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功高之憂
- 天命之謀
- 吹毛道人
- 1575字
- 2025-08-21 21:42:32
永樂八年,深秋。
北平城外,紫禁城的琉璃瓦在夕陽下泛著金光。文淵閣的檐角下,銅鈴輕響,仿佛在提醒某種無形的危機。
李逸坐在案前,手中握著一份《天下政績錄》——這是戶部、兵部、工部、禮部聯合呈上的年度奏報,詳錄各府州縣賦稅、人口、軍備、科舉、工程之數。翻開第一頁,赫然寫著:
“永樂八年,天下戶一千二百三十萬,糧入三千六百萬石,鹽稅百萬兩,海貿利七十萬兩。九邊固,四夷服,萬國來朝,史稱‘永樂盛世’?!?
然而,李逸的目光,卻停在了末頁的一行小字上:
“格物院、神機營、通惠河、遷都、北狩、海航諸事,皆出‘文淵閣李先生’謀。”
他輕輕合上奏本,眉頭緊鎖。
他知道,這一行字,看似褒獎,實為殺機。
當夜,李逸召見道衍。
文淵閣密室,燭火幽幽。道衍手持念珠,閉目不語。
“大師,”李逸低聲道,“您可知道,近來宮中傳言?”
“說你功高震主,權傾朝野?!钡姥鼙犻_眼,“連內侍都在議論——‘天下之事,七分在陛下,三分在李先生’?!?
李逸苦笑:“我無官無爵,只是一介幕僚,何來‘權傾’?可這話說多了,便是事實?!?
道衍捻須:“自古功臣,最難逃‘功高’二字。韓信、岳飛,皆因功大而不得善終。你為永樂定策十年,遷都、格物、北狩、通海、制藩、控兵,件件皆是開國之功。若再不自斂,恐有不測?!?
李逸沉默良久,終于道:“我早知有這一日??扇艟痛送穗[,前功盡棄。格物院剛成,海航未穩,藩王雖制,然太子仁弱,漢王未死心。若我離去,誰來守這盛世?”
“可若留下,誰來保你性命?”道衍反問。
李逸望向窗外,紫禁城的燈火如星河般璀璨。他知道,自己已站在懸崖邊緣——
往前一步,是萬丈深淵;
往后一步,是功成身退。
三日后,朱棣召見。
奉天殿內,朱棣端坐龍椅,神色如常。他手中拿著一份奏本,正是那本《天下政績錄》。
“李先生?!彼_口,“百官皆言,永樂之盛,半出于你。朕想問——你想要什么?”
李逸心頭一震。
他知道,這是試探。
若他說“無所求”,顯得虛偽;
若他說“愿掌六部”,便是僭越。
帝王最忌功臣“不知足”。
他上前一步,跪地叩首:“臣所求,唯三事?!?
“講。”
“第一,求一書院。”李逸道,“臣愿在北平建‘明道書院’,不授經義,而教格物、算學、農政、醫術、航海。凡寒門子弟,皆可入學。此非為私利,而為國儲才。”
朱棣點頭:“準。賜地百畝,官資籌建?!?
“第二,求一書。”李逸繼續道,“臣愿編《治國綱要》,錄十年所謀,分‘遷都’‘強軍’‘安民’‘通海’‘制權’五卷,藏于文淵閣,供后世帝王參閱。此書不署臣名,只題‘永樂遺策’?!?
朱棣眼中閃過贊許:“你這是要為大明,留一本‘治國之書’?”
“正是。”李逸道,“陛下之功,當傳萬世。臣愿為執筆之人,不留名。”
“準?!敝扉Φ?,“著翰林院監修,三年內成書?!?
“第三,求一退路。”李逸聲音低沉,“臣年近四十,心力交瘁。若陛下允臣,日后可于書院講學,或云游四方,訪求遺書,補入《永樂大典》。不居廟堂,不涉權爭,只為大明,盡最后一分力。”
殿中一片寂靜。
朱棣盯著他,良久,終于道:“你……真不想做宰相?”
“不想?!崩钜葸凳祝俺贾静辉跈?,而在道。若居高位,反受牽制。不如讓臣做那影中之人,為陛下守這盛世?!?
朱棣起身,親自扶起他:“好。本王許你——自由之身,無官之權,永享參議之尊。若天下有變,朕必召你歸來。”
當夜,李逸回到小院,提筆寫下:
“功高震主,非因我貪,而因我太能。
帝王可共患難,難共安樂。
而我,必須在被忌之前,主動退一步。
建書院,是為留火種;
編書,是為傳道統;
求退路,是為保性命。
而真正的忠誠,不是死守權位,而是在最巔峰時,懂得放手。”
他抬頭望天,北斗依舊。
他知道,自己已不再是那個只想活命的穿越者。
他是永樂盛世的締造者,也是第一個懂得如何安全退出的人。
窗外,北平的夜風拂過文淵閣的檐角。
一只信鴿悄然落下,爪上綁著來自云南的竹筒。
李逸知道——
風暴未止,但他,已為自己,也為這個王朝,鋪好了最后一條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