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2.5 現代銀行產品和服務的發展

從銀行產品的角度來看,許多基本的銀行產品在幾千年前就已經存在了。例如,在羅馬帝國時代,基本的貸款和存款、商業貸款授信和外匯兌換就已經存在。當時的銀行一直在不斷地開發更復雜的衍生產品和服務,只在羅馬帝國衰落時才偶有停頓,而現代銀行產品(如復雜的商業貸款、支付網絡和支付卡等)直到近代才真正被開發出來。

我們今天所熟知的許多銀行產品和服務,其中一些是在過去幾百年內逐漸發展起來的,有些銀行產品和服務的歷史十分悠久。本節主要介紹其中一些值得注意的產品和服務。

2.5.1 紙幣

中國的紙幣起源于9世紀至13世紀的唐宋時期。在唐朝,商人可以把貨物帶到京城,然后將收益存入進奏院,即地方政府的代表機構,以換取一張名為“飛錢”(譯者注:飛錢,亦稱便換,是唐宋時期的匯兌券。憑紙券取錢而不必運輸,錢無翅而飛,故曰“飛錢”)的收據。一旦商人回到本人所屬的地區,就可以將匯兌券兌換成現金。隨著宋代印刷術的發展,11世紀初,四川的幾家商戶被官方授權可以發行紙幣(稱為交子),以換取錢幣存款。這些紙幣可以代替錢幣用來購買貨物。然而,時間一長,由于出現無法兌現等問題,政府不得不介入其中進行監管,并于1023年起完全接管了交子的發行。

紙幣的基本定義在于它能代表銀行安全地持有存款,因此我們可以找到很多把銀行存款憑據當作紙幣使用的例子。在西方國家,直到印刷業發展起來才實現紙幣的大規模發行。在歐洲國家和美國,許多銀行發行自己的紙幣,這種做法在17世紀開始流行。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央銀行傾向于接管紙幣的發行,這可能出于兩個原因:一是以黃金存款的形式為政府籌集資金;二是增加紙幣的安全性,以防銀行倒閉導致紙幣失去價值,并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有關紙幣發行的詳細信息我們將在第7章進行更全面的介紹。

2.5.2 支票

現代支票的前身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政事論》(Artha-stra)中提及了印度在孔雀王朝時期的一種信用證。兩千年前,羅馬人就開始使用木板形式的遠期票(實際上是書面承諾在未來某個日期向某人支付一筆款項)。3世紀時,薩珊帝國的銀行發行了名為chak的信用證,這被認為是阿拉伯語sakk的起源。在阿拉伯帝國時期,sakk被用于表示信用證,據說英語cheque一詞就源于此。在中國,有記載說從13世紀開始,宋朝的軍隊就發行了紙質不記名票據(即支票,見票無條件支付確定金額給持票人),用于購買物品。14世紀,意大利銀行家發行了匯票,這些匯票可以在歐洲、北非和近東的分支機構兌現。

20世紀下半葉,支票使用量急劇增加。以美國為例,從1952年至1960年,支票數量從80億張增加到了130億張,為適應支票激增的需求,各種技術得以發展,其中包括磁墨水的發明,以便支票能夠被機器讀取。此外,還研發了支票分揀機,我們將在2.6.1小節進行詳細討論。

進入21世紀,使用支票的人數逐漸減少,支票的價值也明顯下降,雖然支票仍被廣泛使用,但相對于電子支付和其他數字支付方式,其便利性和效率較低。在第7章中,我們將詳細探討支票在當代支付體系中的地位和使用情況。

