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靳儒自成功加入革命軍后,憑借自身出色的能力與表現,很快便被師長委以重任,任命為第三偵查連副連長。這對他而言,不僅是一種認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此時,北伐革命軍軍部下達重要指令,要求部隊繼續北進,目標直指東北方向的翁城。為確保作戰順利,軍部特意派出第四師和第九師前往協同作戰,并任命吳東禹為前線臨時總指揮,同時將其升任為代理軍長,統管三個師的兵力,對翁城展開全面戰略部署。
吳東禹接到任命后,深知責任重大。他立即召集各師將領開會,詳細商討作戰計劃。會上,他著重強調了部隊務必遵守“不貪財,不搶占,不霸凌”的革命軍軍紀。這三不政策乃是由三民主義演化而來,是革命軍區別于舊軍隊的重要標志,旨在贏得民心,讓民眾看到革命軍為人民謀福祉的決心。
楊靳儒所在的第三偵查連,在此次作戰中肩負著重要使命。作為副連長,他積極協助連長組織士兵進行戰前準備。偵查連的任務是深入敵軍附近,收集情報,為大部隊的進攻提供準確信息。楊靳儒深知此次任務的危險性,但他心中充滿了對革命事業的熱忱,毫無畏懼之色。
在部隊出發前的動員大會上,楊靳儒看著臺下士氣高昂的士兵們,心中感慨萬千。他暗暗發誓,一定要帶領偵查連出色完成任務,為革命軍占領翁城貢獻自己的力量。大會結束后,楊靳儒和戰友們迅速踏上征程,向著翁城的方向進發。一路上,他們小心翼翼,時刻警惕著周圍的動靜,一場激烈的戰斗即將拉開帷幕。
第三天夜里,月色暗沉,四周一片靜謐。然而,在北伐革命軍的臨時指揮部內,氣氛卻緊張而凝重。吳東禹代理軍長緊急召集各個師級軍官進行軍事會議,旨在商討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進攻翁城策略。
正當眾人圍坐,激烈討論之時,一名通訊員匆匆跑進來,在吳東禹耳邊低語幾句后,吳東禹點了點頭,對通訊員說道:“快把楊靳儒喊到指揮部來。”
不一會兒,楊靳儒被帶到了指揮部。他一臉茫然,心里滿是疑惑,完全不知道是什么情況。踏入指揮部的那一刻,他感受到了一股嚴肅的氣息,屋內的師級軍官們或皺眉沉思,或低聲交談。吳東禹看到楊靳儒進來,示意他坐下。
“楊靳儒,把你找來,是因為偵查連這幾日的情報收集工作十分關鍵。翁城敵軍防御工事堅固,我們必須知己知彼,才能制定出更精準的進攻策略。”吳東禹目光炯炯地看著楊靳儒說道。
楊靳儒這才明白過來,連忙說道:“代理軍長,我們偵查連這幾日一直在附近活動,對翁城周邊敵軍的部署有了一定了解。”
吳東禹微微點頭,說道:“很好,現在就把你所掌握的情況詳細說一下,我們接下來的進攻策略,很大程度上要依據你的情報來制定。”
楊靳儒深吸一口氣,開始有條不紊地匯報起來。從敵軍的哨卡分布,到防御工事的薄弱環節,他都講得清清楚楚。軍官們一邊聽,一邊在地圖上做著標記,原本緊皺的眉頭也漸漸有了舒展的跡象。隨著楊靳儒的匯報,一個更為完善的進攻策略在眾人腦海中逐漸成型,而一場關乎翁城歸屬的大戰,也即將打響。
吳東禹看著楊靳儒,眼中閃過一絲欣賞,他向在場的師級軍官們說道:“楊靳儒同志曾經在軍閥部隊里擔任過軍政參謀長,對于戰略謀劃想必有獨到之處,我們不妨聽聽他的想法。”眾人聽后,紛紛點頭表示贊同。
