵閣醞釀。
這一日,李逸正在批閱鄭和帶回的《西洋海圖》,圖上密密麻麻標注著航線、港口、水深、風向、暗礁,更有各國風土、兵力、物產的詳細記錄。這是大明有史以來最精確的海洋圖志,也是李逸推動“經略海洋”戰略的核心。
就在此時,兵部尚書陳炌突然闖入,面色鐵青:“李先生!鄭和帶回的海圖,竟將‘大明’二字,標于‘西洋諸國’之側,而非居于中央!更荒唐的是——他將‘天竺’‘波斯’‘拂菻’(拜占庭)皆繪為大國,與大明并列!此乃大不敬!”
李逸眉頭微皺:“海圖本為實用,非為炫耀。若將大明強置中央,扭曲方位,船隊何以導航?”
“可若天下見圖,以為大明非‘天朝上國’,豈不損我威嚴?!”陳炌怒道,“臣已奏請陛下——銷毀此圖,重繪正統海圖,以大明居中,萬國來朝!”
李逸心頭一震。
他知道,這已不是一張圖的爭議,而是世界觀的碰撞。
陳炌代表的是“天朝上國”的傳統觀念——大明是宇宙中心,萬邦皆蠻夷;
而他,要的是一個真實、開放、平等的海洋秩序。
他當即提筆,寫下一封密奏,用特制藥水書寫,內容只有一句:
“若以虛名扭曲真相,船隊終將迷航于真實之海。
真正的威嚴,不在地圖居中,而在船隊所至,皆受敬服。”
他命阿菱連夜送入北平,交朱棣親啟。
三日后,朱棣召見。
文淵閣中,燭火通明。朱棣手持兩份海圖——一份是鄭和帶回的“實測圖”,一份是禮部重繪的“正統圖”,前者精準但“無尊卑”,后者扭曲但“顯天威”。
“李先生,”朱棣沉聲道,“你可知,若此圖流傳,百官將言朕‘失天朝之體’?”
李逸拱手:“臣知。但臣更知——船隊若依‘正統圖’航行,必觸暗礁、迷航向、損船折將。”
他指向實測圖:“此圖每一寸,皆由船隊實測而來。若因‘體面’而棄之,是拿將士性命,換虛名。”
朱棣沉默良久,忽然問:“那依你之見,當如何?”
“兩圖并存。”李逸道,“實測圖,藏于兵部、格物院、船隊,為航行之用;正統圖,掛于奉天殿,為朝賀之儀。
對內,可存天威;對外,不失真實。”
朱棣眼中閃過贊許:“你總能教朕……如何做天子。”
他當即下令:
“著兵部、格物院,以鄭和海圖為藍本,編纂《大明四海圖志》,為后世所用!”
“著禮部,將正統圖懸于奉天殿,昭示萬國來朝!”
“傳旨鄭和——海圖之準,功在千秋,朕心甚慰!”
然而,風波未息。
數日后,李逸收到沈氏密信:
“陳炌聯合戶部,欲削減海航經費,稱‘西洋無益,徒耗國庫’。更有言——‘李逸欲以海圖奪權,其心可誅’。”
李逸冷笑。
他知道,這是舊臣對“海洋戰略”的反撲。他們可以容忍火器用于戰場,但絕不容忍“萬國平等”的地圖動搖“天朝”根基。
他立刻命人將《海圖志》抄錄三份,一份送朱棣,一份存文淵閣,一份交沈氏商隊,秘密傳至福建、廣東海商。
他更親自撰寫《海利策》:
“西洋諸國,多產香料、寶石、象牙,而我大明有絲綢、瓷器、鐵器。
若通商,十年之內,海稅可超田賦!
更有玉米、甘薯、花生,已在閩廣試種,畝產遠超粟米。
若棄海圖,便是棄利、棄糧、棄未來。”
七日后,朱棣巡閱《海圖志》。
他見圖中不僅有航線,還有各國兵力、城防、貿易習慣,不禁嘆道:“此圖若早出百年,太祖皇帝或可平定南洋!”
他當即下令:
“著戶部,海航經費不減反增!五年內,再造寶船二十艘!”
“著格物院,將玉米、甘薯、花生列為‘國種’,在江南、湖廣推廣!”
“著禮部,設‘海事館’,專錄西洋風物,補入《永樂大典》!”
當夜,李逸獨坐燈下,提筆寫下:
“海圖之爭,不是一張紙的對錯,而是一個王朝能否睜開眼看世界。
他們要的是‘天朝居中’的虛名,
我要的是‘真實導航’的實利。
而我,不過是那個堅持‘地圖必須真實’的人。”
窗外,南京的夜風拂過龍江船廠。
鄭和正站在寶船甲板上,望著那幅被批準的《實測海圖》,輕聲對副將道:“
從今往后,大明的船,只認真實,不認虛名。”
江風浩蕩,仿佛在回應著,一個新時代的悄然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