2.5.3 集中式支票清算

18世紀70年代,倫敦出現了集中式支票清算業務。倫敦的一些銀行一直在進行雙邊支票交換的業務,導致各家銀行的雇員每天穿梭在不同銀行之間。在1770年左右,這種做法改為每天在倫巴第街的五鈴酒店(Five Bells)舉行會議。參與的銀行最終組成了倫敦清算銀行委員會(Committee of London Clearing Bankers),即后來的倫敦銀行票據清算所(London Bankers’ Clearing House),該委員會的成員被稱為倫敦清算銀行。英格蘭銀行一直采用集中式支票清算,直到20世紀80年代英國的清算系統重組。更多關于英國清算銀行的信息,詳見2.4.1小節。

在20世紀,許多國家都建立了類似的人工支票清算系統,美國在1914年提供了由美國聯邦儲備銀行運營的全國性支票清算服務。一般而言,在這樣的系統中,收到支票的銀行向簽發支票的銀行出示支票并收取付款。

集中式支票清算系統通常對銀行間的所有支付進行凈額結算,這意味著每兩家銀行中的一方都對另一方進行凈額支付(這種做法只適用于銀行數量較少的時候,因為隨著涉及的銀行數量的增加,可能的組合將迅速增加),或者采用整體凈額結算,即對每家銀行在中央儲備銀行(通常是中央銀行)中持有的資產進行凈額轉移。我們將在第7章詳細地介紹有關結算的內容。

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的銀行和美國聯邦儲備系統開始通過電子方式傳輸支票信息,而不再采用實際傳遞支票的方式進行清算,這種方式于1996年在英國合法化。各國的支票接收方傾向于通過向銀行提交電子支票來兌現,隨著新法律的出臺以及科技公司推出帶有攝像頭的智能手機,用電子方式兌現支票變得更加便利,無須提交實體支票即可兌現。

2.5.4 旅行支票

流通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8世紀,最初由英國的銀行發行,是旅行支票的前身。旅行支票持有人能夠在同一銀行的海外分支機構或代理銀行提取現金。現存最古老的具備雛形的旅行支票是18世紀70年代,由倫敦羅伯特·赫里斯爵士公司的巴黎分支機構發行的。隨后,美國運通公司(American Express)于1891年推出了現代形式的旅行支票。這促使世界各地的銀行和零售商普遍接受了旅行支票。然而,隨著支付卡的廣泛使用,人們對旅行支票的需求逐漸減少。

2.5.5 電匯和電子支付

西聯匯款(Western Union)成立于1851年,最初是美國電報網絡[16]的運營商,由幾家電報公司合并而成,并在1871年推出了匯款服務。匯款服務使得人們即使距離很遠,也能進行轉賬匯款。這種方式至今仍然被廣泛應用,特別是應用在欠發達國家的個人跨境匯款中。


[16] 最初,莫爾斯電碼是通過電報連接傳輸信息的,這比電話系統早了幾十年。

1913年,剛剛成立的美國聯邦儲備系統(Federal Reserve System)采用了這種技術(電報通信),在所有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eral Reserve Board)和美國財政部之間建立了一套銀行間網絡。這一系統為金融機構提供了高效的結算方式。美國財政部持有的黃金結算基金包括各地區聯邦儲備銀行的存款,這使聯邦儲備銀行能夠在不同地區的銀行之間迅速結算,而無須進行實際的現金或黃金流動。每筆付款都能夠單獨結算,因此該系統實際上是實時全額結算(Real-Time Gross Settlement,RTGS)系統。剛開始引入支付指令技術時,支付指令是由人工發送和接收的,然后再由人工處理付款,并將確認書傳送回來。隨著時間的推移,通信方式升級為電傳(這是通過電報連接、使用電傳機發送文本信息的更快、更方便的方式),并且開始使用專有網絡,支付指令的提交和處理逐漸由計算機執行。這項服務被正式稱為聯邦電子資金轉賬系統(Fedwire),直到今天,它仍然在以上述方式運行著,為金融機構提供快速而可靠的結算服務。