楊靳儒清了清嗓子,開始分析起敵我雙方的局勢。他條理清晰地闡述著敵軍的兵力分布、防御特點以及我軍的優勢與劣勢。緊接著,他提出了一個大膽且新穎的想法。
“我們前期先對翁城進行全面包圍,營造出強大的壓迫感。之后,步兵以五人為一組,挑選經驗豐富的老兵擔任組長,像撒芝麻一樣,秘密潛伏到敵人陣地的各個交叉火力位置。這些小組要在白天隱藏好身形,一到夜間,就從不同位置交叉射擊,讓敵人顧頭不顧尾。同時,我們的三個炮兵團,分別在翁城的東、西、南三個方向,同時向城內開炮,做出大規模進攻的態勢。敵人在這種混亂的局面下,必定會誤以為我們有大量部隊全面進攻,心理防線很快就會崩潰,如此一來,我們便能迅速取得勝利。”
楊靳儒話音剛落,屋內陷入了短暫的沉默。隨后,軍官們開始熱烈商討起來。有人提出一些細節上的疑問,楊靳儒都一一耐心解答。經過一番討論,眾人對這個方案都十分認可,認為此方案雖大膽,但卻巧妙地利用了敵軍心理與戰場局勢,有很大的成功把握。
吳東禹站起身來,用力一拍桌子,說道:“好!就按楊靳儒同志的方案執行。各師即刻回去準備,務必確保行動萬無一失。”隨著吳東禹的一聲令下,軍官們紛紛起身,迅速趕回各自部隊,一場精心策劃的戰斗即將拉開帷幕。
第五天,天色未明,北伐革命軍的三個師如神兵天降,各個部隊悄然抵達指定作戰地點。按照既定計劃,有條不紊地進行布陣。得益于革命軍與軍閥軍裝顏色相近,許多軍閥士兵竟毫無察覺,布陣過程順利得超乎想象。
三小時后,各戰斗單位準時到達指定位置,完成了嚴密的布陣。吳東禹代理軍長站在指揮部內,目光堅定,一聲令下:“立即開炮攻城!”瞬間,炮聲隆隆,火光沖天,一枚枚炮彈如流星般射向翁城城樓。
楊靳儒帶著他的四個師弟,潛伏在敵軍陣地附近。當看到炮彈在城樓炸開,他們立刻吹響口哨。剎那間,所有戰斗小組呈開花狀向四周的軍閥士兵開槍。槍聲驟起,軍閥士兵們被打得措手不及,一臉懵地看著周圍突然出現的敵人,還未反應過來,便已陷入混亂。在革命軍猛烈的攻擊下,不少人紛紛舉手投降。
翁城周圍的陣地,在革命軍的凌厲攻勢下,不到兩小時便全部被拿下。此時,城中的軍閥司令張德志察覺到形勢不妙,急忙將城市北門僅剩的守軍集結到其他三個城門前支援。然而,命運似乎并不站在他這邊。一顆炮彈如死神的鐮刀呼嘯而來,精準地砸到城中的一個軍營里。伴隨著一聲震耳欲聾的巨響,周圍的建筑瞬間被炸得坍塌。原來,這顆炮彈恰好擊中了軍閥的彈藥庫,引發了劇烈的爆炸,將他們儲備的彈藥全部引爆。
張德志眼睜睜地看著這一切,深知大勢已去。他不敢再有絲毫猶豫,立刻帶著僅剩的殘兵敗將,慌慌張張地從北門逃離。這場攻城之戰,從開始到結束,不到半天時間,其速度之快,讓所有人都始料未及。革命軍以一種近乎摧枯拉朽的態勢,取得了這場關鍵戰役的勝利,大家快速進入城里插上革命軍軍旗,歡呼雀躍
翁城之戰的勝利喜訊迅速傳遍革命軍各部。就在此時,革命軍軍事總部下達新的命令,安排革命軍13師和第四師留在翁城原地駐守,以鞏固勝利成果,穩定當地局勢。而第九師則需即刻開拔,前往西南方向的麟城進發,開啟新的戰斗征程。
吳東禹在翁城之戰中,親眼目睹了楊靳儒策略的巨大成效,對其軍事才能贊嘆不已。于是,他趕忙向軍事總部發送電報,詳細陳述楊靳儒在此次戰役中的出色表現,為其請功。
