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快小孩,慢小孩:專注力的誤區、真相與提升
- 劉騁
- 1974字
- 2025-07-09 17:27:31
第1章
快小孩做對了什么?
人人都想要快小孩
為什么“別人家的孩子”令人羨慕?主動學習、自律自控、品行端正、善于思考、獨立自主、樂觀進取。這些孩子是天生就比較聰明還是后天家長在養育的過程中做對了什么?其實這些對“別人家的孩子”的形容都只是大家最終看到的表象,這些表象的背后的關鍵只有兩個字“效率”。
大部分的家長會一直在行為表現上做文章,覺得這些特質是靠說教或溝通養成的,還會通過繪本的故事來給孩子教價值觀,家長們希望從小通過這些價值觀的輸入來引導孩子端正做事態度、養成良好習慣。但是慈愛的溝通、嚴厲的說教、為孩子設定目標或使用“番茄鐘”等,這些都是“術”,而不是“道”。當我們孩子的“效率”不夠高的時候,這些方法不但沒有效果,反而還會造成反效果,讓孩子厭倦和家長溝通,因為他做不到或做起來很累。
所有家長都喜歡孩子主動學習,但是當孩子做起來很辛苦的時候,孩子的本能就會逃避,不管我們怎么引導孩子,學習效率低、作業要做個半天的孩子不會回家就說“我好想把作業完成!”。那些看起來自律的孩子并不完全是因為他們態度端正、很負責任,而是因為他們學得快、做起來輕松、寫作業效率高,所以要配合“回家先把作業給做了”這個要求,他們不覺得是非常困難的事。
“別人家的孩子”態度好、自主、善于思考、樂觀的前提條件一定是孩子的能力夠好、效率夠高、速度夠快!但“效率”的關鍵并不完全是先天的智商,還有一個影響孩子學習效率的關鍵因素是“成熟度。”孩子的發育年年不一樣,孩子的年齡差半年,他們發育的成熟度就差很多。所以我們會看到9月出生的孩子和次年8月出生的孩子就算智商一樣,在一個班級里,成熟度卻差了一整年。這本書會讓家長了解如何提升孩子后天的成熟度,讓孩子學習效率變高,培養出自己家的“快小孩”。
如何養出快小孩
快小孩的培養并不是單一層面的,而是整體的。在這個信息爆炸的年代,家長接收了大量的信息,很多信息并沒有錯,但通常非常片面,家長看不到全景。就像醫生說孩子要身體健康,“先有體能才能讀書”,但是身體健康學習就會好嗎?那也不一定。或是很多心理學專家說養育經歷至關重要,家庭環境會導致孩子的情緒不穩定,所以孩子“學習受損”。但是家庭條件很好,父母情緒也很穩定的家庭是不是學習就一定好呢?也不一定。補習班老師和家長說孩子需要不斷地重復練習,他們的效率才會高。那些刷題都刷不進的孩子就一定是態度不好嗎?那也不一定,態度好但學不來的孩子也是一大把。
專家在他們層面的理解并沒有錯,可能對孩子學習的“效率”會有些幫助,但是這些幫助是否是影響孩子學習的核心的因素呢?
就像很多家長聽說過懷孕的時候聽莫扎特會讓孩子更聰明、愛吃魚的孩子比較聰明、多爬的孩子比較聰明、吃母乳的孩子比較聰明,這些可能都可以和學習找到一些關聯,也可能多少有一些幫助,但這些關聯性和每個年齡層不同的學科學習并不直接相關。孩子最終為什么能學習效率高、心理狀態好、專注?這是一個整體的塑成,需要家長學會擺脫單點的思維,擺脫想找到救命稻草、絕招的想法。家長必須學會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才會理解學習效率是如何形成的。
學習金字塔有6層(圖1),從底層的生理層面到最上層的結果都很重要,但如果基層不扎實,這個樓就蓋不起來。我們從上往下看,心理狀態要好,要多鼓勵孩子,幫孩子設定目標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這些也都非常有必要,但是當孩子的學習能力不夠成熟,家長每天要他好好學習,他也做不到,做起來很辛苦,說這么多也都是白費口舌。

圖1 學習金字塔
要多練習也沒有錯,但是如果孩子每天做學校的作業都已經很吃力了,你還要多給孩子更多的課外練習,一腳油門踩到底,孩子一定受不了。再說,班上學習領先的孩子通常也不是每天回家練習最多的孩子,他們領先是因為學習效率高。所以能力強的孩子不需刷那么多卷子,能力不足的孩子刷再多題也沒什么太大的效果。
很多教育理念像“蒙特梭利”也非常好,它們提倡在生活經驗的層面培養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讓孩子從小在幼兒園洗盤子、掃地、收好自己的玩具或教具,用混齡教學讓孩子有不同年齡層的社交經驗等。但是對于能力不夠的孩子來說,要能夠在教室里配合老師的要求坐好,好好聽課跟著老師的步伐走,遵守簡單的規矩像不能搶玩具或不要講話都是非常大的挑戰。
在生理層面,醫生也有一些非常好的建議,如讓孩子要多運動,多拍球、多跳繩,讓孩子感覺統合協調,刺激大腦發育,刺激多巴胺的分泌。中醫也會說精、氣、神要足孩子學習效率才會高。這些也都沒有錯,但是身體健康、運動好的孩子學習不好的也很多,運動差卻學習優秀的孩子也非常多。所以孩子身體好當然是必備條件,但是身體好,學習能力不夠成熟的孩子的學習效率還是一樣差。
“這些因素雖然都重要,但是年年不一樣的學習能力和教材的匹配度才是學習效率高的關鍵因素。”
我們必須先解決能力問題,在這個基礎上再聽這些專家的話,我們才能事半功倍,而不是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