許多銀行間的電子支付系統[17]也都以類似的方式運行,它們的主要差異在于結算的方式。簡而言之,銀行向支付系統提交支付指令,命令其將款項劃轉到另一家銀行的賬戶。在凈額結算系統中,支付系統會計算出一段時間內(通常是一天)所有銀行提交和接收付款的凈頭寸,然后在每家銀行的結算賬戶(通常在中央銀行設立)中借記或貸記資金。這就是自動清算所(Automated Clearing House,ACH)支付方案的運作方式。而在如聯邦電子資金轉賬系統和英國的同類系統(即CHAPS)這樣的實時全額結算系統中,每筆付款都經過即時處理和結算,資金從付款銀行的結算賬戶迅速轉移到收款銀行的結算賬戶。凈額結算通常用于時間寬松、低價值、大批量的支付方案,而實時全額結算通常用于對支付速度和準確性有更高要求的高價值、小批量的支付方案。


[17] 通常也稱為電子轉賬(Electronic Funds Transfer,EFT)系統。

值得注意的是,英國在2008年推出了首項大額即時支付方案——快速支付系統。這是一種低價值、高交易量的即時支付方式,通常能夠在不同銀行賬戶之間實現近乎即時的資金劃轉(通常在幾秒內完成支付)。銀行客戶從這種近乎即時的轉賬中獲益,而實際結算則基于凈額結算在每天的特定時間段內進行。在此之前,大多數低價值、大批量的支付方案最快只能在一夜之間進行支付,有的甚至需要幾天時間。這個時期英國主要的低價值、大批量支付方案即銀行自動清算服務需要兩三天時間才能完成支付。類似的快速支付系統后來也在其他發達國家被廣泛應用。

2.5.6 簽賬卡和信用卡

1865年美國內戰結束后不久,美國的零售商開始向可以信賴的客戶發行收費儲值幣,這些儲值幣最初用賽璐珞制作,后來逐漸采用各種金屬。客戶向零售商出示儲值幣證明自己的身份,零售商檢查他們的賬戶狀況。這種儲值幣可以看作商店卡的前身,僅限于特定的零售商使用。

1880年,總部位于英國布拉德福德市的Provident服裝供應有限公司(后來成為Provident金融集團)開始發行代金券。客戶通過獲取代金券可以在一些預先商定的商店購物,隨后在銷售代理打電話到客戶家中時再進行分期支付。

1928年,面向大型零售商店的客戶派發的帶有紙質簽名條的壓印金屬卡片問世。持有這種卡片的客戶可以先憑卡片在發卡商店購買商品,隨后再付款。壓印技術使得商店的工作人員能夠迅速地在卡上留下印記,這一理念隨后被應用到塑料卡上。

1950年,第一種被廣泛使用的簽賬卡——大萊卡在美國推出[18]。起初,該俱樂部僅有200名會員,但在第一年會員就增加到了20 000人。其他信用卡發行商,如美國銀行卡(BankAmericard)和美國運通(American Express),也迅速加入大萊卡俱樂部。最初一批大萊卡采用紙板制作,到20世紀50年代末,人們開始發行印有浮雕文字的塑料卡[19]。最初,在POS機使用銀行卡支付的標準流程是使用拉鏈機和多層支付憑證在銀行卡上留下印記,零售商在支付憑證上寫下消費金額,持卡人簽字。鑒于大多數信用卡的支付都是以電子方式進行的,因此信用卡支付方案通常不再要求信用卡上有壓印。


[18] 以前至少有一種可以在多家商店使用的簽賬卡,特別是在1946年布魯克林的弗拉特布什國民銀行(Flatbush National Bank)試用的Charg-It,但這種信用卡并沒有被持續使用。


[19] 我們聽到各種說法,有的稱美國運通是第一個發行塑料卡的公司,并聲稱這家公司在1959年首次發行塑料卡,但我們無法證實這一說法。我們只找到了一張1959年3月底到期的塑料壓花美國銀行卡的圖片和一張1959年10月底到期的塑料壓印美國運通卡的圖片。

