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九年,春。
北平城西,太行山余脈腳下,一片荒地被圈起,木樁林立,工匠穿梭。這里原是一處廢棄的佛寺,如今卻被永樂帝下旨改建為一座前所未有的學府——明道書院。
詔書明載:“文淵閣李先生李逸,智略超群,功在社稷。今特賜地百畝,建‘明道書院’,廣召天下寒門子弟,授格物、算學、農政、醫術、航海諸務,以育國才。”
消息一出,朝野嘩然。
“書院不教四書五經,反授匠人之學?荒唐!”
“李逸欲以私學亂國,其心可誅!”
“此乃‘異端’之窟,豈能容于京師?”
禮部尚書再次上書反對:“自古治國以儒為本,今設書院,不立孔廟,不祭先師,是動搖國本!請陛下收回成命!”
翰林院數名老學士聯名上奏:“格物算學,乃奇技淫巧,不足為政。若使寒門子弟習此,士農工商之序將亂,禮崩樂壞,莫此為甚!”
一時間,文淵閣前風起云涌,舊學與新思的碰撞,悄然掀起一場無聲的朝堂之戰。
文淵閣內,朱棣手持奏章,面色冷峻。
“李先生,你看看。”他將一疊奏本扔在案上,“這些老夫子,說你‘立異端,亂綱常’,要朕拆了書院,逐你出京。”
李逸神色平靜,一一翻閱,淡淡道:“他們怕的,不是書院,是變。”
“變?”朱棣挑眉。
“是。”李逸道,“他們怕讀書人不再只讀四書五經,怕工匠也能入仕,怕天下不再是‘士農工商’的舊序。可陛下要強軍、要富國、要通西洋,靠什么?靠背書嗎?”
他取出一份《書院章程》:“臣已擬好規制——
院分五堂:格物堂、算學堂、農政堂、醫疾堂、航海堂;每堂設‘講習’一人,由精通實務者擔任,不論出身;學生每月考核,優者授‘技官’銜,可入工部、兵部任職;所研成果,凡有益國用者,賞銀、賜田,甚至可封‘匠爵’。”
朱棣看著“匠爵”二字,冷笑:“匠人也能封爵?禮部那幫人聽了,怕要氣死。”
“可若沒有匠人,誰造火銃?誰修堤壩?誰造船出海?”李逸反問,“張衡造地動儀,是匠人;沈括寫《夢溪筆談》,是官員。實用之學,本就不分貴賤。”
朱棣沉默良久,忽然道:“你可敢在朝堂上,當著百官之面,與他們辯一辯?”
李逸拱手:“臣愿往。”
三日后,早朝。
金殿之上,百官列班。禮部尚書出列,聲色俱厲:“明道書院名為育才,實為亂制!若任其發展,士子不讀圣賢,**機巧,國將不國!請陛下即刻罷院!”
話音未落,李逸出列。
他未穿官服,只著一襲青袍,手持一卷《書院成果錄》。
“陛下,諸位大人。”他聲音清朗,“臣今日不談經義,只說一事——去年山東大旱,蝗蟲蔽日,百姓食樹皮。是誰救了他們?”
無人應答。
“是明道書院試制的龍骨水車,三日灌溉千畝;是改良的石灰拌草滅蝗法,十日平災;是火器坊配比的火藥,助燕軍奪回北平。”他翻開冊子,“這些,都是‘奇技淫巧’?”
禮部尚書怒道:“此乃小道,不足為政!”
“小道?”李逸冷笑,“若無火器,靖難能勝?若無水利,北方能耕?若無航海,西洋能通?治國如治病,經義是藥引,格物是藥石。缺一不可!”
他轉向朱棣:“陛下登基以來,開海、修邊、練兵、安民,哪一件離得開‘用’?若只重虛名,不務實學,永樂之世,何以稱‘盛’?”
殿中一片寂靜。
兵部尚書出列:“臣附議。神機營火器改良,皆出自匠人之手。若無格物堂,我軍何以強?”
工部尚書也道:“黃河堤壩年年修,年年塌。若明道書院能研出‘水泥’,何愁不固?”
朱棣緩緩起身,目光掃過群臣:“本朝以武功定天下,以文治安萬民。若連‘格物’都不敢立,還談什么永樂盛世?”
他一錘定音:“明道書院,不撤!自今日起,凡院中成果,皆歸工部、兵部、戶部共用。院生考優者,可授實職,與科舉同列!”
圣音一落,百官默然。
數日后,明道書院正式開院。
李逸親自主持開院大典。五堂并立,工匠、醫者、算師、農官齊聚一堂。他站在高臺之上,面對數百名來自民間的“異能之士”,朗聲道:
“今日之會,非為一人一利,而為天下實用之學。你們之中,有木匠、鐵匠、郎中、農夫,或許從未讀過圣賢書,但你們懂水、懂火、懂土、懂人。
從今往后,你們不再是‘匠’,而是‘國士’!
明道書院不問出身,只問才能。凡有益于民者,皆為大道!”
臺下眾人熱淚盈眶,有人跪地叩首:“我等賤民,今日竟得陛下親許,為國效力!”
李逸扶起他們,低聲道:“真正的治國者,不在朝堂,而在民間。”
當夜,李逸在院中批閱書院首月計劃:
格物堂:試制“連發銃”,目標三發連射;算學堂:編纂《簡明算術》,免費發放州縣;農政堂:推廣“雙季稻”,已在江南試種;醫疾堂:編纂《簡明醫方》,免費發放州縣;航海堂:校準《大統歷》,為航海提供星圖。
他提筆在末尾寫下:
“明道書院不是終點,而是起點。它要告訴這個王朝——
知識,不該只屬于書齋;進步,不該止步于傳統。
而我,正為大明,點燃第一盞理性的燈。”
遠處,太行山的燈火未熄。
書院的工坊中,錘聲叮當,火光閃爍。
仿佛在回應著,一個新時代的悄然降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