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護你的能量感賬戶
總體來看,一個人的能量消耗路徑大致分為三種不同類型:
1.“收入結(jié)余”型:所消耗的能量感能帶來更多的新能量感的產(chǎn)生——比如,你熬了一周的夜做完了一個大項目,項目成功后你獲得了客戶、老板和自己內(nèi)心的認可,進而有動力去做一個更大的項目;
2.“收支平衡”型:所消耗的能量感和所增加的能量感大抵相當,沒有過分消耗也沒有過多結(jié)余;
3.“收不抵支”型:所消耗的能量感大于從做任務(wù)中所獲取的能量感,導致持續(xù)向前的能量感逐漸耗竭——比如,為了趕期末論文臨時抱佛腳幾天未睡,交完論文后三個月都不想碰論文了……
如果你仔細回想,就會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沒堅持做下去的項目都是因為能量感的“收不抵支”。
以跑步為例。長期堅持長跑的人,都有驚人的意志力嗎?
不一定。
如果你仔細詢問愛長跑的人為什么喜歡跑步,并觀察他們的能量感獲取路徑,你可能會從中總結(jié)出如下的能量感系統(tǒng)模式:
? 去跑步多巴胺上升→增加愉悅感→能量感提升→下次還想跑
? 去跑步→運動后頭腦清楚→工作狀態(tài)提升→能量感提升→下次還想跑
? 去跑步→達成跑步目標→增加成就感和自信心→能量感提升→下次還想跑
? 跟朋友一起跑步→因社交而感到愉悅→能量感提升→下次還想跑
? 長期、有規(guī)律地跑步→身體發(fā)生積極變化(如減脂、塑形、力量增加)→能量感提升→下次還想跑
事實上,對于長期堅持的跑者而言,他們在長跑中獲得的能量感要遠遠高于他們做這件事所消耗的能量感,因此才會越跑越想跑,跑步這個習慣很自然地運轉(zhuǎn)下去,意志力根本還沒派上用場。
反之,為什么你想建立一個新習慣,卻總是沒辦法堅持呢?
并不是因為你的“意志力”不強或“自律”不夠,而是因為你并沒有成功建立起獲取能量感的有效路徑,并沒有從所做的事情中拿回足夠的能量感,導致這個新習慣總是消耗能量感余額,而無法獲得新的能量感供給,直到能量耗竭。
大腦空轉(zhuǎn)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它會消耗所有的個人能量,在空轉(zhuǎn)的過程中我們擔憂、猶豫、思前想后、懼怕犯錯、懼怕別人的目光——后來能量耗光了,沒力氣行動了(本書第六章將專門對其進行討論)。
能量感是在行動中獲取,而在大腦空轉(zhuǎn)中漏光的。
一定程度的計劃性和未雨綢繆是必要的,事后反思也是必要的,但大腦空轉(zhuǎn)的時間應(yīng)該遠低于行動時間。大腦空轉(zhuǎn)得越多,行動變得越困難,閉合能量回路變得越加不可能。
因為閉合能量回路永遠要依靠看得見、摸得著、能外化的行動和產(chǎn)出,而不是空轉(zhuǎn)的思緒和想象。
即便是哲學家(世界上最有資格大腦空轉(zhuǎn)的人)也需要靠外化自己的思考(比如記錄、授課、演講)來完成能量回路的閉合。
而現(xiàn)實生活中的我們要不斷、反復(fù)、一次又一次地行動,依靠從小到大的各種行動回路閉合來收回能量感,才能維持向上的動力。
從完成學習、工作任務(wù)到個人項目,再到關(guān)系的維護,無一不是如此。
要點:
行動時間要多于大腦空轉(zhuǎn)時間,不然能量就會白白漏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