20世紀60年代初,國際商業機器(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IBM)公司的工程師福里斯特·帕里(Forrest Parry)開發出置于塑料卡背面的磁條,磁條最初用于身份證。開發磁條的靈感來源于磁帶,當時磁帶已經被用來存儲供計算機處理的數據。磁條在1969年被納入美國信用卡使用標準,1971年被納入國際標準,并迅速成為幾乎所有塑料支付卡的一個特征。

大約在20世紀70年代前半期,萬事達(Mastercard)和維薩(Visa)等建立了自動處理銀行卡支付的平臺,通常由兩個系統組成,其中一個系統用來處理POS機的授權請求,另一個系統則是清算系統,用來處理零售商提交給收單銀行的憑證,這些憑證用來記錄銀行卡交易。我們將在第6章詳細探討銀行卡支付的運作方式。

2.5.7 借記卡

愛德華·貝拉米(Edward Bellamy)在他1888年出版的《回顧:2000—1887年》(Looking Backward: 20001887)一書中設想,到了2000年,每個人都會擁有一張與某個賬戶掛鉤的卡片,這個賬戶在每年年初,都會存入與國家年度總產值相等的錢,供持卡人在公共倉庫消費。雖然貝拉米稱這種卡為信用卡,但就其功能而言,這種卡片似乎更像是借記卡。

實際上,特拉華銀行(Bank of Delaware)在1966年與一家連鎖鞋店試行了第一張借記卡,所使用的技術組合在當時是相當先進的。銀行向客戶發放了一張塑料卡,客戶只需將該卡插入一個連接到電話上的讀卡器,撥通銀行電話,就可以用它來購買商品。收銀員根據計算機的語音指示,使用電話上的觸摸式鍵盤輸入購買金額。與信用卡不同的是,使用這種卡支付時從客戶的現金賬戶或支票賬戶中直接扣款。

維薩于1975年在美國推出了第一個借記卡項目。從20世紀80年代起,借記卡的發行變得越來越廣泛。POS機提供自動在線授權成為零售商廣泛接受借記卡交易的先決條件,因此在網絡連接和POS技術普及之后,借記卡得到了更廣泛的普及。

在一些國家,國際卡支付體系承擔了借記卡支付轉換、清算和結算的功能,所使用的信息協議和基礎設施與信用卡支付所使用的基本相同。有些國家建立了地方性體系;有些國家則既有地方性體系,也有國際卡支付體系。不過,在很多國家,國際卡支付體系已經吸收了當地的卡支付系統(借記卡和ATM),因此在某種程度上,這兩種體系已經實現了統一。

2.5.8 直接借記

有證據表明,至少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銀行就開始提供定期付款業務,即客戶指示銀行定期向零售商或服務提供商支付固定額度的款項。直接借記(有時也稱為直接扣款)是指銀行客戶授權零售商或服務提供商(如公用事業公司)從其賬戶中扣除相應費用金額的業務,這種業務在發達國家很常見。我們在研究中發現,自20世紀50年代起,在當時的西德,轉賬劃撥賬戶持有者可以通過直接借記進行支付。1964年,西德銀行業達成了一項全行業的直接借記流程協議,并于1966年開始實施。1968年,直接借記業務進入英國。直接借記支付請求通常采用電子方式進行傳輸,所用網絡與銀行間支付系統相同。

后來在奧地利和德國,直接借記系統應用到了更廣泛的領域。通過電子直接扣款方式,客戶在POS機上可以直接向零售商付款。賬戶詳細信息被保存在支付卡(最初作為支票擔保卡,后來是借記卡)上,零售商刷卡并讓客戶在付款單上簽字。與借記卡或信用卡付款方式不同,直接借記方式會讓零售商承擔付款無法兌現或支付卡被盜用的風險。但對零售商來說,相較于信用卡或借記卡的付款手續費用,直接借記的手續費用更低。

