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為人指路
- 財富自由,從教人填志愿開始
- 泛海歸舟
- 3242字
- 2025-08-22 21:44:55
接著陳如軒不說閑話,迅速地開始對著座中的學員們提出了他的觀點。
對于就業,還是得靈活多方面考慮相關因素。
陳如軒沒講兩句,有個學員急迫地開口提問道:“陳老師,我之前本是一名鄉鎮私立學校的教師,如今失了工作,也不打算再教學了,想問一下,該往那個方向走呢?”
陳如軒看出來這人是遇到了頭疼的事。
陳如軒沒有立刻接話,而是先給那學生遞了瓶礦泉水,等他氣息稍穩才開口。
“先別急,你先跟大家說說,在鄉鎮私立學校當老師時,除了上課,你還常做些什么?”
學生握著礦泉水瓶,指尖還在微微發顫,一開口就帶著股憋了許久的委屈:“除了帶兩個班的語文,還要管全校的課后托管,有時候家長沒時間接孩子,我得等到晚上七點多,連村里老人不會用智能手機查成績,都是我上門幫著弄。”
這話一出,座里幾個有過基層工作經歷的學員都輕輕點頭,顯然能共情這份“額外的忙碌”。
陳如軒聽完,突然笑了,指了指他對滿座學員說:“你們誰能說,他剛才說的這些事,不是實打實的‘本事’?”
滿座瞬間安靜下來,連提問的學員都愣了,眼里滿是“這也算本事”的疑惑。
陳如軒站起身,走到學員身邊:“你懂鄉鎮家長的顧慮——怕孩子沒人管、怕信息不通耽誤升學;你有耐心——能等家長到七點,能上門教老人用手機;你還熟悉縣域教育的情況——知道哪個村的孩子上學遠,知道縣里哪所中學適合中等生,這些都是別人搶不走的優勢。”
學員的眼睛慢慢亮了,可又很快耷拉下來:“可這些……跟我找新工作有啥關系?我不想再站講臺了。”
“誰讓你再站講臺了?”陳如軒拿起桌上的筆記本,翻到空白頁寫了三個詞,推到學員面前。
學員湊過去一看,紙上寫著“縣域教育管家”“家長社群運營”“升學規劃咨詢”,每個詞后面還畫了個小勾。
“你不用進學校,就做鄉鎮家長的‘教育服務員’——幫他們盯升學政策,幫沒時間的家長管孩子課后學習,甚至幫他們選靠譜的教輔資料,這些事你熟,做起來比誰都順。”
陳如軒的聲音不高,卻句句砸在學員心上。
學員盯著那幾個詞,突然拍了下大腿:“對啊!上次有個家長想給孩子報縣里的輔導班,怕被騙,還問過我呢!”
“這不就有方向了?”陳如軒拍了拍他的肩膀,“你現在就有現成的資源——以前找過你的家長,他們信你,這就是你起步的底氣。”
當天下午,學員沒等培訓結束就提前走了,直奔老家的鄉鎮集市——那里有不少他教過的學生家長在擺攤。
他先找到賣水果的張嬸,張嬸家兒子明年要升初中,之前總跟他愁“不知道該報一中還是二中”,他一開口說能幫著分析,張嬸立刻放下手里的秤:“你說啥?真能幫?我這就把孩子的成績單給你拿過來!”
不到半小時,張嬸就拽著兒子過來了,還拉上了隔壁賣菜的李叔——李叔家女兒偏科嚴重,一直怕考不上重點班。
學員照著陳如軒教的,先問孩子的學習習慣,再講縣里兩所中學的升學率、特色班方向,最后給張嬸家兒子定了“沖一中、保二中”的計劃,給李叔家女兒列了補弱科的清單。
張嬸聽完,當場從兜里掏出三百塊錢塞給他:“這錢你必須拿著!比我自己瞎打聽強一百倍,不然我晚上都睡不著覺!”
學員推辭了半天,最后還是沒收——陳如軒跟他說過,起步先賺“信任”,別先急著賺錢。
可沒想到,第二天一早,張嬸就帶著三個家長找到他家,都是來問孩子升學的事,還說“張嬸說你靠譜,我們就信你”。
這個學員干脆建了個微信群,把以前教過的學生家長、認識的鄉鎮老師都拉了進去,每天早上發一條“縣域教育小知識”,比如“縣里一中今年擴招50人”“鄉鎮學生報考市里高中有加分政策”。
才三天,群里就滿了200人,有家長開始問:“能不能幫著找個靠譜的課后輔導老師?村里的輔導班太亂了。”
學員突然想起陳如軒說的“延伸服務”,立刻聯系了兩個跟他一起失業的同事——一個數學教得好,一個英語厲害,三人一拍即合,在鄉鎮租了個小門面,開起了“小班化課后輔導”。
第一個星期,就收了12個學生,每個學生每月收800塊,除去房租和同事的工資,他凈賺了4000多——比在私立學校當老師時的月薪還多1000。
更讓他驚喜的是,有個家長是鎮上合作社的老板,見他輔導效果好,主動找他合作:“我們合作社有20多個留守兒童,父母都在外打工,你能不能每周來兩次,幫孩子們輔導作業?費用我們合作社出。”
這單合作一談成,他每月又多了3000塊收入,還不用額外租場地——合作社直接騰出了一間空房當教室。
沒到兩個月,他的“縣域教育服務”就小有名氣,連縣里的一家連鎖教育機構都找來了,老板握著他的手說:“我們想開拓鄉鎮市場,找了三個月都沒找到門路,你這現成的資源和口碑,太適合合作了!”
