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這天,風跟刀子似的刮過祠堂的青磚灰瓦,把供桌上的燭火吹得歪歪扭扭。我抱著塊新雕的牌位往里走,檀木的香氣混著香灰味,在冷颼颼的空氣里繞著圈。趙老頭跟在后面,手里拎著串紙錢,走一步嘆口氣,像是扛著千斤重。
“劉老板,這牌位......真要立?“他的煙鍋子在供桌角磕得邦邦響,火星子濺在青石板上,“小紅杏她們都是伶人,按老規矩,是不能進祠堂的。“
“規矩是人定的。“我把牌位放在供桌最顯眼的地方,上面刻著“鳳鳴班眾伶之位“,字是請鎮上的老木匠雕的,筆鋒里帶著股韌勁,“當年她們在這兒唱過戲,救過村里人,憑啥不能受香火?“
牌位剛放穩,供桌下突然傳來“窸窸窣窣“的響動,像是有老鼠在刨東西。趙老頭舉著拐杖往桌底捅,“哐當“一聲,捅出個破布包,滾出來的東西讓我倆都愣住了——是半截戲服水袖,繡著的杏花被香火熏得發黑,跟便利店櫥柜里小紅杏那件正好能對上。
“是她自己留下的記號。“我撿起水袖,上面還帶著點脂粉香,“她早想進這祠堂了。“
祠堂外的風突然大了,卷著紙錢往門里鉆,落在牌位前,像是有人在磕頭。供桌上的燭火猛地往牌位那邊倒,火苗里映出些模糊的影子,穿水袖的,戴鳳冠的,敲鑼的,搬箱子的......正是鳳鳴班的眾人,一個個對著牌位笑,眼角的淚在火光里閃著光。
“劉老板,你看那香!“趙老頭指著香爐,三炷香燃得筆直,煙在牌位上方打了個旋,慢悠悠地往房梁飄,梁上積著的老灰被煙一攪,簌簌往下落,落在牌位上,像撒了層薄雪。
蘇晚拄著拐杖進來時,手里捧著個錦盒,打開是那枚銀拔子,小紅杏當年用的。“俺們鳳鳴班的人,這輩子就圖個名分。“她把銀拔子擺在牌位前,銀器相撞發出“叮“的一聲脆響,“當年班主總說,等唱成了名角,就讓祠堂給咱立塊碑,沒想到......現在真成了。“
老鑼抱著銅鑼走進來,往香爐里添了把香:“該敲三通開堂鑼,讓老祖宗們也聽聽,咱鳳鳴班的人,進來了!“他掄起鑼槌往銅面上敲去,“哐哐哐“三聲,鑼聲穿透風聲,撞在祠堂的梁柱上,回音繞著圈,像是有無數人在應和。
馬拴柱提著個食盒進來,里面是剛蒸的米糕,熱氣騰騰的:“小紅杏最愛吃這個,當年在后臺總偷著藏兩塊,說'等進了祠堂,要讓祖宗也嘗嘗'。“他把米糕擺在牌位前,眼里的淚掉在糕上,暈開個小小的濕痕。
李醫生背著藥箱進來,往供桌角放了個小瓷瓶:“這是按秦郎中的方子配的薄荷膏,含著能潤嗓子。“他指著瓶身上的標簽,“上面寫了'贈鳳鳴班',跟當年秦郎中的字跡一模一樣。“
祠堂里的人漸漸多了,村里的老人捧著供品往里擠,有拿桂花糖的,有拿戲票根的,還有個穿校服的小姑娘,把自己畫的小紅杏畫像擺在牌位前,畫里的姑娘笑得眉眼彎彎,水袖揮得正歡。
“俺奶奶說,當年小紅杏姑娘給她唱過《花木蘭》,讓她別怕土匪。“小姑娘的辮子在燭火里甩來甩去,“她說好人都該進祠堂。“
日頭爬到頭頂時,祠堂的門被推開了,林曉穿著那身水綠色的戲服走進來,身后跟著陳建國和劇團的人,手里捧著塊匾額,寫著“梨園正氣“,四個金字在陽光下閃著光。
“這是劇團全體成員送的。“林曉把匾額掛在牌位上方,對著牌位深深鞠了一躬,“從今往后,每年這天,我們都來唱戲,讓鳳鳴班的名字,永遠活著。“
老鑼突然敲起了《夜深沉》,鑼點急促得像雨點砸在瓦上。林曉水袖一甩,開口唱道:“蘇三離了洪洞縣......“唱腔里混著戲匣子里小紅杏的原聲,新舊調子纏在一起,繞著祠堂的梁柱打旋,聽得人眼睛發燙。
蘇晚跟著調子輕輕晃,銀簪子在燭火里閃著光,像是年輕時在后臺給小紅杏梳頭的模樣。馬拴柱的手打著拍子,指尖在供桌上敲出個小坑,跟當年在戲樓后臺的節奏一模一樣。李醫生舉著手機錄像,鏡頭里的牌位在火光里泛著光,像是在笑。
我站在供桌旁,看著這滿堂的熱鬧,突然明白爺爺手札最后那句話的意思——“人間煙火,最能安魂“。這些牌位,這些供品,這些唱腔,不是給死人看的,是給活人留的念想,讓那些深埋的故事,能在香火里接著活。
傍晚撤供時,趙老頭把那半截水袖塞進牌位后的縫隙里:“讓它陪著小紅杏,省得她孤單。“蘇晚把銀拔子別在牌位上,老鑼的銅鑼掛在祠堂門后,馬拴柱的米糕盤子里,還剩著塊沒動的,像是特意留給誰的。
往回走時,風小了些,夕陽把祠堂的影子拉得老長,牌位在窗紙上投下道淡淡的光,像是有人在里面眨眼睛。趙老頭突然指著后山的方向:“你看那煙。“
亂葬崗的位置飄著縷青煙,細細的,在風里歪歪扭扭地往上鉆。“是石頭和青鳳。“我想起爺爺說過,冤屈了了,魂魄會跟著香火走,“他們也來祠堂了。“
路過便利店時,柜臺上的“判事“牌突然輕輕發燙,紅朱砂字透過木盒映出來,在墻上投下道紅光,像個小小的“謝“字。我打開木盒,牌子上的字跡淡得快要看不見了,卻透著股溫潤,像是被人摸過千百遍。
夜里關店門,聽見祠堂方向傳來陣唱戲聲,是《玉堂春》的尾聲,調子軟得像棉花,混著老鑼的余音,在風里纏纏繞繞的。我往那邊看,月光下的祠堂亮著盞燈,是趙老頭特意留的,說“怕小紅杏她們摸黑“。
墻上的日歷翻到了立冬,離冬至還有一個月。趙老頭說,要在祠堂旁邊蓋間小耳房,放鳳鳴班的老物件,讓游客來了能瞅瞅,當年的姑娘們有多俊,戲有多亮。
便利店的燈還亮著,照著櫥柜里的鳳冠、賬冊、藥箱,也照著窗外的祠堂。我知道,這故事還長著呢,就像這祠堂里的香火,一茬接一茬,總能燒出點熱乎氣。而明天,太陽照常升起,會有新的人來,帶著新的牽掛,把這炷香,接著燃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