2.5.9 自動取款機

1967年6月27日,英國的巴克萊銀行安裝了第一臺自動取款機(De La Rue Automatic Cash System,DACS)。與現代自動取款機不同的是,客戶必須先從銀行獲得一張紙質憑單,然后使用憑單和一個六位數的個人代碼從機器中提取10英鎊。憑單上浸有具有放射性的碳14,以便自動取款機檢查其是否有效。與此同時,也會對憑單進行打孔操作,便于出票機讀取。銀行職員從機器中取出憑單,然后像處理支票一樣處理憑單,這樣客戶取款后銀行就可以從其賬戶中扣款。當時,鑒于自動取款機并非在線操作,客戶可能會使用自動取款機透支,因此只有優質客戶才能獲得該紙質憑單。1967年7月6日,瑞典儲蓄銀行的中央銀行Sparfr?mjandet推出了Metior制造的自動取款機,該自動取款機可以解碼帶有孔的金屬代幣。同月晚些時候,威斯敏斯特銀行推出了由美國丘博(Chubb)公司制造的MD2自動取款機。這臺機器接受帶有孔的塑料卡,客戶使用一個四位數的密碼,機器可以通過復雜的算法將密碼與孔所代表的信息進行核對。與巴克萊銀行的機器一樣,威斯敏斯特銀行的自動取款機也保留了這種卡。不同制造商生產的各種自動取款機很快就被投放到世界各地。

1972年12月,勞埃德銀行安裝了第一臺由IBM制造的現代自動取款機,并將其命名為Cashpoint。這個系統包含了幾個重要的研制成果。第一,客戶插入一張可重復使用的帶有磁條的塑料卡,交易結束后,卡被退回。第二,客戶可以選擇提現金額。第三,自動取款機是在線的,客戶在等待的時候就可以獲得取款的權利。然而,客戶的賬戶需要隔夜后才會被扣除相應的取款金額(可能是由于勞埃德銀行當時的核心銀行平臺的功能限制)[20],而且該自動取款機沒有顯示屏,因此只能使用發光的文字來指示相應的信息。


[20] 作為20世紀80年代勞埃德銀行的客戶,我們發現,從勞埃德銀行的自動取款機提取現金后,分支機構工作人員處和另一臺自動取款機處顯示的可用余額并沒有相應減少。

許多制造商開始向銀行機構銷售自動取款機,后來這些制造商合并,只剩下少數幾家業務幾乎遍布全球的供應商。IBM最終退出了自動取款機市場。

2.5.10 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

SWIFT,即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ociety for Worldwide Interbank Financial Telecommunication),是于1973年成立的。1977年,該組織推出了全球數據網絡,用于銀行間路由和交換金融支付信息,該組織為這些信息制定了標準格式。它取代了使用電傳機和電傳網絡進行的國際支付和其他金融交易,使銀行邁入了自動化進程并加快了國際金融交易的發展。2020年,SWIFT的網站聲稱超過11 000家機構連接到其網站。

SWIFT并非電子支付方案,銀行只是可以使用它發送支付信息,但單獨轉移資金必須基于代理銀行關系和支付方案。我們將在第7章做更詳細的介紹。

通過封閉的用戶群,SWIFT可以為支付方案傳遞支付信息。例如,在英國,CHAPS的RTGS系統利用SWIFT在銀行間發送支付信息,其中包括付款銀行的付款指示和英格蘭銀行的結算確認。