合作談的時候,他沒敢獅子大開口,只說“按招生人數拿提成就行”,結果機構老板直接拍板:“你負責鄉鎮招生和課程設計,提成給你20%,再給你每月5000塊底薪,不用坐班,你看行不?”
20%的提成是什么概念?他幫機構招一個學生,就能拿600塊,要是招50個,光提成就是3萬——學生當時差點沒忍住笑出聲,連忙點頭答應。
合作第一個月,他就靠著微信群里的家長資源,招了48個學生,拿到提成28800塊,加上底薪5000,月收入直接破了3萬。
發工資那天,他拿著銀行卡去銀行查余額,看著屏幕上的數字,眼眶突然紅了——三個月前他還在為下個月房租發愁,現在居然能月入三萬,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更讓他暖心的是,以前跟他一起失業的兩個同事,也跟著他沾了光——機構把課后輔導的活兒全交給他們,每月工資比以前當老師時多了一倍,兩人見了他就說:“要不是你,我們現在還在到處投簡歷呢!”
有天他回原來的私立學校辦事,碰到以前的校長,校長拉著他嘆氣:“現在學校生源少,又裁了五個老師,他們天天來找我要出路,我都沒法回話。”
他心里一動,當天就組織了一場“縣域教育就業分享會”,把裁下來的五個老師都請了過來,還叫上了機構老板。
分享會上,他把自己的經歷一講,機構老板當場就拍板:“你們要是愿意做鄉鎮招生和輔導,我給你們跟他一樣的待遇,多招多賺,不設上限。”
五個老師當場就答應了,不到一個月,每人都招了30多個學生,月收入都過了兩萬,其中一個老師還跟他說:“現在每天不用應付查課、寫教案,賺得還多,比當老師舒心多了!”
這事沒過多久,就傳到了縣里教育局,有個副局長特意找他談話,說想請他參與“縣域課后服務優化”的調研,還說他的做法“接地氣,能真正幫到鄉鎮家庭”。
調研會上,他把自己做的家長需求清單、輔導效果數據一擺,副局長當場夸他:“你這不是簡單的‘找工作’,是在做一件幫民生的事!”
從教育局出來那天,他特意繞到陳如軒的培訓工作室,想當面道謝。
剛好碰到陳如軒在給新一批學員上課,講到“就業優勢”時,直接把他的案例拿了出來:“有個學員以前是鄉鎮老師,失業后沒盯著‘教師’這個標簽不放,反而用自己熟悉基層的優勢,做了縣域教育服務,現在月入三萬,還帶動了七個失業老師一起賺錢——這就是‘靈活就業’的真諦。”
他站在門口,聽著陳如軒的話,突然覺得鼻子發酸——要是當初沒鼓起勇氣提問,要是當初沒敢嘗試新方向,現在的他,恐怕還在迷茫里打轉。
等課程結束,他走進去,緊緊握著陳如軒的手:“陳老師,謝謝您當初點醒我,我現在不僅自己好了,還能幫到別人,這種感覺比賺多少錢都踏實。”
陳如軒笑著拍了拍他的手背:“不用謝我,是你自己敢想敢做——就業從來不是‘找一條路走到底’,而是‘把自己的優勢,放進市場的需求里’,你做到了,自然就能成。”
那天晚上,他的微信群里炸開了鍋——有個家長說,孩子照著他給的升學計劃,考上了縣里一中的重點班,特意要請他吃飯。
他看著群里滿屏的“謝謝”“多虧你”,突然想起當初失業時的焦慮,再看看現在的生活,忍不住笑了——原來所謂的“爽”,從來不是突然暴富,而是從迷茫到清晰,從自己有路走,到能幫別人找路走。
后來,他注冊了自己的“縣域教育服務工作室”,還招了兩個剛畢業的大學生當助理,業務也從升學規劃、課后輔導,擴展到了“鄉鎮教師培訓”——幫想轉型的基層老師,做就業指導。
有次,他給一批鄉鎮老師做培訓,有個老師問他:“我都快四十了,轉行還來得及嗎?”
他指著自己:“我今年三十五,失業時也怕來不及,可你看我現在——只要找對方向,什么時候開始都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