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能量感從哪里來?
能量感是什么?為什么能量感能幫我們持續找到做事情的干勁呢?
想一想你最喜歡做的事情,欲罷不能的愛好,總放不下的人或事——這些東西在不知不覺中增加了你當時的能量感,它們不需要你自律,它們還沒等你拿出自律,就早已跑進了你的自循環系統,推動你持續追求的行動。
不知不覺中你所上癮和放不下的東西都在你腦中形成了一個個產生多巴胺和愉悅感的回路:
? 玩游戲→多巴胺上升→能量感上升→下次還想要
? 看視頻→多巴胺上升→能量感上升→下次還想要
? 見到喜歡的人→多巴胺上升→能量感上升→下次還
這就是能量感產生的體現。所謂“能量感”,是指自發升起、在個人身心層面感到活力、動力、積極狀態的體驗,是一種從內而外對人與外在事物生出熱情、好奇、喜悅、動力的感受。在身體感受層面,能量感常常體現為身體的精力充沛、舒適自在;在情緒感受上,能量感常常體現為愉悅、興奮、好奇、熱情;在心理狀態上,能量感體現為掌控感、自信感、充滿期待、向外擴展的動力。
而那些跟工作和精進相關的,能持續自行運轉的系統,一定需要能增加你的能量感,才能得以維持。比如:
? 收獲經濟回報→能量感上升→下次還想要→再次付出行動
? 收獲領導認可→能量感上升→下次還想要→再次付出行動
? 收獲成就感(或優越感)→能量感上升→下次還想要>再次付出行動
? 收獲意義感(或價值感)→能量感上升→下次還想要→再次付出行動
? 收獲樂趣(或喜悅)→能量感上升→下次還想要→再次付出行動
所以,想要建立能量感系統,首先要找到一條容易讓自己提高能量感的路徑。
至少在開始建立該系統的時候,不能讓做這件事使你能量值驟降,否則自律再強也很難持續做下去。
什么事情能給你帶來能量感?什么事情又會快速消耗你的能量感?
如果你稍加觀察,很快就會得出屬于自己的答案。這份答案模仿不來,也偽裝不了。
比如,你跟人接觸之后能量感增加還是降低?你一個人獨處后能量感增加還是降低?
能量感在與他人相處后的增減,可用來判斷一個人性格是外向還是內向。在獨處后能量感增加的人是內向者(所謂“i人”),在與他人相處后能量感增加的人是外向者(所謂 “e人”)。
內向者如果做需要跟很多人接觸的工作,又不得不這樣,能量值就會掉得厲害,意志力資源迅速耗光,歇好幾天都緩不過來,系統就難以長期運轉。
反過來,外向者如果總是獨自工作,也會缺少燃料。
不妨回想一下:
? 報紙雜志上的哪些話題總能引起你的興趣,讓你看完之后能量感滿滿?又有哪些話題讓你看完之后覺得能量耗盡?
? 日常工作中的哪些任務會增加你的能量感,讓你做完后感到興奮、有趣、有成就感?又有哪些任務讓你躲避、焦慮、無聊、縮手縮腳?
? 你身邊的人,哪些會增加你的能量感,在相處之后讓你感覺更有熱情生活和做事?又有哪些人會降低你的能量感,讓你感覺憂慮和無力?
以上這些方面如果總呈現穩定的趨勢,那么一個人能量量表的樣式也就昭然若揭。當然,這份量表(包括人的個性)不是恒定不變的,而是在人不斷向前行進的生命中流動和變化的,這也是生命讓人期待的地方。
找到這些趨勢,了解自己的能量來源,是建立有效的能量感系統的基礎。
如果有一件任務你早該動手卻遲遲沒有行動,是不是因為它降低了你的能量感?有沒有辦法將它轉化為增加能量感的途徑?
這里有一個重點:增加能量感的途徑,應該是一個“容易”的路徑,而不是“復雜”的路徑。
拿寫作來說,愛寫作的人,如果能出版一本書一定能增加成就感和能量感。但是成功出版一本書,從構思、到寫作、到聯系出版商、到最后印刷成書……這中間要消耗多少能量,經歷多長的周期?而這中間除了成書這個大目標,還有沒有容易獲得、來得更早更頻繁的能量感?比如寫作的樂趣、每一篇文章所獲得的外部反饋、自己所欣賞之人的贊許、與人交流的樂趣?
如果一個人把出版一本書作為能量感增加的唯一路徑,那么因為這個能量周期太長,能量感收回來太慢,事情做著做著就沒了燃料,最后想象中的大能量感從未收回,半途的能量消耗倒是出現了。
反之,如果能找到一個或多個只需要花一點小力氣就能增加能量感的路徑,在實現大目標的路上不斷用小目標的實現增加能量感,那么小圈帶動大圈,系統當然就能更容易地運轉。

能量感損耗與低迷狀態

能量感獲取與持續成事
上面兩張圖告訴我們,做一個項目是獲取了能量感還是損耗了能量感,至關重要。像滾雪球一樣積累能量感、探索新項目、獲取更多的能量感、再探索更多的項目……這幾乎是所有普通人持續成事、成大事的必經之路。
能量感思維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能幫我們把思考重點從“如何增加意志力”轉換到“如何增加能量感”上來。所以小步開始、快速畫圈、快速收回能量感,才是建立一套系統最有效的方式。
可是,如果有一件應該做的事,你卻始終找不到任何能量感來源,這時候該怎么辦?這就是我們接下來應該關注的重點。
要點: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能量量表樣式,找到這個樣式,就能找到僅屬于你的、提升能量感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