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開業
- 重返1983:萬元戶到全球首富
- 甜甜的夾燒肉
- 2053字
- 2025-08-25 23:13:00
下午,太陽西斜時,陳衛東一家才告辭離開。
秀芝娘給他們的籃子里塞滿了自家蒸的饃饃、炸的麻花和一小布袋花生,一直送到村口,看著騾車遠去才轉身回去。
回去的路上,林秀芝靠在陳衛東身邊,臉上一直帶著笑,輕聲說:“衛東,謝謝你。”
陳衛東握了握她的手:“傻話,謝啥。這是咱倆一起掙來的。”
…………
回到陳家溝老宅,已是傍晚。將帶來的回禮歸置好,一家人又圍坐在熱炕頭上。收音機里播放著新聞,狗蛋玩累了,已經睡著了。
陳衛東看著父母這住了大半輩子的老屋,屋頂的椽子被經年累月的炊煙熏得黑黢黢的,有些地方甚至能看到細微的裂紋。
窗戶雖然新糊了紙,但木窗框有些變形,關不嚴實,夜風一吹,發出輕微的嗚咽聲,冷風絲絲縷縷地鉆進來。
他想起縣城店里,杏兒擠在狹窄的隔間,自己和秀芝也經常打地鋪,冬天尤其難熬。
“爹,娘,”他喝了口熱水,開口打破了溫馨的沉默,“開春化凍后,我想把咱這老屋拾掇拾掇。”
大家都看向他。
“你看這屋頂,去年夏天那場大雨,東邊那間就有點滲漏。窗戶也不嚴實,冬天灌風,夏天進蚊蟲。我想先把屋頂的瓦撿一撿,該換的換,朽了的椽子也得加固或者換掉。再把這幾扇門窗都拆了,換成鑲玻璃的木頭窗,屋里也亮堂點,冬天還保暖。”陳衛東仔細地說著自己的計劃,這些都是他早就觀察到的問題。
“店里那邊,”他繼續說,“人也多了,住不開。杏兒擠著,我和秀芝經常打地鋪,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我尋思著,也在縣城看看,是租還是買個稍微大點的房子,或者帶個小院的鋪面,前面開店,后面住人,這樣大家都方便,也能接更多的活兒。”
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困難,也是改善生活、擴大經營的必然一步。
陳父陳母對視一眼,點了點頭。兒子有心改善家里的居住條件,這是孝心,他們當然支持。
而且兒子考慮得周到,不僅顧著老家,也想著縣城的發展。
“就是……這得花不少錢吧?”陳母首先想到的還是花費,“修房子可不是小數目,買房子更不敢想……”
“錢的事您別操心,”陳衛東語氣肯定,“就用我自個兒分的錢。先把老屋弄好,讓您二老住得舒服點,冬天暖和,夏天不漏雨,我們也放心。縣城那邊,我再慢慢尋摸,看看情況,錢不夠就先租。”
他沒有大包大攬說全用他的錢,也沒提動用店里的周轉資金,分寸把握得很好。
改善生活,從改善最基本的居住條件開始,這是他務實風格的表現。
“嗯,修房子是正事。”陳父終于開口,磕了磕煙袋鍋,“老了,怕冷怕漏了。你們有這個心,好。需要干啥活,我還能搭把手。”
“哪能用您動手,”陳衛東笑了,“到時候請村里的大匠人帶著徒弟來干,管飯就行。您和我娘就負責監工,看看他們活干得咋樣。”
這話說得陳父陳母都笑了,氣氛更加輕松。
這個年,就在走親訪友、人情往來和對未來的切實規劃中,平穩而熱鬧地過去了。
雖然過程中有羨慕、有打探、甚至有一絲酸意,但更多的是鄉土的溫情和家庭內部的團結與期望。
年初六,陳衛東一家也準備返回縣城了。
臨走前,陳衛東又把父母叫到一邊,塞給母親五十塊錢:“娘,這錢您拿著,平時別省著,多買點肉蛋吃,身體要緊。開春修房子的事,我回去就尋摸匠人,找好了就回來跟您說。”
陳母推辭不過,收下了錢,眼圈有些發紅,不停地叮囑他們在外面要小心身體,注意安全,做生意要穩當。
陳衛東連連點頭應下,哪怕他這么大個人了,面對父母的愛他還是會不好意思。
回到縣城的小店,生活又重新回到了忙碌的軌道。山貨生意要繼續,張大強那邊已經來問過幾次了。
裁縫鋪的訂單也積壓了不少,林秀芝和杏兒一回來就立刻投入了工作,咔嗒咔嗒的縫紉機聲再次成為小店的主旋律。
但陳衛東的心里,已經和年前不一樣了。手里有了更充裕的資金,心里有了更清晰的規劃,肩上也承擔了更多的期望和責任。
他開始更加留意縣城的布告欄,上面偶爾會有房屋出租出售的信息。
他也會有意無意地和來店里買東西、看起來像城里老住戶的人搭話,閑聊中問問附近有沒有合適的房子,房價租金大概如何。
翻修老屋,尋覓新居,這只是改善生活的第一步,也是他邁向更廣闊天地、規劃更大事業的堅實基石。
窗外的積雪漸漸消融,墻角似乎有嫩草試圖冒頭。
北方的春天來得遲,但溫暖的氣息,已經隱約可聞了。
一切都充滿著希望,等待著破土而出的那一刻。
正月十五一過,年味才算真正淡去。縣城街道上恢復了往日的節奏,只是人們臉上還殘留著節日的余裕和對新一年的期盼。
陳家的小店也重新忙碌起來,“秀芝裁縫鋪”的訂單排得滿滿當當,林秀芝和杏兒埋首在兩臺縫紉機前,咔嗒聲從早響到晚。
山貨生意更是開年就迎來了小高峰,陳衛國幾乎三天兩頭就要往后山坳跑,王老五那邊也卯足了勁,趁著開春前還能撿拾些干貨。
陳衛東一邊照看著店里的生意,一邊將更多心思放在了“找房子”這件事上。
他不再滿足于只是看看布告欄,開始有目的地穿梭在縣城的街巷里。
他重點關注離店不算太遠、相對安靜、最好能帶個小院或偏房的地方,這樣既能住人,也能適當存放貨物,甚至將來擴大經營。
這個過程并不容易。八四年初,小縣城的房產交易極少,信息閉塞。
私人出租的倒是有一些,但多是狹小陰暗的耳房或臨街吵鬧的鋪面,不符合陳衛東的設想。
他托了幾個看起來門路廣的老顧客幫忙打聽,進展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