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種子的萌發率雖然很高,但是進入幼苗期之后的成活率并不高。
主要是朱文正根本沒有太多的經驗,很難控制溫度、濕度、光照、水份等問題。
但這些棉花幼苗是大明今后棉麻產業的希望,所以不管怎樣都要擴大棉花的種植。
朱文正建造這個種苗培育大棚幾乎耗光了他所有的名望和財富,即便如此還有許多必備的農具無法兌換,要不然他的種苗死亡率也不會這么高。
朱文正養兒子都沒有這么細心過,但這些棉花是真的讓他操碎了心,他只希望等到移栽的時候不要再出現這么高的死亡率了。
……
第二天清晨,朱文正起來吃完飯就立即去籌備糧草。
畢竟這是老朱給他吩咐的任務,如果無法按時完成,到時候又會出現一大堆的麻煩。
所以朱文正又像上次籌集賑災糧那樣,先把應天府的土豪鄉紳召集了過來。
當眾人聽說朱文正又要籌集糧草的時候,這些土豪鄉紳馬上開始哭窮,因為上次朱文正借的糧食還沒有還給他們,他們怎么可能再借給朱文正糧食。
朱文正對此并不意外,畢竟人家都說好借好還,再借不難,而他之前借的糧食還沒有返還,大家現在不愿意借糧也是很正常的。
“諸位,我知道你們對于此次借糧非常抵觸,但是大家也應該知道,現在正是出兵收復中原的良好時機,我們大明的百姓都有義務和責任奉獻自己的一部分力量!”
“大都督您說的沒錯,我們也非常想讓皇上收復中原,可是我們現在自己家里都沒有余糧了,還怎么支持奉獻?”
“大都督,要不等到收了夏糧之后再說吧?您現在借糧真的是強人所難啊!”
朱文正聞言笑了笑:“大家的難處我都能理解,但是機會難得,時不我待,所以希望大家能咬咬牙,幫大明渡過此次的難關!”
“大都督,不是我們不幫忙,關鍵是沒辦法再幫了!要不您跟皇上說說,讓皇上增加一些賦稅,這樣應該可以籌集到不少糧草。”
此刻有人建議朱文正增加百姓的賦稅,畢竟百姓的人口基數大,隨便籌集一些就差不多夠用了。
朱文正聞言笑了笑:“諸位能想到的辦法,朝中的大臣和皇上豈能想不到?可是現在大明剛剛立國,百廢待興,百姓都是饑腸轆轆,若是這個時候再增加賦稅,豈不是逼著百姓造反?”
此話一出,在場的眾人瞬間沉默了,若是他們再提這種意見,豈不是有煽動百姓造反的嫌疑?
朱文正看到眾人的臉色都很難看,然后就笑著說道:“我知道大家心里苦,不過我也不會讓大家吃虧,除去借糧的利息之外,我還會額外給大家一個種植棉花的機會,當然,由于棉花種苗過于珍貴,每株種苗的售價為一兩銀子,先到先得,賣完為止!”
眾人聽到這話都猛的一愣,因為大家從來都沒有聽說過棉花這種東西。
“大都督,棉花是什么東西?為何種苗那么貴?”
“棉花是一種類似羊毛的花朵,一畝地產的棉花一般是兩百到六百斤,大約相當于咱們一百只羊的羊毛產量。”
聽到這話,眾人的眼睛都直了!
“什么!可以產羊毛的花朵?一畝地的產量相當于一百只羊的羊毛?”
“天啊!如果我種植一百畝的話,豈不是相當于養了一萬只羊?”
朱文正看到眾人都露出一副吃驚之色,就笑著說道:“現在一只三十斤重羊的價格差不多在一兩銀子左右,而一畝地棉花的種苗需要三千五百株,我賣給大家一兩銀子一株種苗不算貴吧?”
眾人聞言議論紛紛,立刻有不少人偷偷地在手掌上寫寫畫畫,盤算著這里面的利潤到底多少。
片刻之后,率先有人質疑道:“大都督,如果按照一畝地三千五百株棉花來計算的話,我們就需要耗費三千五百兩銀子的本錢,差不多兩百年才能回本啊!”
“哈哈,大家說的不錯,如果只按照第一年的產量來計算,確實需要兩百年左右才能回本,但一株棉花少則長七八個棉桃,多則三十四個,每個棉桃又會長一二十粒棉籽,按照平均一株棉花產一百粒棉籽來計算,第二年即可擴大百倍種植面積,如此一來,諸位還擔心兩百年之后才能回本么?”
“大都督,如果真的如此,這確實也是個穩賺不賠的買賣,可是您要的價格實在太高了,等到以后棉花大面積普及種植,到時候價格不就變的非常便宜了么?況且我們也沒有太多的土地種植啊!”
眾人都有自己的算計,如果他們現在高價購買種子,以后大面積普及棉花的時候,他們就賣不上價錢了,種子的價格也會變的非常低!這根本就不劃算!
然而朱文正早就知道眾人有這種顧慮,所以又接著說道:“諸位不用過于擔心,棉花的價格不會降,種子的價格更不會降!因為棉花屬于戰略物資,全部由朝廷管控,就像鹽產、礦石一樣,朝廷不允許普通百姓種植,諸位現在花錢就是提前給自己買一個販賣棉花的機會,等到明年開始,諸位就是花再多的錢,也買不到這個機會了!”
“什么!明年就不讓普通的百姓種植了?那我們以后擴大規模種植會不會受限制?”
“會,現在購買一畝地的種苗,今后只能擴大一百倍的種植面積,超過的種植面積就得罰款了!嚴重者甚至要掉腦袋!”
此話一出,在場的眾人不但不再擔憂,反而都露出狂喜之色!
因為他們這群人的心里都很明白,越是朝廷嚴加管控的事情,就越說明利潤大!
一個能讓人掉腦袋的買賣,豈能是不賺錢的小買賣?
所以眾人也根本不管棉花到底是個什么東西,全都非常積極的過來認購棉花種苗。
而借糧的事情更是沒什么好猶豫的,畢竟朝廷是借糧,還會按照正常的價格給與利息,難不成剛剛建國的大明朝會耍無賴?
眾人一致認為這是個賺錢的好機會,風浪越大魚越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