2.5.11 在線銀行和互聯網銀行

1980年,聯合美國銀行(United American Bank)與RadioShack合作,攜手推出了首個在線家庭銀行服務。只要支付月費,客戶就可以使用帶有安全調制解調器的Tandy TRS80家用計算機訪問其網上銀行賬戶。許多銀行迅速效仿這一做法,其中包括紐約的花旗銀行(Citibank)、大通曼哈頓銀行(Chase Manhattan Bank)、化學銀行(Chemical Bank)和漢諾威(Hannover)制造以及英國的諾丁漢房屋信貸互助協會(Nottingham Building Society)。最后一個是Homelink,它是1983年由蘇格蘭銀行聯合開發的銀行,使用的是英國的Prestel撥號可視圖文系統。至于最成功、最著名的可視圖文系統可能是法國的Minitel,該系統一直運行到2012年。這些解決方案與我們今天的互聯網銀行產品相去甚遠,只能以純文本格式提供有限的功能。

正是互聯網和萬維網的發展徹底改變了客戶獲取信息和服務的方式。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銀行解決方案可能是由斯坦福聯邦信用合作社(Stanford Federal Credit Union,SFCU)在1993年提出的。它基于文本,并通過互聯網遠程登錄以訪問信用合作社。到了1994年,斯坦福聯邦信用合作社推出了基于瀏覽器的服務,使客戶可以使用萬維網訪問信用合作社。

2.5.12 電話銀行

1965年,特拉華銀行開始通過電話提供賬戶余額和交易信息查詢服務,當時,該銀行向客戶發放了8.7萬張塑料卡,以便客戶可以在分支機構使用這項服務。在存款或取款時,客戶向銀行柜員出示卡片,柜員將卡片插入連接在電話上的讀卡器。讀卡器連接中央計算機,然后通過模擬語音播放賬戶余額,顯然,這是通過選擇預先錄制的不同詞語來構建音頻的。在2.5.7小節中描述的特拉華銀行借記卡試點也使用了同樣的系統。特拉華銀行當時還計劃試行客戶可在家中使用的賬單支付系統。大約在同一時期,富國銀行(Wells Fargo Bank)和制造商國民銀行(Manufacturers National Bank)采用了另外一種更成熟、復雜的系統,在這一系統中,由銀行員工而不是客戶直接按下電話上的觸摸式鍵盤來選擇不同的服務。

雖然我們沒有找到關于銀行何時首次向客戶推出電話銀行服務的確切資料,但據我們所知,許多大型銀行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經向客戶提供集中式電話銀行服務,甚至一些銀行可能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提供這項服務了。當然,在此之前,如果客戶本人不能前往銀行,通常可以通過電話聯系銀行的分支機構;同時,信用卡發卡機構和收單機構也設有呼叫中心,為需要進行交易的持卡人和零售商提供服務。電話銀行業務過去(和現在)基本上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有專人值守的呼叫中心,客戶可以與專人通話;另一種是由語音應答裝置驅動的自動服務,使用觸摸式鍵盤(以及后來的口語命令)來切換選項菜單并向銀行發出請求。我們將在第4章中詳細介紹這些內容。據稱,匯豐銀行(The 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 Limited,HSBC)旗下的英國銀行品牌First Direct在1989年推出了第一家僅限電話服務的銀行,盡管我們無法證實這是否真的是提供此類服務的首個案例。

2.5.13 智能卡和非接觸式卡

第一張智能卡是一種包含微處理器和存儲器的塑料卡,由布爾(Bull)公司和摩托羅拉(Motorola)聯合開發,于1977年推出。到1993年,所有的法國銀行都使用智能卡來替代支付卡,以更有效地防范復制磁條卡進行欺詐的行為。法國銀行推出的這種卡是EMV(Europay、MasterCard、Visa)支付卡[21]的前身,法國從1994年開始制定發行該種卡的相關規范。在20世紀90年代,各種非接觸式卡陸續問世,可以在美國用于支付卡車燃油費、在法國用于支付交通費,以及在奧地利作為滑雪通行證。1995年,德國漢莎航空股份公司首次推出集成了非接觸式智能卡的信用卡,以替代之前集成了普通智能卡的版本。這些卡讓經常出差的旅客不再需要紙質機票和登機牌。1996年,韓國首次引入非接觸式交通智能卡。隨著時間的推移,簽賬卡、信用卡和借記卡幾乎普遍采用遵循EMV標準的智能卡。


