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6 銀行業技術的發展

技術在銀行業的應用可以追溯到20世紀中期。早期主要應用在以機械手段來替代煩瑣手工操作的領域。此時,對外部觀察者和經驗豐富的銀行從業者來說,技術對銀行業的影響并沒有引起他們的注意。

銀行業技術應用最引人注目的一點是其變革的速度和規模,特別是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巨大變化。近年來,我們目睹了整個銀行業涌現出大量新的應用程序,每一項新技術似乎都在為銀行業邁向新方向鋪平道路。圖2.1展示了技術在銀行業的應用是如何不斷發展的,本節接下來的內容將提供更多關于這些發展的細節信息。

圖2.1 銀行業技術的發展

2.6.1 支票分揀機

可以說,技術在銀行業最早的應用是支票分揀機。歷史上,清算的第一步是在每個銀行分支機構進行的,即客戶將支票存入其付款機構的賬戶,清算的最后一步也通常在每個銀行分支機構進行,即在收到要求從賬戶中支付的支票后,從付款人的賬戶中扣款。在這兩個步驟中,必須準確記錄支票的單筆金額和各種小計,以確保各個客戶賬戶正確地收到或發送款項。隨著銀行業務的普及和支票數量的增加,各分支機構處理支票的工作量也相應增加。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銀行家們最初采用了與郵政分揀類似的分揀方法,隨后引入了一些機械設備,用于分類、背書和計算支票合計金額,其中包括1934年由IBM推出的801銀行驗證機。這些機器依賴人工輸入數據來讀取支票,并錄入其價值以及銀行和賬戶信息。磁墨水字符識別(Magnetic Ink Character Recognition,MICR)技術的發展進一步推動了自動化的進程。1958年,美國銀行家協會(American Bankers Association)將E-13B字體定義為標準字體,同時,各銀行的路由號碼(在英國被稱為分類代碼)和賬號的格式也被標準化。每個字符都可以通過磁頭來讀取,這種磁頭類似于卷對卷磁帶錄音機或盒式磁帶錄音機的磁頭。最初使用MICR技術的機器在單獨操作時會根據每個字符依次對支票進行分類(因此每張支票要經過幾輪分類),但機器一旦與計算機連接,就可以根據從支票中讀取的所有信息進行分類。光學字符識別(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OCR)技術是與MICR技術同時發展起來的。在西班牙等一些國家,OCR技術被用于支票分類,并且還可以用于讀取E-13B MICR字符。

2.6.2 電子會計機

早在19世紀末,機械加法機、收銀機、打卡制表機和打字機就已問世,銀行也像其他企業一樣開始使用這些設備。例如,到1929年底,勞埃德銀行已經在6個分支機構使用了機械會計機。據稱,許多銀行會使用打孔卡來幫助分支機構實現會計自動化的記錄,這種設備也被稱為Tronics或電子簿記機;也有一些機器使用背面帶有磁條的卡片來記錄賬戶的余額,例如Burroughs Sensimatic會計機。卡片的正面印有交易信息,機器從磁條記錄的余額中加上或減去最新交易額(由操作員輸入)并打印在卡片正面。

即使后來計算機得以普及,銀行仍然在分支機構沿用這些機電設備。例如,可以將交易信息輸入分支機構的機器,通過機器將信息打印到打孔卡上,然后提交給中央計算機系統;或者可以通過將交易信息輸入會計機,將信息打印到紙帶上,隨后通過紙帶閱讀機(相當于電傳打字機)傳輸或讀取,并通過電話(以低速的方式)發送至中央計算機系統。多年來,那些業務并不繁忙的銀行沒有實現自動化。例如,1966年巴克萊銀行的2300個分支機構中,實現自動化的機構不到100個。

