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講臺下的陰影
- 職場里的坎兒
- 竹林亓啟
- 940字
- 2025-08-23 21:00:00
市重點中學的初三學生小宇在“校園反霸凌問卷”上畫了個歪歪扭扭的哭臉。問卷的最后一題“你是否遭遇過老師的不公平對待”,他猶豫了很久,還是打了勾。作為班里的“中等生”,他總被班主任王老師忽視:課堂提問永遠跳過他,評優名額明明夠卻“忘了”給他,甚至在家長會上說“小宇這孩子沒潛力,別抱太大希望”。
這是反霸凌部“幼苗防線”計劃的延伸調查。林薇看著回收的 300份問卷,發現 23%的學生提到“教師隱性霸凌”——不是打罵,是刻意忽視、語言貶低、資源傾斜,這些看不見的傷害像鈍刀子,慢慢割掉孩子的自信。“校園霸凌不止于同學之間,”她在和教育局的會議上強調,“教師的權力濫用更需要警惕,因為他們的評價能直接影響孩子的未來。”
周明的技術團隊開發了“校園公平監測系統”,通過分析學生課堂參與度記錄、作業批改反饋、評優數據,識別可能存在的隱性霸凌。系統很快預警了王老師的班級:小宇的課堂發言次數為零,作業評語多是“一般”“繼續努力”,而同等水平學生卻獲得“有進步”的鼓勵;更異常的是,班級前 10名永遠固定,連期中進步最大的學生都沒進入評優名單。
林薇和教育專家偽裝成“教學督導”走進王老師的課堂。整節課,王老師的目光始終停留在前排幾個“尖子生”身上,小宇舉手三次都被無視。課后訪談時,王老師坦言:“精力有限,只能重點培養有希望的學生,中等生順其自然就好。”當被問及是否知道小宇因此失眠時,她愣了一下,隨即說:“現在的孩子太嬌氣,抗壓能力差。”
反霸凌部聯合教育局推出“教師公平教學指南”,明確“忽視、貶低、資源傾斜屬于隱性霸凌”,要求學校建立“學生匿名反饋通道”,每學期開展“公平教學評估”。周明的系統新增了“成長軌跡追蹤”功能,自動記錄每個學生的進步,避免教師主觀評價偏差。
小宇的情況逐漸好轉。新班主任會特意點他回答問題,作業評語里多了“這個思路很棒”的鼓勵。他在給林薇的感謝信里畫了株綠蘿:“它以前總在角落里蔫著,現在有陽光了,開始長新葉了。”
就在林薇以為問題得到解決時,教育局突然發來消息:王老師所在的學校拒絕執行“公平評估”,校長說“會影響教學秩序”;更奇怪的是,系統監測到小宇最近的反饋記錄被人為刪除了。林薇看著屏幕上的預警提示,突然意識到,講臺下的陰影或許比想象中更深,而掩蓋陰影的,可能是一張更復雜的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