軍事總部接到吳東禹的電報后,經過層層商討,最終消息傳到總司令蔣先生那里。蔣先生了解實情后,認可了楊靳儒的功績。不過,軍事總部做出了一個令楊靳儒意想不到的決定:撤銷楊靳儒第三偵查連副連長的職位,命他前往軍事總部報道,而后轉赴黃埔軍校進行軍事化系統學習。
楊靳儒得知這個消息時,心中又驚又喜。驚的是自己突然被撤銷現職,喜的是能獲得去黃埔軍校學習的寶貴機會,這無疑是對他軍事生涯的一次重大提升。短暫的思索后,楊靳儒沒有絲毫猶豫,迅速收拾行囊,懷著激動且期待的心情,踏上了前往軍事總部報道的路途。他深知,這將是他人生和軍事道路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前方等待他的,將是更廣闊的天地與更嚴峻的挑戰。
1927年,風云變幻之際,楊靳儒懷揣著入校資料,滿懷著對未來的期待,踏入了廣州市的黃埔軍校。他步伐輕快,眼神中透露出一股堅定與渴望。
來到軍校的招生辦,招生辦主任毛先生接待了他。毛先生接過楊靳儒遞上的資料,仔細翻閱,一邊看一邊不住點頭,對楊靳儒贊嘆有加,口中直呼:“這可真是一個奇才!”不過,招生流程必不可少,毛先生安排楊靳儒參加學術筆試考試,只有通過筆試,才能進入面試環節,面試若也通過,方可辦理正式入校學習。
楊靳儒走進考場,看到試卷上的題目,不禁微微皺起眉頭,有些頭大。雖說他出身家族少爺,有過一定學習經歷,但所學內容大多與政治和軍事基礎理論關聯不大。然而,楊靳儒思維敏捷,轉瞬之間靈光一現,決定在題目上寫出自己獨特的見解。
考試規定時間是一個半小時,可楊靳儒僅用了一個小時,便自信地寫完答案,起身交卷。監考教官接過試卷,看了一眼,未作過多理會。
楊靳儒走出考場,漫步在軍校之中。他看著操場上學員們整齊劃一的訓練身影,聽著那一聲聲激昂的口號,心中對即將開啟的軍校學習生活更加心生向往。他知道,自己距離成為一名更優秀的軍事人才,又近了一步,接下來只等待著考試結果,希望能順利通過,正式開啟在黃埔軍校的學習之旅。
中午時分,軍校貼心地安排入校報道的學員前往待客餐廳用餐。餐廳內熱鬧非凡,學員們圍坐在一起,享用著可口的飯菜,飯后大家在院子里三兩成群,有說有笑。然而,在輕松的氛圍之下,每個人心中都懷揣著一份緊張與期待,尤其是對下午即將公布的考試成績。
楊靳儒也不例外,他心中忐忑不安,十分害怕自己成績不達標。一整個下午,他都坐立難安,時不時望向公布成績的方向。終于,下午五點,上午報道考試的成績正式公布。楊靳儒聽到消息后,立刻飛奔過去,使勁兒擠到人群最前面,眼睛急切地在成績單上搜尋自己的名字。
終于,他看到自己的名字位列中間位置,成績處于中等水平。可他并不清楚這樣的成績是否能入選,心里越發忐忑起來。就在這時,一聲響亮的教官呼喊打破了緊張的氛圍:“集合!所有人在教官面前集合站好!”學員們迅速按照指令,整齊地排列在教官面前。
教官一臉嚴肅地說道:“喊到名字的,向前一步,到我左手邊站隊。”所有人都豎起耳朵,緊張地聽著。沒過多久,教官念到了“楊靳儒”的名字,他心中一喜,趕忙向前一步,加入到排隊的行列中。待教官念完所有名字,再次開口:“在我左手邊集合的人,都是考試合格的。現在隨我到臨時宿舍集合休息,準備接受明天的面試。沒有被念到名字的同學原地等待,我們會另行安排。”
聽到這話,楊靳儒心中的大石頭終于落了地,滿心歡喜。他知道,自己已經成功邁出了進入軍校的第一步,接下來只要順利通過明天的面試,就能正式開啟在黃埔軍校的學習生涯了。
