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仗義每多屠狗輩 上
- 大周:從禁軍到開國公侯
- 帆船居士
- 5029字
- 2025-08-24 00:00:00
皇帝的突然暈厥是個很大的事情。已婚的皇子皇女們都憂心忡忡的坐上各自的馬車出宮。興國公主李麗質身邊多了幾個經驗豐富的嬤嬤,她們小心的幫助李麗質進入馬車,李麗質上了車后掀開車簾對幾個嬤嬤道了一聲謝。
等公主坐好后,嬤嬤們才允許駙馬陳千栩上車,陳千栩沒有說什么,他還處在震驚中,不知道那封急報里究竟說了什么,竟然讓老丈人暈了過去。
這幾個嬤嬤是鐘皇后臨時借出來的宮里老人,她們會待在公主府伺候公主生產,直到公主出了月子再回宮。
兩人各懷心思,沒有說話,默默回到公主府。到了晚飯時分,終于傳來了消息:
皇子皇女們走后陛下就蘇醒了過來,急召中書省和樞密院的宰相和官員們入朝。動作這么大,前線的消息就瞞不住了。竟然是德勝軍疑似全軍覆沒,周軍主力渡過淮河,老將軍劉仁詹帶著清淮軍被周軍圍困,淮河防線破了!
就在剛才,宮里已經派出一大批飛騎信使,帶著朝廷簽發的各種命令前往各地調兵遣將準備增援前線。
好消息,皇帝沒什么大事,就是一時激動,太醫甚至連藥都沒有開。壞消息,前線損失巨大,必須要從江南調集兵力和物資去填窟窿。
還有個不知道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皇帝下旨,召回寧國節度使,皇長子李鴻,命令中書省立刻開始準備冊封皇長子李鴻為太子的一應典禮事務。
飯桌上,六公主李麗質和駙馬陳千栩聽完了剛剛收集到的消息,李麗質放下了筷子,沒有再管用餐禮儀,輕輕的嘆了一聲;“用劉彥貞為帥,致有此敗。江北便是能度過這一劫也要元氣大傷了。”
陳千栩也放下筷子勸道:“公主,莫要憂心,身子要緊。陛下安康就是最好的消息。如今朝中都是開國將帥,功勛老臣,他們經歷過很多險惡情況。雖然有所挫敗,但是我們虞國尚有挽回的余地,朝廷不是已經去各處調兵了嗎?
召回皇長子冊封為太子,陛下這是下了決心穩定朝綱。只要我朝全力以赴,隆冬將至,北朝一定會退兵的。公主如今最要緊的就是養好身子,不要虧待了自己。國家大事自有宰相們處置。”
李麗質點點頭說:“駙馬說得是。只要詹帥釘在壽州,北朝便不能放手南下。進入淮南各地的只能是一些偏師。隨著我國南方各軍陸續北調,他們能鉆的空子越來越少。駙馬,要不你也跟著援軍去混一混功勞吧。父皇總是寵著你,朝中已經有閑話了。”
陳千栩聽了腦袋宕機了一下,連忙用咳嗽掩蓋震驚:“公主,你現在正是緊要的時候,身上懷著我第一個孩子。我怎么能放心的渡江北上呢?我要守著你們娘倆。至于朝中的非議,我個人的前程,不妨事。等孩子生出來,我再向父皇請命,為了你們娘倆出去打拼。”
興國公主李麗質看了一眼駙馬,心中失望而又鄙夷他的怯懦,嘴上溫柔的說:“駙馬說的有道理。我原是想著此次朝廷大軍北上,北軍難以忍受淮地濕冷,只要駙馬在廬州城內呆著便可坐享大功。罷了,是我欠思考,沒有想到家里的難處,眼看著孩子一天比一天大,我的精力愈發不濟,確實需要一個頂門立戶的男人呢。”
陳千栩連忙拍胸脯保證:“公主言重了。為國家效力,不分早晚。孩子出生卻是不能再來的。只要你們母子安康,我放下心后必當為父皇效犬馬之勞。”
李麗質含笑點頭,結束了這場對話。
晚飯后,駙馬沒有跟著李麗質回房,自去小妾的房中休息。李麗質打開窗戶,任由冷風吹入,侍女和嬤嬤們趕緊升起炭火對抗寒風。嬤嬤更是勸李麗質關上窗子,小心著涼。
