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糧道奇兵
- 三國之我幫大漢定天下
- 作家9moZPL
- 1508字
- 2025-07-30 16:00:13
初夏的祁山已經有了暖意,馬鈴薯的藤蔓順著田埂攀爬,玉米的葉片在風中沙沙作響。李硯站在瞭望塔上,用自制的望遠鏡觀察著遠處的糧道。官道上塵土飛揚,運輸糧草的車隊像一條長蛇,正緩緩向祁山軍營移動。
“校尉大人,您看啥呢?”王二捧著一筐新摘的豌豆遞過來,“這是按您說的,在玉米地里套種的,長得真不賴。”
李硯接過豌豆,飽滿的豆莢沉甸甸的。他設計的間作套種模式見效了,玉米和豌豆高矮搭配,充分利用了光照和土地,產量比單種一種作物提高了三成。
“我在看糧道。”他指著遠方,“運輸隊走得太慢了,從漢中到祁山,要走一個月,糧草損耗太大。”
王二撓撓頭:“自古都是這樣,山路難走,牲口又容易生病,能把糧草運到就不錯了。”
李硯卻在筆記本上畫著什么,筆尖在“索道”兩個字上停頓。他想起家鄉的滑索,用鐵鏈和木板做成,能在山谷間快速運輸貨物。如果能在祁山的峽谷間架設索道,運輸效率至少能提高十倍。
他把想法告訴諸葛亮時,老將軍正在研究地圖。聽到“索道”二字,諸葛亮的眼睛亮了:“你的意思是,用鐵鏈連接兩山,讓糧草順著繩索滑過去?”
“正是。”李硯畫出示意圖,“鐵鏈固定在兩岸的巨石上,上面掛滑輪,用木筐裝糧草,一人操作就能運送,比車馬快得多,還能避開棧道上的埋伏。”
諸葛亮立刻召集工匠,命他們按照李硯的圖紙打造鐵鏈和滑輪。半個月后,當第一條索道在祁山最險的黑風口架設完成時,連最資深的老工匠都嘖嘖稱奇。
“這玩意兒真能行?”負責監工的將軍拍著鐵鏈,發出哐當的聲響。
李硯讓人把一筐馬鈴薯掛上滑輪,他親自拉動繩索。木筐順著鐵鏈滑向對岸,速度越來越快,在峽谷間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當對岸的士兵接住木筐時,所有人都歡呼起來。
諸葛亮站在崖邊,望著穿梭在峽谷間的木筐,對身邊的魏延說:“有了這索道,我軍糧草運輸再無后顧之憂。李校尉這一計,勝過十萬雄兵。”
然而,好景不長。就在索道投入使用的第三天,負責看守的士兵跑來報告,說鐵鏈被人鋸斷了,木筐掉進了峽谷。
李硯和諸葛亮趕到現場時,斷裂的鐵鏈茬口還很新。諸葛亮撿起一塊碎片,眉頭緊鎖:“是魏軍的細作干的。他們怕了這糧道,才出此下策。”
李硯蹲下身,仔細觀察著斷裂處:“這不是普通的鋼鋸鋸斷的,是用特制的工具。”他突然想起什么,“先生,附近有沒有鐵礦?”
“祁山以北有個鐵礦山,早年被魏軍廢棄了。”諸葛亮答道。
“我懷疑細作就藏在礦山里。”李硯指著鐵鏈上的鐵銹,“這種暗紅色的銹跡,只有礦山附近的水土才會產生。”
當晚,魏延率三百精兵突襲鐵礦山,果然抓獲了十多個偽裝成礦工的魏軍細作。從他們身上搜出的信件里,李硯發現了一個更驚人的秘密——魏軍正在策劃一場更大的陰謀,要燒毀祁山的糧倉。
“他們怎么知道糧倉的位置?”諸葛亮看著信件,臉色凝重。
李硯突然想起,前兩天有個農夫自稱家人生病,請假回了漢中。當時他沒在意,現在想來,那人形跡可疑。
“糧倉不能再放在原來的地方了。”李硯說,“我們得建一個隱蔽的新糧倉,還要想辦法迷惑敵人。”
他的計劃很大膽:明面上繼續往舊糧倉運糧,暗地里卻用新架設的索道,把糧食運到山腹中的一個天然溶洞里。為了讓戲演得更逼真,他還讓士兵在舊糧倉周圍增加了守衛,故意讓細作看到。
半個月后,當魏軍派出的突擊隊夜襲舊糧倉時,等待他們的是滿倉的稻草和埋伏的蜀軍。而此時,真正的糧草正通過秘密索道,源源不斷地運往新糧倉。
站在溶洞里,看著堆積如山的糧食,諸葛亮對李硯說:“你不僅懂農事,還懂兵法。這聲東擊西之計,用得妙啊。”
李硯笑了笑,他知道這不是自己的功勞,而是現代物流學和情報學的基本原理。但他沒說破,只是指著洞壁上滲出的水珠:“這里潮濕,糧食要墊高存放,還要通風,防止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