楊靳儒看著校園里另一位教官向那些沒被喊到名字的同學宣布安排。“你們沒被念到名字的同學,今晚我們安排到校外的軍營暫時休息,明天將進行第二次考試,算是再給大家一次機會。要是還有成績不理想的同學,就回到原部隊繼續服役。”聽到這話,那些同學心里都不免有些失落。
夜里,楊靳儒躺在床上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他滿心興奮與期待,實在太悶,就想著到校園里轉轉。可還沒等他踏出宿舍門,就被軍校里巡邏的憲兵發現了。憲兵嚴厲地呵斥了他一頓,楊靳儒滿心無奈,只好灰溜溜地回到床上。
旁邊的同學被吵醒,迷迷糊糊地問他:“你干啥呢,軍校跟軍營差不多,大半夜睡不著也不能出去,你不知道嗎?”楊靳儒無奈地小聲說道:“我就是太悶了,想出去轉轉,我以前出去轉轉都沒人管。”旁邊的同學一愣,忍不住說道:“你以為軍營是你家呀,想來就來,想走就走。”楊靳儒解釋道:“我來軍校前是個連長,這是總司令看我戰場立功了,才讓我來學習的。”同學聽后,一臉佩服。
過了許久,兩人在疲憊中沉沉睡去。
第二天早上六點,尖銳的集合哨聲劃破了清晨的寧靜。所有人瞬間驚醒,迅速穿好軍裝,以最快的速度下樓集合。集合完畢后,大家排著整齊的隊伍,前往食堂吃飯。吃完飯,眾人便被帶到面試的地方,在門口靜靜等待著。
楊靳儒看著同學們一個個進去,出來的人表情各異,有的滿臉開心,顯然面試順利;有的則一臉失望,不用問也知道結果不佳。看著這一幕,楊靳儒心中剛剛放下的忐忑又升了起來,他深吸一口氣,默默給自己打氣,等待著輪到自己進入那扇決定命運的面試之門。
很快,屋里傳來一個教官的喊聲:“楊靳儒,進來!”楊靳儒聽到后,立刻精神一振,快步走到門口,響亮地喊了聲:“報告!”里面傳來領導溫和的聲音:“請進。”楊靳儒身姿挺拔,踢著標準的正步走進屋內。
領導示意楊靳儒坐下,隨后開始提問:“你為什么來軍校?”楊靳儒毫不猶豫地回答:“因為我為北伐革命做出了貢獻,希望能在軍校進一步提升自己,更好地為革命事業效力。”領導微微點頭,又接著問道:“你跟我講講北伐革命是為了什么?”楊靳儒神情嚴肅,認真回答道:“是為了推翻舊統治,打破腐朽的制度,迎接新時代,將侵略者趕出我們的國土,守護老百姓,讓人民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領導聽后,眼中流露出贊許之色。
緊接著,領導神色一正,說道:“我問你,三民主義你是怎么理解的?”楊靳儒心中一凜,略作思考后,有條不紊地回答道:“三民主義,首要是民族主義,即‘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旨在實現民族獨立,擺脫列強壓迫;其次是民權主義,核心是實現民族主權,讓民眾能夠真正當家作主;最后是民生主義,重點在于解決貧富差距,主張土地改革,讓人民生活富足,社會更加公平。”
領導聽后,臉上露出非常滿意的笑容,說道:“我看你在開戰前提出了攻城新策略,能不能給我講講這策略的作用和效果?”楊靳儒于是把之前在翁城之戰中提出的策略一五一十地全部講解了一遍,從前期的包圍部署,到步兵小組的穿插潛伏,再到炮兵團的佯攻配合,以及最終達成的速勝效果,講得條理清晰。
領導聽完,重重地點了點頭,隨即在楊靳儒的入學單上簽上字,站起身來,熱情地說道:“楊靳儒同志,歡迎你加入我們黃埔軍校!”