李麗質嘆息道;“不經歷風霜,往后的日子可就難熬了。唉,仗義每多屠狗輩。”想當年,李璣一聽說她的真實身份,立刻反應過來如果做了駙馬,廣陵李氏就要和皇家綁在一起。李璣不認可皇家,兩人才忍痛分手。
不比不知道,一比,太清晰太殘酷了。至少李璣心中很明白一旦做了駙馬就要同進同退。不像這個陳千栩,只想榮華富貴,皇家遇到苦難的時候,他就躲得遠遠的。父皇啊父皇,你千挑萬選終究是做了無用功。
除了那位女官,其他人都不知道李麗質在感慨什么。
另一邊,駙馬陳千栩越想越害怕,越走越窩火,冷不防的經過一道月門時狠狠的踢了月門一腳。
剛才李麗質的提議真的嚇到他了。去江北打仗,開什么玩笑?能敗一次,誰能保證不能敗第二次?
兵荒馬亂,天曉得江北的武夫們會做出什么?待在金陵城里按部就班的升遷不好嗎?橫豎自己是駙馬爺,老丈人難道會虧待自己?
江南的榮華富貴還沒有享受多少,失心瘋了去江北打仗。這個賊婦好毒辣的心腸,這是想要我死再換人嗎?哪有叫自家丈夫去送死的道理?
憤恨之余,熟讀詩書的陳千栩也想到了一個嚴重的問題,虞國的江山會不會易主。自己的這位公主妻子,未來會不會成為拖累他,拖累他家族的絆腳石?
亂世四十余年,南北政權更替頻繁,僅僅是北方就更替了五次,南方更替了三次。現在的虞國看起來穩定,實際上也剛剛立國十幾年。陳千栩自己出生的時候,虞國還不存在呢。
現在北軍攻勢如潮,虞國抵抗艱難,一旦再有個好歹,北軍南下攻克金陵也未必不可能啊。到時候自己怎么辦,陳家怎么辦?難道要為虞國皇族盡忠,把陳家也賠的干干凈凈?
不行,我陳千栩是南國才子,到了哪里沒有官做?我們陳家歷經亂世還能保有官宦人家的地位,來之不易,維持起來更是艱辛,絕不能倒在這個節骨眼上。看來自己要找時間回家一趟,和父親密談一番。
第二天,興國公主捐資錢七千貫,絹兩千匹,粗糧四千石用于賑濟江北逃難百姓。有了興國公主的示范,皇子皇女們不管愿意不愿意,多多少少都捐款捐物。
剛剛回到金陵的皇長子李鴻在寧國節度使任上過得相當充裕,回到金陵后,他知道自己最大的支持者是母親,在面見完父皇后,他立刻去拜訪親媽鐘皇后。
鐘皇后問他:“如今國家多難,這個時候召你回來做太子。你準備怎么做?”
李鴻豪邁的說:“母親放心,孩兒知道。危難之時冊立太子可以聚攏人心。孩兒愿意請命出征,督師江北。我去淮西,齊王叔在淮東。只要江北的軍民們知道太子來了,他們就明白我朝沒有放棄江北,一定會重燃斗志與北軍周旋。”
鐘皇后心中嘆氣,丈夫遲遲不立長子,確實是有道理的。這個孩子孝順,有武力,可是思考事情總像是個武夫,沒有權謀者的潛力。
鐘皇后指點兒子:
“太子是儲君,儲君也是君。為君者,不光要看勇氣,更要看智慧,不光要讓人看到你的戰功,看到你的風光,更要讓人看到你的仁義。刀子永遠沒有仁義能說服人。
你是否領軍出征暫且不提,先把你王府中所有財貨都捐出去救濟江北流離失所的百姓,最好把府里所有的家當都拿出來變賣。北軍害人,我們救人,天下人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如此才能讓你坐穩君位。”
李鴻領軍多年,殺戮深重,內心其實對仁義嗤之以鼻。但是他孝順,母親說捐,他毫不猶豫的拿出錢三萬貫,絹萬匹,各色糧食一萬石用于賑災濟民。
他甚至原汁原味的執行了母親的要求,在京中公開拍賣他的王府珍藏和戰利品,積極籌措錢糧物資。皇帝李景看到兒子居然這么懂事,頓時覺得自己以前錯怪了兒子。兒子只是直爽,只是對政治權謀接觸的少,可是他仁義,他善呀!
