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雁門關捷報
- 漢武大帝是我爹
- 陳月亭愛吃小炒
- 1752字
- 2025-07-25 18:34:51
侍衛沖進殿時,手里的竹筒幾乎要被捏碎,聲音劈得像斷弦的琵琶:“殿、殿下!雁門關……雁門關傳來捷報!”
我正用新做的曲轅犁模型推演耕作角度,聞言手一頓,鐵制的犁頭在木案上劃出刺耳的聲線。李壽腿一軟,差點把手里的茶水潑在地圖上。
“說清楚!”我壓著聲線,指尖卻已掐進掌心。
侍衛深吸一口氣,猛地扯開嗓子,震得殿梁上的灰塵都簌簌往下掉:“霍將軍依殿下計策,于雁門關狹谷設伏,斬匈奴左賢王麾下兩千余騎,俘獲牛羊三萬頭,奪回被掠糧草全部!左賢王墜馬重傷,僅帶百余騎北逃!”
“轟”的一聲,東宮瞬間炸開了鍋。小宦官們蹦著歡呼,工匠們扔下工具互相擊掌,李壽抹了把臉,突然蹲在地上嗚嗚哭起來——這是嚇的,也是喜的。
我緩緩站起身,木案上的犁頭還在微微顫動。兩千余騎?比我預想的還多。霍嬗這小子,果然沒給霍去病丟臉。
“備車,去未央宮。”我撣了撣衣袖上的木屑,語氣平淡得像在說“去吃早飯”。
未央宮此刻正一片死寂。
剛才還吵著“國庫空虛不宜再戰”的文官們,此刻都耷拉著腦袋;拍著胸脯要“領兵出征”的武將們,臉漲得通紅——誰也沒想到,五千輕騎能打出這么大的勝仗。劉徹坐在龍椅上,手指敲著案幾,目光如炬掃過眾臣,沒人敢抬頭。
“陛下,”我掀簾而入,聲音不高,卻像一塊石頭砸進死水,“兒臣剛收到捷報,霍嬗于雁門關大破匈奴。”
眾臣齊刷刷轉頭,眼神復雜——有震驚,有佩服,還有幾分難以置信。
劉徹抬眼,嘴角噙著一絲笑意:“哦?你早知道了?”
“剛收到。”我呈上捷報,竹簡在案幾上攤開,墨跡淋漓的戰報刺痛了不少人的眼,“霍嬗在捷報中說,此戰能勝,全賴陛下天威,以及……兒臣提的幾分淺見。”
這話一出,幾個老臣的臉更白了。他們昨天還說“太子不懂軍務”,此刻像被人狠狠扇了耳光。
劉徹拿起捷報,朗聲念道:“……依太子所授‘燃草驚馬’計,于狹谷設伏,匈奴陣腳大亂,我軍趁勢沖殺……”他念到“太子所授”四字時,特意加重了語氣,抬眼看向眾臣,“你們聽聽,這‘淺見’,可比你們吵了一上午的‘高見’管用多了!”
文官們把頭埋得更低,武將們則紛紛拱手:“太子殿下妙計!臣等佩服!”
劉徹放下捷報,突然道:“劉據,你想要什么賞賜?”
滿殿目光聚焦在我身上,連空氣都仿佛凝固了。黃金?封地?還是加官晉爵?
我上前一步,朗聲道:“兒臣不要賞賜。”
眾臣嘩然。
我迎著劉徹的目光,字字清晰:“只求陛下將此戰繳獲的牛羊糧草,盡數發往云中郡,賑濟災民;再求陛下下旨,令少府趕制百架灌田車,送往邊關——讓將士們知道,他們守土衛疆,身后有良田千頃;讓百姓知道,安穩種田,亦能助軍強邦!”
這話擲地有聲,撞在未央宮的梁柱上,嗡嗡作響。
武將們猛地抬頭,眼里閃著光——他們打了一輩子仗,最盼的就是百姓能理解他們的血汗。文官們也抬起頭,看向我的眼神里多了幾分敬意——這提議,既顧了民生,又穩了軍心,比任何賞賜都高明。
劉徹盯著我看了良久,突然撫掌大笑,笑聲震得案上的酒樽都跳了起來:“好!說得好!朕準了!”
他站起身,走下丹陛,一把抓住我的手腕,對滿朝文武朗聲道:“你們都給朕記好了——這是朕的太子,劉據!他不僅能安國,更能安邦!”
那一刻,陽光透過未央宮的窗欞,正好落在我身上,暖得像要燒起來。殿外傳來雁門關方向的風,帶著硝煙與青草的氣息,拂過我的臉頰。
我知道,從這一刻起,東宮不再只是個編農書、做農具的地方。它有了鋒芒,有了底氣,有了足以讓長安震顫的力量。
退朝時,霍嬗的父親舊部、那位白胡子老將軍攔住我,對著我深深一揖:“老臣以前小覷了殿下,今日方知,衛將軍與冠軍侯的血性,都在您身上了。”
我扶住他,笑著道:“老將軍過譽了。我只是不想讓他們的血白流。”
走出未央宮,李壽激動得語無倫次:“殿下!您剛才太、太……”
“太能裝了?”我挑眉,故意逗他。
李壽連連擺手,臉漲得通紅:“是太威風了!比戲文里的英雄還威風!”
我望著天邊的流云,心里確實暢快。這不是單純的“裝逼”,是用一場實打實的勝仗,敲碎了所有人的輕視;是用一份擲地有聲的請求,讓東宮的分量,真正壓進了長安的地基里。
“走,回東宮。”我翻身上馬,馬蹄踏在青石板上,發出清脆的聲響,“還有好多事要做呢。”
比如,把那曲轅犁再改改,讓它更適合邊關的土壤;比如,把農書的“軍屯篇”補上,教將士們在守邊時也能種出糧食。
雁門關的風,終究吹進了長安。而東宮的燈,也該照亮更遠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