至此,楊靳儒歷經重重考驗,終于成功入學,即將在這所充滿傳奇色彩的軍校開啟一段全新且意義非凡的學習征程,為他的革命理想打下更為堅實的基礎。
楊靳儒順利入學后,很快被安排到黃埔第六期第四班學習。當他踏入班級的那一刻,整個人瞬間傻眼,因為站在講臺上的教官,竟是自己曾經在軍閥部隊里的老領導林洲誠。
楊靳儒滿心歡喜,眼中閃過驚喜的光芒。林洲誠也一眼認出了楊靳儒,兩人對視片刻后,激動地立刻抱在了一起。這突如其來的一幕,讓全班同學都一臉懵圈,面面相覷,不知道發生了什么。
林洲誠松開楊靳儒,轉身面向同學們,笑著介紹道:“這位是我曾經的戰友,以前啊,他鬼點子多得很,總能出一堆主意,把敵人耍得團團轉。我聽說前一段在翁城,就是他出的鬼主意,把大軍閥張德志打得連衣服都沒穿好,提著褲子就跑啦!”同學們聽后,哄堂大笑,整個教室充滿了歡快的氣氛。
楊靳儒趕忙擺擺手,說道:“老林,你這話可就夸張了哈,他咋跑的我不知道,我就知道當時炮團的一個炮彈,不偏不倚,正好把張德志的后勤彈藥庫給崩了,好家伙,直接讓他一顆子彈都沒留下。”同學們聽了,笑得更厲害了,紛紛圍了過來,爭著詢問楊靳儒的各種事跡。
楊靳儒看著熱情的同學們,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在這陌生的軍校班級里,因為與林洲誠的意外重逢,讓他感受到了別樣的親切與溫暖。這一刻,楊靳儒沉浸在這前所未有的歡樂氛圍中,他知道,在黃埔軍校的學習生活,必將充滿精彩。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楊靳儒與同學們一同沉浸在緊張又充實的學習交流中,時光飛逝,不知不覺一年多的時間悄然過去。
到了1927年4月,校園里依舊充滿著同學們有說有笑的身影,一切看似平常。然而,4月12日這天,平靜被徹底打破。
那天,學校內突然如潮水般涌入大量憲兵,他們神色嚴肅,迅速在各個出入口設崗,不許任何人出校門。楊靳儒敏銳地察覺到不對勁,一種不安的感覺涌上心頭,他本能地想上前去問問究竟發生了什么情況。
就在他剛要邁出腳步時,林洲誠眼疾手快,一把攔住了他。林洲誠微微搖頭,眼神中透露出謹慎與憂慮。楊靳儒看著林洲誠,滿心無奈,但他明白老領導這么做一定有其原因,只好壓抑住內心的疑惑與焦急,選擇等待,心中默默祈禱著事情不要朝著糟糕的方向發展,可那彌漫在校園里的緊張氣氛,卻如烏云般沉甸甸地壓在每個人心頭。
軍校里,陰霾如濃稠的墨汁,沉甸甸地壓在每個人心頭。在這壓抑的氛圍中,軍校領導楚材突然現身,面色陰沉地發出命令:“全班所有人,立刻拿起武器!”
同學們面面相覷,一臉懵圈,但軍令如山,無人敢違抗。大家紛紛背上步槍,神色緊張地在操場集合。站在操場上,大家心中滿是疑惑,完全不清楚這是要進行訓練,還是有其他什么重大變故。
緊接著,領導楚材下達了更為驚人的指令:“所有人聽令,將校內左翼教官和老師全部抓起來,關進倉庫!”楊靳儒實在忍不住,上前一步問道:“為什么要這樣做?”楚材頓時大怒,破口大罵:“老子讓你干啥你就干啥,少在這瞎問!”