做通了兒子的工作,鐘皇后本人也敞開皇宮庫藏,把這些年她管理六宮辛苦積攢的五百萬貫錢,四十萬匹絹,一百六十萬兩白銀,三十五萬兩黃金統統拿出來做軍費。
同一天,鐘皇后宣布后宮用度減半。自她開始,所有嬪妃的衣服都要經過浣洗三次才能更換。所有嬪妃宮人都要跟著她在宮里紡紗織布,制作冬衣支援前線。
種種努力的效果立竿見影。陸陸續續趕到金陵的援軍因為拿到了豐厚的犒賞而士氣大振,江南混亂的人心在鐘皇后和太子的豪爽舉動下迅速安定下來,大家都覺得有這樣的皇后,這樣的太子,虞國一定能度過難關。
-----------------
江南進入總動員時,江北的形勢已經非常緊張。
廬州城中,德勝軍營田使,團練使,廬州知州李玨焦急等待著什么。他的面前是一大群本地賢達和團練軍頭面人物。
德勝軍節度使劉彥貞十天前傳來消息,說是德勝軍將士作戰神勇,已經把周軍打過了淮河。大家還覺得老天保佑,想不到周軍這次如此不濟事。
就算是李玨也沒有太懷疑。畢竟前任節度使乃是久經沙場的老將軍。人家對軍隊,對戰備的真正做到了常備不懈。德勝軍還在李玨的幫助下陸陸續續裁汰了老弱,補充了年輕力壯的新兵。可以說劉彥貞接手的基本盤非常優良。
這么一支經受了嚴格訓練,披甲率百分百,糧餉充足,全部由青壯構成的精銳兵馬在淮河南岸擊敗周軍似乎并不是什么意外的事情,畢竟周軍又不是天兵天將,中了箭會死傷,腦袋掉了照樣活不了。
可是第二天,精彩的劇情就來了,劉彥貞又發來了捷報,說是在淮河南岸又打贏周軍了。李玨等留守官員大感意外,不是已經把周軍打跑了嗎?
他們扣住信使詳細盤問。信使終于坦白此前是周軍主動后撤。周軍大部撤過淮河,仍有一批堅守淮河南岸堡壘。
節度使劉彥貞下令水師進攻浮橋,德勝軍陸師進攻南岸堡壘,誓要利用手中的精兵成就破周大功。
一個節度使,正經的功勞沒有立下,每天一份捷報往金陵發。李玨聽得只覺得渾身發冷。可是他什么都不能說,因為節度使是長官,非議長官是官場大忌。
李玨只能利用職權,下令給各地團練補充武器。并且命令各地團練派遣壯丁趕到廬州城訓練軍弩的使用。所有軍民屯堡立刻整修,百姓們必須坐好躲入軍民屯堡避難的一切準備。消息傳開,精明的本地賢達耆老(土豪)紛紛跑到李玨面前要求派遣家族子弟一起訓練。
一方面他們要分派一批族人躲到廬州城里。如果有個萬一,也好給家里留下一些火種。一方面他們也怕關鍵時刻李玨只關照他的團練兵和軍屯戶,對于民戶放手不管。這些土豪們可是在亂世中掙扎求存到今天的人精,絕對不給李玨一點拒絕的機會。
前任節度使在位期間,德勝軍進入全盛時代,府庫充盈,軍械堆積如山。倉庫中的軍用弩高達一萬一千具。李玨統計了各地團練和土豪們送來的人手,大約四千多人。又命人在城內征派民壯參與訓練。倉促組建出一萬人出頭的弩軍。
僅僅十天的訓練,這些人中已經有四千多人能夠很好的聽從軍令使用弩具。有這么一支新銳配合城防部隊還有團練兵防守廬州。城內的百姓們終于安心下來。
