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英俄戰爭
- 朕的奧匈還能搶救一下
- 作家BbxnM8
- 4408字
- 2025-08-24 20:00:00
“貪婪的俄國竟然忍得住?”
弗朗茨收到情報,不由驚奇。
君士坦丁堡就在眼前啊,虎視眈眈幾百年的沙皇竟然能忍住不繼續進攻。
“他們是在擔心引發反俄同盟。”
如果英國組建反俄同盟,那確實很麻煩,拿破侖都遭不住。
“所以你覺得會停戰?”
弗朗茨對來面見他的俾斯麥說道。
俾斯麥搖搖頭:“會不會停戰,現在取決于其他大國的態度,其實就是我們的態度。”
有能力干涉的,也就是德國和奧地利帝國了。法國還沒從普法戰爭中恢復,不可能為了虛名去幫英國打一仗。
真是風水輪流轉,1875年在柏林壓迫的俾斯麥自閉,去鄉下修養半年的兩個國家,轉頭就針鋒相對起來,眼看就要兵戎相向。
“那么德國的態度是?”
“這得看陛下的態度了。我需要確認,奧地利帝國真的不會介入巴爾干戰爭?”
這似乎很重要,大使詢問過,俾斯麥又親自來問。弗朗茨也不知道,奧地利在俾斯麥的牌局上,到底是什么角色。
“如果我們介入,德國會支持嗎?”
俾斯麥點點頭:“當然。我們可以簽訂一份條約。”
“如果我們不介入呢。”
“包括匈牙利被拖入戰爭也不介入?”
“是的。”
都覺得因為匈牙利的地理位置,奧地利帝國會被拖入戰爭,可弗朗茨是鐵了心不去碰巴爾干這個火藥桶了。
俾斯麥盯著弗朗茨看了片刻,有些不解:“我能知道為什么嗎?”
“不為什么。奧地利帝國在巴爾干沒有利益。”
“可匈牙利一旦卷入戰爭,一旦戰敗,俄國勢力就會進入匈牙利平原。”
“那就讓他們來好了。山河之固,在人心,不在險要。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俄國的壓力,會使奧地利帝國更團結。”
俾斯麥深思了片刻:“很哲學。希望您真是這么想的。如果您真的確定無論任何情況下都不會介入,那么這場戰爭就無法避免了。”
弗朗茨知道德國做出了選擇,從任何角度來講,德國保持中立都是最好的選擇。一方面德國跟法國鎖死,根本不敢發動新的戰爭,俄國尋求突破黑海,跟英國針鋒相對,讓這兩大帝國也鎖死,最符合德國的利益。
德國之所以重視奧地利,不是因為奧地利強大到能威脅德國,而是奧地利還沒弱小到隨便被吃掉,在法德奧三角中,奧地利幫誰,誰的贏面就大。所以德國決不能放棄奧地利,必須拉攏奧地利,以免奧地利投靠法國。
至于俄國,當然也需要拉攏,俄國如果跟法國結盟,對德國是一場災難。可如果在俄國和奧地利之間選一個,誰都知道奧地利的政治信用更強。
只要德國、奧地利帝國不干涉,那么英國就必須獨自面對俄國。在這種情況下,俄國如果都不敢突一把的話,他們一開始就不該發動戰爭,因為無論如何英國都是要干涉的,想要君士坦丁堡就必須過英國這一關。眼下是前一百年,甚至后一百年,英國人唯一一次找不到幫手的狀態,英國本國民眾甚至都不支持,俄國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他還不敢打?