楊靳儒無奈,只能眼睜睜看著眾多平日里尊敬的老師和教官被粗暴地押進倉庫。而他,也被安排在倉庫門口把守。心中的憋屈如洶涌的潮水,幾乎要將他淹沒。
就在這時,趁著副教官轉身離開的間隙,林洲誠悄悄靠近楊靳儒,壓低聲音說道:“估計是左翼和右翼黨派破裂了。現在這種情況,咱們只能先聽命令行事,日后有機會再說。”
楊靳儒心中一陣感慨,滿心苦澀地想:這世道怎么變成這樣了?國家正處于混亂之中,好不容易大家團結起來一起革命,怎么又開始鬧起內斗了呢?可此時的他,除了無奈地執行命令,也別無他法,只能在心中默默期盼這場風波能盡快平息,恢復往日的平靜。
楊靳儒在倉庫門口站崗,度日如年,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兩三天。隨著事件不斷發酵,事情鬧得越來越大,上邊似乎也意識到局面難以收場,終于下達命令,暫時釋放那些被關押的左翼教官與老師。
這場突如其來的變故,讓整個軍校都陷入了一種微妙的氛圍之中。風波過后,軍校開始對學員進行重新分配隊伍。楊靳儒和林洲誠在命運的安排下,一同被分配到了國民革命軍第一軍。
林洲誠憑借自身能力與經驗,被分到了第一軍特務連,這個連隊承擔著特殊且重要的任務,負責保衛關鍵目標以及執行一些隱秘的行動。而楊靳儒,因其在偵查方面展現出的天賦與經驗,被分配到了第一軍偵查連。偵查連在戰場上猶如軍隊的眼睛,為部隊收集關鍵情報,指引作戰方向。
就這樣,楊靳儒和林洲誠告別了熟悉的軍校環境,帶著復雜的心情,踏入了全新的軍旅征程。他們深知,未來等待著他們的,將是更多未知的挑戰與機遇。在新的崗位上,他們將繼續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而拼搏奮斗。
在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的日子里,楊靳儒和林洲誠發現,軍隊生活并非他們想象中那般純粹。日常除了艱苦的訓練,剩下的似乎只有混日子般的無奈。
每一次戰役打響,他們都看到令人痛心的一幕:蔣司令竟公然讓左翼派的部隊沖鋒在前,拼命廝殺,將他們置于最危險的境地,試圖用殘酷的戰爭消耗左翼派的實力。而右翼派部隊卻被安排留守后方,等到仗打完了,便大搖大擺地去瓜分勝利后的地盤。
楊靳儒和林洲誠對此感到無比氣憤,他們一心為了國家的統一與和平投身革命,卻看到這樣不公的局面。這種不顧大局、為了黨派私利而犧牲戰士生命的做法,讓他們內心充滿了憤怒與失望。
然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他們只是普通的軍人,手中并無足夠的權力去改變這一切。他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這些事情一次次發生,心中縱有千般不甘,卻也無能為力。這種憤懣與無奈交織的情緒,如同一塊沉重的石頭,壓在他們心頭,讓他們對未來的道路感到迷茫,卻又在心底隱隱期盼著能有改變現狀的機會。
時光如白駒過隙,轉瞬來到1931年3月。楊靳儒迎來了職位的變動,他被調往第三軍擔任團級參謀長,換上嶄新軍裝的那一刻,肩膀上那中校軍銜在陽光下閃爍著金屬的光澤。
然而,楊靳儒望著這身軍裝,心中卻五味雜陳,難受之情難以言表。自黃埔軍校畢業之后,他歷經無數大小戰役。但每次作戰,上頭的命令都讓他憋屈不已,總是被要求原地待命,看著友軍在槍林彈雨中拼殺,等到戰斗接近尾聲,才接到命令去“搶功”。這種行為讓他內心充滿了愧疚,覺得自己像是在竊取他人用鮮血換來的成果。
可即便滿心憤懣,在軍令如山的軍隊體制下,他也無可奈何。如今,戰事漸漸減少,楊靳儒所在部隊主要負責在城里駐守。當他不經意間瞥見鏡子中自己年僅二十幾歲的面容時,心中涌起一股難以名狀的復雜情緒。
二十幾歲,本應是滿腔熱血、在戰場上肆意揮灑青春,為國家和民族拼搏奮斗的年紀。但自己卻在這樣的無奈與迷茫中度過,不知該何去何從。望著窗外城市的街景,他陷入了沉思,未來的路究竟該怎么走,他的眼神中透露出迷茫,卻又隱隱有著一絲不甘。
1931年9月18日,這是一個讓中華民族刻骨銘心的日子。日本軍隊蓄意針對南滿鐵路柳條湖路段進行爆破炸毀,而后以此為借口,公然嫁禍中國國民政府東北軍,悍然發動了臭名昭著的“九一八事變”,就此拉開了侵華戰爭的序幕。
面對日軍的侵略,國民政府竟給東北軍司令下達了不抵抗命令。東北軍在這荒謬的指令下,一槍未放便帶兵撤離。僅僅四天后,沈陽這座歷史名城便淪陷于日寇之手。
楊靳儒得知這個消息時,正與下屬商討軍事部署。憤怒瞬間涌上心頭,他猛地一腳踢翻辦公桌,雙眼通紅,大罵道:“這算個屁的政策!就這樣把大好河山拱手相讓,讓小鬼子肆意欺負我們的同胞!”
