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桃夭入夢
- 慧蓮夢荷
- 慧蓮夢荷33
- 4229字
- 2025-08-25 09:51:49
晨露在草葉上滾成珍珠時,慧蓮正蹲在桃樹下撿花瓣。粉白的桃花落了她滿肩,像落了場輕軟的雪。她指尖捏著片剛飄落的花瓣,忽然聽見身后傳來極輕的吟詩聲,帶著點怯生生的調子: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回頭見個扎羊角辮的小姑娘,約莫七八歲,穿著洗得發白的布裙,手里攥著本線裝的《詩經》,睫毛上還沾著露水。慧蓮笑了,揚手將花瓣往她發間一插:“認得?”
小姑娘臉一紅,往后縮了縮:“先生教過。我娘說,這詩是說新娘子的。”
慧蓮指尖頓了頓。昨夜那場雨把桃林澆得透亮,此刻陽光穿枝而過,將小姑娘發間的花瓣照得半透明。她忽然想起多年前,自己初遇墨瀾時,他也是這樣,捧著本《楚辭》站在桃樹下,長衫被風吹得獵獵作響,念“沅有芷兮澧有蘭”時,眼睛亮得像落了星子。
“過來。”慧蓮招手。小姑娘猶豫著靠近,鼻尖還在抽動,像是哭過。“怎么了?”
“我娘……她生重病,家里的錢都花光了。”小姑娘聲音發顫,“先生說,您這里收草藥,我想……想采些桃葉換錢。”她指了指不遠處的竹籃,里面果然裝著些參差不齊的桃葉,葉片上還沾著泥。
慧蓮沒說話,轉身往木屋走。小姑娘急了,追上來:“我會好好采的!保證干凈!”眼淚啪嗒落在慧蓮手背上,燙得她心頭一顫。
“放下吧。”慧蓮掀開竹簾,屋里飄出草藥香。灶上的陶罐正咕嘟作響,她舀出碗褐色的藥汁,“這個,拿去給你娘試試。”
小姑娘愣住:“這……要錢嗎?”
“不要錢。”慧蓮摸了摸她的頭,發間的桃花瓣掉落在地,“但你得答應我,每天來這里認字,我教你。”
午后的陽光斜斜切進窗欞,慧蓮在案上鋪開紙,小姑娘趴在旁邊看她寫字。墨瀾從外面回來時,正見慧蓮握著小姑娘的手描“安”字,窗外的桃花落了滿紙,他便站在門口靜靜等,直到小姑娘念出“平安”二字,才輕咳一聲:“我帶了新采的菌子。”
小姑娘怯生生打招呼:“墨瀾先生好。”
墨瀾笑了,將菌子往籃里一放:“聽說來了小客人,特意多采了些。”他瞥見案上的字,指尖點了點“安”字,“這個字,有寶蓋頭,像屋子,下面是‘女’,意思是屋里有女人才算安。”
小姑娘眼睛亮了:“那我娘好了,我們家就安了?”
“是。”慧蓮接話,將字吹干收起,“明天來,教你寫‘康’字。”
接下來的日子,桃林里總能聽見小姑娘的念書聲。她學得極快,不過半月就能背下整本《詩經》的國風篇。慧蓮教她認草藥,墨瀾則帶她去后山辨菌子,有時還會給她講星象——“那顆最亮的是啟明星,天亮前出現,像指路燈。”
小姑娘的娘漸漸好轉,能下床時,特意拄著拐杖來謝,手里攥著袋炒花生,殼上還沾著泥土:“讓您費心了。”
慧蓮塞給她一包新曬的桃干:“孩子聰明,讓她接著來,我教她考學。”
那夜桃花開得最盛,墨瀾在院里擺了桌,三人就著月光喝酒。小姑娘已經敢大方地給他們斟酒,臉頰紅撲撲的:“我以后也要像慧蓮先生一樣,幫很多人。”
墨瀾笑問:“不怕難?”
“不怕。”她仰頭飲盡杯中的果汁,“您說過,難的事做成了,才有意思。”
慧蓮望著漫天飛落的桃花,忽然想起初見墨瀾的那天,他也是在這樣的花雨里,念著“乘騏驥以馳騁兮”,而如今,他們身邊多了個小小的身影,眼里落滿了星光。
秋末時,小姑娘拿著縣試的榜首喜報跑來,風掀起她的衣角,像只振翅的小蝴蝶:“我中了!”