[21] 有時稱為芯片卡。

2.5.14 儲值卡

20世紀90年代,對儲值卡,各銀行進行了各種公開試點。我們研究發現,最早的儲值卡可以追溯到1992年在丹麥發行的Danm?nt,最初作為公共電話支付卡使用。在澤西島,智能卡JerseyCard添加了儲值錢包。Banksys是當時比利時銀行旗下的支付服務公司,1995年2月該公司開始試點其Proton儲值卡,隨后國民威斯敏斯特銀行于7月3日在英國斯溫頓開始試點其Mondex卡,然后維薩于11月在澳大利亞試點VISA現金卡(在獲得Danm?nt系統的許可后)。這些卡使用卡內芯片上的應用程序來保存對應的信息,因此不需要在線使用。現代的許多預付卡和禮品卡都不再使用這種設置,通常是借記卡通過在線授權后才能使用。

2.5.15 移動轉賬系統

20世紀90年代末,隨著移動數據和手機網絡瀏覽器的出現,一些銀行開始使用無線應用協議(Wireless Application Protocol,WAP)提供移動銀行服務,移動銀行主要提供基于文本的用戶界面。然而,隨著現代智能手機網絡瀏覽器的成熟和移動數據網絡帶寬的提升,WAP手機銀行服務已經逐漸式微,但在一些仍廣泛使用低功率和廉價移動電話的地區,這種服務可能仍然存在。

最著名的移動轉賬系統之一是M-Pesa,其最初由肯尼亞移動網絡運營商Safaricom于2007年推出,隨后在多個國家得到廣泛應用。M-Pesa允許用戶將錢存入與其手機相關聯的Safaricom賬戶,并能夠通過該賬戶向其他手機用戶付款或收款。盡管整個交易對用戶來說是透明的,但實際的轉賬需要通過短信才能進行。該系統利用肯尼亞各地的代理網絡,這些代理網絡可以接收和發放實體現金,同時也能在移動銀行賬戶中注入和提取資金。在ATM和銀行分支機構并不普及的國家,M-Pesa技術得到了廣泛應用,并成為購買商品或服務的一種便捷手段。在某些方面(通過使用代理服務),它類似于西聯匯款服務,但每個用戶都有一個可以存錢和進行交易的賬戶。利用M-Pesa匯款不涉及實體現金。盡管M-Pesa服務并非免費,但其推廣確實影響了西聯匯款服務和肯尼亞郵局運營的匯款服務的市場份額。M-Pesa在其運營的前十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截至2018年底,M-Pesa在肯尼亞的用戶超過2500萬人,其除肯尼亞以外的國際用戶超過1300萬人。如今,除了匯款服務外,M-Pesa還提供其他服務。

當然,M-Pesa在最初推出時,功能有限,僅包含存款和匯款兩個關鍵功能。在M-Pesa推出的同年,蘋果公司發布了其第一款被廣泛使用的智能手機iPhone,2008年首款商用安卓手機(由宏達國際電子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發布。之后各銀行紛紛推出手機版的網上銀行網站和銀行App,M-Pesa 也為用戶提供了使用其服務的App。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昌县| 新绛县| 资兴市| 宁化县| 宝山区| 阿克陶县| 左贡县| 贵溪市| 深泽县| 东安县| 贺兰县| 缙云县| 小金县| 本溪市| 浦县| 饶阳县| 武穴市| 兴业县| 英德市| 霸州市| 盐山县| 永仁县| 隆回县| 郴州市| 冷水江市| 岑溪市| 靖宇县| 临汾市| 太仆寺旗| 抚松县| 嘉义县| 敦煌市| 蓬溪县| 龙门县| 奎屯市| 乌兰浩特市| 沽源县| 乌鲁木齐县| 昌黎县| 灵川县| 枣强县|