此后的四個月里,日軍如餓狼般瘋狂推進,東北全境相繼被其占領。楊靳儒心急如焚,內心的愛國之情如熊熊烈火般燃燒。他決定親自發電報給上級,言辭懇切地請求奔赴抗日一線,哪怕拼上性命,也要與日寇決一死戰。
然而,等來的政府回電卻只有冰冷的三個字:“不允許”。看到這三個字,楊靳儒氣得渾身發抖,無奈與狂怒交織在心頭。他不明白,為何在國土淪陷、同胞受苦之時,政府卻選擇退縮。但他又無力改變這一切,只能在心中暗暗發誓,只要有機會,他一定要為東北同胞討回公道,為國家的尊嚴而戰。
自“九一八事變”后,楊靳儒的日子仿若置身煉獄,每一分每一秒都備受煎熬。1932年,升任團長的他,又接到了一道令他無比惡心的命令——前往贛州阻擊紅軍。
楊靳儒怒不可遏,大聲斥責道:“日軍在我們國土上肆意侵略,外國人肆意欺辱我們老百姓,政府不管不顧,卻偏偏要讓我們去打自己人!這打來打去,損耗的不都是我們自己的國防力量嗎?這種仗打得有什么意義!簡直是荒唐至極!”
然而,國民政府的施壓如泰山壓頂般再次降臨,楊靳儒無奈之下,只能奉命前往贛州。
抵達前線后,眼前的一幕深深觸動了楊靳儒。他看到老百姓自發地用身體搭建木橋,幫助紅軍過河。百姓們眼中流露出的信任與支持,讓楊靳儒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撼。那一刻,他意識到,真正的敵人是外來侵略者,而不是自己的同胞。
經過一番激烈的思想斗爭,楊靳儒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他下令部隊不準開槍,放紅軍順利通過。一旁身為國民政府復興社特務的副官見狀,破口大罵:“你這個慫貨!叛徒!竟敢違抗軍令!”楊靳儒本就煩躁不已,聽到這刺耳的辱罵,怒火瞬間爆發,抬手一槍,將副官擊斃。
隨后,楊靳儒讓通訊員發電報給總部,謊稱副官在阻擊戰中不幸殉國。就這樣,楊靳儒違抗軍令,放走了紅軍。他深知此舉風險巨大,但他堅信,這樣做是在保住一部分國防力量,為日后抗擊日寇、保衛國家奠定基礎。在這艱難的抉擇中,楊靳儒邁出了他認為正確的一步,盡管前途未卜,但他的心中充滿了對國家未來的期望。
楊靳儒擊斃副官一事,如同巨石投入平靜湖面,在國民政府內部激起層層波瀾。此后,他便被政府冷落,像被遺忘在角落的棋子,在翁城駐守長達兩年之久,且被嚴令不得出城。這兩年,對楊靳儒來說,每一天都是煎熬,他只能在渾渾噩噩中混日子,滿心的報國之志被深深壓抑。
直到 1935年,命運的齒輪悄然轉動。林洲誠此時已在國民政府總部任職,念及與楊靳儒的深厚情誼,他挺身而出,向上級出面保證,力陳楊靳儒的軍事才能與愛國之心。在林洲誠的努力下,楊靳儒終于再一次得到重視。
可命運似乎總愛捉弄人,楊靳儒剛獲重視,國民政府便下令讓他帶兵前往赤水一帶阻擊紅軍。楊靳儒心中雖滿是不滿,但軍令如山,他無奈之下只得奉命前行。到達指定地點后,他內心的正義與良知再次占了上風,依舊選擇不放一槍,任由紅軍順利路過。