2.6.3 計算機

據記載,銀行首次使用計算機可以追溯到1955年,當時,美洲銀行(Bank of America)在舊金山使用IBM 702計算機進行抵押貸款、分期貸款和集中式記賬工作。考慮到發展的速度,這臺計算機在美洲銀行安裝時實際上已經過時了。1956年,美洲銀行的圣何塞分行使用了電子記錄會計機(Electronic Recording Machine-Account,ERMA)系統的原型,這是美洲銀行與斯坦福研究機構共同開發的。同年晚些時候,美洲銀行向通用電氣公司訂購了30套ERMA系統,于1958年首次部署使用,包括GE100計算機、支票閱讀/分揀機、打印機和磁帶設備。GE100計算機基于晶體管技術,比ERMA原型使用的真空管更先進。因此,許多規模較大的銀行紛紛效仿美洲銀行的做法。有證據表明,在1956年至1959年,美國和英國的許多銀行都開始使用計算機來處理各項銀行交易業務。到1962年,美國聯邦儲備系統的一項調查發現,有178家銀行正在使用計算機或正在安裝計算機,這些銀行的存款占美國所有商業銀行存款的40%。在那個時代,計算機能夠處理幾十家分支機構的業務需求,因此大型銀行需要更多的計算機。然而,到了20世紀60年代中期,處理能力更強的大型計算機出現了。大型計算機(我們通常稱之為大型機)可以集中部署,并從分支機構的機電設備中獲取信息。

大型計算機沒有標準的定義,但通常指的是高度可靠、功能強大的可編程計算機,專為處理大量數據而設計,主要面向大型企業。盡管大型計算機在處理能力上不及超級計算機(通常用于國防部門、氣象學和其他科學研究),但明顯優于微型計算機和中型服務器,后者通常用于較簡單的辦公室環境(包括單個銀行分行和小型銀行)。微型計算機和中型服務器作為強大的工作站,近些年來,逐漸成為可擴展云基礎設施的基礎。1964年,IBM推出了 System/360系列及其后續產品,并在2000年推出的IBM z系列中到達巔峰,成為大型計算機的代表。在20世紀50年代、60年代和70年代,其他制造商也紛紛涉足大型計算機業務,例如寶來(Burroughs,20世紀60年代在英國銀行業與IBM競爭激烈)、控制數據(Control Data)公司、EMI、費蘭迪公司(Ferranti)、富士通(Fujitsu)、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日立(Hitachi)、霍尼韋爾(Honeywell)公司、ICL、NCR、NEC、Oki、好利獲得(Olivetti)公司、俄羅斯商業銀行(Russian Commercial Bank)、西門子(Siemens)、斯佩里蘭德公司(Sperry Rand)、Tandem銀行和德律風根(Telefunken)。然而,其中大多數公司要么已經消失(通常被收購或與其他基礎設施供應商合并),要么退出了大型計算機業務領域。大型計算機處理能力的提升,使得那些規模極大的銀行也能夠集中處理業務。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計算機的價格在數十年內持續下降。計算機最初由機電開關構成,然后發展到使用真空管,接著是晶體管,最終演變為20世紀50年代末發明的硅芯片上的集成電路。集成電路具有驚人的容量,能夠容納幾十個甚至數百億個晶體管,從而將計算的成本降低到幾乎任何規模的銀行機構都能夠輕松負擔的水平。

2.6.4 數據中心

最早的計算機體積龐大,需要專門的房間(有時是整棟樓)來放置。因此,辦公大樓被改造來容納這些大型計算機,但由于處理過程的集中化,銀行開始尋找或建造專門的計算機中心。最初,這些中心靠近它們所服務的分行,因此,電話連接距離較短,用紙張或磁帶進行物理傳輸是可行的。在英國,我們能找到的關于數據中心的最早記載是巴克萊銀行于1961年在倫敦市中心的德拉蒙德街開設的一個數據中心,當時距離巴克萊銀行訂購第一臺計算機只有兩年時間。美國和其他國家似乎也在同一時間建立了銀行數據中心。

隨著計算機功能的不斷增強,對于同樣的計算能力,計算機的體積縮小了幾個數量級。與此同時,計算機的總體使用量也在以一種不可抵擋之勢持續增加,這種趨勢推動了數據中心的普及。現在,可以容納數千臺服務器的數據中心已經十分常見,有些大型銀行甚至擁有自己的數據中心。然而,隨著云處理的出現,許多金融服務機構不再需要自己運營數據中心,甚至不再需要租用第三方數據中心的空間。

