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邁出一小步?
- 重生八十年代:從擺攤酸梅汁開始
- 大掙年紀
- 3168字
- 2025-08-27 12:01:32
麻溪村的紅江橙果然沒讓周墨失望。
新原料投入生產后,第一批特供版陽光果粒橙下線,那橙黃的色澤愈發鮮亮,打開瓶蓋,一股清新馥郁、帶著獨特甜香的橙子氣息便撲鼻而來,入口更是汁水豐盈,果肉顆粒飽滿,甜酸比的平衡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連李師傅都忍不住多喝了兩口,咂咂嘴感嘆:“這橙子好!真是好!味道一下子就不一樣了,香得很扎實,不是那種浮在表面的甜。”
周墨看著面板上綜合評分:92分的字樣和推薦定價上浮的提示,心中有了底。
他特意讓灌裝線分出了一小批產量,換上了孫麗娟找人設計的更簡潔雅致的新標簽,瓶身上還貼了一小圈印著特選紅江橙字樣的腰封,專門用于供應友誼商店和錢主任之前幫忙牽線的那幾家對外賓館。
貨送出去了,周墨心里雖有些期待,但忙于廠里日益繁忙的生產和調度,一時也沒顧上多想。
直到這天下午,孫麗娟從外面跑業務回來,臉上帶著一種極力壓抑卻仍透出光亮的興奮,腳步生風地直接找到正在核對生產計劃的周墨。
“周老板!周老板!”孫麗娟的聲音都比平時高了幾度,眼睛亮得驚人,“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
“孫姐,別急,慢慢說,哪個批發部又加單了?”周墨放下筆笑道。
“不是批發部!是南海賓館!就是錢主任介紹的那個,主要接待外賓和港澳同胞的!”
孫麗娟激動地比劃著,“他們采購部的陳主任剛才特意找我過去!說咱們新送過去的那批果粒橙,反應好得不得了!”
周墨精神一振:“哦?具體怎么說?”
“陳主任說,這幾天正好有個東南亞的華僑商務團入住,餐會上用了我們的果粒橙。那些客人嘗了之后特別喜歡,尤其是幾個老先生老太太,說這味道讓他們想起了小時候吃過的鮮榨橙子,果肉口感也很特別,連連追問這是什么飲料,在哪里能買到。”
孫麗娟語速飛快,臉上泛著紅光,“賓館餐廳那邊反饋,好幾桌客人都額外點了這個飲料,銷量比之前用的其他牌子汽水果汁好太多了!”
她頓了頓,聲音更壓低了些,卻掩不住得意:
“陳主任說了,以后他們賓館的餐廳和非酒精飲料供應,就主要定咱們的了!價格就按我們提的三角五分一瓶結算,沒問題!還暗示我,如果銷量穩定,說不定還能推薦給他們關聯的另外兩家招待所!”
這可是實打實的好消息!
對外賓館在這個年代意味著高端、信譽和極強的口碑輻射力。
能獲得他們的認可,不僅帶來了穩定且利潤更高的訂單,更是一次對墨記品牌品質的極致背書。
“太好了!孫姐,這功勞你得占一大半!”周墨由衷地說道,這份突破意義重大。
孫麗娟擺擺手,難得露出些不好意思:“我也就是跑跑腿傳個話,還是咱們東西好!周老板,你弄來的這新橙子真是神了!陳主任還夸我們包裝改得挺像樣,放在餐廳桌上不跌份。”
她想起什么,又補充道:“對了,陳主任還提了個小建議,說要是能有小瓶裝的,適合放在客房里做贈飲或者迷你吧銷售,就更好了。我覺得這主意不錯,那些外賓和華僑可能更習慣小分量。”
小瓶裝?周墨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這確實是個新思路,差異化競爭,進一步提升產品附加值。
面板之前似乎也提示過【產品線擴展建議】。
“孫姐你這趟立大功了!小瓶裝的事我記下了,回頭咱們琢磨琢磨。”周墨心情大好,“今晚加餐,讓阿婆多做幾個好菜,慶祝一下!”
孫麗娟帶來的好消息像一陣春風,瞬間吹遍了忙碌的廠區。
工人們聽說自家的飲料被外賓夸贊,都感到與有榮焉,干起活來仿佛更帶勁了。
然而,喜悅之余,周墨看著車間里全力運轉的生產線,心中那根弦并未完全放松。
高端橙源解決了,口碑也在提升,但麻溪村的紅江橙產量有限,成本也高,目前只能滿足部分高端渠道的需求。
如何將這份來自高端市場的認可,轉化為更大范圍的市場競爭力和實實在在的產能與銷量飛躍?