慧蓮接過喜報,指尖微微發顫。墨瀾將早已備好的行囊遞過去:“去府城求學,要照顧好自己。”行囊里,慧蓮塞了整套的醫書,墨瀾則放了本親手繪的星圖。
小姑娘哭了又笑,磕了三個響頭:“先生的恩情,我記一輩子。”
多年后,小姑娘成了遠近聞名的女先生,教窮人家的孩子念書,學堂就設在當年的桃林旁。有人問她為何如此,她總指著院中的桃樹說:“當年有位慧蓮先生,教我認‘安’字時說,屋里有女人才算安,可她不知道,她就是很多人的安。”
而那時的慧蓮與墨瀾,早已遍歷山河。他們看過塞北的雪,踏過江南的橋,卻總在桃花盛開時回到桃林。墨瀾會在案上鋪開紙,慧蓮研墨,兩人合寫當年小姑娘背過的詩,寫著寫著,門外就會傳來孩子們的念書聲,像極了當年那個扎羊角辮的身影。
桃花又落了一層,沾在墨硯里,研出的墨竟帶了點粉,慧蓮笑著蘸筆:“這墨,是桃花釀的。”
墨瀾湊過去看,筆尖落下的“桃夭”二字,被風吹得微微發顫,像極了生命最初的模樣——溫柔,且充滿力量。
原來有些種子,播下去時不顯山不露水,卻能在歲月里長成一片林,庇護更多人。就像那年落在小姑娘發間的桃花瓣,誰能想到,會開出后來的滿樹繁花呢。#桃夭入夢
晨露在草葉上滾成珍珠時,慧蓮正蹲在桃樹下撿花瓣。粉白的桃花落了她滿肩,像落了場輕軟的雪。她指尖捏著片剛飄落的花瓣,忽然聽見身后傳來極輕的吟詩聲,帶著點怯生生的調子: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
回頭見個扎羊角辮的小姑娘,約莫七八歲,穿著洗得發白的布裙,手里攥著本線裝的《詩經》,睫毛上還沾著露水。慧蓮笑了,揚手將花瓣往她發間一插:“認得?”
小姑娘臉一紅,往后縮了縮:“先生教過。我娘說,這詩是說新娘子的。”
慧蓮指尖頓了頓。昨夜那場雨把桃林澆得透亮,此刻陽光穿枝而過,將小姑娘發間的花瓣照得半透明。她忽然想起多年前,自己初遇墨瀾時,他也是這樣,捧著本《楚辭》站在桃樹下,長衫被風吹得獵獵作響,念“沅有芷兮澧有蘭”時,眼睛亮得像落了星子。
“過來。”慧蓮招手。小姑娘猶豫著靠近,鼻尖還在抽動,像是哭過。“怎么了?”
“我娘……她生重病,家里的錢都花光了。”小姑娘聲音發顫,“先生說,您這里收草藥,我想……想采些桃葉換錢。”她指了指不遠處的竹籃,里面果然裝著些參差不齊的桃葉,葉片上還沾著泥。
慧蓮沒說話,轉身往木屋走。小姑娘急了,追上來:“我會好好采的!保證干凈!”眼淚啪嗒落在慧蓮手背上,燙得她心頭一顫。
“放下吧。”慧蓮掀開竹簾,屋里飄出草藥香。灶上的陶罐正咕嘟作響,她舀出碗褐色的藥汁,“這個,拿去給你娘試試。”
小姑娘愣住:“這……要錢嗎?”
“不要錢。”慧蓮摸了摸她的頭,發間的桃花瓣掉落在地,“但你得答應我,每天來這里認字,我教你。”
午后的陽光斜斜切進窗欞,慧蓮在案上鋪開紙,小姑娘趴在旁邊看她寫字。墨瀾從外面回來時,正見慧蓮握著小姑娘的手描“安”字,窗外的桃花落了滿紙,他便站在門口靜靜等,直到小姑娘念出“平安”二字,才輕咳一聲:“我帶了新采的菌子。”
小姑娘怯生生打招呼:“墨瀾先生好。”
墨瀾笑了,將菌子往籃里一放:“聽說來了小客人,特意多采了些。”他瞥見案上的字,指尖點了點“安”字,“這個字,有寶蓋頭,像屋子,下面是‘女’,意思是屋里有女人才算安。”
小姑娘眼睛亮了:“那我娘好了,我們家就安了?”
