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學院里的生活
- 寒門長女長楹的成長記
- 楹滿
- 4992字
- 2025-08-21 11:41:53
入夏的風裹著熱氣撲進崇賢女院時,長楹已在西廂房住了兩月。檐下的石榴花開得正盛,紅得像爹地里熟透的番茄,落瓣飄在青石板上,被往來姑娘們的裙角掃得打轉。
這日辰時剛過,日頭已毒得很。長楹抱著算學課本往書齋去,途經菜園時,見李嬤嬤正蹲在籬笆邊摘黃瓜,竹籃里躺著的嫩瓜頂著黃花,看著就脆生。“長楹姑娘,來根解解渴?“李嬤嬤揚手遞過一根,指尖還沾著濕泥,“這幾日天旱,夜里得起來澆兩回水,不然菜苗熬不住。“
長楹接過來,在衣襟上蹭了蹭絨毛,咬下去時“咔嚓“一聲,清冽的汁水順著嘴角往下淌。“嬤嬤,我家種黃瓜時,爹總說要順著架爬才結得多,您看這棵......“她指著籬笆角那株歪了的藤蔓,“得把它綁在竹竿上,不然結了瓜要墜斷的。“
李嬤嬤瞇眼瞧了瞧,拍著大腿笑:“可不是嘛,老眼昏花了!等會兒就讓她們綁上。“
進了書齋,陳先生已坐在案后翻賬本。她今日換了件月白單衫,袖口挽到肘彎,露出細瘦的胳膊,腕子上戴著只竹制的鐲子,倒比周先生的珍珠筆帽更顯利落。“來了?“陳先生抬眼,把賬本推過來,“看看這個。“
長楹湊過去,見賬本上記著女院的菜蔬開銷:“黃瓜三十斤,茄子二十斤,豆腐十五斤......“最末一行寫著“共支銀三錢七分“。“先生,這賬算錯了。“她指尖點在“豆腐“那行,“豆腐是一文錢兩塊,十五斤該是二十七文,這里記成三十文了。“
陳先生挑眉:“哦?你怎么算的?“
“我娘親買豆腐總說'一斤四塊',十五斤就是六十塊,兩塊一文,六十除以二是三十?“長楹忽然卡了殼,撓撓頭,“不對,剛才算錯了......“
周圍的姑娘們都笑起來。蘇婉湊過來,用團扇輕輕敲她的手背:“傻丫頭,一斤四塊,十五斤是六十塊,兩塊一文,六十塊該是三十文才對呀。“
長楹臉一熱,剛要辯解,陳先生卻擺擺手:“她沒算錯。“竹鐲在賬本上敲了敲,“上個月的豆腐是一文錢兩塊,這個月李嬤嬤說豆腐坊漲了價,一文錢只能買一塊半。“她抬眼看向長楹,“你娘買的是市價,可我院每月從豆腐坊訂十斤以上,算的是批發價,按一文錢兩塊五算。“
這下輪到蘇婉愣住了,團扇停在半空:“還有這講究?“
陳先生把算盤推給長楹:“再算算。十五斤是六十塊,按一文錢兩塊五,該是多少?“
長楹手指在算珠上翻飛,槐木珠子被她摸得發亮:“二十四文。“
“正是。“陳先生點頭,“算學要記著時價,就像種地要記著節氣,差一天都不一樣。“她忽然話鋒一轉,“昨兒劉山長說,要在菜園邊上開片新地種西瓜,讓我算成本。長楹,你說種一畝西瓜,要多少種子?多少肥料?“
長楹想起去年路過鄰村瓜田時,看瓜老漢說的話,脆生生答:“西瓜籽要選黑亮的,一畝地得撒兩升,還要摻著草木灰種,不然容易爛。肥料嘛,最好是羊糞,比牛糞勁兒足......“
話沒說完,窗外忽然飄來陣甜香。長楹抬頭,見周先生提著個竹籃站在廊下,籃里裝著些圓滾滾的梅子,青中帶黃,看著就酸得牙倒。“剛從后山摘的青梅,“周先生笑著進來,“誰來幫我算算,十斤青梅能腌多少斤梅子醬?“
姑娘們頓時忘了算賬,都圍了過去。蘇婉搶著說:“我娘腌梅子時,三斤青梅能出兩斤醬!“
“那可不一定,“長楹想起娘親腌咸菜的法子,“得看曬得干不干,曬得透的話,三斤能出一斤半。“
周先生把青梅倒在竹篩里,水珠順著篩眼往下滴:“那咱們就試試。長楹,你帶著她們把青梅挑揀出來,壞的扔了,好的用鹽水泡著。“
書齋里頓時熱鬧起來。姑娘們圍著竹篩挑梅子,指尖被酸得發麻,卻笑得前仰后合。長楹挑著挑著,忽然發現顆裂了縫的青梅,里面鉆著只小蟲子,正蜷在梅肉里。“呀!“她剛要扔,忽然想起陳先生說的草木灰治蟲,“先生,這梅子生蟲,能用草木灰嗎?“
陳先生正撥著算盤,聞言抬頭:“你試試?“
長楹跑到灶房討了把草木灰,撒在裝壞梅子的盆里。果然,沒一會兒,那些小蟲子就蜷成了團。周先生看得稀奇:“這法子倒是省事兒。“
“娘親還說的,“長楹擦了擦手上的灰,“草木灰能治好多蟲,不光是地里的蚜蟲,連醬缸里的蛆蟲都怕它。“
蘇婉聽得直咋舌:“你們農家的學問可真多呀!”