百姓們安心了。李玨不能安心,城內的官員們不能安心,連帶著面前坐著的一大批團練軍首領和土豪們一起不安心。因為從昨天開始,每天都要給金陵發捷報的節度使劉彥貞再也沒有消息傳來。
李玨憂心忡忡的站起來,在大家注視下來回踱步幾遍。大廳里的眾人正想說些是什么緩解一下氣氛時,幾名偵騎從外面氣喘吁吁的被人架了進來。
偵騎喘著氣說:“團練使,不好了,我們昨日出城沿著淠河一路向北搜索,過了將軍嶺向北跑了三十里就發現了周軍騎兵。足足有數千騎之眾。他們似乎在搜索什么,所過之處無論城鎮鄉村都被他們劫掠了。”
在場的人都是本地的活地圖,將軍嶺就在廬州城北數十里處,說近不近,說遠不遠。騎兵要是過了將軍嶺,一天就能殺到廬州城下。
李玨兩眼一黑,勉強坐回自己的椅子上。一名團練軍官站起來大聲說:“團練使,不能再等了。要立刻通知外面的屯堡備戰。讓鄉親們火速搬運家當,各屯堡堅守家園人自為戰,北軍未必能奈何我們。”
李玨的心中充滿了恐懼,腿忍不住發抖。盡管他送走妻子時已經有了以身許國的打算。可是真到了要命的時候,心里還是怕得要命啊。
怕歸怕,李玨這么多年的歷練不是白給的。他盡力坐好身子,對下面說:“發狼煙信號吧。若是信號有誤,責任都在我身上。”
德勝軍這些年完善了全境的信號傳遞機制。廬州城有烽火臺。下面的縣城,集鎮,乃至每個軍屯民屯都有烽火臺設計。確保任何方向有入侵消息傳來,節度轄區內都能迅速進入戰斗狀態,減少不必要的人力損失。
于是,廬州城內的狼煙迅速升起,所有等待消息的縣城,集鎮屯堡按照此前訓練的內容依次把狼煙點燃。如果從飛鳥的視角向下看,就會看到德勝軍地區一道道通天煙柱拔地而起。
“賊來啦,賊來啦,老爺點狼煙啦!”村口執勤的村丁看見狼煙,拼了命的敲響手中的銅鑼,聲嘶力竭的呼喊報警。
在外面耕作的百姓們瘋了一般地沖回家中,呼喚丈夫妻子的,呼喚兒女趕緊回家不要亂跑的。
“我男人走船還沒回來!”女人驚慌絕望嘶啞的嚎叫聲試圖撕裂遮蔽天幕的狼煙。
“不要管啦,他知道屯堡在哪,我們快走,快走!”周圍的鄰居把女人和她家的老人孩子拉上車就跑。
一家家的門戶里,男男女女七手八腳的帶上家中所有的細軟和糧食,趕著牲畜和家禽貓狗,哭著將院子鎖好,半點也不敢耽誤的向臨近的屯堡逃難而去。
那些上了年紀的老人,一步一回頭,生怕院子里前兩天掩埋和偽裝好的糧食出了疏漏。要是被人瞧見搶走了,一家人明年可怎么活得下去啊。
德勝軍境內的軍民一片慌亂搬家備戰的時候,一隊身形狼狽的騎士護送著一名大官看著目之所及處升起的一道道狼煙發呆。
大官嘆了口氣,廬州近在眼前,逃了兩天兩夜終于甩脫了追兵,現在該想想怎么應對朝廷追責了。
一片烽火狼煙之中,兩天兩夜音訊全無的德勝軍指揮使劉彥貞出人意料的回到了廬州城內。他出發的時候帶走了三萬六千水陸大軍。回來的時候,只有身邊的十幾個隨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