2.6.5 數據網絡

數據網絡起源于第一條電報線,美國自1871年起就開始使用有線傳輸。最初,人們使用電報系統發送和接收莫爾斯電碼。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復雜的編碼方案被開發出來,如博多碼。到了20世紀20年代,有著類似于打字機的鍵盤和能夠打印接收信息的電傳打字機引起了廣泛關注。一些計算機制造商,包括好利獲得公司和西門子,曾生產電傳打字機。事實上,后來電傳打字機被改造為計算機終端,而電報網絡(或當時的電傳網絡)則被改造為連接分支機構的設備和中央計算機的設備。同時,一些撥號系統使用普通電話線和調制解調器將電信號轉換成聲音。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相對緩慢的方法被一系列技術更高、速度更快的數字方法所取代。

當銀行擁有一臺大型中央計算機,同時其分支機構利用其他外圍設備通過電話線提交交易信息時,數據網絡就得以實現。其后,隨著銀行擁有多臺計算機和終端,這些計算機之間需要實現相互通信,局域網(Local Area Network,LAN)由此誕生。最初,這些網絡通常是為了將更多的終端和其他外圍設備連接到大型計算機和微型計算機,包括IBM的SNA(系統網絡體系結構)、Datapoint的ARCnet(附加資源計算機網絡)和數字設備公司的DECnet(數字設備公司網絡),它們分別于1974年、1977年和1975年問世。據報道,第一個商業化的局域網在1977年12月安裝于大通曼哈頓銀行,使用ARCnet連接Datapoint臺式計算機和數據輸入終端。SNA在有IBM大型計算機的局域網中廣泛使用。PC的普及和互聯網的發展增加了對局域網的需求。最終,由施樂公司的帕羅奧多研究中心(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設計的開放、基于標準的以太網勝出,成為有線局域網的主要布線和信號技術(與無線局域網的Wi-Fi并列),在經歷了幾次設計演變后,其最大帶寬提高了。諸如以太網這樣的數據網絡規范通常定義了一組物理屬性,如布線設計、物理連接方法、要使用的電信號,以及如何在它連接的兩個節點(如計算機)之間發送數據。為了利用這些數據網絡,計算機必須遵守一個共同的網絡協議,這些協議定義了數據包如何被尋址和路由到目的地的方式,目前使用的主流網絡協議是互聯網協議(Internet Protocol,IP)。SNA可能仍然在銀行和其他組織的IBM大型計算機上使用,其也可在使用IP的數據網絡上使用,其他網絡協議目前已逐漸淡出人們視野。

2.6.6 批量處理和實時處理

銀行業的計算機最初是用于批量處理的。換句話說,銀行網點的工作人員會將支票、存款收據、付款指示等信息輸入電子會計機,該電子會計機可將數據輸出到紙帶或磁帶上,還可能進行一些基本的記錄。生成的磁帶會被運送到計算機中心,或裝入磁帶閱讀器并通過電話或電報線將數據傳送到計算機中心。計算機中心也可能從其他銀行或支付系統中接收數據(通過磁帶、電話或電報線發送)。然后,大型計算機會處理收到的所有數據,更新客戶賬戶記錄,記錄當天的所有交易,并生成各種報告。這些報告將被發送回每個網點,讓各網點的工作人員了解每個客戶賬戶的余額,同時也會被發送給銀行總部。此外,大型計算機還需要生成報告并發送給支付系統,以及定期計算客戶賬戶的利息和費用。這種日終處理至今仍在進行,因為利息是按日計算并定期給付的,而許多支付系統本質上都是基于日常業務進行批量處理的。