正說著,劉山長拄著拐杖進來了。她今日換了件涼爽的苧麻褙子,見姑娘們圍著梅篩忙得歡,渾濁的眼睛里泛起笑意:“倒像群采桑的小蠶。“她瞥見案上的賬本,“陳先生,西瓜地的賬算好了?“
“算好了,“陳先生把賬本遞過去,“買種子三錢,雇人翻地五錢,肥料二錢,共一兩銀子。“
劉山長點點頭,目光落在長楹身上:“你說種西瓜要用羊糞?“
“是,“長楹答,“我爹說羊糞'熱乎',瓜長得甜。“
“那正好,“劉山長笑了,“前幾日山下的養羊戶來說,他們的羊糞沒地方堆,若是咱們去拉,不要錢,管頓飯就行。“
姑娘們都拍手叫好。蘇婉最是興奮:“我還沒見過羊群呢!“
第二日天剛亮,長楹就被蘇婉拽著起了床。兩人跟著陳先生坐牛車去城郊,一路上周先生教她們唱采桑歌,調子像溪水似的叮咚響。到了養羊戶的院子,一股膻味撲面而來,蘇婉頓時捂住了鼻子。長楹卻不覺得,她家以前也養過羊,這味道倒讓她想起放羊時躺在坡上看云的日子。
養羊戶是個絡腮胡大漢,見她們是女院的先生學生,趕緊端出粗瓷碗倒涼茶。“俺這羊糞都是曬干的,“大漢指著院角的糞堆,“你們要多少拉多少,就是裝車得自己來。“
陳先生讓長楹和蘇婉在樹蔭下歇著,自己挽起袖子就要動手。長楹哪肯,擼起袖子就往糞堆跑:“先生,我來!“她小時候常幫爹裝肥料,一筐糞扛在肩上穩穩的。蘇婉看得目瞪口呆,也學著樣子去搬,卻被糞筐壓得齜牙咧嘴。
“傻丫頭,“長楹笑著幫她扶穩筐子,“要把筐繩往肩上勒緊些,借力。“
周先生坐在樹蔭下看著,忽然對陳先生說:“你看她倆,倒像幅'農耕圖'。“
陳先生點頭:“長楹這孩子,身上有股子土勁兒,卻比誰都懂生活。“
裝完羊糞往回走時,日頭已到頭頂。牛車在土路上晃悠,長楹靠在車幫上打盹,夢里都是西瓜苗爬滿架的樣子。忽然被蘇婉推醒,只見路邊的槐樹上掛著個馬蜂窩,幾只馬蜂嗡嗡地繞著飛。“快看!“蘇婉指著蜂巢,“像不像我院的燈籠?“
長楹剛要說話,忽然瞥見樹下有個穿補丁衣裳的小娃,正舉著竹竿要捅馬蜂窩。“別捅!“她大喊著跳下車,幾步沖到小娃跟前,把他往身后拉。話音剛落,那竹竿已碰到蜂巢,馬蜂“嗡“地一下全飛了出來。
“快跑!“長楹拽著小娃就往牛車跑。陳先生和周先生趕緊掀開車上的草席,把她們往里藏。馬蜂追著嗡嗡轉了兩圈,總算飛走了。小娃嚇得直哭,長楹拍著他的背哄:“不怕,蜂子不咬人,就是愛生氣。“
小娃的娘聞訊趕來,提著籃子非要給她們塞雞蛋。長楹推辭不過,接了兩個,往小娃手里塞了塊蘇婉給的糖糕。“以后別讓娃捅馬蜂窩了,“她叮囑道,“要捅也得等天黑,蜂子睡著了,就不咬人了。”回去的路上,蘇婉摸著長楹胳膊上被馬蜂蟄的小紅包,心疼得直皺眉:“都腫了,回去得用肥皂水泡泡。“
長楹卻不在意,把那兩個雞蛋小心翼翼地放進籃子:“這雞蛋正好給李嬤嬤,讓她腌成咸蛋,等西瓜熟了就著吃。“