俄國堅決要拿君士坦丁堡,英國跟俄國的戰爭就不可避免。
“可他們現在在談判。”
“沒有拿到君士坦丁堡,俄國的任何承諾都不可信。即便談成了,也只是一次停戰協議罷了。等俄國重新武裝好,他還會來的。如果條約太苛刻,英國又不會答應。”
俄國的信用,這是一個大麻煩,英國為什么不能接受俄國向奧斯曼帝國提出的條約,就是不相信俄國人會遵守,他們只是利用威脅在占便宜,一點點蠶食。在柏林備忘錄中,要求那么多國家自治,等于讓奧斯曼放棄大部分歐洲領土,只保留君士坦丁堡,而這個堡,肯定是俄國的目標,下一次戰爭,俄國就能從自治的這些斯拉夫國家直接面對君士坦丁堡。
“拭目以待吧。”
“為保我們兩國在這場沖突中的利益不受傷害,我建議德國和奧地利簽署一份協定,保持共同態度。另外軍事上,也應該建立一個同盟。預防將來可能的威脅,陛下,您不覺得一旦匈牙利被卷入,并且戰敗的話,俄國對奧地利的威脅就太大了嗎。”
俾斯麥圖窮匕見,他的目的是跟奧地利締結軍事同盟。
弗朗茨恍然大悟,卻裝作不明所以,順著俾斯麥的話接受了建議,表示具體條款讓德國外交官跟奧地利外交大臣協商。
事后,弗朗茨深深思索了一下俾斯麥的意圖。這個老狐貍,多次打探奧地利的態度,是希望奧地利迫于威脅,主動找德國結盟,別人上桿子的買賣,往往最好做。德國一旦跟奧地利結盟,安全就保證了一半,至少法國跟德國開戰,不用擔心來自南方的危險。至于俄國,相信他也有辦法。
俾斯麥回到柏林,他依然被各國大使封堵,只能四處躲藏。英國甚至建議,請俾斯麥出面仲裁。歷史上,因為奧匈帝國卷入了巴爾干紛爭,俾斯麥不得不出面召開柏林會議調停,會議上偏袒奧匈帝國,讓奧匈帝國得到了波斯尼亞,俄國卻被壓制了,幾乎放棄了大半勝利果實。
這次奧地利沒有卷進去,德國就根本找不到介入理由,俾斯麥可不會為了一個虛名,一個和平保衛者的名頭,就去做仲裁這種事,因為主持公道的人,往往兩頭都不討好,恰好他是一個看中實利,且絕不愿意得罪除法國外的任何鄰國的人。
那邊俄國人在英國海軍進駐奧斯曼帝國港口的情況下,沒有對君士坦丁堡發動攻擊,但這座名都,現在已經在俄國槍口之下,隨時都能吞下。選擇談判,是還不敢保證英國是不是真的會參戰。奧斯曼帝國在刺刀之下,讓他們簽什么都可以,參與談判的俄國大使是伊格納季耶夫,這家伙曾經簽訂過北京條約,以狡詐,狠辣,強勢出名,面對弱國,他能狠狠咬一口。
果不其然,簽訂城下之盟的奧斯曼帝國,幾乎交出了所有歐洲領土,慶幸保住了君士坦丁堡。
此時壓力給到英國一邊了,英國首相迪斯累利提出要俄國將圣斯蒂凡諾條約交給國家社會討論,邀請1871年巴黎和約修訂版簽字國一起探討。圣斯蒂凡諾條約中,俄國收獲的部分利益,確實跟巴黎和約沖突,俄國同意進行討論,但討論哪部分,得由俄羅斯來決定。英國堅持,要討論就要將所有條款都拿出來討論。
俄國人出乎意料的冷靜,這種情況下依然決定要談,弗朗茨覺得太有意思了,這場牌桌上,似乎沒有庸手。
雙方就該討論的條約內容無法達成一致,沙皇的軍隊繼續向君士坦丁堡開進,這座曾經的世界之都,此時已經是俄國人的籌碼。
沒想到俄國此舉反倒幫了英國,至少是幫了迪斯累利的大忙。
英國內閣到此時都沒有統一意見,迪斯累利幾乎孤軍奮戰,這個老猶太把利益算的很精明。但普通人卻憑感情做事,奧斯曼帝國的屠殺太惡劣了,巴爾干諸民族都是基督徒,太容易引起歐洲人的同情了。
所以迪斯累利始終得不到支持,直到俄軍繼續進軍,一副要進攻君士坦丁堡的態度,終于讓英國輿論開始反轉。
首先是在議會中,議會終于痛快的批下了600萬英鎊的經費,原因是俄國的進軍,讓倫敦交易所一片恐慌,各種債券、股票暴跌,讓議員老爺們損失慘重。
這時候女王用前所未有的堅決力挺迪斯累利,她在議會做了開幕演講,態度十分激烈。
表示“如果我的國家要去親吻阻撓自由和文明的野蠻人的腳”,她寧可放棄王位。
看到女王的發言,弗朗茨都驚了。
俄國確實不文明,可是跟奧斯曼帝國相比,到底誰才是那個阻撓自由和文明的野蠻人?