然而,隨著ATM和借記卡的推出,簡單的批量處理已經不能滿足需求。為了最大限度地打擊欺詐行為,有必要為所有通過ATM存取或使用借記卡的賬戶提供日間余額,并提供一種標記支付卡丟失或被盜的方法。在網點存入現金的客戶往往希望在當天晚些時候就能從ATM上提取現金。根據我們的經驗,為了滿足這些需求,許多銀行在保留了批量處理記錄系統的同時,增設了另一個系統,方便客戶在線查詢日間余額。事實上,ATM通常連接了銀行內部的中央在線系統,用于獲得取款授權,而此系統可以用來存儲所有賬戶的日間余額。在以批處理為主的大型計算機完成日終處理后,大型計算機會獲取所有ATM提款和使用借記卡交易的記錄(每天提交一次),然后從分支機構接收所有數據,重新加載在線系統,其中包含重新計算的可用余額。請注意,在這種情況下,記錄系統始終是中央的、面向批處理的大型計算機。當大型計算機計算的余額替代由計算機維護的日間余額時,這些記錄實際上被清除了。當然,正如銀行對客戶所說的那樣,前一晚更新后的系統顯示的記錄才是準確的。

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銀行是已經采用在線的、實時的記錄系統(即銀行平臺),還是仍采用面向批量處理的記錄系統?除了應對維持日間余額的挑戰外,在線實時銀行平臺還有其他優勢,例如可以即時創建新賬戶,且客戶可以立即使用這些賬戶。如英國的首都銀行實現了即時開戶,并且可以即刻發放塑料卡、支票簿和設置密碼,客戶的信息可以實時更改和使用(如用于貸款決策)。據我們所知,所有現代商業化的銀行平臺都是在線的,而且有記錄顯示,一些銀行已經擁有了在線實時銀行平臺[22]。一個有據可查的例子是英國的TSB,該銀行早在1970年就在北愛爾蘭建立了在線實時銀行平臺,1986年,TSB上市后,成為英國唯一一家擁有在線實時銀行平臺的清算銀行(而且很可能在1995年前一直保持這一領先地位)。盡管TSB在1995年被勞埃德銀行接管,但保留了TSB的在線實時銀行平臺并用于零售銀行業務,但這個情況可能并不為人熟知。保留其在線實時銀行平臺主要是因為這一平臺提高了分行運營的效率,從而縮減了分支機構的員工。勞埃德銀行在2013年剝離了TSB后,仍然保留了這一平臺。當然,為了支持ATM、借記卡、即時支付、網上銀行等功能,所有銀行實際上都具備了提供在線實時銀行業務的功能。然而,我們預計許多銀行仍在使用那些基于20世紀60年代首次開發的、面向批處理的記錄系統。


[22] 在本節中,在線系統是指可以在一天中輸入交易信息(會被保存起來后面再批量處理)并提供在線查詢功能(例如最新的可用余額)的平臺。然而,在該平臺上,大多數處理,包括更新交易賬戶,都是以批量方式進行的。在線實時銀行平臺具有相同的在線查詢功能,并且可以根據交易實時更新賬戶。

2.6.7 云計算

多年來,大型銀行一直在運行自己的數據中心,且越來越多地采用商品化的中端服務器,這些服務器通常運行某些變種UNIX操作系統。實際上,這些服務器一直按需為內部IT項目提供計算能力,然后向使用該項目提供的應用程序的業務部門收費。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銀行開始探索并使用第三方云服務,以獲得更大的規模經濟效益。也許同樣重要的是,通過云服務,銀行可以以同樣的成本獲得更高的服務水平。根據經驗,較大的銀行往往在信息安全方面面臨重大的內部挑戰,而將信息轉移到云服務提供商可以幫助銀行降低成本。從行業發展的趨勢來看,銀行在采用云計算時不必過于擔心成本問題。對于新成立的銀行,云計算可以幫助其降低基礎設施的前期資本投入,并且銀行也可以從云服務提供商那里獲益。因此,我們預計幾乎所有的新銀行業務都將在云計算基礎設施上運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普格县| 迁安市| 黎平县| 武强县| 油尖旺区| 乐昌市| 锦州市| 琼结县| 旌德县| 千阳县| 中阳县| 修水县| 屏东市| 闵行区| 辉南县| 郑州市| 黔西县| 闻喜县| 宁阳县| 宜阳县| 武夷山市| 成都市| 沙雅县| 乌鲁木齐市| 磐石市| 平和县| 德安县| 齐齐哈尔市| 万年县| 浦县| 津市市| 始兴县| 余干县| 台湾省| 十堰市| 嘉荫县| 西乡县| 徐闻县| 乌拉特中旗| 墨玉县| 濉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