到了女院,剛把羊糞卸在菜園邊,就見劉山長站在籬笆外等著。她看見長楹胳膊上的紅包,眉頭一皺:“怎么回事?“
周先生把路上的事說了,劉山長聽完,從袖袋里摸出個小瓷瓶:“這是蜂糖膏,抹上就不疼了。“她忽然看向長楹,“你倒不怕馬蜂?“
“娘親說,蜂子是來采蜜的,你不惹它,它不惹你。“長楹接過瓷瓶,往胳膊上抹了點,涼絲絲的很舒服,“就像地里的蟲子,有的壞,有的不壞,得分清。“
劉山長沒說話,轉身從廚房拎出個瓦罐:“這是我腌的糖蒜,給你們解解乏。“
那日的晚飯,膳堂里飄著糖蒜的甜香。長楹咬著蒜瓣,聽蘇婉講她家里的事——蘇婉的爹是綢緞鋪的掌柜,家里有個專門裝蜜餞的柜子,瑪瑙紅的山楂脯,琥珀色的桃干,看得人眼饞。“等放了假,我帶你去我家,“蘇婉塞給她塊杏干,“讓你嘗嘗什么叫真正的甜。“
長楹含著杏干,忽然想起爹說過,地里的瓜要先苦后甜,就像日子,開頭難,熬過去了就甜了。她摸了摸懷里的雞蛋,仿佛已聞到咸蛋流油的香味。
入伏后,天更熱了。姑娘們讀書時都帶著團扇,扇面上繡著蘭草或荷花,唯有長楹用的是爹編的蒲扇,竹柄被磨得油亮,扇面是麥稈編的,風雖不如團扇柔,卻格外涼快。
這日申時學算,陳先生讓大家算西瓜的收成。“假設一畝地收三百斤西瓜,“她在黑板上寫著,“我院種了兩畝,按市價一斤兩文錢,能賣多少?“
姑娘們的算盤打得噼里啪啦響。長楹算得最快,剛要報數,忽然想起什么:“先生,西瓜有好有壞,得刨去爛的。俺爹說,十斤瓜里總有一斤是壞的。“
陳先生眼睛一亮:“說得好!那再減去壞瓜的錢。“
重新算完,長楹報出數字:“一千零八十文。“
“正是。“陳先生贊許地點頭,“做生意就得算細賬,就像種地要除雜草,一點不能含糊。“
正說著,李嬤嬤氣喘吁吁地跑進來:“不好了!菜園的西瓜被偷了!“
姑娘們都驚得站了起來。劉山長沉著臉:“丟了多少?“
“剛熟的那幾個大的,都沒了!“李嬤嬤急得直拍大腿,“我今早還看見它們好好掛在藤上呢!“
長楹跟著眾人跑到菜園,見籬笆被扒了個洞,地上還有幾個西瓜皮,沾著濕漉漉的紅瓤。“是夜里來偷的,“她蹲下身,指著地上的腳印,“這鞋印是男人的,還沾著泥,許是從后山過來的。“
蘇婉氣得臉通紅:“太過分了!咱們辛辛苦苦種的!“
劉山長卻很平靜:“罷了,丟了就丟了。長楹,你看剩下的西瓜,還能收多少?“
長楹數了數,認真道:“還有二十三個,估摸著能收一百五十斤。“
“夠了,“劉山長點頭,“留十個給院里吃,剩下的拿到集市上去賣,讓你們也學學做買賣。“
賣西瓜那日,長楹和蘇婉推著獨輪車去集市。長楹穿著娘做的粗布褂子,蘇婉卻換上了水綠的綢裙,兩人站在一起,倒像地里的倭瓜和架上的黃瓜,看著雖不搭,卻都透著生氣。
集市上人來人往,叫賣聲此起彼伏。蘇婉起初不好意思吆喝,被長楹推了一把,才紅著臉喊:“賣西瓜嘞!甜得很!“長楹卻像模像樣,學著市集小販的樣子,切開個熟透的西瓜,紅瓤黑籽,汁水順著刀縫往下淌。“嘗一塊!不甜不要錢!“