他盯著那源源不斷產出的橙黃色液體,一個更大膽的計劃開始在他心中慢慢勾勒出雛形。
南海賓館的訂單像一劑強心針,讓墨記廠里每個人的腰桿都挺直了幾分。
但周墨很清楚,這份來自高端市場的認可,更像是點亮了一盞指路的燈塔,距離真正駛入廣闊的藍海,還有很長的航程需要扎實地走。
他現在要做的,不是揚帆猛沖,而是繼續加固船體,訓練水手,確保這艘剛剛啟航的小船能經得起風浪。
特供版果粒橙的產量被嚴格控制在紅江橙的穩定供應量之內,專供賓館和友誼商店柜臺。
主流產品依舊使用品質穩定的寶安園藝場橙子,確保大眾市場的口感和供應不出紕漏。
周墨沒有因為一時的高端好評就盲目擴大紅江橙的采購,原料供應鏈的穩定性,是現階段的生命線。
生產的重心回到了內部磨合與優化上。
李師傅成了廠里最忙碌也最受尊敬的人。
他不僅盯著生產線,更開始系統地帶著李曉和另外兩個手腳麻利的年輕工人,一點點講解設備維護、工藝要點、衛生標準。
“灌裝頭要每天拆洗,不然殘留的糖分黏住了,下次灌裝就不準!”
“混合罐的溫度計,每半天就要校準一次,差一度,味道就可能差一線!”
“手!手!說了多少次了,接觸成品前必須用酒精消毒!”
老師傅的嚴謹和嘮叨,漸漸滲透到生產的每一個細節里。
李曉學得尤其認真,他的小本子上不再只是簡單的數字,開始畫起了設備簡圖和操作流程圖。
周墨則著手建立更規范的流程。
他借鑒了面板提供的些許優化建議和李師傅的經驗,制定了簡單的生產操作手冊、倉庫管理規范和質檢標準。雖然只是幾頁紙,但讓每個人的工作都有了更清晰的依據。
孫麗娟的地推工作也進入了深耕階段。
羅湖區的街巷幾乎被她踏遍了,她不再滿足于把貨鋪進去,開始用心經營關系。
哪家小賣部的老板喜歡什么時候結賬,哪家餐館的采購愛占點小便宜但說話算數,她都摸得一清二楚。
她的包里,除了樣品,還時常揣著幾塊阿婆做的點心,或者周墨批給她用于維護客戶的小額茶煙。
穩定的客情關系,帶來了更穩定的訂單。
趙大軍的送貨路線愈發高效精準。
他甚至自己手繪了一張地圖,標出了每個客戶的最佳停車點和收貨時間,避免了擁堵和等待。
他的可靠和專業,贏得了客戶的信任,偶爾幫忙捎帶點其他小東西也從不推辭,無形中加深了墨記與客戶們的紐帶。
阿強放學后依舊雷打不動地跑來。
周墨開始有意讓他接觸更具體的工作,比如跟著李曉學盤點倉庫,或者幫著孫麗娟整理客戶資料卡。
這孩子對數字和信息的敏感度極高,常常能發現一些大人們忽略的細節。
廠子的運轉,在忙碌中透出一股越來越沉穩的節奏。
日產量穩定在三千五百瓶左右,成本控制得當,利潤穩步積累。
雖然談不上暴利,但涓涓細流持續匯入,讓周墨有了些許騰挪的空間。
他首先想到的是改善大家的生活。
他給每個人稍微漲了一點工資,雖然不多,但是個心意。
又和過來幫忙管伙食的阿婆商量,把伙食標準提高了一些,保證每天都能見到葷腥。
他還買了一臺舊的臺式風扇,放在生產車間里,雖然無法完全驅散暑熱,但至少帶來了一絲涼意。
這些小小的舉措,讓工人們的歸屬感更強了。他們覺得跟著周老板干,有奔頭,心里踏實。
周墨自己則依舊節儉。
他最大的開銷是買書和報紙,密切關注著政策動向和市場信息。晚上,他常常在昏黃的燈光下,對著賬本和面板提供的數據,反復測算、規劃。
他知道,現在的穩定只是暫時的。
市場在變,競爭遲早會來。墨記的基礎還必須打得更牢。
這一天,周墨把孫麗娟、趙大軍、李曉叫到一起,開了個小會。
“咱們現在算是站穩腳跟了,”周墨看著眼前這幾位最初的班底,“但不能老是埋頭生產。孫姐,你客戶跑得多,有沒有聽說市面上有其他類似的產品出現?或者,對我們的果子橙有什么別的說法?”
孫麗娟想了想:“模仿的暫時還沒看到,倒是有些小賣部老板說,咱們的飲料好是好,就是瓶子都一樣,有時候他們想進點別的口味的汽水,又怕搞混了。”
趙大軍也插話:“是啊,周老板,我送貨的時候也發現,有些店其實還能賣更多,但咱們就這一樣產品。”
李曉小聲補充:“倉庫里其實還有點地方,而且根據生產記錄,我們的灌裝線其實每天還有幾個小時的富余產能……”
周墨認真聽著,這些來自一線的反饋至關重要。
產品單一、產能富余、市場需求存在細分空間,這些問題,都指向下一個需要夯實的基礎。
他目光掃過眾人,最后落在窗外那一片忙碌卻有序的景象上。
要不要再邁出一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