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出使
- 大宋:朝堂太吵,我想去種地
- 聽日尋
- 2273字
- 2025-08-23 09:07:24
李知禾站在原地,陷入了沉思。
從明日起,他要面對的,不再是雄州城里的鹽鐵與走私,而是遼國朝堂上的刀光劍影,是宋遼邊境那道看不見卻又無處不在的鴻溝。
回到驛館時,老馬和二黑正在捆扎行李。
見李知禾進來,二黑直起腰笑道:“御史,剛把您查案的卷宗歸攏好,程通判說若是案子有進展,就讓人直接送到州衙……”話沒說完,就見李知禾從懷里掏出兩份驛卒服飾,頓時愣住,“這是……”
李知禾將服飾放在桌上:“收拾些輕便的行囊吧,咱們要隨楊中丞出使遼國。”
老馬手里的麻繩“啪”地掉在地上:“出使遼國?那雄州的案子就不查了?”
“圣意如此。”李知禾拿起一卷遼境輿圖,“此次出使名義上是商議邊貿,實則要查探遼人虛實。你們倆機靈,跟著我能應付些突發狀況。”
二黑撓著頭走到輿圖前:“可咱們連遼話都聽不太懂,去了豈不是添亂?”
“楊中丞帶了通譯,”李知禾解釋道,“咱們的任務是觀察。等經過遼南京道時,沿途多留意那邊的軍防、蕭氏一族的動向,還有那些走私鐵器的最終去向,都要記在心里。”
他抬頭看向老馬,“你性子沉穩,路過遼軍駐地時,多留意他們的裝備形制,尤其是那些可能由農具改造的兵器;二黑你嘴巧,經過城鎮市集時,設法跟遼境的漢人商販搭話,看看他們對蕭別里剌的邊軍有何說法。”
老馬重重點頭:“放心,保管看仔細了。”
二黑也拍著胸脯:“保證能套出話來。”
李知禾展開抄本,上面密密麻麻記著“鐵器換皮毛”“鹽引兌糧”的條目。
他眉頭微蹙:“看來蕭記商鋪的鐵器,多半是這家工坊趕制的。從這交易量來看,每月流出的鐵器數量遠超正常邊貿所需,顯然有大量鐵器通過走私渠道出去了。”
小吏走后,二黑湊過來看賬簿,手指點著那些契丹字:“這字寫得歪歪扭扭,怕是故意弄成這樣,就怕被人認出筆跡來吧?”
“你說得沒錯。”李知禾將抄本折好塞進懷里,“你們倆要跟遼境的人打交道,難免會遇到聽不懂的話,楊中丞帶的通譯精通遼語,到了遼境,你們有不懂的可以問他。”
他收起輿圖,“別收拾太晚,明早卯時就得集合。”
夜色漸深,驛館的窗紙映著三人忙碌的身影。
老馬仔細檢查著行囊里的物品,確保沒有遺漏重要的東西;二黑則把記錄用的紙筆仔細收好,準備隨時記錄沿途所見所聞。
李知禾看著他們細心準備,心里踏實了幾分。
楊繪的儀仗已在晨光中列隊。
此次出使遼國的消息早已提前通報遼廷,按禮遼方應在邊境迎接。
李知禾身著官服,老馬和二黑則換上驛卒服飾,混在隨從里。
他目光掃過城門口送行的王道恭與程允恭。
程允恭忽然朝他使了個眼色,隨即從袖中滑出個油紙包,被身旁的親隨不著痕跡地塞到李知禾隨從手中。
李知禾明白,這應是程允恭整理的白檀口走私細節及相關人員名單,便于他在遼境查證。
隊伍緩緩出城時,他回頭望了眼雄州城墻,這趟出使,也不知何時能回來。
行至半途,楊繪的轎子簾布被輕輕掀開,他看向身旁的李知禾問道:“李御史,這邊境截獲的走私物品,一般都存放在何處?”
李知禾拱手回道:“回中丞,按慣例,一般在瓦橋關設有專門的倉庫,用于存放截獲的走私物品,一來便于清點登記,二來也能作為日后審訊的物證。尤其是鐵器這類涉及邊貿管控的物資,更是會妥善保管。”
楊繪點點頭:“如此說來,咱們途經瓦橋關時,倒要去那倉庫看看,也好對這走私鐵器的情況有更直觀的了解。”
“中丞考慮周全。”李知禾應道。
不多時,隊伍抵達瓦橋關。
守將早已聞訊在關前等候,見隊伍到來,連忙上前拜見:“末將參見楊中丞、李御史。”
楊繪抬手示意守將起身,直接問道:“這幾月截獲的走私物品何在?”
守將躬身應道:“回中丞,都暫存于榷場倉庫。”
楊繪道:“帶我們去看看。”
守將領命,引著楊繪和李知禾向倉庫走去。
剛進倉庫大門,就見里面堆放著不少物件,角落里碼著幾捆走私的絲綢,色澤鮮亮,一看便知是上等貨色;另一邊則放著些陶罐,里面裝著私鹽,袋口敞開著,能看到雪白的鹽粒;還有些零散的皮毛、藥材,都貼著標簽,注明了截獲的時間和地點。
守將在一旁解釋道:“中丞您看,這些都是近段時間截獲的走私物品,絲綢和鹽是查得最嚴的,因為利潤高,總有不法之徒鋌而走險。”
楊繪的目光在這些物品上一掃而過,最后落在守將身上:“截獲的鐵器在哪?”
守將連忙指著角落里一堆蒙著帆布的物件說:“中丞,這便是近三月截獲的鐵器。”
楊繪走上前,示意守將掀開帆布。
隨著帆布被慢慢拉開,里面的物件顯露出來,竟是些帶著“宋”字印記的鋤頭,只是這鋤頭與尋常農具不同,刃口比一般的厚了半寸,拿在手里分量也更沉。
“果然在改造農具。”楊繪拿起一把掂量著,“這重量,劈砍時能當短刀用。遼人這心思,真是藏得夠深的。”
李知禾沒說話,只是讓守將取來倉庫的賬冊核對。
賬冊取來后被隨行的通譯接過,一邊翻看賬冊,一邊報出數字:“中丞,近三月截獲的鐵器,光是鋤頭就有近百把,還有鐮刀、鐵鍬等,加起來竟有數百把之多。”
楊繪接過賬冊,一頁頁翻看,眉頭漸漸皺起。
他放下賬冊,眼神凝重地看著眼前這一堆鐵器,沉聲道:“僅僅三個月,截獲的就有數百把,這還只是被咱們查到的。可想而知,那些沒有被截獲、已經流出的鐵器,數量恐怕更為龐大。”
李知禾在一旁補充道:“中丞所言極是。從這些鐵器的改造程度來看,遼人對農具的改造已有固定的模式,顯然不是一時興起。這背后牽扯的走私網絡,恐怕比咱們預想的還要復雜。”
守將在一旁說道:“中丞,這些鐵器大多是從蕭記商鋪那邊截獲的,每次截獲,他們總會找各種借口搪塞,說是什么‘農具改良試驗品’,可明眼人都能看出不對勁。”
楊繪點點頭,沒再說話,只是目光沉沉地看著那些鐵器,仿佛在思索著什么。
倉庫里一時安靜下來,只有燭火跳動的聲音,氣氛顯得有些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