有個大嬸嘗了嘗,直咂嘴:“真甜!給我來兩個!“
生意漸漸好起來。蘇婉收錢收得手忙腳亂,長楹卻記得陳先生教的算法,幾斤幾兩,幾文錢,算得清清楚楚。有個小販子想少給兩文錢,長楹笑著說:“大哥,這瓜是俺們自己種的,下了力氣的,少一文都對不住地里的肥。“說得那販子紅了臉,乖乖給了錢。
太陽落山時,西瓜全賣光了。蘇婉數著錢袋里的銅板,笑得眼睛彎成了月牙:“共賣了三百二十四文!“
長楹把錢收好,從懷里掏出個油紙包,里面是兩個熱乎乎的糖火燒:“給,墊墊肚子。“這是她早上從膳堂多拿的,知道賣完瓜肯定餓。
蘇婉咬著糖火燒,忽然說:“長楹,我以前覺得種地賣瓜是粗活,現在才知道,這里面的學問比背書還多。“
長楹笑了,露出兩排整齊的牙:“我爹說了,活著的學問,都在汗里泡著呢。“
回去的路上,兩人推著空車,影子被夕陽拉得老長。蘇婉忽然哼起周先生教的采桑歌,長楹也跟著唱,歌聲混著晚風,驚飛了樹梢的麻雀。
到了女院,她們把錢交給劉山長。劉山長點完數,從中拿出五十文:“這是你們的工錢,自己留著。“
長楹把錢給了蘇婉一半,蘇婉卻推回來:“都給你吧,我家里不缺這點錢。你可以給你爹娘買點東西。“
長楹想了想,收了錢:“那我買兩尺花布,給我娘做個新帕子。“
夜里躺在床上,長楹摸著那二十五個銅板,聽著窗外的蟬鳴,忽然覺得這夏天真長,像院角的絲瓜藤,繞著架子爬啊爬,爬得滿院都是綠,滿院都是希望。
幾日后的傍晚,長楹正在菜園澆西瓜,忽然看見籬笆外有個熟悉的身影。“爹!“她扔下瓢就跑出去。顧大郎提著個布包站在門口,黝黑的臉上全是汗,褲腳還沾著泥。“秋收忙完了?“長楹拉著爹的手,他的手掌粗糙得像老樹皮,卻暖得很。
“嗯,收了四百斤土豆,“顧大郎咧嘴笑,露出兩排黃牙,“你娘想你了,叫我給你帶了些新收的綠豆,讓你煮綠豆湯喝。“他忽然壓低聲音,“你娘讓我給你塞了塊臘肉,藏在布包底下,拿給先生們嘗嘗。“
長楹摸著布包里硬邦邦的臘肉,鼻子忽然酸了。這時蘇婉跑了出來,手里拿著把剛摘的茉莉花:“長楹,這是給你......“看見顧大郎,頓時紅了臉,“伯父好。“
顧大郎趕緊擺手:“姑娘好,姑娘好。“他看著蘇婉身上的綢裙,又看看長楹的粗布褂子,眼里有些心疼。
長楹看出爹的心思,笑著說:“蘇婉是我最好的朋友,她把賣西瓜錢都分我呢。“
正說著,劉山長和陳先生、周先生都走了過來。劉山長對顧大郎拱拱手:“多謝顧大哥送綠豆來,我院的姑娘們正熱得慌呢。“
顧大郎撓撓頭:“不值錢的東西,讓先生們見笑了。“
陳先生忽然說:“顧大哥,長楹的算學進步很快,多虧了家里教的好。“
周先生也笑道:“她寫的策論里,總提家里種土豆的事,長楹又個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