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山林,熟悉的靜謐與生機將他包裹。他沒有直奔慣常砍柴的老松林,而是拐向了一條更幽僻,草木更豐茂的小徑。
《游仙錄》中那些光怪陸離的奇花異草記載,讓他對這片看似尋常的山林,多了一份探尋的興致。
他放緩腳步,目光如同最細致的梳篦,掃過林間的每一處角落:潮濕腐木上色彩斑斕的苔蘚,巨石陰影下頑強鉆出的蕨類,纏繞古藤上垂下的奇異漿果……神念亦如無形的觸須,極其輕柔地拂過這些生靈。
他不奢求發(fā)現(xiàn)什么驚天動地的靈草,而是專注于感受它們各自獨特的“氣息”與微弱的生命“律動”。
在一處向陽的巖壁縫隙中,幾株葉片狹長、邊緣生有細密鋸齒的野草引起了他的注意。草葉在晨光下泛著一種冷硬的金屬光澤。
晏青心中一動,蹲下身仔細查看,這正是前些日子他挖回小院、被《游仙錄》記載為“鐵線蕨”的低階靈草。此刻近距離觀察,指尖觸及草葉,能清晰感受到其遠超普通草木的堅韌,以及葉片深處蘊含的那一絲若有若無,極其微弱的銳利金氣。
他嘗試將一縷更加凝練的神念探入其中。
與感知普通草木的溫和律動不同,鐵線蕨內(nèi)部的“氣息”顯得凝滯而銳利。神念一接觸,便感到一種微弱的抵抗,仿佛觸碰到了無數(shù)細小的,排列緊密的“針尖”。
那絲金鐵之氣蟄伏在葉脈深處,雖微弱,卻帶著一種冰冷的特質(zhì)。晏青小心翼翼地引導神念,避開那些銳利的鋒芒,只去感受其整體的“存在”與那獨特的氣息屬性。
“金鐵之屬,其氣凝滯而銳,生機內(nèi)蘊,鋒芒深藏……”《游仙錄》中的描述在心間印證。
他并未嘗試去“引動”或“汲取”這絲金氣,僅僅只是加深了對這種特殊草木氣息的認知與理解。
選定一株老槐,晏青放下柴簍,抽刀,凝神。目光落定,柴刀揮落的角度、力道,早已在心神中預演過無數(shù)次。
咔嚓。
柴禾應(yīng)聲而斷,截面平滑。
隨后他靜立片刻,足下神念如絲,極其輕柔地附著于泥土與落葉之上。
“感地息之微……”
摒棄了強行深入大地的莽撞,專注于腳下方寸之地的細微震動。日復一日的練習,讓他的感知愈發(fā)敏銳。此刻,他能更清晰地分辨出:
腳下土壤因自身重量而產(chǎn)生的極其微弱的沉降感。
一只山螞蟻匆匆爬過枯葉,六足交替落地引發(fā)的、如同雨點般的細碎震動。
山風吹拂林梢,帶動整片林地如同呼吸般的、深沉而緩慢的起伏脈動,這脈動透過樹根傳導至大地,在腳下形成一種悠長而渾厚的“余韻”。
甚至,他能隱約捕捉到更深層、來自遙遠地底、如同大地血脈般緩慢流淌的某種宏大“韻律”的邊緣,雖然依舊模糊不清,如同隔著一層厚重的帷幕聆聽遠方的鼓聲,但已非最初的全然混沌。
這種持續(xù)的,基礎(chǔ)性的感知訓練,緩慢卻堅定地拓寬著他神念的“觸角”靈敏度,也加深著他對腳下這片大地的理解。
每一次成功的捕捉,都讓他對《游仙錄》中“縮地術(shù)”所描述的“尋節(jié)”、“踏節(jié)”有了更具體、更貼近實際的想象。
回到棲霞鎮(zhèn),將柴禾送到清心茶館。趙老丈接過柴,照例數(shù)錢,隨口道:“晏小哥,聽說了嗎?鎮(zhèn)東頭李鐵匠家那口老井,前些天突然變渾了,還帶著股子鐵銹味兒,淘了幾次也不見好,正發(fā)愁呢。”
晏青點點頭,表示聽到了,這類市井瑣事,如同背景音,融入他感知的日常。
鐵銹味兒?他心中微動,想起了鐵線蕨那凝滯銳利的氣息,以及《游仙錄》中零散提到的關(guān)于“金氣”、“地脈”、“水質(zhì)”的關(guān)聯(lián)描述,但也僅是一閃而過的念頭,并未深究。
午后的小院,陽光正好。
昨夜,他在《游仙錄》浩瀚的見聞與法門中,注意到了一篇并非戰(zhàn)斗法術(shù),卻頗為實用的記載——一篇關(guān)于“避塵術(shù)”的粗淺法門。
此法以極其精微的神念與氣息,引導自身周圍氣流形成極細微的漩渦或屏障,將塵埃微粒“推開”或“導引”開,使自身衣物、器物纖塵不染。
此法對神念的操控精度要求極高,且需對“氣”與“微塵”的流動有深刻理解,但威力甚小,消耗也低,正適合作為精細操控的練習。
晏青決定嘗試。
他并未奢望立刻成功,只將其視為對神念掌控力的一種挑戰(zhàn)。他閉上眼,凝神內(nèi)守。
體內(nèi)真氣圓融流轉(zhuǎn),心神則高度集中,嘗試著將一縷極其微弱的神念,從指尖緩緩延伸而出。
神念無形無質(zhì),卻在他強大的意念控制下,努力模擬著《游仙錄》中描述的那種引導氣流的“勢”。
他試圖在指尖前方,方寸之間,構(gòu)建一個極其微小的,無形的“氣旋”。
然而,這比感知地息或草木律動難上百倍。
神念延伸而出,如同試圖用發(fā)絲去攪動空氣。空氣無形無定,神念的引導之力稍縱即逝,難以凝聚成形。
他竭力維持著意念的專注,試圖捕捉并控制那一縷微弱的氣流。
額角很快滲出細密的汗珠,指尖前方的空氣似乎有了一絲極其微弱的擾動,幾粒懸浮的微塵被帶動著,極其混亂地飄動了幾下,如同無頭蒼蠅。
噗!
一聲輕微得幾乎不存在的“氣”散之聲。那縷精純的神念如同繃緊的琴弦驟然斷裂,構(gòu)建的“氣旋”雛形瞬間潰散。
被擾動的塵埃非但沒有被推開,反而有幾粒被混亂的氣流卷著,落在了刀面上!
第一次嘗試,失敗。
晏青看著刀面上新增的幾點微塵,臉上并無沮喪,反而眼神明亮。
他清晰地感受到了其中的難點:神念的強度與精度尚不足以穩(wěn)定地引導無形的氣流;對空氣流動本身“勢”的把握,遠不如對實體草木或腳下大地那般清晰可感。
“路漫漫其修遠兮……”他低聲自語,唇角卻勾起一絲探索的興味,這“避塵術(shù)”看似簡單,卻是一塊極好的磨刀石。
他再次凝神,指尖微動,開始了又一次小心翼翼的嘗試。失敗,調(diào)整,再失敗,再調(diào)整……枯燥的重復中,對神念的掌控力,對無形之“氣”的感知力,正在這方寸之地,進行著最細微卻也最真實的錘煉。
(日常求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