時間來到 1936年,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爆發。東北軍司令張學良與楊虎城出于民族大義,毅然施行兵諫,將蔣委員長軟禁,以這種極端方式實施逼蔣抗日。這一事件成為時局的重大轉折點,之后,蔣委員長終于下令全國統一聯合抗日。
聽到這個消息,楊靳儒滿心歡喜,眼中重新燃起斗志。多年來積壓在心中的憤懣與無奈一掃而空,他深知,真正為國家、為民族而戰的時刻終于來臨。此刻的他,迫不及待地想要投身抗日戰場,用自己的力量去捍衛祖國的尊嚴,守護同胞的安寧。
在全國上下一心準備抗日的熱潮中,楊靳儒在林洲誠的大力推薦下,被提拔為國民革命軍新獨立師師長,部隊臨時駐扎在江浙一帶。
1937年,風云突變,淞滬會戰的戰火轟然燃起。楊靳儒接到命令,即刻帶領部隊前往上海,支援這場關乎國家命運的關鍵戰役。接到命令后,楊靳儒迅速清點部隊和裝備,然而,眼前的景象卻讓他心中一沉。映入眼簾的大多是單發的老式步槍,這些武器在面對裝備精良的日軍時,顯得如此落后與單薄。他不禁深深感嘆,在如此嚴峻的形勢下,己方裝備竟如此匱乏。但時間緊迫,容不得他多想,楊靳儒果斷下令,帶著部隊火速奔赴上海。
在奔赴戰場的途中,楊靳儒意外地遇到了林洲誠。原來,林洲誠聽聞淞滬戰事吃緊,主動向上級請纓,帶領一個師趕來上海參戰。老友重逢,無需過多言語,彼此堅定的眼神中便傳遞著共同的信念與決心。二人沒有絲毫停留,并肩一起朝著淞滬戰場大步邁進,他們深知,等待著他們的將是一場殘酷無比的戰火洗禮,但為了國家和民族,他們義無反顧。
在奔赴淞滬戰場的隊伍中,有兩個年輕的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們便是楊靳儒的兩個兒子。這兩個孩子是楊靳儒在軍閥時期與妻子所生,如今,大兒子年僅17歲,二兒子也才15歲。
盡管年紀尚小,但戰爭的殘酷并沒有讓他們心生畏懼,相反,兩人皆是斗志滿滿。他們扛著幾乎比自己還高的步槍,堅定地跟隨在父親楊靳儒身后,邁向那硝煙彌漫的戰場。
楊靳儒看著身旁的兩個兒子,心中滿是擔憂與欣慰。擔憂的是,戰場上槍林彈雨,生死難測,他害怕兒子們受到傷害;欣慰的是,小小年紀的他們便有如此勇氣與擔當,在國家危難之際,毫不退縮。
“兒子們,此去戰場,危險重重,但我們是為了國家,為了同胞而戰。一定要小心,保護好自己。”楊靳儒語重心長地叮囑道。
“爹,您放心,我們不怕!我們要和您一起把小鬼子趕出去!”大兒子稚嫩的臉上寫滿了堅毅。
二兒子也用力地點點頭,緊緊握住手中的步槍。
就這樣,父子三人懷著同樣的信念,踏入了淞滬戰場。他們的身影在隊伍中或許并不起眼,但他們所展現出的勇氣和決心,卻如同一束束微光,在這黑暗的戰爭歲月中,閃爍著希望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