這個又矮又胖的丑女人,顛倒黑白的壞娘們,還真特么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啊。
自光榮革命之后,維多利亞女王還是第一個如此直接干預政治的英國君主,還是在跟議會有巨大爭議的情況下,用前所未有的態度支持自己的首相。
難怪英國在她治下達到了頂峰。
弗朗茨越發感到這些對手的厲害。不由想到歐仁妮皇后,她如果在英國肯聽維多利亞女王對波拿巴家族命運的安排,或許她現在已經是皇后了;她花費了那么多心思討好弗朗茨,如果肯接受弗朗茨的指導,現在就算不是皇后,至少也是總統他媽了。
在英國女皇的強烈態度下,英國政壇大地震,一直不支持迪斯累利的外交大臣索爾茲伯里侯爵辭職,這是一位顯要的貴族,他的反對讓迪斯累利十分難受,此時被女王逼的辭職,幫了迪斯累利大忙。
于此同時,受女王態度的影響,以及國際形勢的變化,善變的英國人對于保加利亞人的同情漸漸減弱,高傲的民族主義情緒開始激發。
有一首歌開始在英國的音樂廳中流行起來:
我們不想打仗喲:
可上帝喲,如果我們非得打,
我們有人,我們有船,
我們還有錢呢喲。
英國人的自信心爆棚,絲毫不把任何敵人放在眼里。
英國輿論的翻轉,讓迪斯累利可以放開手腳了,動員了預備役,然后調動了印度土兵。俄國感受到了壓力,這才接受英國的要求,決定將圣斯蒂凡諾條約全部公開,每一條款都進行討論。
在哪里召開會議,卻成了難題,英國倫敦俄國肯定不去,俄國圣彼得堡英國也不會去,建議在君士坦丁堡,俄國堅決不答應,開玩笑,一群國際外交官在君士坦丁堡開會,俄國就不敢進攻。
都能接受的地方,人家卻不答應,比如柏林,此時俾斯麥躲都來不及呢,絕不肯讓這場跟自己八竿子打不著的沖突把德國牽扯進去。
最后是法國巴黎承擔了這個任務,普法戰敗的法國,需要這種虛榮。議會制度的政客,需要贏得虛榮。
會議成功在巴黎召開,算是保住了這場會議的排面,至少是在一個國際有影響力的地方召開的。
會議邀請了巴黎和約的所有簽字國,英國、俄國、德國、法國、奧地利帝國、意大利王國,還特別邀請了跟巴黎和約無關,但跟圣斯蒂凡諾條約有關的希臘、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等國,當然還有已經淪落到跟塞爾維亞、保加利亞這些自己曾經的屬國一起坐小孩桌的奧斯曼帝國。
會議上,討論十分激烈,英俄兩國對每一個條款寸步不讓。
此時大家才知道了圣斯蒂凡諾條約的全部細節,讓人大吃一驚,這簡直是世界外交史上最荒唐的條約,一個國家將自己一半領土直接放棄,奧斯曼人怎么敢簽這種條約的,他們敢簽,英國人都不敢接受。
會議上,英俄雙方都試圖尋找其他國家的支持,可法國以東道主為名,表示自己必須保持公正,只主持會議流程,然后投棄權票。德國和奧地利代表一再強調巴爾干沒有自己的利益,對每一條款都沒有多少爭議。
在英俄爭議,其他國都棄權的情況下,這種會議是不會有結果的。私下的外交,柏林和維也納的活動也無法改變兩國的態度。
弗朗茨還收到了一些有意思的情報,意大利通告了德國,說會支持英國,但必須是在跟法國一致的情況下,西班牙在場外也高調表態支持英國,這個霍亨索倫王朝的西班牙分支,似乎鐵了心跟英國站在一起了。
還有希臘,英國在會議上一直在為希臘爭取利益,要求將奧斯曼帝國的色薩利和伊庇魯斯行省交給希臘,因為這兩個行省都是希臘人,而根據弗朗茨掌握的信息,希臘人在人口比例上造假了。
弗朗茨還關注到了另一個場外情報,匈牙利共和國對圣斯蒂凡諾條約非常不滿,安德拉希伯爵已經去了倫敦,跟迪斯累利會晤。
談判了一個月,沒有任何進展,此時英國卻聲稱收到了一個情報,俄國正將攻城重炮往君士坦丁堡運輸,宣布會議無限期休會,警告俄國決不允許進攻君士坦丁堡,否則英國絕對不會坐視不理。
也是在會議上,英國自己還公開了一份秘密協約,她們竟然跟奧斯曼帝國簽訂了一個條約,租借了塞浦路斯。
顯然場外更熱鬧,一個在瘋狂拉攏盟友,一個在偷偷運輸重炮,都沒什么誠意。
俄國明顯把英國的威脅沒放在眼里,通過這次國際會議,俄國進一步確信德奧兩國對巴爾干沒興趣,不會干涉,三皇同盟的效力體現了。法國這個東道主明顯誰都不想得罪,英法聯合壓制俄國的可能性不復存在。
于是俄國的重炮終于在君士坦丁堡外響起,英國率先向俄國宣戰,英國艦隊運送一支部隊登陸了君士坦丁堡,協助奧斯曼帝國守城,俄國隨即也對英國選擇,英俄戰爭爆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