“是。”慧蓮接話,將字吹干收起,“明天來,教你寫‘康’字。”
接下來的日子,桃林里總能聽見小姑娘的念書聲。她學得極快,不過半月就能背下整本《詩經》的國風篇。慧蓮教她認草藥,指著桃葉說:“這個能清熱,曬干了泡水喝,對咳嗽好。”小姑娘便蹲在地上,認真地將桃葉分類,葉片擺得整整齊齊。
墨瀾則帶她去后山辨菌子,有時還會給她講星象:“那顆最亮的是啟明星,天亮前出現,像指路燈。”小姑娘便仰著頭,小手指著星空,一個一個記名字,夜里回家還會畫在紙上,第二天拿給他們看。
小姑娘的娘漸漸好轉,能下床時,特意拄著拐杖來謝,手里攥著袋炒花生,殼上還沾著泥土:“讓您費心了。”
慧蓮塞給她一包新曬的桃干:“孩子聰明,讓她接著來,我教她考學。”
那夜桃花開得最盛,墨瀾在院里擺了桌,三人就著月光喝酒。桌上是新摘的桃瓣釀的酒,清冽中帶著甜香。小姑娘已經敢大方地給他們斟酒,臉頰紅撲撲的:“我以后也要像慧蓮先生一樣,幫很多人。”
墨瀾笑問:“不怕難?”
“不怕。”她仰頭飲盡杯中的果汁,“您說過,難的事做成了,才有意思。”
慧蓮望著漫天飛落的桃花,忽然想起初見墨瀾的那天,他也是在這樣的花雨里,念著“乘騏驥以馳騁兮”,而如今,他們身邊多了個小小的身影,眼里落滿了星光。那時的墨瀾,長衫上沾著桃花,眉宇間帶著少年人的銳氣,說要走遍天下,記錄那些被遺忘的故事。而她,不過是守著這片桃林,采草藥救人,從未想過會與他并肩看遍山河。
秋末時,小姑娘拿著縣試的榜首喜報跑來,風掀起她的衣角,像只振翅的小蝴蝶:“我中了!”她的布鞋沾著泥,發間卻別著朵干桃花,是慧蓮教她壓制成的標本。
慧蓮接過喜報,指尖微微發顫。墨瀾將早已備好的行囊遞過去:“去府城求學,要照顧好自己。”行囊里,慧蓮塞了整套的醫書,扉頁上寫著“醫者仁心”;墨瀾則放了本親手繪的星圖,標注著各地的節氣與物候。
小姑娘哭了又笑,磕了三個響頭:“先生的恩情,我記一輩子。”
慧蓮扶起她,替她理了理衣襟:“去吧,學好了,回來教更多人。”
多年后,小姑娘成了遠近聞名的女先生,教窮人家的孩子念書,學堂就設在當年的桃林旁。她總在課前提起慧蓮與墨瀾,說:“當年有位先生,教我認‘安’字時說,屋里有女人才算安,可她不知道,她就是很多人的安。”
而那時的慧蓮與墨瀾,早已遍歷山河。他們看過塞北的雪,雪地里救過凍僵的旅人;踏過江南的橋,幫漁民用草藥治好了水瘡;在西域的沙漠里,用隨身攜帶的桃核種出了耐旱的果苗。每到一處,他們就留下些種子,有時是桃核,有時是草藥籽,看著它們在陌生的土地上生根發芽。
那年桃花再開時,他們回到桃林。木屋依舊,只是多了幾間新蓋的房,是女先生讓人添的,供來往的學子落腳。墨瀾在案上鋪開紙,慧蓮研墨,兩人合寫當年小姑娘背過的詩。寫著寫著,門外就傳來孩子們的念書聲,“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調子,混著桃花落瓣的簌簌聲,像首永遠唱不完的歌。
慧蓮蘸了蘸墨,筆尖落下的“桃夭”二字,被風吹得微微發顫。墨瀾湊近看,忽然笑道:“你看,這墨里還帶著當年的桃花香。”
慧蓮低頭聞了聞,果然有淡淡的甜。窗外,女先生正帶著孩子們撿桃花瓣,準備做桃花膏。陽光落在他們身上,像層金紗,恍惚間,竟分不清是當年的小姑娘,還是如今的孩子們,在時光里重疊成一片溫暖的影。
原來有些種子,播下去時不顯山不露水,卻能在歲月里長成一片林,庇護更多人。就像那年落在小姑娘發間的桃花瓣,誰能想到,會開出后來的滿樹繁花呢。而那些并肩走過的路,說過的話,看過的星,都成了滋養花開的養分,讓“桃夭”的意境,不止于嫁娶的歡喜,更添了份傳承的厚重。
月光爬上窗臺時,墨瀾將寫好的詩卷收起,慧蓮則往灶里添了柴,陶罐里的桃湯咕嘟作響。香氣漫出屋門,與桃花的甜纏繞在一起,釀成了歲月里最綿長的滋味——是溫柔,是相守,是看著微光長成火炬的欣慰,也是知道自己始終被需要的安穩。
這大概就是“桃夭入夢”的真意,夢里有初遇的驚艷,有相守的平淡,更有不經意間播下的善念,在時光里開花結果,溫柔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